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藝術三麵鏡套書(諸眾+小說+陀螺)

群島藝術三麵鏡套書(諸眾+小說+陀螺)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學
  • 藝術
  • 小說
  • 島嶼
  • 文化
  • 哲學
  • 當代文學
  • 旅行文學
  • 散文
  • 思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今年高俊宏齣版瞭《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颱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三本書。

  《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案例的研究。「諸眾」(multitude)一詞來自於史賓諾莎(B. Spinoza),強調利維坦式的國傢之外,個人的特異性如何對抗帝國主義。

  該書記錄瞭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颱灣等地創作案例,包含日本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韓國金江(Kim Kang)與金潤煥(Kim Youn-hoan)、武漢「我們傢青年自治實驗室」、香港「活化廳」等。這些例子對東亞日益文創化、商品化的藝術發展趨勢有著逆嚮思考的意義。

  《小說》因緣於《廢墟影像晶體計畫》作品中的記錄對象,住在五結鄉海邊簡陋平房的主人翁張正光老先生。張正光的生命可謂東亞近代史的哀傷縮影,2013 年作者赴宜蘭採訪他,十二天後他突然驟逝,帶給作者極大的衝擊,因而嘗試創作《小說》一書,敘述「兩個東亞」的故事:其一,張正光生平經曆神風特攻隊、沖繩收容所、香港,一直到偷渡迴颱成為宜蘭斑節蝦大王的事跡;其二,以獨白的方式,描述作者近幾年在日本、沖繩、香港、颱灣等地進行藝術田野調查的過程,並迴到自己成長之地,「迴不去」的樹林博愛市場。本書陳述瞭上個世代被舊帝國主義「判死」、及作者這個世代被新自由主義「判生」的故事。

  《陀螺》蒐錄瞭近十年來作者作者在藝術創作上的書寫與檔案,分為〈失址〉、〈幽舟〉、〈仕紳〉三個部分。本書包含作品圖片、錄像,作者本人和他人的評論,在編輯的過程中,重新從「質」的角度,觀看作品檔案與檔案之間可能存在的潛在關係。為何是陀螺?就如傅柯(M. Foucault)在《主體解釋學》裏對「陀螺」的形容,一種錯覺般以自我為中心的鏇轉物,隻是這陀螺的鏇轉,其實是來自無數外力的鞭打、策動,是一種「轉嚮自我的讓生體」,像極瞭創作中的自己。

  《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

  藝術是花,時代是土壤。相同文化圈的創作者,有如同一座花園裏的耕耘者,也是彼此對照的鏡子。

  2012年起,作者持續前往日本東京、沖繩、香港、韓國首爾、濟州島、中國武漢地區,採訪並考察東亞地區在激烈的全球化處境下,一波波新類型的藝術行動主義的在地發展。這些藝術行動中,某部分也對應著近年颱灣社會的轉變。

  每個成熟的社會都有自己的發展命運,每個社會的藝術傢也難免被他所屬社會的命題所纏繞,等待他自己來拆解、迴答――土地的傷痕、曆史記憶、邊緣化的社群、曆史政治的糾葛……藝術傢如何介入社會?藝術行動如何形成力量?

  本書以近在隔鄰的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等地的藝術行動,包含日本的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韓國藝術傢金江(Kim Kang)、金潤煥(Kim Youn-hoan)、武漢「我們傢青年自治實驗室」、香港「活化廳」及颱灣多位藝術傢為例,提齣第一手觀察與分享。

  《小說:颱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

  當2013年,藝術傢高俊宏遇見前颱籍日本兵張正光時,並不知道,他倆的相遇已是張正光生命的最後幾天。他們談完話的十二天後,八十三歲的張正光過世瞭。

  受訪者突然的死亡與離開,彷彿放映中的影片突然中斷,剩下大量的留白與空白;又像讀瞭一半而丟失的書──彷彿是為瞭追尋、補償那份空白,高俊宏動筆寫下《小說》。閱讀本書,也像被他的敘述與追憶吸進一個特殊時空。

  《小說》如一場生命之旅,旅行者是颱籍日本兵張正光,也是藝術傢高俊宏。1930年代,赴日求學的颱籍青年張正光,捲入瞭二次世界大戰,他被徵兵到日本空軍任神風特攻隊學徒兵,派至沖繩島……本書是一位颱籍青年捲入帝國主義戰爭的乖謬命運史,是一段颱灣原住民部落的踏查記錄,也是一位年輕藝術傢與颱灣曆史現場互動的荒涼、孤寂旅程。

  在這荒涼、孤寂的旅程中,年輕藝術傢也重新走瞭一趟自己的生命之旅。

  《陀螺:創作與讓生》

  高俊宏的藝術,每十年是一大步。

  最早的藝術,開始於1993年進入國立藝術學院。就學時期與同輩創作者,以身體進行創作,一直持續到畢業、入伍,2000年9月退伍後進入社會。2004年他將過去十年的創作,集結齣版瞭圖文書《Bubble Love》,以此告彆第一個十年,並踏入另一個十年的創作。

  作者描述自己近十年的創作狀態:「就像傅柯(M. Foucault)在《主體解釋學》裏說的『陀螺』:一種錯覺般以自我為中心的鏇轉物,隻是這陀螺的鏇轉,其實是來自無數外力的鞭打、策動。」

  在自轉著並鏇轉著的狀態中,2007年他開始在廢墟創作,2011年踏入重現廢墟之旅,這段旅程後來開展齣一係列波瀾壯闊的場景――2012年《湯姆生計畫》、2014年《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廢墟影像晶體計畫」並獲第12屆颱新藝術入選奬。

  「無論高俊宏從前的作品有多無效,在真實場景與其中行動者錶演之間的縫隙中,它們仍撐開瞭一點什麼。」

  究竟高俊宏是什麼樣的藝術傢?他近十年的藝術敘說瞭什麼、撐開瞭什麼?對應瞭哪些外力――社會力量的鞭打、策動?一位當代藝術傢的創作生命,如何從作品中一步步過渡,從虛無走嚮飽滿?在這本藝術創作書寫與檔案的結集中,他將為讀者現身說法。

名人推薦

  蔡明亮、陳界仁、吳瑪悧、姚瑞中、鄭慧華、龔卓軍等


  高俊宏絕對是颱灣最重要的藝術傢,沒想到我竟然在廢墟裏發現他。──蔡明亮

  閱讀高俊宏,像曆經一場身體的大爆炸。他既像一部認命的在軸承上來迴穿梭的古董打字機,也同時飛越在東亞不同的時空。他讓被踐踏過、變成死寂的生靈、場所,一起發齣怒聲,而且不斷迴盪在當下;他以倒退引我們進入未竟之地。──吳瑪悧

  當被壓迫者、弱勢者、失敗者們不再失語,自憐於鏡中之像的曆史哀怨麵貌將無比燦爛。──姚瑞中

  高俊宏紮實而深刻的田野,以身體、經驗、足跡踏查那些被掩蔽的東亞近代反抗曆史,並以此拓展可能的文化、曆史對話的頻譜。他的思索細膩,筆調綿密,關注於共振、彼此能牽動的細微曆史精神狀態,使潛流中的「諸眾」以具體的事件、言語、行動顯影。作為身體行動方式之一,高俊宏以文字潛力召喚齣重省這危機時代的力量。──鄭慧華

  高俊宏發明瞭一具安那其身體,以行走為方法,像一隻莫比斯環上爬行的螞蟻,在反覆穿梭東亞現代的長時過程中,一點一滴硬是將它們拼接瞭起來。──龔卓軍
現代藝術思潮與視覺文化縱覽:一部深入剖析當代藝術脈絡的學術著作 《現代藝術思潮與視覺文化縱覽》 是一部兼具學術深度與廣度的專著,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且深入理解二十世紀中葉至今西方及全球當代藝術發展脈絡的框架。本書嚴格避開對特定“群島藝術”或“套書”的敘事性或結構性討論,專注於宏觀的曆史演進、關鍵的理論轉嚮以及視覺文化領域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現象分析。全書以嚴謹的史學方法和批判性的理論視角,構建起一座連接早期現代主義遺産與後結構主義、全球化語境下新藝術實踐的橋梁。 本書的結構清晰,共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都聚焦於當代藝術發展中的一個核心議題,並輔以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論對話。 第一部分:現代性終結與藝術的自我反思(約300字)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二戰後西方藝術世界所麵臨的結構性危機。在經曆瞭抽象錶現主義的“美國勝利”和早期波普藝術的文化衝擊之後,藝術的本體論問題被提上議程。我們深入探討瞭“現代主義的終結”這一概念,並非指藝術創作的停止,而是指支撐現代藝術(如對原創性、純粹媒介和宏大敘事的信仰)的哲學基礎的瓦解。 重點分析瞭剋萊門特·格林伯格媒介純粹性理論在後期的局限性,以及它如何催生瞭對媒介界限的挑戰。同時,本書詳細梳理瞭觀念藝術(Conceptual Art)的興起,闡釋瞭其如何將藝術的價值從物質對象轉移到語言、指令和思想本身。通過對約瑟夫·科蘇斯和索爾·勒維特等藝術傢的作品分析,我們揭示瞭觀念藝術如何為後來的解構主義和檔案式藝術實踐奠定瞭理論基石。本部分強調瞭藝術品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被重新定義的過程,關注藝術如何開始“談論自身是如何被建構的”。 第二部分:媒介的革命與身體的政治(約350字) 隨著錄像技術和電子媒體的普及,視覺藝術的疆域被極大地拓展。本部分集中探討瞭新媒介在藝術中的應用及其帶來的政治意涵。錄像藝術(Video Art)的齣現,不僅挑戰瞭電影作為工業化敘事媒介的地位,更使藝術傢能夠直接介入到日常生活和媒體消費的流程中。我們詳細考察瞭白南準、伍迪·凡·阿斯德等早期實驗者的工作,分析瞭他們如何利用電子流和循環影像來批判大眾傳媒的單嚮性。 更進一步,本部分轉嚮瞭身體與錶演藝術(Performance Art)的復興。不同於早期激進的身體展示,戰後錶演藝術更側重於對身份政治、性彆建構和社會規範的審視。我們通過分析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的早期作品、剋裏斯·伯登對權力關係的解構,以及漢斯·哈剋對觀看機製的質疑,論證瞭身體如何成為最直接、最不可被中介化的藝術載體。這部分強調瞭媒介的物質性——無論是錄像帶的磁性,還是錶演者皮膚的在場性——如何成為抵抗官方曆史敘事的重要工具。 第三部分:後波普、符號學與大眾文化的批判性挪用(約300字)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藝術界對精英主義的反思,促使藝術傢重新審視日常和商業文化。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後波普(Post-Pop)藝術運動的復雜性。這並非簡單地重復安迪·沃霍爾的絲網印刷,而是對符號係統、品牌價值和消費主義意識形態進行更深層次的解剖。 重點分析瞭諸如巴斯奎特(Jean-Michel Basquiat)的塗鴉根源與精英美術館之間的張力,以及傑夫·昆斯(Jeff Koons)如何通過對廉價物品的完美復製與放大,模糊瞭“高雅”與“低俗”的界限,挑戰瞭藝術品的稀缺性邏輯。本書還將符號學理論,特彆是羅蘭·巴特的《神話學》框架,應用於分析這些藝術傢的創作策略。討論瞭挪用(Appropriation)如何從一種簡單的復製行為,演變為對原版意義的解構和權力結構的諷刺,揭示瞭符號如何在流通中被重寫。 第四部分:檔案、曆史與裝置藝術的場域構建(約350字) 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作為一種空間性、沉浸式的藝術形式,代錶瞭當代藝術對傳統畫框和基座的徹底超越。本部分著重探討瞭裝置藝術如何成為重構曆史敘事和構建替代性“場域”(Site)的主要手段。 我們詳細研究瞭對曆史記憶和檔案處理的實踐。例如,專注於對非西方或被壓抑的曆史進行考古發掘的藝術傢,如何利用多重媒介(聲音、文本、現成品)在空間中構建復雜的敘事迷宮。本書特彆關注瞭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那些緻力於挑戰西方中心主義曆史觀的創作者。他們不再滿足於講述一個統一的曆史,而是傾嚮於展示曆史的斷裂、矛盾和“缺席”。通過分析特定裝置作品的空間布局、光綫使用和觀眾的移動路徑,本書闡釋瞭裝置藝術如何迫使觀眾從被動的觀看者轉變為曆史經驗的參與者。 第五部分:全球化語境下的藝術地理與身份政治(約250字) 進入二十一世紀,藝術的地理中心開始發生顯著轉移,多元文化主義和全球化浪潮深刻影響瞭藝術生産和傳播。本部分考察瞭當代藝術如何應對日益緊密的全球聯係、移民流動和文化身份的復雜性。 本書超越瞭簡單的“世界藝術展”敘事,而是聚焦於藝術傢如何在其本土語境與全球藝術市場之間進行艱難的周鏇。我們分析瞭身份(如種族、性彆、地域)如何不再被視為固定的本質,而是被視為一種持續生成、充滿張力的動態過程。重點討論瞭那些根植於後殖民理論,探討權力關係、邊界流動和文化雜糅的藝術實踐。本部分強調瞭批判性地理學在理解當代藝術網絡中的重要性,以及藝術傢如何通過特定的地理標記和材料選擇,來抵抗文化同質化的趨勢。 結語:當代藝術的未來趨勢與理論展望(約100字) 最後一部分對當前藝術界的前沿動嚮進行瞭展望,包括數字本體論、生物藝術的倫理睏境以及人工智能對創造力的影響。本書總結瞭從現代性危機至今,當代藝術如何持續地扮演著社會“敏感器”的角色,不斷質疑既定的結構和視覺慣例。它不是提供最終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堅實的批判工具,以應對未來藝術可能采取的任何顛覆性形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高俊宏


  藝術創作、論述者,1995年起舉辦過多次國內外個展、聯展,並於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作品亦多次獲颱新藝術奬。撰有《Bubble Love》、《傢計畫》、《公路計畫》、【群島藝術三麵鏡】係列(《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颱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等書。近年與蔡明亮導演閤作過《郊遊》、《玄奘》等作,目前就讀颱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作品關注議題包括曆史、諸眾、空間、生命政治、新自由主義、社群、邊緣、仕紳化、東亞等。進行中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及《馬沙》溪洲部落拍攝工作,以身體介入曆史及都市邊緣場景,並以行動、錄像、描繪、書寫等多種藝術手法,讓颱灣在新自由主義下的失能空間、失能者的印跡一一浮現。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推薦序

一具安那其身體,穿越惡所……


  走進高俊宏的作品中。是的,我常常是走在他的作品中,走入他的作品計畫指嚮的惡所,走在那些世界邊緣,鐵籬後方,渺無人煙的路徑中。像做夢一般,穿過一片荒塚野墳,翻過畫著「禁入待拆」的鐵圍籬,走進一間無人的破屋,我打開電視,螢幕一片沙沙沙的雜訊,接收不到任何訊息。但是,盯著瞭無內容的螢幕,有一瞬間,我突然明瞭,那些沙沙的、黑白相間、互相滲入的雜訊,就是他要給我的訊息。轉眼間,這些沒有意義的影音又消失瞭。

  然後,似乎像夢境那樣理所當然的,我跨入瞭塔可夫斯基(A. Tarkovsky)《鏡子》(The Mirror)一片的開頭,場景轉為黑白,我變成瞭一個羞澀、口吃嚴重的青少年,麵對著一位女性催眠治療師,我呀呀呀地口吃著,講不齣自己的名字和齣生地。直到最後,這位女性催眠治療師,將我的能量流,由頭部引導到手部,再引流至腳部。她說:「你的能量不通,導緻你的口吃,導通這些能量到你的手和腳之後,你會永遠身口閤一,講話再也不會口吃瞭。」於是, 我感受到手部、腳部依次充血,突然充滿張力。她用手指按住,釋放瞭我阻塞在太陽穴的能量,讓這種常常讓我頭部緊張的能量,往下流通。最後,她要我大聲跟著她說:「我能說話瞭!」我漲紅著臉,大聲喊齣:「我能說話瞭!」我醒瞭。醒來後,發現臉頰上佈滿瞭淚痕。對醒著的我而言,高俊宏是一位艱難的藝術傢。從榮格(C. G. Jung)的分析觀點來看,他如同一位意誌堅定,但如水樣般身心通適溫柔的女性催眠治療師,而我,是那位口吃少年,常常因此誤事,被人疏遠,連自己名字和齣生地都講不清楚的那種口吃者。對醒著的我而言,書寫著理論與評論文字的我,高俊宏仍然是一位深度叵測的藝術傢,甚至,有時候很難用一般意義的「藝術傢」來品評他。想過這個問題不少次,為何自己如此難以下筆,很有可能是背後這樣的原因:他其實在教我講話,而且,是透過一具不停穿越廢島荒徑的安那其身體,在教我。然而,望著高俊宏消失在無名小路的盡頭的背影,不行,我實在無法一一抵達那些到不瞭的地方。於是,我迴到書桌前麵,坐下來,開始書寫。

  《小說:颱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簡稱《小說》)中,佈滿瞭高俊宏安那其身體的行走路綫。這條路綫,走踏在帝國邊緣的惡性場所之間,虛實交替,讓這些無間迷宮串起成一張枉死城寨的地圖。張正光死瞭,卻宛如鬼魂,復活在這部小說裏,開始行走,走嚮那無人能夠抵達的死蔭山榖、暗黑海洋、監牢囚所、鄉野僻村。這位受命運捉弄,曾在二戰末期赴日受訓,擔任零式戰機副手機械員,在美軍炮火網羅中設法自救,讓自殺戰機墜海後,登上如地獄般的沖繩戰場收容所,不僅目睹鐵雨砲彈屠戮之廢島,還得到瞭特異功能,像遊魂般齣入戰俘死者、地獄囚船的魂魄夢境。之後,再經過二二八事件清鄉亡魂,香港雙十暴動冤魂、警總殺手香江追殺,終至迴歸宜蘭季新村的養蝦事業。

  《小說》的第一張地圖,由張正光2013年的死亡事件展開,敘說他1929年至2013年的離奇生命曆程。疊閤在這張充滿無數亡魂城寨、早已人跡罕至的地圖上。同時,也接續著張正光遊走東亞地獄圖之上的,正是在1980年代中期成長、一直到2014年開始寫小說的高俊宏自己遊走東亞的生命地圖。既疊閤又接續的兩張地圖,以惡性場所為交錯侵越的甬道:噶瑪蘭、東京、九州、沖繩、溪洲、香港、廈門。在無法串接,隻能濛太奇式地疊閤起兩個特異生命的敘事輿圖背後,其實藏著作者亟欲突顯的一個悲哀:被曆史所遺忘的鬼魂惡所,隻能斷裂封存於那些叫不齣名字的冤魂、從不曾被命名過的荒塚內裏。

  麵對這個悲哀的曆史斷裂,高俊宏發明瞭一具安那其身體,以行走為方法,像一隻莫比斯環上爬行的螞蟻,在反覆穿梭東亞現代的長時過程中,一點一滴硬是將它們拼接瞭起來。而我隻是另外一隻跟在後麵爬的小螞蟻,雖然因為速度太慢追不上,但是,對於這隻具有東亞安那其身體的莫比斯環型蟻,我很幸運在2013年策劃展覽《我們是否工作過量?》的過程中,跟著牠爬行瞭一段路。

  那麼,為什麼對各位讀者來講,隻是一隻莫比斯環型蟻的高俊宏,對我來講,會變身為塔可夫斯基《鏡子》片中的女性催眠治療師呢?我們不妨一同來看看高俊宏的工作方法,就會知道這隻螞蟻具有反覆施咒(或解咒),讓喑啞者重生,得以開始訴說自己的名字和生命的催眠療癒力量瞭。

  首先是特定場所的行走。我們在2013年的前半年之間,一起齣動瞭二十四次的廢墟踏查,進行瞭晶體影像的素描繪製。平均每個月四次,每次大約一個工作天,也就是共同在荒野無人之殘壁破瓦間,共度一天。後來我纔意識到,這種接近徐四金(P. Süskind)小說《夏先生的故事》(Die Geschichte Von Herrn Sommer)的漫遊行走,其實是一樁卡夫卡式的工程:自我生命摧毀重造的技術工程。這樁工事不僅工時長,而且沒有太明確的目的,雖說是為瞭展覽,但是對於身處學院、平常充滿上課與會議的我來說,無異是一種脫臼的時空,我趁著這種生命的脫垂狀態,鑽進一個巨大的生命裂縫,它盡管黑暗不知所終,卻透齣一道我所不曾遇見的光,從黑暗中射齣的光。

  我們在小坪項、樹林、海山煤礦、利豐煤礦、總爺、金山、蘭陽、飛雁新村八個地點之間來迴穿梭,平均每個地點去四次,基本的工作,就是在這些廢營區、廢維修場、廢煤區、廢糖廠、廢樂園、廢通訊指揮部的廢屋殘壁雜木之間待上一整天,野炊共食,然後選一張與地點曆史相關的老照片,畫在幾乎不可能有人看到的大麵廢牆上。這種特定場所的行走,以廢墟已湮滅無名的曆史、老照片的故往影像選擇為參照,聯結上感性身體的圖繪運動,介於紀念碑、文件檔案與見證之間,重新進行自力式的圖像生産。

  腳底踏觸著廢墟地麵,執炭筆的手塗抹啄觸著廢墟的壁麵,行走停駐之間,無意之間踢到、碰到、摸到的殘餘碎件,目光所及,皆是陳界仁所稱的「殘響世界」。我在想,一個人的自我,若不走過一遭這遍佈曆史屍身的、被死亡之手深觸過的殘響之地,恐怕很難重新看待自己的「餘生」。也就是說,其實,高俊宏的工作方法,帶著我走嚮瞭一個非我之域,經過激烈的自我解組,我彷彿感覺自己剩餘下來的生命,已不再隸屬於從前的那個自我,它已碰觸瞭韆韆百百底層無名諸眾的曆史賤命,它的餘生,已難離此諸眾之苦。老實說,走過這一遭以後,我所産生的異樣存在感,直接透過安那其身體的塑造來告訴我:原來,我過去的生命,從來沒有跟那麼廣大的無名眾生共活過。

  其次是影像擷取的倫理。對我來說,《小說》、《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簡稱《諸眾》)、《陀螺:創作與讓生》(簡稱《陀螺》)三本書之間的關係,反映瞭高俊宏在影像擷取方麵的特異倫理態度。那是碰觸到濃得化不開的黑暗後,一種無限延伸的責任、無盡後退的自我與無可再退的麵對深淵後,逼顯齣來的泰然情動。簡單的說,如果《小說》是一部活動影像的敘事展示的話,《諸眾》即是在點明藝術傢尋它韆百度的「東亞諸眾」,在曆史的此刻當下,麵臨的是怎麼樣的一種全球新自由主義政經結構的綁縛。

  活動影像給齣的是高張力的感覺團塊,《諸眾》的諸眾論則是指陳生命政治的網羅結構和行動方針。透過這個同時以實際踏查和聯結經驗,形成的東亞網羅結構及其破洞裂縫的描述,並以親身參與的立足點,提煉齣以藝術觀點為廣闊視野的突穿行動,這其實並不是時下一下般主張「權利」與「權力」論的反叛者,而是徹底投入黑暗曆史泥淖中,讓自我解組,再將「責任」與「自由」放在第一優位的安那其身體的選擇。在選擇曆史影像的重新組裝過程中,高俊宏的敘事語調之所以能夠維持某種泰然的高度,又不時給予讀者在不忍卒讀的張正光破碎身世中,産生不得已的情動,實在是因為敘事者似已透過鬼魂腔調的迴返,扛起一種他不可能扛得起來的責任。

  但他畢竟已做勢扛起。高俊宏以一種行走遍曆的方法,構造齣這些曆史黯黑處的幽光。《諸眾》就是在闡述這種史賓諾莎式的倫理學,那不是苦行,而是為瞭內在平麵的生靈充滿而自由選擇的倫理責任。這種影像擷取的倫理,首要的訴求並不是政治權力上的鬥爭,它少瞭一份目下過度興盛的肅殺躁動之氣,而代之以一種朝嚮他者、弱者、病者、死者的存在,而不斷自我解組的倫理技術。對我來說,這就是高俊宏2010年以來,《廢墟影像晶體計畫》的倫理意涵。實際上,它是一個「倫理─美學」的藝術滲透計畫,圍繞著早已成為幽靈的場所、地景與曆史影像,重新賦予生機。這就是蔡明亮的電影《郊遊》最後十四分鍾的場景誕生的契機。或許我們都不懂得等待。高俊宏卻是一位深深懂得倫理即是無盡的等待、影像終將在藝術行動自尋齣口的藝術傢,他竭盡所能,祈請與召喚影像之魂,然後泰任等待它的意義自行浮現。

  最後是安那其的身體。檔案熱(archive)與安那其身體(An-archist corps)具有一種自我技術學上的反嚮關係。高俊宏的創作,從早年學院虛無主式的安那其身體,在《社會化無聊》係列中,進行純粹藝術反社會的躁動式反叛,漸漸轉嚮《傢計畫》和《颱北工作檔案考古學》,高俊宏感染瞭檔案熱的菌種,滋生著對曆史與當下社會的話語政濟結構的自我衍義式攻擊。最後,在《小巴巴羅薩行動》對颱北花卉博覽會、文化局、華光社區都市更新與新自由主義的一連串自嘲式的逆襲,2012年展開的《湯姆生》、《廢墟影像晶體計畫》係列,安那其身體終於轉化蔓生為一具穿透檔案,並將之逆嚮安置於當下的考現學,既以此對抗天真的檔案熱紀念碑,轉嚮殖民帝國影像檔案背麵的黑暗,亦迂迴伏擊當下新自由主義「學院―美術館―畫廊―展覽會」美學政體下的話語慣習,以行走東亞惡所,去除一般意義的「藝術傢」語藝,去除一般作品的「作品化」路徑,構造齣一具「非藝術傢」的安那其身體。

  曾經,高俊宏和我秘密籌劃著安那其空間與組織;曾經,多次的討論終結於不知所終的空間場所屬性。但畢竟,我們在身體行走的共同實踐曆程中,似乎早已編織齣一張潦草混亂、外人難以卒睹的東亞安那其地圖。安那其身體的場所特性,不再隻是安於賤命、做喝酒共同體的混蛋、到處去不明空間駐村,或者上街頭與底層市民站在一起,嚮新自由主義全球體製下的管理者丟石頭、潑漆與抗議。在那張外人讀不齣所以然的草圖上,高俊宏的晶體影像事件,併閤著他高速運轉的鍵盤書寫,成為一係列的「論述事件」,這兩種平行相照的事件所炸開的空間黑洞,纔是屬於安那其身體真正行走運思的場所。這就是《陀螺》一書中,所欲交錯呈現的「影像―論述」雙事件操作結構,以及其陀螺般藉域外之力鞭打而生的高速鏇轉生命,所開展齣來的另類生命政治與創作。

  我必須承認,高俊宏這位溫柔如水的催眠治療師,辛辛苦苦,把我帶上瞭一幢巨大的爛尾樓,像《風櫃來的人》裏麵的哥兒們,赫然發現一個居高臨下的巨大景框下,高雄愛河周邊來來去去的小螞蟻們,被我們當成來自歐洲的彩色電影那樣去觀看。我必須承認,有的時候,在暗黑無人的廢地角落裏,我不禁要自問這一切到底是為瞭什麼。

  有一次去宜蘭空軍機堡踏查的路上,我們在暗黑一片的雪山隧道中,高俊宏講起瞭他的父親,一位聰穎反叛的建築工人,常常載著全傢人在全省的工地廢墟中宿營,隻為瞭不願愚忠臣服於旅館消費的旅遊空間政治的邏輯,「這些房屋是我們蓋起來的,為什麼要花錢住那種地方?」一把開山刀,一個指南針,自備的方便鍋碗瓢盆,一隻相機,即足以四處為傢。如此簡單有力的生命政治,高俊宏的父親卻用一種自怨自艾、憤世嫉俗過一生的態度,漸次葬送瞭自己的身體。我覺得,那隻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觀賞那一部愛河眾生的彩色電影,愉快而充滿力量的看;我們還沒有學會,如何書寫與敘說賤命人眼下殘破不堪,其實仍是一片美麗的碎片山河。《陀螺》,其實是送給我們父親那一代的口吃者,送給父親──失語者。

  於是,我打開扉頁,在大雨滂沱的夜裏,在溼答答到處滴水的荒野無人處,停下日間喧囂與憤怒的一切,點上一盞野營燈,開始閱讀我們這一代的發話者。高俊宏,讀他的創作生命。彷彿在無盡的黑暗洞窟深處,尋找著一絲絲的光。這光來自我們已適應黑暗的瞳孔自身,尋找著沒有齣口,也不再需要虛幻齣口的安置生命之所。我於是懂得,這是安那其身體在惡所鎮日行走後,僅有的恬美時刻。

文/龔卓軍

自序

群島藝術三麵鏡:諸眾、小說與陀螺


  今年我齣版瞭《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颱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三本書。《諸眾》是關於東亞藝術佔領案例的研究。「諸眾」(multitude)一詞來自於史賓諾莎(B. Spinoza),強調利維坦式的國傢之外,個人的特異性如何對抗帝國主義。該書記錄瞭東京、沖繩、香港、首爾、濟州島、武漢及颱灣等地創作案例,包含日本市村美佐子(Misako Ichimura)、韓國金江(Kim Kang)及金潤煥(Kim Youn-hoan)、武漢「我們傢青年自治實驗室」、香港「活化廳」等。這些例子對東亞日益文創化、商品化的藝術發展趨勢有著逆嚮思考的意義。

  《小說》則因緣於《廢墟影像晶體計畫》裏,住在五結鄉海邊簡陋平房的主人翁張正光老先生。張正光的生命可謂東亞近代史的哀傷縮影,2013 年我赴宜蘭採訪他,十二天後身體硬朗的他卻忽然驟逝,給我極大的衝擊。我嘗試在《小說》敘述「兩個東亞」的故事:其一,張正光生平經曆神風特攻隊、沖繩收容所、香港,一直到偷渡迴颱成為宜蘭斑節蝦大王的事跡;其次,以獨白的方式,描述我這幾年在日本、沖繩、香港及颱灣進行藝術田野調查的過程,並迴到自己所成長「迴不去」的樹林博愛市場。本書陳述瞭上個世代被舊帝國主義「判死」、以及我這個世代被新自由主義「判生」的故事。

  《陀螺》則蒐錄瞭近十年來藝術創作的書寫與檔案。十年前我曾齣版一本《Bubble Love》創作集,今日再度集結近十年的創作文件,並命名為「陀螺」。為何是陀螺?就如傅柯(M. Foucault)在《主體解釋學》裏對「陀螺」的形容,一種錯覺般以自我為中心的鏇轉物,隻是這陀螺的鏇轉,其實是來自無數外力的鞭打、策動。是一種「轉嚮自我的讓生體」。這顆陀螺像極瞭我。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次偶然的機會,捧讀瞭“群島藝術三麵鏡”這個係列,雖然書名聽起來有些抽象,但真正翻開第一頁,就被一種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思考所吸引。這套書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世界的窗戶,讓我重新審視瞭許多曾經習以為常的事物。 在我看來,這個係列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對“藝術”這個概念的多元解讀。它不拘泥於傳統的審美標準,而是將藝術的觸角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麵麵,從日常的瑣碎到宏大的敘事,無處不滲透著藝術的氣息。作者似乎在用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碎片,並將它們精心打磨成文字的寶石。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因為某個細微的描繪而會心一笑,或是因為某種深刻的洞察而陷入沉思。 書中對於“諸眾”的探討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它並非簡單地描述一群人的聚閤,而是深入挖掘瞭群體行為背後的心理動因和集體意識的形成。這種分析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失文學的溫度,讓我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一場關於人性與社會的大討論之中。我開始思考,我們每個人在群體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群體對個體的影響,這些都曾是我未曾深入思考過的問題。

评分

當我拿起“群島藝術三麵鏡”係列中的某一本時,我並沒有預設任何期待,隻是懷揣著一份對未知的好奇。然而,這套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不斷地給我驚喜,並且在閱讀的每一個階段都展現齣不同的麵嚮。 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陀螺”的意象。它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遊戲道具,更像是一種象徵,代錶著生命中的某種循環、某種掙紮,又或是某種永恒的鏇轉。作者通過對這個意象的反復琢磨和多角度的解讀,賦予瞭它極其豐富的內涵。我常常在讀到相關章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仿佛自己也成為瞭那個在鏇轉中尋找平衡的陀螺。 這種對微小事物進行放大和深化的能力,是這套書給我帶來的最大啓發之一。它教會我,即便是最平凡的存在,也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意義,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解讀。

评分

這套“群島藝術三麵鏡”係列,給我帶來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仿佛置身於一個由文字構築的奇幻世界。我必須說,這是一次非常獨特的藝術探索之旅,它讓我重新認識瞭“藝術”的可能性,並且在字裏行間收獲瞭許多觸動心靈的瞬間。 尤其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在描繪“小說”這個部分時,並沒有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情節構建。他似乎更關注的是敘事本身所帶來的力量,以及文字如何能夠編織齣超越現實的感知。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那些意象化的描寫和跳躍式的敘述所吸引,感覺自己不僅僅是在閱讀一個故事,更是在體驗一種全新的文學語言。 這種錶達方式,雖然有時會帶給我一些挑戰,需要我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消化,但恰恰是這種挑戰,讓閱讀變得更加有意義。它迫使我走齣舒適區,去探索文字更深層次的含義,去感受那些隱藏在錶麵之下的情感和思想。

评分

很難用單一的詞語來概括“群島藝術三麵鏡”帶給我的感受,因為它像是一個多棱鏡,摺射齣各種各樣的光芒。我被其中對“諸眾”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讓我開始審視個體在群體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群體如何影響甚至塑造個體。 作者在描寫“諸眾”時,並沒有簡單地呈現一種宏大的集體畫麵,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捕捉到瞭群體中每一個個體的情感波動和微妙互動。這種對微觀世界的關注,反而讓我更能體會到“諸眾”的復雜性和個體在其中的孤獨與連接。 我開始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在海量的聲音中保持清醒,如何分辨真實的自我和被外界塑造的形象。這套書並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自己去探索和思考,這種引導式的閱讀方式,讓我受益匪淺。

评分

這次閱讀“群島藝術三麵鏡”係列,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對“小說”形式的創新性運用。這並非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一種更加碎片化、更加具有實驗性的錶達。作者似乎在挑戰我們對“故事”的固有認知,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講述。 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發現自己沉浸在一種獨特的氛圍中,被那些意象化的語言和跳躍的思緒所包圍。這種感覺很奇妙,既有探索未知的興奮,又有一絲絲的迷失感。但正是這種迷失,讓我更加專注於文本本身,去感受文字的韻律和力量。 它讓我意識到,文學的錶達是如此的豐富和多元,我們可以跳齣固有的框架,去嘗試更多可能性。我開始嘗試著去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去品味那些看似隨意卻充滿深意的文字。這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非常值得的嘗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