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大稻埕:谢里法说自己

原色大稻埕:谢里法说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史
  • 台北市
  • 大稻埕
  • 谢里法
  • 口述历史
  • 文化遗产
  • 社区发展
  • 城市变迁
  • 台湾文化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谢里法说自己
  一手开启台湾美术传史的窄门,美术史于是从「我」开始写起;
  曾经是有两个父亲的孤儿,祖父的章回小说是幼年的童话,
  以虚拟的故事写下第一部美术史演义,紫色从此是永远的代号。
  远看是个政治外衣脱不掉的文化人,
  近看是个游走在台北、巴黎、纽约的浪人,
  多少美术前辈在他纽约客厅沙发上留下动人的故事!
  于是,这一生的传奇等于是台湾美术的传奇。
  回台定居的三十年,以策展和装置的观念舖陈多样艺术人生,
  近代美术里他只争取在众人之前走出第一步,
  今后且看他怎样完成一个拓荒者的多彩人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原色大稻埕:谢里法说自己》这本书的图书简介,内容不包含任何对原书内容的描述,力求详实、自然: 书名:原色大稻埕:谢里法说自己 图书简介 《原色大稻埕:谢里法说自己》是一本深入探究特定历史时期、特定地域人文风貌与社会变迁的文集。本书聚焦于一个承载了丰富历史记忆的特定区域,通过对该地区不同侧面、不同群体的描摹,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独有的社会肌理与生活质感。全书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在特定的历史洪流中,个体如何在环境的塑造下展现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和韧性。 本书的叙事线索并非单一的传记式线性发展,而是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有强烈现场感的片段,构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叙事空间。它关注的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是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文化密码与生活哲学。从市井间的喧嚣到私密空间里的沉思,从物质的匮乏到精神的追求,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探讨时代精神的载体意义。 在结构上,本书似乎有意避开了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叙事,转而深入挖掘那些在历史记录中常常被忽略的角落。作者以一种近乎田野调查式的敏锐度,捕捉着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比如特定手工艺人的坚持、某个老字号店铺的兴衰、不同阶层人物在特定公共空间中的互动模式等等。这些描绘不仅是对往昔场景的客观再现,更是一种对逝去生活方式的深情回望与细致辨析。 本书的语言风格兼具文学的韵味与纪实的精准。在描述场景时,文字充满画面感,色彩斑斓,仿佛能让人亲眼目睹当时的景象。但在分析社会现象或群体心理时,文字又转为审慎和克制,显示出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这种张弛有度的文风,使得阅读体验既有沉浸式的代入感,又不失理性的思考空间。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在构建地域文化图景时,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志”概念。它将地域文化视为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变的生命体,探讨了现代化进程对传统结构带来的冲击与重塑。书中对某些经典生活习俗的追溯,并非简单的怀旧,而是试图探究这些习俗在现代语境下依然具有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联结。它提出的核心议题之一,或许是关于“身份认同”如何在快速的社会更迭中得以维系或重塑。 《原色大稻埕:谢里法说自己》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体经验的微观视角,熔铸进了宏大历史背景的熔炉之中。读者跟随作者的文字游走于历史的街巷,感受到的不仅是岁月的痕迹,更是那片土地上生命力的蓬勃与挣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如何构建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坚守或放弃着某些重要的东西。 对于研究城市变迁史、民俗文化乃至社会心理学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的素材和观察角度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它更是一部充满故事性、情感丰富的阅读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自身成长环境和地域记忆的共鸣。它以一种近乎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将散落的碎片重新整合,最终呈现出一个立体、复杂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历史切片。 本书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系列引人深思的问题: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哪些“原色”得以保留?哪些“自我”的表达在时代风浪中被重新定义?通过对特定地域的深入挖掘,本书成功地拓宽了我们对“地方性知识”的理解边界,强调了个体叙事在重构历史认知中的不可替代性。它是一份充满诚意的时代记录,也是对记忆深处某种文化精魂的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里法


  台北大稻埕永乐町(迪化街)1938年出生。1948年台北市太平国民学校毕业(战争期间在金瓜石就读东国民学校两年)。1954年省立基隆中学毕业。1959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1964年乘船经香港赴法、进国立巴黎美术学院雕刻班、夜间学作版画(铜版和绢印)。1968年转往美国纽约。1970年开始写文章在国内刊物投稿,介绍欧美现代美术。 版画作品参加东京国际版画双年展、挪威国际版画双年展、瑞士国际版画三年展等,受巴黎国家图书馆、纽约现代美术馆收藏。

  着作有《纽约艺术世界》、《艺术的冒险》、《日据时代台湾美术运动史》、《台湾出土人物志》、《我所看到的上一代》、《重塑台湾的心灵》、《探索台湾美术的历史视野》、《紫色大稻埕》、《变色的年代》等 。 1996年回国,目前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研究所。 国立台湾美术馆展出「垃圾美学」、「10+10=21」(策展)、「紫色大稻埕—七十回顾展」。 受聘任总统文化奖、国家文艺奖、全国美展、全省美展、台新奖、台北市奖、大墩美展、台湾国展等评审员。 获美国台美文教基金会人文成就奖、台湾文艺社文学评论奖、台东县荣誉县民。

图书目录

目录
谢里法各阶段作品简介     彩1至彩32
自序         8

1  町(出生)/ 犁(大学) 19
 
台北大稻埕出生 20
牛乳饼‧查某姑 24
和阿公一起行走在永乐町大街上 26
「富士山」和郁金香 30
阿公的认同 33
那一天日本老师都哭了 39
重回生父母的家 44
「山阳行」发了光复财 48
我们的老师叫「怪手」 53
学校里闹「匪谍」 58
中学时代对死亡的联想 63
偷窥姑丈的保险箱 67
决定投考艺术系 70
大学生不跳舞! 75
我们这一班 78
绘画的基础素描课 88
师大艺术系老师们 92
找梦的人 96
孙老师是「台北人」 101
廖老师不懂国画! 104
孙多慈画室里的才女 108
毕业前夕 113
加入「五月画会」 117

2  礁(教学生活) 123

在礁溪找到第一件教职 124
不来乡下不知道官有多大 126
五月里走入画坛 131
入营受训 134
「领袖」这东西 136
入营去「作兵」 139
脱下军服一起裸泳 141
下部队当排长 143
南亚远征军 146
基隆颜家商职任教 150
秦松有个爸名叫秦岭 153
出国前的「黑」、「白」画 156
惜别雨港都 161

3  丘(出国、巴黎)165
 
喝中国水长大的香港人 166
战火下的西贡 168
国语人与「金陵春梦」 170
哑巴和尚在唸经! 173
佳榭远东学生宿舍 176
留学生的认同与归宿 181
60年代的紧张关系 183
民初老留学生 187
巴黎三剑客 191
唱日本国歌庆祝光复节 195
神祕小聚会 198
「台湾青年」有毒‧师公如是说 200
走在艺术人生的路上 203
对立与辩证 205
1960年代的巴黎「沙龙」 211
天真文化价值观 214
看见教皇 216
当上游走西班牙的背包客 220
阿尔塔米拉洞窟绘画 225
留学生的打工生活 230
「光」的美术史展览会 233
踏寻梵谷的足迹 237
「共匪」在哪里? 240
闯开那扇门看见玻璃箱里有婴儿 243
沿着塞尚的下坡道走下去 245
在美术馆长廊找历史 248
台湾出国旅团的前锋 251
为美术史上的小名家争一席之地 254
数数美术史有多少三剑客 258
在「人类」里找原始与现代的距离 262
调色板上的变奏曲 268
阿拉伯区木炭街 273
好甜的「现代感」! 277
为象鼻岩演出「现代舞」 280
香港来的阿平 282
欧洲学生反对的是「战神」 285
看到不一样的罗丹 288
苏朝栋在巴士站送我离开巴黎 292

4  村(纽约) 299

美国/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国度 300
哈德逊河岸的西贝兹 303
纽约美术界的东方人 306
台湾来的「云上の人」 311
「盘古」说我背叛祖宗 313
这才开始写文章 315
江文也/一个音乐家的出土 318
为「台湾」、「美术」、「史」牵上了线 322
父与子/郭家的两代情 324
不是为上一代写历史 327
客厅沙发椅上坐过的前辈们 333
再见《媳妇入门》 338
三个女人的故事 340
格林威治村的「橄榄树」 343
两个只花钱不赚钱的女人 345
文章里没有了意识就没有意思! 348
「出土人物志」背后的故事 351
老英雄走了! 355
夏威夷来的广东人 357
生意人的政治思考 360
宜兰外海一个小岛惹的祸 362
版印「婴儿」与「玻璃箱」 364
画家、收藏家与策展人 367
年轻时候的「美龄」和「水龙」 370

5  埕(回国) 373

民进党旗是我画的! 374
把自己交给机场的李将军 378
旧时同学已是今日当权派 381
拜会台中画坛三佬 385
这才是名画家! 389
为文建会提三项建议 394
珍重与再见 398
重回巴黎寻找圣者光环 402

6 墩(定居) 411

彰化师大美术系客座教授 412
游走在台湾政治的边缘 419
初识台北画廊 422
「牛耳」的黄议员 426
「卵生文明」换来一栋房子 430
笑看台中市长民选 434
编撰中台湾美术年表 438
寻找地方美术的特质 443
10+10=21 447
台湾美术史从「我」开始写起 450
「旧瓶装新酒」老人装置展 455
「文英」复兴运动 459
童年记忆里的二二八 464
在大地震中诞生的摄影家 467
一百个「台湾头」里唯一的童子 471
初识东海岸美术界 474
转型后的矿山九份 480
为大稻埕写小说 483
此生第一个文学奖 486
紫色的回顾展 489
换得一条市长的紫色领带 494
什么都不是,就是我的地位 498
左派与右派在时间里和解 504

7  屯(老年) 509

四十年前版画意外重现 510
「核」光山上的「素」食年代 512
在壁上让艺术与民主串联 515
青睐大稻埕 519
失败画家赢得一座美术馆 522
达文西割掉我一块肉 52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自序
 
谢里法说自己
 
对一个写作的人的一生,从他读过的书、发表过的文章、出版过的着作,依照年代顺序写成年表,很容易就看出这个人出生以来各个阶段的历程;或换成当教员的人生,从他童年就读的学校,经过师范学校或学院,然后从事教学后历经几个学校,直到退休,单纯以学校名称和年代排列下来,教学的人生也很清楚就看出来。有了大概轮廓,分出章节做细部描写,写出来就是他的一生了。
 
若将同样方法用在一名画家,从他学习过程到进行创作,一生中种种不同阶段,每一阶段皆有几件作品代表当时之风格及风格的转捩点,每件作品各有制作年代,细述创作过程及理念,加上生活细节的铺陈,艺术家的人生就这样在字面上呈现了,看来多么单纯,等到提笔时,竟一年等过一年,好久才写下几张稿纸。
 
未到七十岁,时任国美馆馆长的倪再沁兄,见面就问我等七十岁要替我举办个人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好几次我的回答都是「快了!」直到他已卸任馆长,我的年龄还未跨过七十门槛,接着是李戊昆和林正仪馆长,他也把自己的计画书交下去,希望代为完成他的意愿,两位馆长转眼间也下任了,我才刚满七十岁,接任的是薛保瑕馆长,她主动与我谈研讨会的事,没想到谈过几次后,她发现我近年竟有这许多作品陆续在各地发表,若将之集中展出一定可观,这才决定以作品陈列配合研讨会,把布展工作交由展览组施淑萍和陈彩云两位,几天后经过馆内讨论,交给我的计画案展出场地平面图竟占有楼下左侧整个空间,且有两个月的展期,这一来展览声势反超过研讨会而让研讨会成了配角,我是这样以七十回顾展之名踩进七十岁大门,在台湾画坛从此晋升为受人敬重的前辈画家。
 
1
 
国立台湾美术馆为我举办七十回顾展是我接近七十岁那年,正开始提笔写自己的回忆录,等作品展出来之后,才发觉一个画家的回顾展无异等于是自己的回忆录,只是不以文字,而以作品记录自己的人生过程,并且又更为具体。经这么一想,又把写回忆的事放在一旁。在这空档里接连写了两本长篇小说,把1970年代发表的《美术运动史》用演义的方式写出来,更对自己有能力写长篇小说感到万分意外,书名为《紫色大稻埕》和《变色的年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这本书里,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作者谢里法以他独特的视角,串联起了大稻埕那些陈旧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符号。他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从最日常的生活切入,展现了人情冷暖、世事变迁。我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大稻埕的感情,是那种根植于内心的眷恋。他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画面感,仿佛我置身其中,能够闻到空气中弥漫的茶香,听到远处传来的叫卖声,感受到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度。他讲述的故事,有喜有悲,有笑有泪,真实得令人动容。这本书,让我对“地方”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个地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承载着无数生命故事的载体。而谢里法,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为这些故事留下了宝贵的印记。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温暖,也对生活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那种略带复古又充满活力的配色,让我想起很多老照片里大稻埕街头巷尾的景象。书名“原色大稻埕”本身就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它暗示着一种最真实、最本色的呈现,没有经过过度的修饰和滤镜。而“谢里法说自己”则点明了这是一本个人叙事,关于一位名叫谢里法的讲述者,他在大稻埕的生活经历,或者说他对这个地方的观察和感悟。这样的组合,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会想象,他会带我们走进怎样一个他眼中的大稻埕?是那些繁华依旧的百年老店,还是藏在巷弄深处的市井生活?又或者,他会从一个更微观、更个人的视角,讲述他对这个历史街区的理解和情感。也许,封面上的色彩就是他内心对大稻埕最直接的感受,浓烈而饱满,充满生命力,也饱含着岁月的沉淀。我甚至开始好奇,谢里法这个名字背后,是怎样一个故事,他又是如何与大稻埕结下不解之缘的。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对一个地理位置的描绘,更像是一次深入心灵的探索,通过一个人的眼睛,去触摸一个地方的灵魂。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按部就班地讲述,而是像一段段散落的记忆碎片,在不经意间拼凑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形象。作者谢里法仿佛是一个非常善于观察和倾听的人,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细微的情感和最真实的状态。每一章的标题,都像是一个引子,引领着我去探索一个未知的领域。有时候,他会突然跳跃到某个年代,讲述一段往事;有时候,他又会聚焦于某一个具体的人物,深入挖掘他们的人生故事。这种跳跃和切换,并没有让我感到混乱,反而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流畅感。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语言的运用,时而幽默风趣,时而饱含深情,总能恰到好处地触动我的心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的大稻埕,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立体的谢里法。它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过往的追忆。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一幅色彩斑斓的老照片,定格了许多我以为已经消失的旧时光。作者谢里法的文字,充满了温情和细腻,他笔下的大稻埕,不再是地图上的一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我尤其喜欢他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细碎的日常,那些街角巷尾的对话,那些食物的味道,仿佛都随着文字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唤醒那些被遗忘的记忆,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淳朴和热情。读他的书,就像是和他并肩走在大稻埕的街头,听他娓娓道来,时而为历史的变迁唏嘘,时而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感动。他没有刻意去拔高或渲染,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勾勒出大稻埕最真实的面貌。这种真实,恰恰是最打动人心的。我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这种爱不是口号式的,而是融入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里的。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大稻埕,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次与老朋友的促膝长谈。作者谢里法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分享着他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他讲述的那些故事,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能够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够从中获得力量。他对于大稻埕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浓郁的人文气息。那里不仅仅有历史的痕迹,更有鲜活的生命力。他没有回避生活的艰辛,也没有刻意美化,而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去面对一切。这种坦然,恰恰是我最欣赏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大稻埕,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豁达的谢里法。它是一本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智慧和启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