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波洛克扑朔迷离的死因一样,围绕着对波洛克艺术的批评和赞扬也是扑朔迷离:一方面,波洛克已经成为美国绘画的代表人物,在巴黎市立美术馆举办的「美国绘画50年」展览中,被视为最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与此同时,自1954年始,波洛克的绘画开始亦停滞不前,甚至被《时代》(Time)调侃为「滴洒的杰克」(Jack the Dripper)……。
1956年8月10日,在纽约长岛的一场车祸中,早年一文不名现在却已家喻户晓的44岁的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失去了生命,与他同车的两名年轻的女子则是一死一伤。直到今天,人们都在揣测这个死亡的真实含义:是自杀还是一个「事故」?人们对于波洛克死亡性质地猜测多少源于公共性的描述和私密性的事实之间的冲突。就像波洛克的扑朔迷离的死因一样,围绕着对波洛克艺术的批评和赞扬也是扑朔迷离:一方面,1955年,波洛克已经成为美国绘画的代表人物,成为在巴黎市立美术馆举办的「美国绘画50年」展览中的最后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但是与此同时,从1954年开始,波洛克与之斗争一生的酗酒和抑郁症又卷土重来,他的绘画开始停滞不前。在他去世前的6个月,《时代》週刊(Time)将他调侃为「滴洒的杰克」(Jack the Dripper)。但是在1956年的前前后后,还有更多公开的描述和被无意遮蔽的事实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此之多,即使不足以让波洛克之死成为宿命论的谶纬,至少也有些许象征性的含义。
矛盾也出现在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艺术理论界对于波洛克的认定上。1952年,哈洛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1906-1978)在〈美国的行动画家〉(The American Action Painters)中给波洛克以经典性地评价:他认为波洛克绘画的核心价值在于他绘画中的「行动性」,甚至不惜用「行动性」来概括美国绘画的特点。而4年以后,在波洛克去世的那一年,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在着名的〈美国式绘画〉(American-Type Painting)一文中,将「平面性」和「媒介性」定性为美国绘画乃至现代绘画的首要特征,并将波洛克视为代表之一。同样是将波洛克视为美国绘画的代表,但是两位美国抽象绘画的核心批评家的着重点却是完全不同的。格林伯格相对战后美国艺术的发展有着绝对的事实上的权力,他对波洛克作品中的「行动性」一直是有微词的,甚至认为波洛克因为「行动」中的「情绪」使其作品不够纯粹,而格林伯格认为最符合「平面性」和「媒介性」要求的是当时崛起的极限主义(Minim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