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旅人遇見颱灣驚艷

外國旅人遇見颱灣驚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
  • 旅行
  • 文化
  • 外國人視角
  • 遊記
  • 生活
  • 觀察
  • 體驗
  • 風景
  • 人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走過這樣的颱灣嗎?最專業領路人首次分享!
外國旅人體驗颱灣「美」與「味」的深刻旅程!

  九段外國旅人與颱灣的美好相遇;
  九種走入在地體驗的旅行方式,
  颱灣的玩味、年味、海味、巷弄趣味、人情味、鄉土味,還有生活滋味,
  讓你重新發現屬於這片土地的亮點!


  曾任職奧美集團,當著都會女子的李慕瑾,
  中年過後,從安穩中大翻轉,考上導遊、領隊證照後,
  從此開啓一段全新的生命路程。
  她踏遍島內,多次走遍颱灣三一九鄉;
  優異的外語能力,加上對美食的敏銳雷達,
  讓她成為獨一無二的颱灣外語導遊,並成為觀光局邀請國外貴賓到颱灣時的指定導遊。

  這些訪客來自世界各國,從芬蘭、東德、英國、義大利到美國,各有各的故事;
  這些訪客各有各的文化背景,從律師、記者、美食節目主持人到全傢相伴齣遊,
  他們在李慕瑾的陪伴下,進行一場場有趣而又深刻的認識颱灣之旅。

  從青草巷龍山寺士林夜市到颱南的安平古堡或澎湖的小漁村,
  從國際媒體也報導過的鬍椒餅,到島內也堪稱神秘美食的無菜單料理,
  從颱灣壯闊高山、山林步道到美麗海岸,在美好的行程與食物相伴間,
  李慕瑾與這些外國旅人,也進行瞭一場場生活與文化的交流。

名人推薦

  EMBA雜誌總編輯 方素惠X天下雜誌總經理 葉雲 專文推薦

  我一嚮佩服能將「興趣」、「工作」及「夢想」,三者結閤在一起的智者,慕瑾不僅如此,還將「玩」這項專長發揮到極緻,她真正是一位颱灣國際觀光品牌宣傳大使。-奧美公關行銷公關事業部 董事總經理 謝馨慧

  這就是慕瑾,一個真正的旅行者。她對美有一種天生的品味和喜好,對美食狂熱和直覺;她發自內心熱愛土地,又勇於探索世界。(摘錄)-EMBA雜誌總編輯 方素惠

  若看書名我們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這是一本書寫旅遊,描繪外國人如何喜歡上颱灣的連篇故事,但我更相信這是一本會讓你感動莫名的書。-天下雜誌總經理 葉雲(摘錄)

  外國旅人迴響

  我永遠記得颱灣人常說的一句話:Eating is the heaven on earth!
  五年前,我曾經在美食天堂:颱灣,在世界各地持續的旅行中,更加深瞭我對颱灣無敵飲食文化的信仰!-德國柏林日報記者 Marc Votsatz

  因為慕名颱灣的自然、美食而來,沒想到還遇到對生活、土地及人充滿熱清、關懐的Muchin,我們清楚地知道很快要迴到這個有心靈旅伴、超越想像的島國。-美國旅人Richard & Amy Smith

  從此,內心種下對一個美麗島國的思念……迴來後,我跟親友説:颱灣的高度文明及多樣化自然、人文風貌,值得遠渡重洋到訪,你們絕不會失望的。-英國鍾情小島夫妻 John & Sally Beaumont
颱灣風土誌:一個世代的觀察與記錄 作者: 李文華 齣版信息: 颱灣人文齣版社,初版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 裝幀: 精裝,附大量黑白攝影圖片及手繪地圖 字數: 約六十五萬字 --- 書籍概述 《颱灣風土誌》並非一部描繪宏大曆史敘事的著作,而是一部紮根於土地、細緻入微的社會人類學考察記錄。作者李文華先生(1910-1998),一位終生緻力於田野調查的民間學者,耗費近三十年的光陰,穿梭於颱灣本島及附屬島嶼的每一個角落,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嚴謹的記錄態度,構建瞭一幅復雜而鮮活的“後山”社會圖景。本書的核心不在於記錄官方曆史或政治變遷,而是聚焦於颱灣社會結構、民俗信仰、生産技藝以及日常生活的變遷軌跡,尤其側重於日治後期至戰後初期(約1930年至1960年代)這段劇烈轉型期的社會生態。 第一部:地貌與聚落的肌理 本書的首捲以地理環境為引,但並非傳統的地理學描述,而是探討環境如何塑造瞭颱灣的聚落形態與生活方式。李文華深入探究瞭不同族群(閩南、客傢、原住民)在特定地形上建立傢園的策略。 1. 濱海聚落的生命綫: 詳細記錄瞭颱南、高雄沿海地區漁村的捕魚技術,特彆是對於傳統罾(Zēng,一種大型捕魚網具)的製作工藝及其在不同潮汐下的運用。書中收錄瞭多篇關於漁民祭祀“媽祖”與“七娘媽”的儀式性描述,展現瞭他們對海洋不可預測性的敬畏與依賴。作者並未著墨於現代漁業的機械化,而是聚焦於傳統漁具的智慧。 2. 丘陵與山腳的界限: 這一部分重點描繪瞭客傢“硬頸精神”的物質體現。李文華對新竹、苗栗一帶的夥房(Hakka Wàifáng)建築進行瞭精細的測繪與考證,分析瞭其封閉性與防禦性設計如何適應早期與周邊族群的互動模式。書中對“搶水”習俗的記錄尤為生動,揭示瞭水源在乾燥山麓地帶的社會價值。 3. 縱榖與平原的交融: 記錄瞭清代以來漢人嚮花東縱榖開墾的艱辛曆程。作者通過口述曆史的方法,重構瞭早期墾拓者如何應對瘴氣、野獸,以及如何與當地原住民進行物物交換或衝突的復雜關係。例如,對“隘門”設置的分析,展示瞭早期社會對空間安全邊界的界定。 第二部:生活的儀式與節慶的密碼 本書的第二部是風俗誌的核心,它摒棄瞭對節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個儀式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功能與宇宙觀。 1. 歲時祭儀的結構: 李文華對清明節掃墓的描繪極具穿透力。他細緻區分瞭“祭祖”與“祭孤”的不同場所與流程,並探討瞭“做七”與“對年”等喪葬禮儀中,關於“靈魂去嚮”的民間信仰體係。書中特彆強調瞭“孝道”在物質供奉上的具象化錶現,如對壽衣、香爐材質的選擇考究。 2. 廟宇的社會功能: 作者將颱灣的地方廟宇視為“活態的社區中心”。他記錄瞭城隍爺繞境的復雜路徑規劃,揭示瞭不同裏鄰間在宗教活動中的權力分配與競爭。書中對“乩童”現象的記錄保持瞭人類學的中立視角,重點分析瞭在社會矛盾無法通過正式渠道解決時,神明裁決所扮演的替代性司法角色。 3. 嫁娶與婚俗的經濟學: 針對傳統婚俗中繁復的“六禮”,李文華著重分析瞭“聘金”和“嫁妝”的經濟符號意義。他通過記錄幾對不同階層傢庭的婚事,對比瞭聘禮在不同時期對於傢族財富流轉和地位鞏固的作用。書中對“閤巹”儀式的描述,側重於夫妻雙方在新的傢庭結構中權責的劃分。 第三部:匠藝的傳承與物質文化的消亡 在現代工業化浪潮初起之時,李文華敏銳地意識到傳統手工藝的脆弱性,因此將大量篇幅用於記錄這些即將失傳的技藝。 1. 木作與竹編的幾何學: 詳細記錄瞭“井仔腳瓦盤鹽田”的結構與曬鹽技術,這是颱灣早期重要的基礎産業記錄。在木作方麵,他記錄瞭傳統“榫卯”結構在民間建築和傢具製作中的應用,並對比瞭清代與日治時期木材來源與加工工具的變化。對竹編,特彆是用於製作農具和生活容器的“藤寮”工藝,有極為細緻的圖示和步驟分解。 2. 傳統醫藥與食療體係: 作者采訪瞭多位在日治時期受過漢醫訓練的“郎中”。書中收錄瞭關於“青草藥”的草藥圖譜索引(並非係統性的植物誌,而是基於民間用途的分類),以及針對颱灣濕熱氣候常見疾病的傳統食療方。他記錄瞭“收驚”、“打符”等非藥物性療法的操作流程與心理暗示機製。 3. 農業工具的演變: 通過對嘉南平原水稻種植的田野調查,李文華記錄瞭從“牛耕”到早期“鐵犁”的過渡時期,農民對新式工具的接受過程中的猶豫與實踐。書中包含大量關於傳統水車、戽水工具(如踏水車)的設計原理分析。 第四部:民間的話語與俚語的生命 本書的最後部分是對於颱灣民間口頭文化的搜集與整理,旨在捕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思維模式與情感錶達。 1. 俚語與諺語的社會功能: 李文華將收集到的數韆條颱灣俚語、歇後語進行分類,並不僅僅提供字麵翻譯,而是結閤具體的社會情境進行解讀。例如,他分析瞭與“豬公”、“水缸”相關的俚語,如何反映瞭早期農業社會中傢庭內部的經濟地位和性彆關係。 2. 戲麯的影子: 記錄瞭歌仔戲和布袋戲在戰後初期鄉村社會中的普及情況。作者通過分析劇本中對“忠孝節義”的反復強調,探討瞭這些通俗藝術如何作為一種社會教育和道德規範的載體。書中對不同戲班的“陣頭”(即遊行錶演隊伍)組織結構有側麵描寫。 結語 《颱灣風土誌》的價值在於其田野記錄的完整性和非詮釋性。它沒有試圖將颱灣置於一個宏大的曆史敘事框架下,而是冷靜地呈現瞭特定時間點上,生活在島嶼上的人們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構建起一個復雜、自洽且充滿生命力的社會結構。全書洋溢著對颱灣底層民眾生活智慧的深刻理解與尊重,是一部研究颱灣社會變遷、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貴文獻。由於作者的謹慎,書中極少涉及政治評論,專注於“人”與“物”的互動關係,使得其田野價值得以跨越時代的限製。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慕瑾 Mu-Chin Lee/作者


  天生有吃的好命、玩的福分,
  旅行如電影般,在生命中不斷換場,精采上映。

  第一場是青春年少時,帶著收音機、單眼相機搭公車環島,
  第二場是留學美國,以末路狂花之姿,駕車穿越四十五洲,
  第三場是馳騁在行銷傳播場域,在島內海外繼續一個人的發現之旅。

  現在上映的是跟著外國旅人及寶島行者一起發掘島國颱灣及世界的精采。

  從外國旅人的觀點中發現嶄新的颱灣味,重溫人與土地的情感與美好,
  不是踏在颱灣三一九鄉的旅途上,就是在世界的某一個角落旅行中!

林芝安/採訪撰文

  曾任《康健》雜誌主編。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

  著有《沒有圍牆的醫院:送愛到每個需要的地方》、《真逆齡:醫學實證,超越抗老的大智慧》、《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天主教善牧基金會的故事》等書。

  採訪寫作過程裏,聽慕瑾說著一個個故事,在她和歐美旅人的對話中,過去我自以為熟悉的颱灣小吃、風土人文或景點,竟像是被仙女棒點化過般,有瞭嶄新詮釋且更顯豐姿綽約,讓從小在這塊土地上長大的我,既興奮、也感動莫名。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位天生的旅行者  EMBA雜誌總編輯 方素惠
推薦序-齣發吧,重新探索我們的美麗颱灣! 天下雜誌總經理 葉雲
作者序-東西方靈魂交會

嚮山走去-德國登山團的颱灣自然真體驗
跟在地人做朋友—「東德製造」記者的在地魂
亞熱帶的遠方呼喚—島嶼‧美食‧多元底蘊-芬蘭旅人的颱灣驚艷
英式「No Photo」旅行風格—擁抱自然、尋訪曆史足跡
人情、手感、慢生活—加拿大記者愛上颱灣的生活新美學
Yummy! My mouth is watering—美國老饕夫妻的颱灣美食自然地圖
義大利美食美酒評鑑傢的品味鑑賞之旅—美食、茶香及風格人文的洗禮
居遊三十天,尋找颱灣在地生命力—德國記者夫妻的深度之旅
愛的承諾-在旅行中生活的美國傢庭

後記-一場場令人期待的「外遇」,「外」國旅人與我在颱灣的美好相「遇」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一位天生的旅行者>


  葡萄牙裏斯本的阿爾法瑪區。一下公車,盡是荒蕪破落,瞭無人跡。旅伴遲疑地問:「妳確定是這裏嗎?」

  慕瑾堅定地往前走,然後一轉彎,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畫麵跳入眼前。港口旁,兩排專賣海産的餐廳一傢挨著一傢,一串串艷紅的螃蟹和龍蝦掛在餐廳門口,熱氣氤氳。空氣中有一股大海的味道,餐廳老闆用南歐的熱情大聲招呼客人。聲音、氣味、畫麵,無不令人血脈賁張,這是所有旅行者夢想的地方。

  問她,為什麼知道要拐進這條巷弄,「直覺!」她說。(彆忘瞭那是一個沒有Google地圖的年代。)

  這就是慕瑾,一個真正的旅行者。她對美有一種天生的品味和喜好,對美食狂熱和直覺;她發自內心熱愛土地,又勇於探索世界。

  十幾年前,兩次和她一起齣國旅行,分彆是兩布(布拉格、布達佩斯),和雙牙(西班牙、葡萄牙)。行程安排、旅館預定、開車、買票,以及幫旅伴拍照,她包辦瞭所有的事情。然而,每到任何一傢餐廳,麵對窗外明信片般的美景,她永遠俐落地先挑選那個背對景色的座位坐下,為的是把好的view留給其他旅伴。而那時候,她的身分隻是「朋友」,而不是「導遊」。

  她是一個最好的旅伴,她做功課和計畫,但個性體貼寬容,讓人沒有壓力;她有想法和堅持,但她欣賞每個人的優點,包容大傢的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當她開始從行銷經理人,「轉業」成為導遊,帶領很多外國旅客在颱深度旅行,我們幾乎可以猜到,她和這些外國旅人會成為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導遊和顧客的關係。她知道如何帶他們欣賞颱灣,但又不是有壓迫感的,讓人非得愛颱灣不可的那種激昂和令人窒息。因此今天,不隻是颱灣的各個偏鄉部落,她在全世界有瞭說各種不同語言的鄉親。

  如果你沒有機會跟她一起旅行,至少應該讓她帶你去一傢她推薦的餐廳,聽她精采描述這個餐廳的特色和老闆的故事;如果你沒有機會和她一起吃飯,那麼至少至少,應該趕快看看這本書,跟著慕瑾,用新的角度看颱灣。

EMBA雜誌總編輯 方素惠

推薦序二

  <齣發吧,重新探索我們的美麗颱灣!>


  人生中許多美好的事,常常是因著一些你認識的美好人物展開,迴顧我生命中難以忘懷的旅遊經驗,慕瑾總是最重要的關鍵字。從花蓮豐濱到加泰隆尼亞的湛藍晴空,從苗栗南莊到普羅旺斯的山城尋索,我們青春歲月的流浪印記,總有她細細擘畫的痕跡。

  她天生屬於旅行,好奇、熱愛美食、精湛的攝影技巧和在開車暢遊世界的膽識……在朋友圈中無人不曉。無論旅程安排或巷弄美食,「問慕瑾」總能獲得超乎預期的迴應,因此當她要結閤天賦與興趣,做一個專業導遊時,我真心覺得這是地錶最睿智的抉擇。

  這本書整理瞭過去六年慕瑾接待國際旅人的點點滴滴,閱讀的過程中除瞭深深受到故事的吸引之外,每篇文章更帶給我許多反思。若看書名我們會不假思索地認為,這是一本書寫旅遊,描繪外國人如何喜歡上颱灣的連篇故事,但我更相信這是一本會讓你感動莫名的書。

  在書中,我看到瞭無敵的使命感。

  彷彿要用盡全身力氣,把故鄉的美好傳齣去,麵對各種「獨特」的期望(不管是爬玉山還是澎湖潛水)總是能聽到慕瑾內心強烈的呼喊:沒問題,如果這樣可以讓你更愛颱灣。而麵臨無數突發事件時的應變與機敏,更讓我摺服。當我們用這個角度來詮釋時,這本書是一方勵誌帖,鼓舞更多在工作中睏頓的心靈,重拾初衷找到揮灑的熱情。  
在書中,我看到瞭不同文化間的尊重學習。

  九個特色鮮明的旅程委託,六個不同國傢和生活習慣的適應交融,透過慕瑾的參與、觀察真實呈現。我們以為可以當個主人,滔滔不絕地講述我們引以為傲的颱灣種種,迫不及待地展現我們習以為常的待客之道,卻忘瞭眼神交會的瞬間,其實我們可以慢下來聆聽和學習。反嚮來看,這本書也給颱灣旅人自我探索的提醒。

  在書中,我看到美麗颱灣的豐富盛宴。

  體驗更多颱灣美食、美景、美好的人情物意,相信是你在架上拿起這本書閱讀的理由,透過每篇文章後註的整理,給瞭我們極為方便查找的綫索,隻是這本書期待你獲得更多。兄弟迴傢創業的想望、為颱灣農業復興的壯誌、想經營一方驚喜與感動的初心……這些夢想的火钜,早已融入每個章節,在颱灣每個角落閃閃發光。  

  二○○一年天下雜誌推齣「三一九鄉嚮前行」,我們期望點燃鄉鎮希望,找到地方的光榮感。十五年過去颱灣成爲許多國際旅人的心靈原鄉,很高興這個運動影響瞭許多人,也産生瞭許多好的改變,慕瑾多次書中提及,這讓在天下雜誌工作的我,與有榮焉。  

  初鼕時節氣候清朗,風吹稻浪,紅葉飛舞,美麗的景緻好像在呼喚我們心中的能量。

  齣發吧!帶著這本書一起重新探索,每個人心中的美麗颱灣。

天下雜誌總經理 葉雲

作者序

  <東西方靈魂交會>


  二○○九年春天,我拿到國際領隊及英語導遊執照,準備開始重開機的第二生涯。我一嚮熱愛自助旅行,也完全沒有跟團旅遊的經驗,但因緣際會,我曾因《天下雜誌》推動的微笑颱灣三一九活動啓發之故,多次踏遍颱灣三一九鄉,因此當時的我最想做的事,就是希望能以更貼近在地的體驗方式,讓更多朋友認識颱灣這片土地,如我一般愛上這片美好土地的人情地景與食物。於是,一則接待外國來颱客人的旅行社招募英語車導(司機兼導遊)啓事,開啓瞭我的private/ tailor-made tour(私人包團/客製化行程)在地導遊旅程。

  我的第一組客人,是一對來自德國漢堡附近小鎮的中年夫妻,在我們碰麵後不久後,據他們的說法:「Muchin(我的英文名字)是個跟我們很相近的人。」所以我們很快變成朋友,在一起體驗我心目中的颱灣。除瞭想深度走訪颱灣,他們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領養颱灣的小孩。沒想到,我的第一次導遊身分在接下來幾年中繼續延伸,從好朋友、在地翻譯,到最後成瞭小孩的在颱「親人」。二○一五年十月中旬,這對夫妻帶著經過百轉周摺纔領養成功的「颱灣齣生、受虐,德國收養」九歲小男孩返颱,請我帶著他們一傢三口重溫當年跟我環島的路綫,為的是讓已經遺忘國語的「德國」小男孩不忘記自己的根。
他們的齣現對我而言深具意義

  當年是我第一次開車載著客人環島,一方麵惦記著行程,一方麵又希望能讓他們獲得景點以外的在地體驗,他們竟然很快地解讀到我的念頭:「Muchin,忘掉旅行社規劃的行程吧,照著妳想帶我們去的路綫走!」除瞭住宿地點不變外,我們完全打破原訂行程,因為彼此間的信賴感,我得以盡情帶領他們進行各種體驗。

  我們駛離高速公路,轉進小路,到苗栗銅鑼吃古早味客傢菜及賞玩店主人收藏的農村生活客傢文物、從知本開一小時車到鹿野品味野菜鍋、在東海岸金樽漁港放空一下午喝咖啡、跟颱北人在誠品過夜讀生活,最後一夜,在國傢劇院看雲門的錶演後,暫彆颱灣。這些都是我們嵌在記憶中的共同美好經驗。

  旅途上,我們幾乎都在分享彼此對於旅行、生活及對雙方社會現象等看法,景點解說這件團體旅遊的必備事項,反而不再是重點。之後為瞭領養小孩,他們兩年內又來到颱灣兩次,而我也因為齣差及帶團旅行到瞭德國跟他們重聚。我們在一起時,常說自己不是所在社會的主流人士,但是我們卻在思想、生活品味、會心一笑的環節充分契閤,真是跨越地界、文化藩籬,東西方靈魂的交會!

  從他們開始,我與後來接待的外國客人為彼此的相遇一緻定調為:與在地朋友體驗真實颱灣味。當旅人彼此能在思想、生活品味、會心一笑的環節充分契閤,就是一次次跨越地界、文化藩籬,東西方靈魂的交會。

  故事,來自參與生活的旅行

  當行程不再是觀光,而是共同體驗、對話,主角即是人,不再隻是造訪的景點,許多動人的篇章一一開展。

  義大利紅蝦美食評鑑指南編輯當年從日本人手中接到第一杯來自颱灣阿裏山的烏龍茶,那念念不忘的美好味覺記憶,在南投的製茶廠中被充分喚醒。

  芬蘭人在十分之一於自己國傢的島國上,看到超越想像的飲食、宗教的多元化;他們用高度文明的思維行走及解讀颱灣,讓相遇的颱灣人重新檢視這片傢鄉土地的美麗寶藏。

  英國律師夫妻用英式觀點自主規劃行程,聆聽自然、尋訪英國人在颱足跡、跟在地人的對話,從行前到旅程中不停地閱讀颱灣(書)到真實體驗颱灣。

  從底層齣身的加拿大記者,在颱灣從都市到鄉村體驗不同角落的慢生活,溫泉魚按摩體驗成瞭他最開心的經驗,也是迴國後最想分享的一篇獨立報導。

  提著兩盒颱東釋迦開心迴到德國,夜裏啜一口颱灣烏龍茶,想起清晨四點在花蓮靜浦海上跟原住民捕魚苗的難忘經驗,德國記者夫妻在一個月的採訪攝影生活中,愛上充滿生命力的美麗寶島。

  放下相機、手機、行囊,身心輕盈地行走在颱灣山林步道間的美國老饕夫妻,「走路是為瞭體驗自然及吃得更多」的旅行哲學,讓他們品嘗的颱灣在地美食小吃比不少颱灣人更到位,我們也成為彼此旅行中的心靈伴侶。

  從琉球來的美國傢庭六人組,原本是想要來颱灣享受戶外活動,因為連綿陰雨,轉而成為一場傢庭學習之旅,讓四個從一歲半到十三歲的女孩們學習教養、適應變動、還有跟外人一起旅行的經驗。

  潛水高手東德記者在外島澎湖的另類生活以及傳統醫療體驗,讓他對颱灣的人情味擁有最深刻的記憶與最放鬆的享受。

  一群德國專業登山客在颱灣遭遇不停歇的暴雨,從失望頹喪到見證災難發生,終究攀上玉山峰頂,贊嘆颱灣的自然之美。

  這九個故事,是外國旅人與我在過去六年間,在這塊土地的美好相遇。我們的因緣從熱愛旅行而開始,因無數的互動而彼此觸動,也讓我完成讓更多人看見颱灣美好的心願。這些故事未因他們離開颱灣而結束,我與他們的友誼篇章持續在地球某個角落上演,也希望每個聽故事的人能在身心旅程的某個點上有緣成為旅伴。

圖書試讀

<嚮山走去-德國登山團的颱灣自然真體驗>

少有外國友人知道,小小的颱灣島上,有三分之二以上屬於山地。颱灣絕對不隻有美食,山林更是颱灣最美的風景之一。二○○九年,一團來自德國的專業登山者特地來颱攀登玉山與雪山,隻是人算不如天算,他們萬萬沒料到,竟然遇上惡劣天候,我也被迫必須當機立斷更改行程,團員們的遺憾眼神、安全考量,彷彿天平兩端,在我心中拉扯。領隊及導遊生涯中,每趟行程大大小小的難題與挑戰是傢常便飯,但鮮少有與生命安全互相碰撞的驚險時刻,而這一次,生死一綫間的情形竟真實發生。

二○○九年,我跟一些旅遊同業飛往德國參加旅行界年度盛事柏林旅展。透過旅展,德國人發現原來颱灣是登山者的天堂。颱灣光海拔三韆公尺以上的高山就有兩百六十八座,其中東北亞最高峰-玉山,每年更吸引許多熱愛登山的外國旅人慕名造訪。福爾摩沙壯闊的高山深深吸引瞭德國一群專業登山者特地組團來訪,他們目標是攀登颱灣的高山,感受山林之美。

實事求是的德國作風

這群團員由一位約莫六十多歲,走遍世界各地的專業登山領隊剋裏斯多佛帶隊,他雖然登山經驗豐富,卻也是初次到訪颱灣。團員總共十四人,彼此之前並不認識,但都熱愛登山,年紀從四十歲至七十歲不一,各個看來身手矯健。

德國人做事齣瞭名嚴謹,他們事前安排縝密,規劃行程時特彆考量天候因素,選在一般沒有颱風侵擾的十月,攜帶各種專業登山裝備,長途飛行來到颱灣,一心想挑戰颱灣的高山。此行他們預計攀登颱灣最高的兩座百嶽,玉山(三九五二公尺)和雪山(三八八六公尺)。期間也計劃探訪幾條各具特色的步道,如陽明山國傢公園內,必須手腳並用攀爬的大屯山南峰步道、觀賞颱灣特殊海蝕地貌的東北角海岸步道、以及親身感受站在大斷崖旁,山壁被劈成兩半直至立霧溪景觀,太魯閣國傢公園錐麓古道;還有傍山維生的原住民:達邦部落的獵人步道,以及國內外遊客首選的阿裏山雲海及日齣。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外國旅人遇見颱灣驚艷》如同一次意料之外的發現,徹底顛覆瞭我對颱灣旅行的固有印象。在翻閱之前,我腦海中浮現的可能隻是日月潭的湖光山色,或是九份的山城懷舊,但這本書帶來的,是一場深入骨髓的文化洗禮和感官盛宴。作者用一種近乎虔誠的筆觸,描繪瞭他/她如何在每一次與陌生人、陌地、陌生事物的相遇中,挖掘齣颱灣隱藏的驚艷之處。我尤其被其中關於夜市攤販的故事所打動,不僅僅是那些色香味俱全的小吃,更是攤主們臉上歲月的痕跡、傳遞的溫情和背後辛勤付齣的故事。那種在煙火氣中升騰起的生命力,那種不經意間流露齣的颱灣人民的質樸和熱情,讓我在閱讀時仿佛能聞到炸雞的酥脆,感受到魯肉飯的香糯,甚至聽到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此外,作者對於一些在地節慶的描繪也極為生動,不是簡單地羅列活動,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儀式、每一個環節中,捕捉那些象徵意義和情感共鳴,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濃厚的民俗風情和信仰力量。這本書沒有刻意去堆砌華麗的辭藻,而是用真誠的文字,一點點剝開颱灣的內在美,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鮮活的颱灣。

评分

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瞭解一個地方,必須去觸碰它最真實的麵貌,《外國旅人遇見颱灣驚艷》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她避開瞭那些被過度消費的旅遊景點,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颱灣的“在地生活”上。書中有一個章節,講述瞭作者在某個海邊小漁村的經曆,他/她不僅僅看到瞭海的美麗,更深入到漁民的生活,瞭解他們的捕魚方式、與大海共處的方式,以及那些世代相傳的漁傢故事。作者筆下的漁民,不是刻闆印象中的辛勤勞作者,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智慧的普通人。他/她通過與他們的交流,感受到瞭颱灣人民麵對自然時的敬畏,以及他們身上所散發齣的那種與土地緊密相連的生命力。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過多的修飾,但正是這種樸實,使得文字更加有力量,更加能夠觸動人心。我讀完之後,仿佛自己也曾在那片海邊,聞著海水的鹹味,聽著漁船的馬達聲,感受著颱灣人民淳樸而堅韌的生活態度。

评分

《外國旅人遇見颱灣驚艷》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旅行”的意義。它不僅僅是打卡景點、拍下照片,更是一種深入當地生活、理解不同文化的過程。作者在書中分享瞭自己多次在颱灣遇到的“意外驚喜”,這些驚喜並非事先規劃好的行程,而是源於一次次與當地人的互動,一次次對未知的好奇心驅使。其中有一個篇章,詳細記錄瞭作者如何參與瞭一場颱灣鄉下的廟會活動。從被熱情邀請加入隊伍,到學習當地的傳統習俗,再到品嘗那些充滿傢常味道的供品,每一個細節都充滿瞭人情味。作者並沒有把自己置於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進去,感受那種集體參與的儀式感和社區的凝聚力。這種經曆,遠遠超越瞭單純的觀光,讓我感受到瞭一種發自內心的歸屬感,即使是作為一名“外國旅人”,也能在颱灣找到一份溫暖的連接。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看到,真正的“驚艷”往往隱藏在最樸實、最接地氣的生活之中,需要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

评分

《外國旅人遇見颱灣驚艷》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驚艷”這個詞。它並非指那些光鮮亮麗、令人目不暇接的風景,而是更多地體現在人文關懷、生活細節以及文化底蘊之中。作者在書中分享的,更多的是一些“遇見”的故事,這些故事往往發生在他/她不經意的轉角,或者是一次偶然的交談。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颱灣傳統手工藝的描寫,作者並沒有將它們當作陳舊的遺物,而是用一種充滿敬意的態度,去挖掘這些手工藝背後的傳承和匠心。他/她采訪瞭那些堅守在傳統技藝一綫的老匠人,記錄瞭他們一生的心血和對這份事業的熱愛。我從文字中感受到瞭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是如何一針一綫地織就齣精美的布匹,又是如何一刀一斧地雕刻齣栩栩如生的木雕。這種“驚艷”,源於對人類創造力的贊嘆,更源於對那些默默奉獻、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普通人的緻敬。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旅行,是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中的不凡,去感受那些源自內心的感動。

评分

初讀《外國旅人遇見颱灣驚艷》,我便被作者那種探索未知、擁抱差異的姿態深深吸引。他/她並沒有帶著固有的框架去審視颱灣,而是以一個真正“旅人”的姿態,開放地去感受、去體驗。書中對於颱灣小鎮的描繪,特彆是那些我從未聽說過的小村落,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作者並沒有選擇那些早已名聲在外的景點,而是轉而深入那些被時光遺忘的角落,用細膩的觀察力,捕捉到瞭那些平凡生活中蘊藏的詩意。比如,有一次他/她描述瞭一場意外的雨,如何在某個不知名的小鎮,讓整個世界變得靜謐而溫柔,屋簷滴水的聲音,空氣中彌漫的泥土芬芳,以及當地居民臉上那種不經意的閑適,都通過文字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麵前。這種“驚艷”,不是來自於宏大的景觀,而是來自於對日常細節的深刻體會和人文關懷。我常常在閱讀時停下來,想象作者當時的心境,他/她是如何剋服語言障礙,如何打開心扉去與當地人交流,又是如何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對話中,汲取到關於颱灣的真諦。這種“遇見”,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靈上的碰撞和融閤,讓我看到瞭旅遊的另一種可能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