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艺术导论‧下册

中华艺术导论‧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中国艺术
  • 艺术导论
  • 文化艺术
  • 美术史
  • 艺术概论
  • 中华文化
  • 艺术欣赏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演变之下,中华艺术的发展进程,有其混生与分门的漫长过程。特别是随着二十世纪以降,巨大的社会变革,使得学术界对中华传统艺术的研究,逐渐有了新的参照体系与视角。尤其是近百年来,出土文献与文物不断地被发掘和发现,更深入中华艺术文化史论的研究基底。本书由李希凡先生主编,集结多位学者之研究,以历史宏观的角度,向读者逐一梳理历朝各代的艺术发展演变。下册探讨五代两宋辽西夏金至清代之间,其艺术发展的进程与面向。探讨此时段的艺术流变、特征与对后世的影响。
汉唐盛世的辉煌余韵:从魏晋风骨到宋代审美的流变研究 本书导读: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且极富变革性的阶段——魏晋南北朝至宋代中期的艺术思潮、风格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我们聚焦于“风骨”的自觉、“境”的追求以及“理”的内化,力求展现这一时期艺术精神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本书不涉及明清以来的艺术流派或当代艺术思潮,其核心聚焦于古典审美范式的确立与成熟过程。 第一编:魏晋风度的确立与艺术的独立 第一章:玄学思潮对艺术精神的形塑 本章详述了自汉末以来,以“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为核心的玄学思潮如何渗透并重塑了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取向。我们分析了“竹林七贤”的生活哲学与他们的艺术实践之间的关联,重点探讨了“自然无为”的思想如何转化为绘画中的“萧散”和书法中的“率真”。 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与艺术表达: 探讨了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士人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精神自由的极端推崇,以及这种推崇如何体现在对人物品藻和山水意境的初步构建上。 “风骨”的内涵解析: 细致辨析了顾恺之等人提出的“传神写照,妙在形似之外”的理论,将其放置于当时对个体气度和精神气质的最高赞扬的语境中进行阐释,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 第二章:书法艺术的自觉:从实用到独立的里程碑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章着重分析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书法家如何将“法度”与“性情”完美结合,使书法从单纯的实用性书写上升为独立的、可以承载复杂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艺术门类。 王羲之“尽善尽美”的追求: 剖析了王羲之在楷书、行书、草书领域的革新成就,特别是他如何通过笔势的向背、结构的变化来体现“中和之美”,及其对后世帖学系统的奠基意义。 南北朝碑学的基础与特征: 对比研究了南方帖学与北方碑刻在书写载体、笔法结构上的差异,探讨了北魏墓志中蕴含的雄强古朴之气,如何为后来的碑学复兴埋下伏笔。 第三章:绘画领域的早期探索:人物画的转型 本章关注人物画的题材、技法以及审美标准的转变。我们考察了曹不兴、陆探微等早期画家的贡献,特别是如何摆脱汉代画像石的僵硬模式,开始追求线条的生命力和人物精神的刻画。 六朝肖像画中的“气质美”: 通过对几组重要遗存(如顾恺之《洛神赋图》的摹本)的细致观察,分析了画家如何运用衣纹的连绵起伏来暗示人物的内心波动和气韵流动。 第二编:南北对峙与宗教艺术的兴盛 第四章:佛教造像的本土化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鼎盛是理解这一时期艺术史的另一重要维度。本章侧重于研究佛教艺术如何在中国化过程中,吸纳了本土的审美趣味和雕塑技艺。 云冈与龙门石窟的风格演变: 详细对比分析了云冈早期受犍陀罗和笈多风格影响的“褒衣博带”式造像,到龙门北魏晚期和孝文帝迁都后,造像逐渐趋于秀骨清像、更具中原文人士大夫气质的变化轨迹。 “褒衣博带”的文化解读: 论述了佛像衣纹的处理手法如何从印度传入,并在中国被赋予了魏晋士人服饰的洒脱韵味,成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重要标志。 第五章:山水画的独立宣言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之一,探讨了山水画从人物画的背景陪衬地位中脱离,成为独立艺术门类的关键过程。 宗炳与王微的理论奠基: 梳理了宗炳“卧游山水”和王微“以画沙弥”的理论主张,分析了画家如何开始将山水视为寄托自我情怀的载体,而非仅仅是对景物的记录。 早期山水画的技法初探: 分析了董源(若涉及其早期影响)等人在表现山川形貌时,所采用的初步空间处理和笔墨语言,重点放在对“气韵生动”在山水画中具体体现的分析。 第三编:隋唐盛世的宏大叙事与变革 第六章:大唐气象与艺术的集大成 隋唐统一为艺术发展提供了空前的稳定环境和强烈的自信心。本章探讨了唐代艺术如何继承前代成果,并以其恢宏的气度将其推向高峰。 盛唐人物画的“健美”标准: 重点分析了吴道子“吴带当风”的画风及其对线条表现力的极致追求,以及杨惠之捏塑技艺对后世雕塑的影响。唐代人物画中展现的饱满、健康、自信的审美倾向,是盛世气象的直接反映。 敦煌壁画的博采众长: 考察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特别是初唐和盛唐时期,如何融合了中原、西域乃至印度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了雄浑绚丽、气势磅礴的壁画风格。 第七章:唐代“写实”与“写意”的初期张力 本章深入分析了唐代中晚期,艺术内部开始出现的对不同审美方向的探索。 李思训与王维的“金碧山水”与“水墨丹青”: 对比分析了李思训所代表的富丽堂皇、工整写实的青绿山水,与王维倡导的以水墨晕染为主、强调诗意和笔墨情趣的画风,它们为宋代院体与文人画的对立埋下了伏笔。 第八章:唐代陶瓷的飞跃:唐三彩与初唐青瓷 本章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审视唐代在材料和技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唐三彩的异域风情与世俗生活: 分析了唐三彩在色彩运用和动物造型上所体现的盛唐气象,以及其在陪葬品中的广泛应用如何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和对异域事物的接受度。 越窑青瓷的成熟: 探讨了南方越窑青瓷在烧制技术上如何取得突破,其釉色的温润和造型的典雅,预示着宋代五大名窑的出现并非偶然。 第四编:宋代审美范式的确立与“理”的回归 第九章:理学影响下的宋代绘画 宋代审美转向内敛、精微和追求“格物致知”。本章探讨了理学思想如何为宋代艺术设定了新的规范。 院体画的精细入微与“格物”精神: 详述了宋徽宗对画院的改革,以及院画家如崔白、刘寀等人如何将观察自然精确到极致,追求形神兼备,其背后的哲学基础是宋儒对“理”的探求。 花鸟画的顶峰: 重点分析了宋代花鸟画如何从唐代的装饰性趣味中脱离,成为表达“天理”和“物性”的载体,并分析了其设色、构图的精妙之处。 第十章:文人画的成熟与“意境”的深化 与院体画的工整相对立,文人画在宋代开始明确其独立地位。 苏轼的“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完善: 梳理了苏轼对“论气韵”的强调,以及他主张的“意在笔先”的创作理念,如何将画家的学识、修养置于技法之上。 米芾父子的“尚意”与“点染”: 分析了米芾父子在山水画创作中,如何运用创新性的笔墨技法(如“米家晕”)来表达主观感受,并确立了文人画的尚意倾向。 结语:古典艺术的巅峰与新的转向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总结魏晋至宋代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国艺术如何从对个体精神的追寻,走向宗教精神的融合,最终在宋代实现了技法与哲思的完美平衡,形成了影响后世数个世纪的古典艺术范式。我们简要勾勒出宋代艺术的成就,为后续的艺术发展(不包括本书范围内的明清时期)留下悬念。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把握传统瞩目未来  李希凡 1

上册

第一章 史前 邓福星 47

第一节 艺术的发生  48
一 发生的条件和形成的要素  48
二 自意识的形成  51
第二节 中华原始艺术的界定、分佈和流变  55
一 中华原始艺术的界定  55
二 中华原始艺术的分佈和流变  59
第三节 中华原始艺术的基本特征  67
一 混沌未分的形态  67
二 农耕生活的反映  70
三 审美与功利性兼有  73
四 基本表现手法  75
第四节 中华原始艺术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77
一 中华原始艺术奠立了中华艺术中「天人相谐」观的基础  77
二 中华原始艺术的「写意」特征  80
三 中华原始艺术的象征观念  86

第二章 夏商周  李心峰 91
第一节 夏商周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91
一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94
二 奴隶制社会的形成、繁盛、解体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97
三 礼乐文化的形成与演变  100
第二节 夏商周艺术的基本特点与演化  106
一 崭新艺术历史类型的确立  106
二 夏商周艺术总体风格的与世推移  113
三 夏商周艺术种类由混合到分化的发展  119
第三节 夏商周艺术的光辉成就与历史地位  122
一 乐舞、青铜器的辉煌成就  123
二 《诗经》、《楚辞》的不朽价值  124
三 成就各异的其他门类  127
四 中国艺术思想基本传统的形成  131

第三章 秦汉  刘兴珍、李永林 135
第一节 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135
一 中央集权与文化统一  135
二 疆域扩展与民族融合对文化交流的促进  141
第二节 生产的发展对文化艺术的促进  144
一 经济繁荣对艺术的影响  144
二 工艺进步与科技发展对文化的促进  147
第三节 学术思想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150
一 儒学正统的形成与五行谶纬思想的深远影响  150
二 方士与神仙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  155
第四节 秦汉审美精神与艺术特征  159
一 沉雄博大的泱泱气度  159
二 神与物游的审美境界  161
三 矛盾冲突的传奇色彩  163
四 铺张华丽的艺术风格  166

第四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  田 青 169
第一节 纷乱分裂的历史现实及其文化风格的形成  170
一 社会动盪与民族融合  170
二 南北分裂与文化风格  179
第二节 思潮与思想  183
一 儒学的衰落与玄学的勃兴  183
二 佛教、道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  189
第三节 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98
一 个性的张扬与艺术的独立  198
二 各门类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208

第五章 隋唐 邢熙寰、秦 序 215
第一节 壮阔舞台:隋唐统一王朝的强盛与开拓  216
一 社会经济发展和王朝巩固强盛的必要条件  216
二 贞观之治与开天全盛的出现  221
三 唐王朝中、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226
第二节 壮丽辉煌的隋唐文化与思想  229
一 隋唐文化概况  229
二 隋唐儒学与宗教文化  237
第三节 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与辉煌成就  245
一 隋唐文学的光辉成就  245
二 繁花似锦的隋唐艺术  252
三 隋唐艺术的基本审美特征  262
四 隋唐艺术的深远影响与历史地位  267

下册

第六章 五代、两宋、辽、西夏、金  廖 奔 273

第一节 传统社会的转型  274
一 一种崭新物质文化生活的展开  274
二 文化人集团的壮大  276
三 市民阶层的崛起  281
四 南北文化的趋同性与变异  283
第二节 文化环境的变迁  286
一 三教合一与理学的奠定  286
二 内趋性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  291
三 文治灿然的朝代  294
第三节 艺术土壤与艺术嬗变  298
一 繁荣的市井文化生活  298
二 兴盛的士大夫艺术生活  302
三 艺术的嬗变  306
第四节 时代审美特征与艺术成就  314
一 从盛唐气象到缠婉宋风  314
二 由形象气势到意态神韵  317
三 雅俗分途,审美二极  320
四 艺术的综合趋势  327
五 百川汇聚之势的形成与对后世的开启  329

第七章 元代 李 一 333
第一节 元朝建立与中华艺术的发展  334
一 历经战乱复归统一  334
二 民族大融合  338
三 多种宗教的并存  342
四 理学的发展  351
五 文化的包容和发展  354
第二节 文人境遇与艺术创作  360
一 现实窘境  360
二 避世、叹世、玩世  364
三 走向民间  367
第三节 元代艺术的特色和成就  370
一 融会合流、异彩缤纷  371
二 共生互映、并行发展  375
三 双峰对峙、一代奇葩  379
四 相互渗透、趋于综合  384
五 继往开来、承上启下  386

第八章 明代 苏国荣 389
第一节 专制统治下的艺术  390
一 明初文化专制对艺术的压抑  390
二 明中叶意识形态的失控与艺术的生机  395
第二节 晚明人文思潮与艺术的复兴  397
一 资本主义萌芽和市民运动兴起  398
二 文艺领域的以「情」反「理」  401
三 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  408
第三节 明代文学与艺术  412
一 明初「台阁体」与艺术的贵族化  412
二 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对艺术的影响  414
三 「性灵派」与「从人心流出」的艺术创作  416
四 文学与艺术在题材内容上的相互借鉴  418
第四节 明代宗教与艺术  420
一 依託于宗教的艺术活动  421
二 道、释思想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423
三 宗教与艺术的人本精神  428
第五节 明代各艺术门类的融合  431
一 舞台艺术的融合  431
二 造型艺术的融合  433
三 舞台艺术与造型艺术的融合  434

第九章 清代  孟繁树 437
第一节 清初民主思潮  438
一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438
二 弘扬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  442
三 反对宋明理学  443
四 清初民主思潮在艺术上的反映  444
第二节 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和中华民族大文化的形成  449
一 尊孔和提倡理学  449
二 大兴文字狱  450
三 图书事业的兴盛  452
四 学术文化的高度发展  453
五 多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455
六 清廷的崇雅抑俗政策  458
第三节 帝国主义侵略和晚清文化艺术思潮的演变  460
一 道、咸年间经世实学  460
二 戊戌变法前后文学艺术的变革精神  462
第四节 清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464
一 文学领域的成就  465
二 清代表演艺术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470
三 清代美术的繁茂兴盛  479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华艺术导论‧下册》这本书,虽然我尚未有机会深入研读,但单从其厚重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就能窥见编纂者们的用心良苦。我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神秘与辉煌一直心生向往,尤其是那些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熠熠生辉的器物和壁画,总能唤起我对遥远历史的无尽遐想。我总是在想,古人是如何用双手和智慧,将冰冷的泥土、坚硬的石头、脆弱的丝帛,赋予生命,创造出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品?那些山水画中云雾缭绕的意境,那些青铜器上繁复诡谲的纹饰,那些书法中龙飞凤舞的笔势,无不诉说着一个民族深邃的精神世界和卓越的审美追求。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找到解答这些疑惑的钥匙,能够跟着历史的脉络,一步步探寻中国艺术的演变轨迹,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艺术风格的形成与流变,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又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或许,通过阅读,我能更深刻地理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如何体现在艺术创作中的,也能领略到文人画的淡雅超脱,以及民间艺术的质朴生动,从而在心中构建起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中华艺术图景。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宏伟壮丽和巧妙设计充满了好奇。《中华艺术导论‧下册》如果能在这方面有所侧重,那将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我总是在想,那些精美的宫殿、寺庙、园林,是如何在没有现代机械的情况下建造起来的?斗拱结构是怎样发挥承重和装饰作用的?那些飞檐翘角,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是否也蕴含着科学的原理?我尤其好奇,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是如何将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巧妙融合,创造出移步换景、意境深远的艺术空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一些经典的古代建筑实例,解析其设计理念、建造工艺以及蕴含的文化意义。例如,北京故宫的布局,苏州园林的精致,或者是长城的防御工事,它们各自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和审美取向?我还想了解,风水学说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古代工匠们是如何利用建筑来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戏曲稍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对《中华艺术导论‧下册》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那些能够触动灵魂的表演艺术方面。我一直觉得,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它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多种元素,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将一个个故事、一段段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我特别好奇,在古代,那些精美的戏服是如何制作的?上面的刺绣、缂丝工艺,是否也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而那些脸谱,又是如何通过不同的色彩和图案,勾勒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更让我着迷的是,戏曲的唱腔和身段,是如何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发生变化的?是更加婉转悠扬,还是更加激昂慷慨?那些经典剧目,比如《牡丹亭》、《霸王别姬》等,在不同的时代是否有着不同的解读和演绎?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戏曲发展历史的梳理,介绍不同剧种的特点,甚至是一些关于著名演员和剧团的轶事,让我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渴望在书页间,重新感受到那些在舞台上闪耀过的光芒,听到那些穿越时空的回响。

评分

我对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的兴趣,常常将我的注意力引向与哲学思想和历史事件紧密相关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华艺术导论‧下册》在我看来,或许是一扇可以窥见中国古代士人阶层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的窗口。我一直对那些寄托着文人雅士情怀的山水画、花鸟画以及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我想了解,在他们眼中,自然是如何被观察和描绘的?那些笔墨间流淌的,是单纯的山川景色,还是他们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例如,梅兰竹菊“四君子”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在不同画派和时期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情感内涵的?再者,我想知道,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创作?那些佛教造像的庄严与慈悲,那些道教壁画的神奇与飘逸,是否都与哲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梳理清楚这些内在的逻辑关系,让我不仅仅是欣赏艺术的表象,更能理解其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哲学思考,从而提升我对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认知深度。

评分

从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中华艺术导论‧下册》无疑是一本能够提升生活品味、拓展视野的读物。我常常在博物馆或者画廊看到那些精美的瓷器、玉器,心生赞叹,但却不知其所以然。我非常好奇,古代的工匠们是如何炼制出如此细腻温润的瓷土,又如何运用各种釉色,创造出如梦似幻的色彩效果?那些龙纹、凤纹,又有着怎样的等级和含义?而玉器,更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想了解,不同种类的玉石,其质地和色泽有何不同,又如何被雕琢成精美的器皿和摆件?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揭示这些工艺的奥秘,让我了解不同朝代的瓷器和玉器有哪些显著的时代特征,从而在欣赏时,能够更加明辨真伪,品味出其中的价值所在。我还想知道,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品,比如吉祥图案、瑞兽纹样等,在古代是如何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它们又承载了古人怎样的祈愿和祝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