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萊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eicester)博物館學研究所博士,現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早期研究偏重社區博物館與居民之文化認同型塑關係、博物館與創 傷記憶、颱灣文學博物館之發展,近年來則關注博物館人權教育的角色與功能、反思博物館與弱勢及身心障礙團體之互動。著有《被展示的傷口︰創傷與記憶的博物 館筆記》、“Museum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Learning and Recollection in Local Museums in Taiwan”,編有《蒐藏︰懷舊與流行的百寶箱》。
這本書的內容,圍繞著一個我這些年來持續關注的議題:博物館要如何關懷邊緣的、弱勢的團體,成為促進文化平權並實踐社會正義的場域。對於這個議題的關注,源自於1999至2003年,我在攻讀博士期間,當時英國政府積極推展「社會平權」政策(Social Inclusion),在該政策的鼓勵之下,英國有些博物館開始推展與社會議題連結的展覽,以及各種創意的教育活動,藉以挑戰社會議題並關懷弱勢團體。這些展覽與教育活動,開啓瞭我對博物館如何擴大其傳統的角色、關懷邊緣團體、促進身心健康,並成為打破民眾偏見、促進社會平等力量的視野。Prof. Richard Sandell指導我進行論文研究時,在言談中時時流露的理念是「博物館能夠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這使當時正在探索社區博物館及生態博物館理論的我,心中開始燃起以博物館改變社會的理想與熱情。
另外,國立颱灣曆史博物館呂理政館長,則以「友善平權」這個簡潔易懂的字眼,來翻譯英文中的「Access & Social Inclusion」,意謂著「友善使用」與「社會平權」,並成為國立颱灣曆史博物館自開館以來推動館務的重點發展方嚮,也與本書所要討論的文化參與權的內涵多有重疊。根據國立颱灣曆史博物館的年報(呂理政,2013: 5),「友善使用」指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