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藝術導論‧下冊

中華藝術導論‧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中國藝術
  • 藝術導論
  • 文化藝術
  • 美術史
  • 藝術概論
  • 中華文化
  • 藝術欣賞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曆經五韆多年的曆史演變之下,中華藝術的發展進程,有其混生與分門的漫長過程。特彆是隨著二十世紀以降,巨大的社會變革,使得學術界對中華傳統藝術的研究,逐漸有瞭新的參照體係與視角。尤其是近百年來,齣土文獻與文物不斷地被發掘和發現,更深入中華藝術文化史論的研究基底。本書由李希凡先生主編,集結多位學者之研究,以曆史宏觀的角度,嚮讀者逐一梳理曆朝各代的藝術發展演變。下冊探討五代兩宋遼西夏金至清代之間,其藝術發展的進程與麵嚮。探討此時段的藝術流變、特徵與對後世的影響。
漢唐盛世的輝煌餘韻:從魏晉風骨到宋代審美的流變研究 本書導讀: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藝術發展史上一個至關重要且極富變革性的階段——魏晉南北朝至宋代中期的藝術思潮、風格演變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動因。我們聚焦於“風骨”的自覺、“境”的追求以及“理”的內化,力求展現這一時期藝術精神的內在邏輯與外在錶現。本書不涉及明清以來的藝術流派或當代藝術思潮,其核心聚焦於古典審美範式的確立與成熟過程。 第一編:魏晉風度的確立與藝術的獨立 第一章:玄學思潮對藝術精神的形塑 本章詳述瞭自漢末以來,以“三玄”(《老子》《莊子》《周易》)為核心的玄學思潮如何滲透並重塑瞭文人士大夫的審美取嚮。我們分析瞭“竹林七賢”的生活哲學與他們的藝術實踐之間的關聯,重點探討瞭“自然無為”的思想如何轉化為繪畫中的“蕭散”和書法中的“率真”。 魏晉士人的生命意識與藝術錶達: 探討瞭在社會動蕩不安的大背景下,士人對個體生命價值和精神自由的極端推崇,以及這種推崇如何體現在對人物品藻和山水意境的初步構建上。 “風骨”的內涵解析: 細緻辨析瞭顧愷之等人提齣的“傳神寫照,妙在形似之外”的理論,將其放置於當時對個體氣度和精神氣質的最高贊揚的語境中進行闡釋,而非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 第二章:書法藝術的自覺:從實用到獨立的裏程碑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啓後的關鍵時期。本章著重分析瞭以王羲之為代錶的書法傢如何將“法度”與“性情”完美結閤,使書法從單純的實用性書寫上升為獨立的、可以承載復雜情感和哲學思考的藝術門類。 王羲之“盡善盡美”的追求: 剖析瞭王羲之在楷書、行書、草書領域的革新成就,特彆是他如何通過筆勢的嚮背、結構的變化來體現“中和之美”,及其對後世帖學係統的奠基意義。 南北朝碑學的基礎與特徵: 對比研究瞭南方帖學與北方碑刻在書寫載體、筆法結構上的差異,探討瞭北魏墓誌中蘊含的雄強古樸之氣,如何為後來的碑學復興埋下伏筆。 第三章:繪畫領域的早期探索:人物畫的轉型 本章關注人物畫的題材、技法以及審美標準的轉變。我們考察瞭曹不興、陸探微等早期畫傢的貢獻,特彆是如何擺脫漢代畫像石的僵硬模式,開始追求綫條的生命力和人物精神的刻畫。 六朝肖像畫中的“氣質美”: 通過對幾組重要遺存(如顧愷之《洛神賦圖》的摹本)的細緻觀察,分析瞭畫傢如何運用衣紋的連綿起伏來暗示人物的內心波動和氣韻流動。 第二編:南北對峙與宗教藝術的興盛 第四章:佛教造像的本土化曆程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藝術的鼎盛是理解這一時期藝術史的另一重要維度。本章側重於研究佛教藝術如何在中國化過程中,吸納瞭本土的審美趣味和雕塑技藝。 雲岡與龍門石窟的風格演變: 詳細對比分析瞭雲岡早期受犍陀羅和笈多風格影響的“褒衣博帶”式造像,到龍門北魏晚期和孝文帝遷都後,造像逐漸趨於秀骨清像、更具中原文人士大夫氣質的變化軌跡。 “褒衣博帶”的文化解讀: 論述瞭佛像衣紋的處理手法如何從印度傳入,並在中國被賦予瞭魏晉士人服飾的灑脫韻味,成為佛教藝術中國化的重要標誌。 第五章:山水畫的獨立宣言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之一,探討瞭山水畫從人物畫的背景陪襯地位中脫離,成為獨立藝術門類的關鍵過程。 宗炳與王微的理論奠基: 梳理瞭宗炳“臥遊山水”和王微“以畫沙彌”的理論主張,分析瞭畫傢如何開始將山水視為寄托自我情懷的載體,而非僅僅是對景物的記錄。 早期山水畫的技法初探: 分析瞭董源(若涉及其早期影響)等人在錶現山川形貌時,所采用的初步空間處理和筆墨語言,重點放在對“氣韻生動”在山水畫中具體體現的分析。 第三編:隋唐盛世的宏大敘事與變革 第六章:大唐氣象與藝術的集大成 隋唐統一為藝術發展提供瞭空前的穩定環境和強烈的自信心。本章探討瞭唐代藝術如何繼承前代成果,並以其恢宏的氣度將其推嚮高峰。 盛唐人物畫的“健美”標準: 重點分析瞭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畫風及其對綫條錶現力的極緻追求,以及楊惠之捏塑技藝對後世雕塑的影響。唐代人物畫中展現的飽滿、健康、自信的審美傾嚮,是盛世氣象的直接反映。 敦煌壁畫的博采眾長: 考察瞭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特彆是初唐和盛唐時期,如何融閤瞭中原、西域乃至印度等多種藝術元素,形成瞭雄渾絢麗、氣勢磅礴的壁畫風格。 第七章:唐代“寫實”與“寫意”的初期張力 本章深入分析瞭唐代中晚期,藝術內部開始齣現的對不同審美方嚮的探索。 李思訓與王維的“金碧山水”與“水墨丹青”: 對比分析瞭李思訓所代錶的富麗堂皇、工整寫實的青綠山水,與王維倡導的以水墨暈染為主、強調詩意和筆墨情趣的畫風,它們為宋代院體與文人畫的對立埋下瞭伏筆。 第八章:唐代陶瓷的飛躍:唐三彩與初唐青瓷 本章從工藝美術的角度,審視唐代在材料和技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唐三彩的異域風情與世俗生活: 分析瞭唐三彩在色彩運用和動物造型上所體現的盛唐氣象,以及其在陪葬品中的廣泛應用如何反映瞭當時的喪葬習俗和對異域事物的接受度。 越窯青瓷的成熟: 探討瞭南方越窯青瓷在燒製技術上如何取得突破,其釉色的溫潤和造型的典雅,預示著宋代五大名窯的齣現並非偶然。 第四編:宋代審美範式的確立與“理”的迴歸 第九章:理學影響下的宋代繪畫 宋代審美轉嚮內斂、精微和追求“格物緻知”。本章探討瞭理學思想如何為宋代藝術設定瞭新的規範。 院體畫的精細入微與“格物”精神: 詳述瞭宋徽宗對畫院的改革,以及院畫傢如崔白、劉寀等人如何將觀察自然精確到極緻,追求形神兼備,其背後的哲學基礎是宋儒對“理”的探求。 花鳥畫的頂峰: 重點分析瞭宋代花鳥畫如何從唐代的裝飾性趣味中脫離,成為錶達“天理”和“物性”的載體,並分析瞭其設色、構圖的精妙之處。 第十章:文人畫的成熟與“意境”的深化 與院體畫的工整相對立,文人畫在宋代開始明確其獨立地位。 蘇軾的“論畫”與文人畫理論的完善: 梳理瞭蘇軾對“論氣韻”的強調,以及他主張的“意在筆先”的創作理念,如何將畫傢的學識、修養置於技法之上。 米芾父子的“尚意”與“點染”: 分析瞭米芾父子在山水畫創作中,如何運用創新性的筆墨技法(如“米傢暈”)來錶達主觀感受,並確立瞭文人畫的尚意傾嚮。 結語:古典藝術的巔峰與新的轉嚮 本書的收尾部分將總結魏晉至宋代這一漫長曆史時期,中國藝術如何從對個體精神的追尋,走嚮宗教精神的融閤,最終在宋代實現瞭技法與哲思的完美平衡,形成瞭影響後世數個世紀的古典藝術範式。我們簡要勾勒齣宋代藝術的成就,為後續的藝術發展(不包括本書範圍內的明清時期)留下懸念。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序:把握傳統矚目未來  李希凡 1

上冊

第一章 史前 鄧福星 47

第一節 藝術的發生  48
一 發生的條件和形成的要素  48
二 自意識的形成  51
第二節 中華原始藝術的界定、分佈和流變  55
一 中華原始藝術的界定  55
二 中華原始藝術的分佈和流變  59
第三節 中華原始藝術的基本特徵  67
一 混沌未分的形態  67
二 農耕生活的反映  70
三 審美與功利性兼有  73
四 基本錶現手法  75
第四節 中華原始藝術對後世藝術的影響  77
一 中華原始藝術奠立瞭中華藝術中「天人相諧」觀的基礎  77
二 中華原始藝術的「寫意」特徵  80
三 中華原始藝術的象徵觀念  86

第二章 夏商周  李心峰 91
第一節 夏商周藝術的社會、文化背景  91
一 中國曆史上的青銅時代  94
二 奴隸製社會的形成、繁盛、解體和嚮封建社會的過渡  97
三 禮樂文化的形成與演變  100
第二節 夏商周藝術的基本特點與演化  106
一 嶄新藝術曆史類型的確立  106
二 夏商周藝術總體風格的與世推移  113
三 夏商周藝術種類由混閤到分化的發展  119
第三節 夏商周藝術的光輝成就與曆史地位  122
一 樂舞、青銅器的輝煌成就  123
二 《詩經》、《楚辭》的不朽價值  124
三 成就各異的其他門類  127
四 中國藝術思想基本傳統的形成  131

第三章 秦漢  劉興珍、李永林 135
第一節 中央集權國傢的建立對文化藝術的影響  135
一 中央集權與文化統一  135
二 疆域擴展與民族融閤對文化交流的促進  141
第二節 生産的發展對文化藝術的促進  144
一 經濟繁榮對藝術的影響  144
二 工藝進步與科技發展對文化的促進  147
第三節 學術思想對文化藝術的影響  150
一 儒學正統的形成與五行讖緯思想的深遠影響  150
二 方士與神仙思想在藝術中的反映  155
第四節 秦漢審美精神與藝術特徵  159
一 沉雄博大的泱泱氣度  159
二 神與物遊的審美境界  161
三 矛盾衝突的傳奇色彩  163
四 鋪張華麗的藝術風格  166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  田 青 169
第一節 紛亂分裂的曆史現實及其文化風格的形成  170
一 社會動盪與民族融閤  170
二 南北分裂與文化風格  179
第二節 思潮與思想  183
一 儒學的衰落與玄學的勃興  183
二 佛教、道教對文化藝術的影響  189
第三節 藝術特色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198
一 個性的張揚與藝術的獨立  198
二 各門類藝術對後世的影響  208

第五章 隋唐 邢熙寰、秦 序 215
第一節 壯闊舞颱:隋唐統一王朝的強盛與開拓  216
一 社會經濟發展和王朝鞏固強盛的必要條件  216
二 貞觀之治與開天全盛的齣現  221
三 唐王朝中、後期的政治與經濟  226
第二節 壯麗輝煌的隋唐文化與思想  229
一 隋唐文化概況  229
二 隋唐儒學與宗教文化  237
第三節 文學藝術的繁榮發展與輝煌成就  245
一 隋唐文學的光輝成就  245
二 繁花似錦的隋唐藝術  252
三 隋唐藝術的基本審美特徵  262
四 隋唐藝術的深遠影響與曆史地位  267

下冊

第六章 五代、兩宋、遼、西夏、金  廖 奔 273

第一節 傳統社會的轉型  274
一 一種嶄新物質文化生活的展開  274
二 文化人集團的壯大  276
三 市民階層的崛起  281
四 南北文化的趨同性與變異  283
第二節 文化環境的變遷  286
一 三教閤一與理學的奠定  286
二 內趨性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  291
三 文治燦然的朝代  294
第三節 藝術土壤與藝術嬗變  298
一 繁榮的市井文化生活  298
二 興盛的士大夫藝術生活  302
三 藝術的嬗變  306
第四節 時代審美特徵與藝術成就  314
一 從盛唐氣象到纏婉宋風  314
二 由形象氣勢到意態神韻  317
三 雅俗分途,審美二極  320
四 藝術的綜閤趨勢  327
五 百川匯聚之勢的形成與對後世的開啓  329

第七章 元代 李 一 333
第一節 元朝建立與中華藝術的發展  334
一 曆經戰亂復歸統一  334
二 民族大融閤  338
三 多種宗教的並存  342
四 理學的發展  351
五 文化的包容和發展  354
第二節 文人境遇與藝術創作  360
一 現實窘境  360
二 避世、嘆世、玩世  364
三 走嚮民間  367
第三節 元代藝術的特色和成就  370
一 融會閤流、異彩繽紛  371
二 共生互映、並行發展  375
三 雙峰對峙、一代奇葩  379
四 相互滲透、趨於綜閤  384
五 繼往開來、承上啓下  386

第八章 明代 蘇國榮 389
第一節 專製統治下的藝術  390
一 明初文化專製對藝術的壓抑  390
二 明中葉意識形態的失控與藝術的生機  395
第二節 晚明人文思潮與藝術的復興  397
一 資本主義萌芽和市民運動興起  398
二 文藝領域的以「情」反「理」  401
三 中、西文化藝術的交流  408
第三節 明代文學與藝術  412
一 明初「颱閣體」與藝術的貴族化  412
二 前後七子的復古主義對藝術的影響  414
三 「性靈派」與「從人心流齣」的藝術創作  416
四 文學與藝術在題材內容上的相互藉鑒  418
第四節 明代宗教與藝術  420
一 依託於宗教的藝術活動  421
二 道、釋思想對藝術創作的影響  423
三 宗教與藝術的人本精神  428
第五節 明代各藝術門類的融閤  431
一 舞颱藝術的融閤  431
二 造型藝術的融閤  433
三 舞颱藝術與造型藝術的融閤  434

第九章 清代  孟繁樹 437
第一節 清初民主思潮  438
一 批判封建君主專製  438
二 弘揚經世緻用的實學精神  442
三 反對宋明理學  443
四 清初民主思潮在藝術上的反映  444
第二節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和中華民族大文化的形成  449
一 尊孔和提倡理學  449
二 大興文字獄  450
三 圖書事業的興盛  452
四 學術文化的高度發展  453
五 多民族文化的碰撞與融閤  455
六 清廷的崇雅抑俗政策  458
第三節 帝國主義侵略和晚清文化藝術思潮的演變  460
一 道、鹹年間經世實學  460
二 戊戌變法前後文學藝術的變革精神  462
第四節 清代文學藝術的繁榮  464
一 文學領域的成就  465
二 清代錶演藝術的高度發展和成熟  470
三 清代美術的繁茂興盛  479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宏偉壯麗和巧妙設計充滿瞭好奇。《中華藝術導論‧下冊》如果能在這方麵有所側重,那將是我非常期待的內容。我總是在想,那些精美的宮殿、寺廟、園林,是如何在沒有現代機械的情況下建造起來的?鬥拱結構是怎樣發揮承重和裝飾作用的?那些飛簷翹角,不僅僅是為瞭美觀,是否也蘊含著科學的原理?我尤其好奇,中國古代園林藝術,是如何將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巧妙融閤,創造齣移步換景、意境深遠的藝術空間?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一些經典的古代建築實例,解析其設計理念、建造工藝以及蘊含的文化意義。例如,北京故宮的布局,蘇州園林的精緻,或者是長城的防禦工事,它們各自反映瞭怎樣的時代特徵和審美取嚮?我還想瞭解,風水學說在古代建築中的應用,以及古代工匠們是如何利用建築來體現天人閤一的思想的。

评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戲麯稍有涉獵的愛好者,我對《中華藝術導論‧下冊》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那些能夠觸動靈魂的錶演藝術方麵。我一直覺得,戲麯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種形式,它融閤瞭文學、音樂、舞蹈、美術、雜技等多種元素,通過演員的唱念做打,將一個個故事、一段段情感淋灕盡緻地呈現在觀眾麵前。我特彆好奇,在古代,那些精美的戲服是如何製作的?上麵的刺綉、緙絲工藝,是否也蘊含著深刻的寓意?而那些臉譜,又是如何通過不同的色彩和圖案,勾勒齣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更讓我著迷的是,戲麯的唱腔和身段,是如何隨著朝代的更迭而發生變化的?是更加婉轉悠揚,還是更加激昂慷慨?那些經典劇目,比如《牡丹亭》、《霸王彆姬》等,在不同的時代是否有著不同的解讀和演繹?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戲麯發展曆史的梳理,介紹不同劇種的特點,甚至是一些關於著名演員和劇團的軼事,讓我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我渴望在書頁間,重新感受到那些在舞颱上閃耀過的光芒,聽到那些穿越時空的迴響。

评分

我對中國古代哲學和曆史的興趣,常常將我的注意力引嚮與哲學思想和曆史事件緊密相關的藝術錶現形式。《中華藝術導論‧下冊》在我看來,或許是一扇可以窺見中國古代士人階層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的窗口。我一直對那些寄托著文人雅士情懷的山水畫、花鳥畫以及詩詞歌賦有著濃厚的興趣。我想瞭解,在他們眼中,自然是如何被觀察和描繪的?那些筆墨間流淌的,是單純的山川景色,還是他們對人生哲理的感悟?例如,梅蘭竹菊“四君子”的象徵意義,以及它們在不同畫派和時期是如何被賦予不同的情感內涵的?再者,我想知道,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中國古代藝術的創作?那些佛教造像的莊嚴與慈悲,那些道教壁畫的神奇與飄逸,是否都與哲學理論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幫我梳理清楚這些內在的邏輯關係,讓我不僅僅是欣賞藝術的錶象,更能理解其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和哲學思考,從而提升我對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認知深度。

评分

《中華藝術導論‧下冊》這本書,雖然我尚未有機會深入研讀,但單從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裝幀,就能窺見編纂者們的用心良苦。我對中國古代藝術的神秘與輝煌一直心生嚮往,尤其是那些曆經韆年風霜卻依然熠熠生輝的器物和壁畫,總能喚起我對遙遠曆史的無盡遐想。我總是在想,古人是如何用雙手和智慧,將冰冷的泥土、堅硬的石頭、脆弱的絲帛,賦予生命,創造齣如此令人驚嘆的藝術品?那些山水畫中雲霧繚繞的意境,那些青銅器上繁復詭譎的紋飾,那些書法中龍飛鳳舞的筆勢,無不訴說著一個民族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卓越的審美追求。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解答這些疑惑的鑰匙,能夠跟著曆史的脈絡,一步步探尋中國藝術的演變軌跡,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藝術風格的形成與流變,感受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基因是如何代代相傳,又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不斷發展與創新的。或許,通過閱讀,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是如何體現在藝術創作中的,也能領略到文人畫的淡雅超脫,以及民間藝術的質樸生動,從而在心中構建起一個更完整、更立體的中華藝術圖景。

评分

從一個普通消費者的角度來看,《中華藝術導論‧下冊》無疑是一本能夠提升生活品味、拓展視野的讀物。我常常在博物館或者畫廊看到那些精美的瓷器、玉器,心生贊嘆,但卻不知其所以然。我非常好奇,古代的工匠們是如何煉製齣如此細膩溫潤的瓷土,又如何運用各種釉色,創造齣如夢似幻的色彩效果?那些龍紋、鳳紋,又有著怎樣的等級和含義?而玉器,更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想瞭解,不同種類的玉石,其質地和色澤有何不同,又如何被雕琢成精美的器皿和擺件?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揭示這些工藝的奧秘,讓我瞭解不同朝代的瓷器和玉器有哪些顯著的時代特徵,從而在欣賞時,能夠更加明辨真僞,品味齣其中的價值所在。我還想知道,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品,比如吉祥圖案、瑞獸紋樣等,在古代是如何被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中的,它們又承載瞭古人怎樣的祈願和祝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