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

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现代主义
  • 艺术理论
  • 晚期现代主义
  • 观念艺术
  • 转型
  • 文化批评
  • 艺术史
  • 思辨哲学
  • 西方美学
  • 艺术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波洛克是这个国家(美国)产生的最伟大的画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

  1956年8月10日,在纽约长岛的一场车祸中,早年一文不名现在却已家喻户晓的44岁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失去了生命,与他同车的两名年轻的女子则是一死一伤。

  如同波洛克扑朔迷离的死因一样,围绕着对波洛克艺术的批评和赞扬也是扑朔迷离:一方面,波洛克已经成为美国绘画的代表人物,在巴黎市立美术馆举办的「美国绘画50年」展览中,被视为最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与此同时,自1954年始,波洛克的绘画开始亦停滞不前,甚至被《时代》(Time)调侃为「滴洒的杰克」(Jack the Dripper)……。

  从波洛克谈起,皮力展开了一场1950-1970年代艺术理论的梳理和研究;梳理了如客观性、前卫、观念、身体、媒介和行为这些理论范畴,亦对这些理论范畴的研究放在写作、批评、争论、展览和社会政治运动的情境中进行研究。此书中,现代主义艺术的两个传统──形式主义和前卫精神──被深度颇析,沿着这个脉络,我们可以看到「观念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当代艺术的各个媒介中被奉为圭臬的,并由此折射出在当代情境中对于媒介、观念、社会意识、艺术体制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迷踪:都市图景与记忆的碎片》 第一部分:迷失的坐标 本书并非一本探讨艺术理论的著作,而是对现代都市景观中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交织的深刻剖析。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被快速城市化进程所吞噬的角落,那些在摩天大楼的阴影下苟延残喘的旧日痕迹。 城市,在当代语境下,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场域。人们在其中穿行、栖居、遗忘,同时又在无意识中被其结构所塑造。本书的第一部分“迷失的坐标”,旨在描绘这种在高速流动中产生的失衡感。 我们通过一系列对城市空间中“间隙地带”(liminal spaces)的观察,探讨现代人如何丧失了对环境的稳定感知。这些间隙地带,如被遗忘的工厂区、废弃的轨道交通枢纽,或是被过度规划的公共广场,成为记忆与现实冲突的舞台。我们分析了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关于“异托邦”(heterotopia)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当代城市研究,阐释这些空间如何同时存在于时间与非时间之中。 例如,对某一特定城市的老旧火车站进行的田野调查显示,尽管该站已被废弃多年,但其原有的时刻表仍以褪色的方式保留在墙上。这种“时间残留”现象,构成了对现时性的无声抵抗。我们探讨了这种抵抗如何影响行人的潜意识,使其在日常通勤中产生一种莫名的疏离感——仿佛自己是闯入者,而非居住者。 城市建筑的垂直化发展,也成为本章的核心议题。玻璃幕墙与钢筋水泥构筑的景观,创造了一种视觉上的宏大,却在体验层面上加剧了局部的微观隔绝。我们引入了景观社会理论,探讨在视觉主导的城市环境中,真实经验是如何被表征所取代的。人们行走的轨迹,不再是出于内在需求,而是被设计好的动线所引导,这使得探索和偶然的发现几乎成为不可能。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强调“方向感”的消解过程。在传统都市中,地标和街道布局提供了稳定的认知地图;而在当代多义性的城市中,导航App提供的数字坐标取代了实体参照物,导致一种“技术性迷失”——身体在移动,但心智却停留在屏幕的二维平面上。这不仅是物理上的迷失,更是身份认同的漂移。 第二部分:回声与残响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关于空间形态的解构,那么第二部分“回声与残响”则聚焦于时间维度上的记忆碎片。我们考察了记忆如何在城市物质载体中留下印记,以及这些印记如何与新的城市叙事发生碰撞。 记忆并非是一种线性的记录,而是一种不断被重塑的、充满主观情感的构建。本书审视了城市更新项目对历史的“清洗”过程。当一个街区被推倒重建时,随之消散的不仅仅是砖瓦结构,更是其中嵌入的无数人的集体经验和个人情感依赖。我们通过对几位老居民的口述历史收集,试图重建那些被抹去的“地方感”(sense of place)。 口述历史的呈现,采用了非传统的编排方式。我们避免使用严格的年代顺序,而是依照情感的强度和联想的跳跃性来组织材料。例如,关于一家已消失的照相馆的回忆,可能突然跳跃到对战后配给制度下丢失一张家庭照片的悲痛,这种跳跃模仿了真实记忆的回溯机制。 此外,本书还深入分析了“物质残骸”的意义。被遗弃的物件——生锈的自行车、褪色的海报、刻在长椅上的名字——它们是时间流逝的最直接证据。我们运用符号学的方法,解读这些物件如何在新的城市语境下被赋予新的、往往是陌生的含义。例如,一处涂鸦,在管理者眼中是破坏,在特定青年群体眼中可能成为抵抗的宣言或身份的标识。 “回声”的概念,指涉了过去事件在当下空间中留下的心理振动。我们考察了城市中的“创伤性地点”(traumatic sites),如发生过重大事故的街道或发生过社会冲突的广场。即使物理结构已改变,这些地点仍然携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影响着后续在此发生的日常活动。这种无形的氛围,是城市肌理中最难被量化和规划的部分。 第三部分:重构的幻象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重构的幻象”试图探讨,在既定的、高度结构化的现代城市中,个体如何尝试重新锚定自我,以及这种尝试是否能导向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归属”。 我们观察了“地下文化”与“非正式空间”的兴起。例如,未经官方许可的城市探险(Urbex)群体,他们主动进入那些被城市规划排除在外的结构,通过暂时性的占有与探索,重新激活了对空间的能动性。这种行为,是对主流城市叙事的被动接受的一种修正。 “重构”并非指大规模的物理改造,而是指一种认知上的重新诠释。我们分析了数字技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社交媒体上的“城市打卡”现象,虽然看似肤浅地复制了既定的美学模板,但其背后的驱动力,是对个体在巨大系统中的存在感的确认。人们通过拍照和分享,将自己嵌入到被“美化”或“符号化”的城市碎片中,从而构建了一个暂时的、高度个人化的“意义地图”。 本书的结论部分,探讨了这种重构的局限性。幻象之所以是幻象,在于其脆弱性。每一次新的商业开发、每一次街区的重新命名,都可能再次粉碎这些微弱的个人锚点。最终,我们提出一个反思性的问题:在一个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否定的环境中,稳定的“家园”概念是否已经消亡,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不断变动的、临时的“栖居点”? 《迷踪:都市图景与记忆的碎片》旨在提供一种观察城市的方式:不是作为一张蓝图或一个经济体,而是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充满矛盾和遗忘的生命体,去倾听那些被噪音掩盖的低语,去触摸那些被高速运动擦除的纹理。它是一份献给所有在钢筋丛林中寻找自己脚步的人的观察笔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皮力


  皮力拥有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博士学位,并在该校人文学院任教达12年。

  2012年,他被委任为香港M+博物馆高级策展人。作为艺评家、策展人和教育工作者,他的独立和专业意见对于9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发展甚具影响力。特别是在策展实践上,他一方面在中国介绍西方艺术,另一方面向中国和世界各地推广中国当代艺术,并和法国的庞毕度中心、伦敦的泰特现代艺术馆,以及亚洲其他机构合作。他在21世纪初期的两本书《策展人时代》和《国外后现代雕塑》曾经影响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他亦经常在中外媒体包括《Artforum》、《Flash Art》及《Third Text》发表文章。尤其在当前急速发展的中国艺术与博物馆领域,皮力对当代艺术及其历史的认知影响深远。

图书目录

摘要

导论
1950-1970年代的欧美艺术现象特殊性
作为理论研究分期的「晚期现代主义」
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研究的方法与特点
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研究的脉络与现状

第一章     现代主义的两个逻辑
一个引论:现代主义与社会主义
格林伯格的「退却」:从社会主义到托洛茨基主义
罗森伯格的坚持:行动性
形式主义的权威与左翼的旁落

第二章     前卫的回归及其困境
前卫的延续:情境主义与欧洲艺术实践的精神本质
日常经验的回归:偶发艺术与早期普普理论中的前卫源渊
主体性的撤退:普普艺术理论的反形而上学特征
前卫的当下困境:前卫艺术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和消费社会

第三章     走向「反形式」的形式理论
媒介、物性和现成品:极限主义的媒介观及其演进
平面、空间与场域:极限主义的空间观及其扩展
形式革命背后的文化:熵的定律及其与后极限主义理论之间的联系
反形式:观念艺术的确立

第四章    结论:观念主义的诞生
晚期现代主义理论之间的时间关系
晚期现代主义理论之间的空间关系
晚期现代主义理论转型的共同趋势
晚期现代主义理论转型的文化逻辑

参考文献

鸣谢
附录一  中译人名与专有词汇对照
附录二  图片资料出处

图书序言



  正如本文标题所表明的,本文所研究的物件是1950-1970年代艺术理论的基本范畴和转型,是那些作为「单元观念」的「理论范畴」,比如客观性、前卫、观念、身体、媒介和行为。这些范畴产生的体系是研究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则是本文的基本方法是将对这些理论范畴的研究放在写作、批评、争论、展览和社会政治运动的情境中研究:研究不同区域、类型的艺术家在艺术样式的变化、冲突和革命或者博弈发生前后,使用、同意或拒绝过什么概念。除了前面总结的艺术理论产生的模式的变化,这些变化、冲突和革命或者博弈还包括社会主义思潮对于前卫艺术家的影响及其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异、二战刚结束时欧美之间的文化彼此认同和想像、文化冷战导致的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60年代末期美国和欧洲同时发生的貌似国际共运的反权威运动;涉及到艺术制度方面,则包括各种博物馆和机构的兴建、私人收藏和现代画廊的兴起、独立策划人和展览乃至由此导致的整个艺术生产和交易模式的变化等等。因此在此框架下,1950-1970年期间艺术制度前所未有的变化则构成了本文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维度,而这些在目前关于艺术理论的研究中是很少涉及的。

  在本文中,我试图疏理出现代主义艺术的两个传统:形式主义和前卫精神,同时解释它们来源,彼此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1930-1940年代发生分离。沿着这个脉络,我将证明前卫精神如何在本文所论述的时代被传承下来,并导致了在晚期资本主义或者消费社会艺术的变革意识的发展和变化,同时,我还将解释形式主义的理论如何在自身的推演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从视觉性转向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主体性、作品视觉性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对于观念性在当代艺术中重要地位的促成,并由此折射出在当代情境中对于媒介、观念、社会意识、艺术体制等方面问题的思考。


图书试读

1950-1970年代的欧美艺术现象特殊性
 
1956年8月10日,在纽约长岛的一场车祸中,早年一文不名现在却已家喻户晓的44岁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失去了生命,与他同车的两名年轻的女子则是一死一伤。直到今天,人们都在揣测这个死亡的真实含义:是自杀还是一个「事故」?人们对于波洛克死亡性质地猜测多少源于公共性的描述和私密性的事实之间的冲突。就像波洛克的扑朔迷离的死因一样,围绕着对波洛克艺术的批评和赞扬也是扑朔迷离:一方面,1955年,波洛克已经成为美国绘画的代表人物,成为在巴黎市立美术馆举办的「美国绘画50年」展览中的最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与此同时,从1954年开始,波洛克与之斗争一生的酗酒和抑郁症又卷土重来,他的绘画开始停滞不前。在他去世前的6个月,《时代》週刊(Time)将他调侃为「滴洒的杰克」(Jack the Dripper)。但是在1956年的前前后后,还有更多公开的描述和被无意遮蔽的事实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此之多,即使不足以让波洛克之死成为宿命论的谶纬,至少也有些许象征性的含义。
 
矛盾也出现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艺术理论界对于波洛克的认定上。1952年,哈洛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1906-1978)在〈美国的行动画家〉(The American Action Painters)中给波洛克以经典性地评价:他认为波洛克绘画的核心价值在于他绘画中的「行动性」,甚至不惜用「行动性」来概括美国绘画的特点。而4年以后,在波洛克去世的那一年,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在着名的〈美国式绘画〉(American-Type Painting)一文中,将「平面性」和「媒介性」定性为美国绘画乃至现代绘画的首要特征,并将波洛克视为代表之一。同样是将波洛克视为美国绘画的代表,但是两位美国抽象绘画的核心批评家的着重点却是完全不同的。格林伯格相对战后美国艺术的发展有着绝对的事实上的权力,他对波洛克作品中的「行动性」一直是有微词的,甚至认为波洛克因为「行动」中的「情绪」使其作品不够纯粹,而格林伯格认为最符合「平面性」和「媒介性」要求的是当时崛起的极限主义(Minimalism)。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眼前一亮,"从行动到观念"——这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似乎预示着一场深刻的认知转变。我一直对艺术史的内在逻辑和理论演变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能够解释艺术形式背后思想动力的著作。这本书似乎正好抓住了艺术发展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从强调艺术家的实践、材料和创作过程,转向对作品概念、意义和哲学内涵的探索。这种转变,如果处理得当,应该能揭示出艺术如何从一种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反映出社会、哲学甚至政治思潮的变化。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晚期现代主义”这个概念的,它与之前的现代主义时期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在艺术创作的实践层面,这种“行动”具体指什么?是某种特定的技法、媒介的使用,还是与社会现实的互动?而“观念”又涵盖了哪些方面?是哲学家的思想、心理学的理论,还是社会批评的视角?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脉络,通过具体的艺术案例分析,来印证和阐述这个理论上的转型。我个人认为,理解艺术的理论框架,比单纯欣赏作品的视觉效果更为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艺术家创作的意图,以及作品在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价值。这本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将是一次非常有益的阅读体验。

评分

“从行动到观念”——光是这个书名就激起了我强烈的阅读冲动。在我理解中,艺术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其能动性,在于艺术家将内心世界的想法通过某种媒介转化为可见可感的实体。然而,一个艺术家仅仅“行动”是不够的,他的行为背后一定有其思想的支撑。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探讨,在晚期现代主义时期,艺术理论是如何从对艺术家“做了什么”的关注,转向对艺术家“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意味着什么”的深入思考。《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理论发展的关键转向。我期待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分析,在那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艺术理论是如何吸收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养分,从而构建起一套新的解读艺术的框架。我尤其想知道,这种“转型”是如何体现在具体的艺术作品中的,比如某位艺术家的创作理念是如何改变的,某件作品的解读重心是如何从形式转向内容的。这本书如果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艺术理论深层运作的窗户,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评分

坦白说,我对“晚期现代主义”这个术语本身就抱有一定的研究兴趣,常常觉得它介于我们熟悉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既有前者的坚守,又有后者的萌芽,显得尤为扑朔迷离。而《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问题:艺术理论是如何从一种更侧重于具体实践和操作层面,转向对抽象概念和思想层面的关注的。在我看来,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必然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本书如果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理论上的“转型”,并且能够提供具体的艺术作品案例来佐证,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特别希望能够了解到,在“行动”层面上,艺术家们究竟采取了哪些具体的创作方式?是颠覆性的材料运用,还是对传统媒介的解构?而在“观念”层面上,又有哪些新的哲学思想、社会理论被引入到艺术评论和创作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艺术家们会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节点,开始如此 the idea of art itself. 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挖掘的课题。

评分

拿到这本《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深度和前瞻性。我一直认为,评价一件艺术作品,除了感官上的直观体验,更需要一种理论上的支撑和理解。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指核心,仿佛在告诉我,艺术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在于艺术家“做了什么”,更在于他“想了什么”。“晚期现代主义”这个时期,在我看来,是现代艺术最复杂、最具实验性也最容易被误读的阶段。在这个时期,艺术家们似乎在不断挑战既有的边界,他们的作品常常充满了象征和隐喻,需要观者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理解。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些作品背后的理论思潮,比如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甚至是早期的一些解构主义思想,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梳理清楚,在这个时期,艺术理论是如何从一种对形式、材料和创作技法的关注,逐渐转向对意义、语境和权力关系的探讨。这种转变,不仅是艺术领域自身的演进,也必定与当时社会科学、哲学等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引路人,带领我穿越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找到理解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的钥匙。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从行动到观念:晚期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转型》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仿佛预告着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刻探讨。我一直觉得,艺术理论就像是艺术的“操作系统”,它决定了我们如何去理解和欣赏一件作品。而“晚期现代主义”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和矛盾的时期,它承接了早期现代主义的激进,又为后来的解构和多元化埋下了伏笔。这本书所提出的“转型”,从“行动”到“观念”,似乎点出了艺术理论发展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时代,艺术理论是如何从一种更注重艺术家实践、媒介创新和形式探索的层面,转向对作品背后的思想、哲学、社会语境以及权力关系的关注。这种转变,我想一定与当时整个社会思潮的变迁息息相关。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清晰地阐述这种理论上的“跃迁”,让我们看到艺术理论是如何逐渐走向成熟和深刻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