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如何成为促进「社会平权」的场域?
博物馆是否强化了不同社会阶层在文化资本上的不平等?
抑或可以赋权弱势与边缘团体,使其成为文化再现与展示的主体?
长久以来,博物馆被视为是服务文化菁英的殿堂。但在当代,博物馆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与讨论:博物馆应如何关怀边缘团体,进而成为促进「社会平 权」(Social Inclusion)的场域?博物馆应怎样带领社会反思制度的不合理?博物馆又如何能突破有形的建筑环境与无形文化认知所造成的隔阂?
本书是作者研究这些重要议题的最新成果。书中以英国的社会平权文化政策为主轴,爬梳二十一世纪以来博物馆界积极关怀边缘与弱势团体的文化参与权情况。 「文化参与」,不只是边缘与弱势团体参与博物馆提供的各种活动与服务,而是进一歩赋权他们本身就是文化「再现」的主体。书中收录了英国、澳洲与台湾的博物 馆教育与展览案例,透过观察、访谈与观众研究,深入了解身心障碍团体的博物馆需求,并分析展示边缘弱势团体的策展议题与伦理,让被隐藏的声音和历史得以再 现,受到重视,从而改变社会的歧视与污名。
书中提到的诸多的新趋势、新观念,以及国内外博物馆实践社会平权的展览案例,不仅能为国内博物馆界作为参考,亦可为政府及相关单位施政之借镜。
名人推荐 作者身体力行的实务操作为台湾的博物馆提供甚多值得省思的空间,所揭橥的新趋势、新观念及案例,正可提供台湾博物馆界参考。――邱坤良(前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校长)
本书内容论述国内外博物馆如何包容社会边缘者,转译和传承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生活记忆,充分反映时代潮流与社会趋势,有助于揭示博物馆学「地景」之多样风貌,并为博物馆实务如何促进社会公义和人道关怀带来新思维。――陈雪云(台北市立大学学习与媒材设计学系兼任副教授)
本书专注在博物馆如何促进文化平权,强调文化机构应积极服务边缘及弱势团体,达到社会平权。这种论述,颠覆一般人对博物馆的成规认知──博物馆只是展示 美学、记录人类文明的场域,是专为知识菁英服务的殿堂。――庄桂香(国立高中退休护理教师、《三种灵魂:我与躁郁症共处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