从点到线再到面
在艺术里凝聚的社区意识
民生社区里的公共艺术嬉游记
在早期台北城的版图中,民生社区尚属未开发的边陲地带;曾几何时,战后美援资源与技术的投入、城市向东发展的都市政策,让民生社区这个首度引进最新的美式社区概念、高品质与高标准的生活环境,开始热络起来,甚至发展成人们向往的「高级」聚落。在多数人的价值定义中,民生社区象征着优质生活与追求顶尖的优越感。
民生社区,这座位于台北东区的聚落,是传说中的「花园城市」,社区里的大小公园,是都会中珍贵的绿意;公园与街区里的树木,随着年复一年的四季轮转,为街区变化出不同的表情;近代,这里的幽缓与绿意不断吸引着餐饮业者、多元的创意工作者进驻,使得老旧的民生社区成为一处充满艺文气息的生活区域;不同影视团队到此取景,多元的电影题材,更丰富了社区故事的想像。
然而,从八十多年前曾存在于基隆河畔的砖窑厂、一望无际的田野与溪流,及沿着溪流旁的米粉寮,这些仅留存于老一辈居民的环境记忆;到都市规划概念造就了她今日的环境特质,餐饮、服饰、创意业者的进驻,带来民生社区为人所憧憬的热络与文艺气息;再因拥挤与过度商业开发,让社区居民不断迁徙变换。随着民生社区初代居民的凋零,新一代的住民与后来的移入者,对于社区发展都有不同的看法,存在且辩证着不同的价值观点。
这本书,记录了民生社区埋藏的扉页,以及一个发生在民生社区的当代艺术事件。2014年,一群外地的艺术家带着他们的创作,来到民生社区进行一段游学计画;无论是谈着社区发展的「民生东鹿」与「后象」、透过「洛克摇摇马」、「西瓜好朋友」来述说社区人物的故事,或是在公园里跟孩子们聊着社区童话的「故事附件」,艺术的进驻,让居住于这里的孩子们,拥有一段特别的生活经验,这一场艺术行动,透过集体参与所形成的美学成果,更成为另类的地方标示;序列的地景艺术物件,透过住民的分享,吸引了外来者的参访;在当今这个资讯快速流通的时代,不断的扩张、传播,再诠释出另一种台北都会生活的新页……这是一段透过多面向的住民属性,来成为「家」的讨论;在这里,艺术创作不再是被仰望的议题,而是一种媒介,与人们一起标示出生活在台北都会中,对于家的想像与认同。
民生社区,也与各地的生活聚落一样,曾走过风华岁月与种种困境,典藏着一段段属于自己的故事。在这2014这个艺术行动中,借由不同的时代价值与生活议题,分别以在地与外地的思考角度,表述着对于这座社区的不同见解……在这里,艺术的目的,并非在于成就创作的表现,其价值,是如何在集体共识下,重新诠释出「家」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