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詩的誕生(增訂新版)

一首詩的誕生(增訂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白靈
圖書標籤:
  • 詩歌
  • 創作
  • 文學
  • 藝術
  • 文化
  • 寫作
  • 靈感
  • 詩學
  • 增訂版
  • 新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詩絕不隻是地球之詩,詩是宇宙之花。 它絕不隻存在於此星球,必也遍在於彼眾看不見的星球上。 葉慈曾說:「從與他人的衝突中,我們發明瞭修辭。從與自我的衝突中,我們發明瞭詩。」然而大多數人隻發明瞭夢卻沒有發明詩。白靈指齣,讀詩是讀彆人的夢,寫詩是做自個兒的夢,是靈魂的自我內療。 因此白靈主張,每個人都可能是詩人,而且潛力無窮,隻是多半不知如何開始罷瞭。他在當年的《藍星》詩季刊上陸續發錶瞭這些篇章,不僅教讀者如何分辨詩與非詩,好詩與壞詩,也教導有心人如何在語言之海的沙灘邊,讓初習新詩者也有可能「撿到」一些好的比喻好的詩句,或釣到一些好的想法,進而發展成一首詩。作者認為,不妨在詩創作的初期將其當作一項輕鬆而有趣的遊戲,進一步再求其成為完整嚴肅的文學篇章。書中介紹瞭有關詩的原理、詩的本質的探討,以及一些特殊手法的介紹等等。 本書首度揭露瞭如何醞釀靈感的捷徑,以及從寫一句詩、一段詩到一首詩誕生的全部過程。且隻教人寫好詩,不教人寫壞詩。文字生動優美,見解獨創,是一本引導我們怎樣寫新詩,怎樣讀新詩的入門好書。 本書特色 ★本書獲國傢文藝奬 ★可作為教師的教學手冊!學生的實用參考書!
《時間的拓印:古文明的日常與祭祀》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深度探索古代文明日常生活的百科全書式著作。它摒棄瞭傳統史學聚焦於帝王將相和宏大戰爭的敘事模式,轉而將目光投嚮曆史的“底片”——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精神信仰、社會結構以及藝術錶達。通過對考古發掘、古代文獻、碑文、陶器碎片等一手資料的細緻梳理與交叉印證,作者重建瞭從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到古埃及尼羅河畔,再到古希臘城邦以及中華文明早期形態中,那些被時間塵封的鮮活瞬間。本書不僅描繪瞭農耕、手工業、貿易的場景,更深入剖析瞭古人如何看待生與死、自然與神祇,以及他們如何構建起復雜的倫理和法律體係。它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旨在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些宏偉的紀念碑背後,是無數代人勤勞、智慧與情感的交織。 --- Ⅰ. 晨光中的泥闆與麥粒:古近東的物質文明 第一章:美索不達米亞的日齣——從烏魯剋到巴比倫的日常結構 本章聚焦於兩河流域文明,展示瞭農業在社會結構中的核心地位。我們將詳細考察蘇美爾和阿卡德時期灌溉係統的復雜性,以及這些係統如何催生瞭早期的城市規劃和行政管理。 泥闆上的經濟學: 深入分析楔形文字泥闆中記載的榖物分配記錄、牲畜買賣和土地租賃契約。這不是抽象的數字遊戲,而是支撐起人類最早城市文明的實際經濟脈絡。我們將揭示早期“銀行”和信貸製度的雛形,以及“什一稅”在維護神廟與王權結構中的作用。 傢庭與手工業: 探究古巴比倫時期普通傢庭的布局、性彆角色分工。側重於紡織業和製陶業的生産流程——從粘土的采集、塑形、彩繪到窯爐的溫度控製,這些技術進步如何緩慢地改變瞭人們的生活質量。我們甚至會“走進”一位蘇美爾陶工的作坊,感受他如何使用轉輪來提升效率。 飲水與沐浴的儀式: 考察城市供水和排水係統的初步嘗試。在缺乏現代衛生概念的時代,清潔用水的獲取與管理,往往與對水神恩利爾的祭祀緊密相連。 第二章:尼羅河的饋贈——古埃及的社會維度 古埃及的穩定是建立在對尼羅河周期性泛濫的精確預判之上。本章著重於這種自然規律如何塑造瞭埃及人的時間觀和官僚體係。 法老的陰影下:書記員的筆尖: 詳細介紹古埃及的“書吏”階層。他們是知識的壟斷者,是連接神權與民間的橋梁。通過對莎草紙文獻(如《阿門涅姆赫特忠告》)的解讀,展示他們如何通過教育和文書工作來鞏固社會等級,並管理龐大的國傢資源。 食物、啤酒與麵包: 埃及人的日常飲食構成極具研究價值。麵包和啤酒不僅是主食,更是工資的載體。分析不同等級的人群在食物配給上的差異,以及釀造啤酒(一種發酵的、營養豐富的飲料)在社會生活中的普遍性。 手工藝人的智慧: 探討金匠、木匠和石匠的技藝。這些工匠為法老和貴族服務,他們的工具和技術體現瞭當時的工程學水平。例如,在神廟建造過程中,如何利用斜坡和杠杆原理搬運巨石,以及對天然礦物進行提煉和著色的技術。 --- Ⅱ. 秩序與信仰:跨越歐亞的文明精神底色 第三章:愛琴海畔的市集與神諭——古希臘的城邦生活 本書跳齣伯羅奔尼撒戰爭的框架,聚焦於希臘城邦日常生活的活力與衝突。 陶罐上的劇場: 考察黑繪和紅繪陶器上的場景,它們是希臘人生活的活化石。從橄欖油的儲藏到酒宴(Symposium)的場景,這些藝術品揭示瞭社交禮儀、體育訓練和神話故事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滲透。 傢庭的“內室”與“外室”: 詳細描述雅典城邦中,婦女和傢庭財産的管理狀況。男性在廣場和體育館中構建公共生活,而女性則在“吉奈孔”(Gynaikonitis)中處理傢務、紡紗織布。這種物理空間上的區隔如何反映瞭當時的性彆哲學和法律地位。 作坊裏的哲學萌芽: 探討手工業者和農民如何參與城邦事務,以及他們如何看待蘇格拉底或柏拉圖的抽象思想。普通公民對民主實踐的參與,遠不止於投票箱,更體現在集市上的日常辯論與公共工程的監督中。 第四章:黃土之下的呼吸——早期中華文明的禮製與蔔筮 本章關注中國商周時期的社會運作機製,特彆是其對天命和祖先崇拜的依賴。 甲骨文之外:日常工具的演變: 考察青銅器在祭祀和生活中的雙重角色。在祭祀用的鼎和爵之外,日常使用的戈、刀、農具的形製變化,反映瞭社會生産力的細微進步和階層之間的物質差異。 “井田”與宗族網絡: 剖析周代土地製度與宗法製度的關聯。土地的分配與繼承,如何依托於血緣關係來維護政治穩定。瞭解一個普通周代貴族或士人的地産管理和勞力調配。 蔔筮與農時的配閤: 深入分析占蔔活動如何融入農業生産的每一個環節。記錄瞭商人如何通過占蔔來決定是否齣徵、何時播種、甚至何時舉行某個儀式,體現瞭人與自然、神靈之間持續不斷的溝通嘗試。 --- Ⅲ. 靈魂的寄托:古人的死亡觀與藝術錶達 第五章:永恒的居所——古代的墓葬習俗 死亡是人類共同的議題,不同文明對此的迴應構成瞭其文化最深刻的側寫。 陪葬品的經濟學: 對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美索不達米亞貴族的“皇傢墓葬”以及中國商周貴族的墓葬,分析陪葬品(食物、工具、武器、僕從畫像)如何反映生前的財富分配和社會等級。這些物品本身就是對逝者身份的“最後一次聲明”。 哀悼與記憶的儀式: 考察不同文化中,喪葬儀式的步驟和持續時間。從埃及的木乃伊製作過程(涉及復雜的化學知識和宗教信念),到希臘葬禮上頌唱的挽歌,這些儀式如何幫助社群處理悲傷,並重新確認在世者的社會秩序。 來世的地圖: 闡述古人對來世的想象。無論是《亡靈書》中對冥界審判的描繪,還是中國早期觀念中對祖先庇佑的依賴,這些對“彼岸”的構建,是理解現世行為規範的關鍵。 第六章:藝術的低語——非精英階層的審美趣味 本書的收官部分,將目光從宏偉的神廟轉嚮普通人身邊微小的藝術品。 日常裝飾:小件飾品與護身符: 研究古人佩戴的戒指、項鏈、耳環以及各種護身符(如埃及的荷魯斯之眼,或中國齣土的玉璧、玉琮)。這些小物件往往比宏大的建築更能揭示個體的情感需求、對疾病的恐懼以及對美學的追求。 街頭巷尾的音樂與舞蹈: 盡管樂譜大多失傳,但通過壁畫、雕塑中描繪的樂器(如裏拉琴、笛子、編鍾)和舞蹈姿態,復原古代的娛樂生活。音樂和舞蹈在祭祀、慶典乃至勞動中扮演的角色。 語言的溫度:情詩與諺語: 選取古代記錄下來的民間情詩或生活諺語,展示古人如何在簡潔的語言中錶達愛戀、友誼、對勞作的感慨以及對命運的無奈。這些“非官方”的文本,是理解古代情感世界的最佳窗口。 --- 結語:時間與人的持續對話 本書最終試圖證明,曆史並非由少數英雄書寫,而是由無數雙手,在泥土、麥田和星空下,共同構建而成。對古代日常生活的細緻考察,不僅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對我們自身文明根源的深刻反思。通過這些古老的生活細節,我們得以理解人類在麵對共同挑戰——生存、秩序、信仰與死亡——時所展現齣的驚人一緻性與多樣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白靈


  福建惠安人,一九五一年生,現任國立颱北科技大學副教授。年度詩選編委,曾任颱灣詩學季刊主編五年。1985年創辦「詩的聲光」,推廣詩的另類展演型式。近年介入網路,建置個人網頁「白靈文學船」(http://www.ntut.edu.tw/~thchuang/)。著有詩集《白靈.世紀詩選》、《後裔》、《大黃河》、《沒有一朵雲需要國界》、《妖怪的本事》、《颱北正在飛》、《白靈短詩選》,散文集《給夢一把梯子》、《白靈散文集》,詩論集《一首詩的誕生》、《一首詩的誘惑》、《煙火與噴泉》等,主編《中華現代文學大係(二):詩捲》。作品曾獲中山文藝奬、國傢文藝奬等十餘項。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再版序

詩是宇宙之花


  --寫在增訂版之前

  大韆世界是由看得見的事物與看不見的事物組閤而成,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不知要多上幾兆億倍,但吾人不經由此看得見的,即無由明白彼看不見的,詩即站在那個交叉點上。也可以說,詩就是人走嚮宇宙無限入口的那唯一可見的符碼。看得見與看不見的交即是詩,有與無、色與空、實與虛、象與意、景與情的交即是詩,詩是人類在地球錶殼上,嚮宇宙打開的一個窗口。

  詩絕不止是地球之詩,詩是宇宙之花。它絕不止存在於此星球,必也遍在於彼眾看不見的星球上。科學與宗教亦然,是故真正科學精神是詩的精神(不為什麼而為的精神),宗教之偈語是詩語。

  詩是宇宙藉我們而彰顯其自身之物。

  不接觸詩,不捲袖試試自己在語言王國上的能耐,恐一生皆很難明白此生「存有之奧秘」。也因人生不可能完美,而詩是人透過自創的語言企圖貼近那完美,故詩者,實乃通宇宙虛虛實實之不可說者於一端,而為吾人所易見易悟者。

  因此「一首詩的誕生」其實即是「一個靈魂的誕生」。那時,是你試圖自語言之大海中撿迴一些看似無用的碎片,卻又神奇地可以拼貼齣一個較完美的自己的開始。

  此書適值改版,乃將篇章重予閤組,略予訂正,並作數語,與愛詩者共勉。

初版自序

從讀詩到寫詩


  1

  在第一句詩來臨之前,很少人能預測一首詩會怎麼開始。有誰能在闔眼入睡之前,預期他的夢是怎樣齣場的?更何況它們將如何結局?如果你初初站在詩或夢的麵前,韆萬先不要捧著一張殿堂般的藍圖,自卑地問:「喔老天,該如何去完成?」最好像擋在一場戲、甚至是遊戲的開端,拍拍手、晶亮瞭眼說:「好,那我們怎樣開始?」

  ‧很‧多‧人‧都‧以‧為‧一‧首‧詩‧的‧誕‧生‧就‧像‧是‧嬰‧兒‧的‧臨‧盆‧般,‧是‧頭‧腳‧齊‧全‧地‧來‧臨‧的,‧殊‧不‧知‧它‧們經‧‧常‧是靠‧‧一‧隻‧鼻‧子‧找‧到‧一‧張‧臉,‧憑‧一‧根‧腳‧趾‧找‧到‧一‧條‧腿‧的。當然,就更少人願意相信,你可以同時憑五根無名指找到五隻不同的手掌,然後再一一使之軀乾四肢齊全。其實,我何嘗反對「從一而終」的「胎生法」││大部分人的詩都是這樣來的,但又何妨也試試遊戲般、充滿各種可能的「卵生法」?也讓我提一提鮭魚吧。

  這些可愛的魚縱遊四海後,會找到當年齣生的河流,憑著一股令人不解的天性,溯河逆遊而上,衝過急湍,跳上瀑布,必得遊迴上遊的發源地否則永不罷休。得以生存的於是配對産卵,每一對約産下五韆顆卵子,成魚能齣海的約餘一百,三年浪遊後會迴到齣海口約十數尾,最後迴到上遊發源地約占三四,如此生生不息,不虞絕滅。多數的人隻嚮最近的生活中或情懷中去尋找靈感,而且固執地堅持「一胎化」,不幸常常枯坐冥想、思索竟日、終至胎死腹中。卻未發覺除瞭最近的也有較遠的生活,或更遠的夢,正在暗處或高空招手,許許多多經驗的碎片、許許多多語言的細雨,像無數帶翅的種子四處飄浮,正等待嚮你心的領土降落。有誰的夢不嚮遙遠的過去祈求一點化妝、一張麵具或一雙翅膀呢?

  2

  赫曼赫塞說:「寫一首壞詩的樂趣甚於讀一首好詩。」他的意思是:作一名蹩腳的作者勝過當一名高明的讀者。這句話最該注意「樂趣」兩字。

  我們生活中有諸多的衝突、不滿和期望,會像注入水庫般儲存在腦海中,日積月纍,每越一段時日,總會以一場夢來舒洩。雖然這其中摻加瞭不少奇特獨創的想像,但畢竟屬於潛意識,若有樂趣也常不自覺。而如何能在日常意識下尋得管道將之抒發、將夢中的那些創造力「裸露化」,正是大多數喜好文學者的夢想。

  詩以其簡短有力的身段,常成為年輕人達成此項願望和突破心靈睏境的最便宜形式--也常是最初的形式。‧讀‧詩是讀彆人的夢,即使有共鳴和洗滌,觸及的隻是自身心靈的一部分,是間接的,‧是‧痛‧點‧的‧外‧敷。‧寫‧詩則不然,抱的總是自個兒的夢,是當下的、切身的、全力以赴的,是從內在齣發的,是直接的、‧是‧痛‧點‧的‧自‧我‧內‧療。也因此,所謂樂趣全在「參與」的行為。看人釣魚的人很難掌握釣魚人的樂趣,一旦一竿在握,麵對的其實不隻是魚,而是整麵湖或整座海,是龐大的渴望、好奇、掙紮與未知。即使力有未逮,但樂趣已在其中瞭。因之,釣魚的樂趣大半在釣不在魚,作夢的樂趣在作不在夢,寫詩的樂趣多半在寫不在詩。原來重要的是過程,是在那上下尋索的茫然與驚奇。

  當然,沒有人願意隻釣小魚不釣大魚,隻作噩夢不作好夢,更沒有人隻要寫壞詩而不寫好詩的。赫塞的話也許可再細加推衍:泝寫壞詩是寫好詩的基礎,好詩是從壞詩的練習中磨練齣來的;沴這世間發錶過或未發錶的詩何止韆萬首,好詩百不及一,因此世人寫的大半是壞詩,而仍樂此不疲者,看來是寫本身而非詩本身;沊世人少有立誌要寫壞詩而不寫好詩的,寫完後也少有人自承寫齣的是壞詩,多半自認是好詩,好壞不是自招的而是他予的。更何況好壞並無二分法,常常見仁見智。

  然而許許多多的人在還不甚明瞭什麼是詩時,就開始寫詩瞭,還有人未讀過幾首詩就寫瞭一大堆詩,有人即使讀瞭一堆好詩寫的卻都是壞詩。多數人一再煩惱的是「怎樣寫」而非「寫什麼」,他們常自問的是:「怎樣寫一首好詩?」其實最好是:「怎樣寫一句好詩?怎樣寫一堆好的詩句?怎樣找到一些美妙的想法?」前者是胎生,後者是卵生。因此‧不‧要‧期‧望‧每‧次‧都‧把‧一‧首‧詩完‧‧成,‧那‧樣‧隻‧會‧使‧世‧界‧多‧齣‧一‧些‧壞‧詩;‧寜‧可‧把‧一‧句‧或‧幾‧句‧詩寫‧‧好(‧甚‧至‧隻‧是‧一‧個‧好‧的‧比‧喻),‧寜可‧‧隻‧寫‧一‧堆‧好‧的‧詩‧句‧或‧一‧段‧好‧詩,‧這‧些‧好‧的‧詩‧句‧在‧將來‧‧都‧有‧機‧會‧成‧為‧一‧首‧詩‧堅‧挺‧的‧鼻‧子‧或‧有‧個‧性‧的大‧‧拇‧指,‧它‧們‧常‧是‧一‧首‧詩‧誕‧生‧的‧基‧礎。問題的關節是:很多人從來也沒寫過幾「句」好詩,難怪他們會寫齣許多「首」壞詩來。

  赫塞的話不妨稍加修正:「寫一句好詩的樂趣甚於寫一首壞詩,寫一首壞詩的樂趣甚於讀一首好詩。」如此一來,什麼是好的詩什麼是壞的?什麼是詩什麼不是,甚至怎樣纔能成為詩?恐怕每迴提起筆來,都要在心中反覆思考個幾十遍吧。

  3

  如何在語言之海的沙灘邊,讓初習新詩者也有可能「撿到」一些好的比喻好的詩句,或釣到一些好的想法,進而發展成一首詩,是本書寫作的目的之一。當然,屬於這類的篇章多少帶瞭些實驗性,這些實驗可能都不與前人所作的雷同,敘述也避免大量引經據典故作深奧的寫法,盡量簡易明瞭,有時候是把它當作一項語文的科學實驗來做的。太多的人把寫詩奉作一項神聖嚴肅光宗耀祖韆鞦百世的事業,他們也如此要求那些初入門檻的生手,筆者卻情願它起初是一項輕鬆而有趣的遊戲,進一步再求其成為完整嚴肅的文學篇章。藝術的開始不也是遊戲嗎?又有誰正經八百地開始作一場夢呢?

  詩其實就是經驗與想像的相互追逐,是充滿挑釁味的遊戲。當遊戲的手法技巧漸臻成熟,遊戲的結果便慢慢成為自我思考反省的對象。一首詩的雛形即隱然成形瞭。

  以上所談的隻是本書的若乾篇章,其餘有關詩的原理、詩的本質的探討,以及一些特殊手法的介紹等等,就不在此一一饒舌嘮叨瞭。如果你沒有太多的耐心或時間,則不妨先從目錄中打星號*的入手,再及於其他,尤其是有雙重星號**的。每個人都可能是詩人,而且潛力無窮,隻是多半不知如何開始罷瞭。葉慈說:「從與他人的衝突中,我們發明瞭修辭。從與自我的衝突中,我們發明瞭詩。」大多數人隻發明瞭夢卻沒有發明詩。但願這本小書對讀者在詩的創造發明上有一點小幫助。

  本書這些篇章均先後在《藍星》詩季刊上發錶,幾年來曾獲得甚多詩壇前輩、朋友的謬賞和鼓勵。因此首先得特彆感謝詩刊主編嚮明先生,沒有他的大力支持、背後推動和暗中「陷害」,這本書是不可能完成的。而承九歌齣版社蔡文甫先生的慨允,陳素芳小姐的協助,容許本書成為叢書的一葉,讓它有機會進入浩瀚書海中去漂浮,隆情美意,在此也一併緻上謝忱。

一九九一年十月於颱北木柵

圖書試讀

比喻的遊戲

1比喻的重要

寫詩,基本上是一種「形象思維」,亦即將情感思想藉助想像的活動而使之形象化、具象化。所謂「要使你的思想像薔薇一樣清楚」(艾略特語),即是此意。而詩的錶現手法,大緻上不外「賦、比、興」三種,其中以賦與比最基本,賦就是修辭學中的「直述」或「示現」,亦即黑格爾所謂「『錶現特性』的形象」,將「所寫事物本身固有的實在情況錶現齣來」,也就是寫A時隻寫A,不牽涉另一事物,但須用到壓縮、誇張、詞性變換等手法使具詩意。比就是「比喻」,包括明喻隱喻比擬等等,也就是黑格爾所謂「『不錶現特性』的形象」,即「不在所寫對象本身上留戀,卻轉而繪述另一個對象,使我們更能明白原所寫對象的意義,得到更具體的印象」,亦即,寫A時藉用B,寫此一事物卻牽涉到另一事物的並列、比較,或二者之間的替換轉移等。

事實上,「賦」是很難寫得好的寫法,「比」較容易,變化也多。︽禮記︾上說「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亞裏斯多德勸詩人「要作個比喻大師」;或如布魯東所說:「‧將‧性‧格‧極‧為‧邈不‧‧相‧及的‧‧兩‧個‧對‧象‧拿‧來‧比‧較,‧或‧者,‧以‧任‧何‧其‧他‧方‧法‧將‧它‧們‧驚‧人‧且‧突‧兀‧地‧收‧作‧一‧處,‧始‧終‧是‧詩所‧‧企‧望‧的至‧‧高‧要‧務」,甚至有人乾脆把詩當作「比喻的文學」(村野四郎),等等這些,都是鼓勵寫詩者要善用、廣用、愛用比喻。

老實說,對初習新詩者而言,要使一首詩具有獨創性,不從比喻入手,在傳達印象時恐怕很難獲得「力量」和「新鮮度」,更難望要「驚人」瞭。何況不用「比」(意象的間接傳達)而採用「賦」(意象的直接傳達),經常讓人讀到的隻是一堆情緒,甚至是淚痕和涕痕。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潔卻不失格調,那種淡淡的色彩暈染,仿佛預示著一場關於文字與情感的奇妙邂逅。我一直以來都對詩歌這種凝練而富有力量的藝術形式深感著迷,然而,對於“一首詩的誕生”這個過程,我卻常常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神秘感。是靈感的迸發?是情感的傾瀉?抑或是對文字的精雕細琢?這本書,恰如其分地捕捉瞭我內心對這些疑問的探索。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詩人如何捕捉、醞釀、並最終將那些稍縱即逝的情感和思緒,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詩篇的清晰脈絡。我希望它能夠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詩歌創作的內心世界,去理解那些動人的詩句背後,所蘊含的作者的獨特視角和情感體驗。那種將內心最深處的感動,升華為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字的能力,對我而言,一直是一種難以企及的嚮往。我期待著,這本書能為我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讓我對詩歌的理解,不再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欣賞,而是能夠觸及到其更深層的藝術肌理。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初見時就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那種柔和的色彩搭配,搭配著若隱若現的筆觸,仿佛在預示著一段即將開啓的,關於文字與靈感的旅程。拿到手中,紙張的質感也恰到好處,不張揚,卻透露著一種沉甸甸的分量,讓人忍不住想翻開它,去感受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溫度。我一直對“詩”這個概念充滿好奇,總覺得它是一種超越日常語言的存在,是情感的濃縮,是思想的升華。然而,對於詩是如何誕生的,我卻知之甚少。是靈光一閃的瞬間?是反復打磨的艱辛?還是某種冥冥之中的召喚?這本書,就如同題目所言,試圖揭開這層神秘的麵紗,帶我們走近詩歌創作的“幕後”。我期待著,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靈感來源、情感錶達、意象構建的綫索,甚至是一些具體的創作技巧。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如何寫詩”,更能引發我對詩歌本身更深層次的思考,去理解那些觸動人心的詩句背後,所承載的作者的生命體驗和世界觀。那種想要將內心深處的感受,轉化為具有獨特韻律和意境的文字的衝動,一直是我所嚮往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啓示,讓我對詩歌創作的理解,從一個旁觀者的模糊印象,轉變為一個更具洞察力的欣賞者,甚至是,一個敢於嘗試的實踐者。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首先被它所散發齣的那種獨特的學術氣質與人文關懷所打動。封麵設計簡潔而富有深意,暗示著一種對語言本質的探索和對藝術創造的尊重。我一直認為,詩歌是一種高度凝練和情感充沛的藝術形式,它的誕生並非偶然,而是包含瞭創作者深刻的思考、敏銳的感知以及對語言的高度駕馭能力。對於“一首詩的誕生”這個過程,我充滿瞭好奇與敬意。我想瞭解,在詩人心中,那些抽象的情感、刹那的靈感,是如何一步步轉化為具有獨特韻律和意境的文字。這本書,仿佛是一位引路人,將帶我深入詩歌創作的腹地,去探尋那些不為人知的奧秘。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詩歌創作的理論指導,也能夠感受到那些偉大詩篇背後,所蘊含的作者的人生經曆和情感世界。那種將內心最深處的觸動,化為動人詩篇的能力,一直是我所欣賞和嚮往的。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夠對詩歌創作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夠激發我自身的一些創作嘗試。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我這個長期以來對文學創作,尤其是詩歌創作心存敬畏卻又躍躍欲試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份意外的驚喜。封麵傳遞齣的那種寜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美學風格,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常常在想,那些流傳韆古的詩篇,那些字字珠璣、句句肺腑的佳作,究竟是如何孕育而生的?它們是天馬行空的想象,還是細緻入微的觀察?是深沉的情感積纍,還是精妙的語言雕琢?抑或是三者兼而有之?對於“一首詩的誕生”這個主題,我抱持著極大的探究欲望。我想知道,詩人是如何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火花,又是如何將它們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文字。這本書,仿佛是一扇門,邀請我去窺探那些藏在詩歌背後的匠心與情感。我渴望瞭解,詩人是如何與自我對話,如何與世界互動,進而生發齣那些動人的詩句。那種將抽象的情感和思緒,轉化為具象的意象和節奏的能力,對我而言,一直充滿瞭魔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關於創作過程的細緻描繪,甚至是具體的練習方法,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詩歌創作的邏輯和藝術。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清新脫俗的感覺,仿佛一陣微風,吹拂著我內心對文學創作的渴望。我一直以來都對詩歌這種語言的藝術,充滿瞭深深的著迷。然而,對於“一首詩的誕生”這個過程,我卻常常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神秘感。我好奇,那些觸動人心的詩句,那些優美的意象,究竟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是詩人靈感的瞬間閃現,還是情感的積澱與升華?是源於對生活的敏銳觀察,還是對語言的精妙駕馭?這本書,正好觸及瞭我內心深處的探求。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詩人如何捕捉靈感、處理情感、構建意象以及運用語言技巧等方麵的詳細解讀。我渴望它能帶領我走進詩人的創作世界,去感受他們是如何將內心的波瀾,化為文字的涓涓細流。那種將最真摯的情感,轉化為具有藝術魅力的詩篇的能力,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對詩歌的創作過程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許還能激發我內心深處的一些錶達衝動。

评分

這款圖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寜靜而又深邃的感覺,仿佛藏著一個等待被揭開的秘密。我一直對詩歌這種藝術形式懷有濃厚的興趣,但對於“一首詩的誕生”這個過程,總覺得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我好奇,那些優美的詩句,那些觸動心靈的意象,究竟是如何從無到有,從抽象到具象,最終呈現在我們麵前的。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個過程的探求欲。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詩歌創作的靈感來源、情感錶達、意象構建等方麵的深入解讀。我希望它能帶領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們是如何捕捉生活中的點滴,又是如何將這些感受升華為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詩篇。那種將內心最真實的體驗,用富有韻律和美感的語言錶達齣來的能力,一直讓我覺得無比神奇。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方法論,讓我不僅能欣賞詩歌,還能更深入地理解其創作的邏輯,甚至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去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錶達。

评分

這部圖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寜靜而又充滿智慧的氛圍,仿佛在邀請我進行一場關於文字與靈魂的對話。我一直以來都對詩歌這種高度凝練、情感充沛的藝術形式,抱持著濃厚的興趣。然而,對於“一首詩的誕生”這個過程,我卻總覺得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難以窺探其究竟。我好奇,那些能夠觸動人心、引發共鳴的詩篇,究竟是如何從無到有,從抽象到具象地誕生的?是靈感的瞬間迸發,還是情感的長期醞釀?是源於對生活的細緻觀察,還是對語言的精妙打磨?這本書,恰如其分地契閤瞭我對這些問題的探究。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詩人如何捕捉靈感、處理情感、構建意象、以及運用語言技巧的深入解析。我渴望它能引領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將內心的觸動,轉化為具有藝術價值的文字。那種將最真摯的情感,升華為具有生命力的詩篇的能力,對我而言,一直是一種令人敬畏的藝術成就。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帶給我一種樸素而又深邃的質感,仿佛一本記錄著時光流轉的古老日記。我一直以來都對詩歌這種凝練而又充滿情感的藝術形式,懷有深深的著迷。然而,對於“一首詩的誕生”這個過程,我卻常常覺得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難以窺探其奧秘。我好奇,那些能夠觸動人心的詩句,那些意境深遠的篇章,究竟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是詩人靈感的瞬間閃現,還是情感的積澱與升華?是源於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還是對語言的精妙駕馭?這本書,正是我想探尋的答案。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詩人如何捕捉靈感、處理情感、構建意象以及運用語言技巧等方麵的深入剖析。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詩人的創作世界,去感受他們是如何將內心的波瀾,化為文字的涓涓細流。那種將最真摯的情感,轉化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詩歌的能力,對我來說,一直是一種令人神往的境界。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對詩歌的創作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或許還能激發我內心深處的一些錶達衝動。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樸實而又內斂的氣質,仿佛一位智者,靜靜地等待著讀者的到來。我一直以來都對詩歌這種極具錶現力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充滿瞭濃厚的興趣。然而,對於“一首詩的誕生”這個過程,我卻總覺得籠罩著一層神秘的麵紗,難以捉摸。我好奇,那些打動人心的詩句,那些意境深遠的描寫,究竟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是詩人突如其來的靈感,還是對生活細緻入微的感悟?是情感的自然流露,還是對語言的精心打磨?這本書,正是我想探尋的答案。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夠找到關於詩人如何捕捉靈感、處理情感、運用意象以及雕琢語言等方麵的深入剖析。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去理解他們是如何將瞬間的觸動,轉化為永恒的文字。那種將內心最深處的感受,升華為具有藝術感染力的詩歌的能力,一直是我所嚮往的。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能對詩歌的創作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甚至能從中獲得一些啓發,去嘗試用自己的方式來錶達。

评分

初見此書,其封麵設計便給我一種寜靜緻遠之感,仿佛邀請我步入一個充滿哲思與藝術的世界。我一直以來都對詩歌這門古老而又充滿生命力的藝術懷有深厚的興趣,尤其對“一首詩的誕生”這個過程充滿瞭好奇。我常想,那些觸動心靈的篇章,那些字字珠璣的佳句,究竟是如何孕育而生的?是源於瞬間的靈感,還是長期的情感積澱?是來自對生活細緻的觀察,還是對語言的精妙錘煉?這本書,仿佛是一把鑰匙,正悄然開啓瞭我對這些疑問的探索之旅。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深入瞭解詩人是如何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如何處理復雜的情感,以及如何運用語言的藝術,最終將它們凝練成一首首具有獨特韻味和生命力的詩篇。那種將內心最深處的體驗,轉化為具有感染力和藝術價值的文字的能力,一直是我所欽佩和嚮往的。我相信,通過閱讀此書,我將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詩歌創作的奧秘,並從中獲得一些啓迪,或許還能激發我自身的一些文學嘗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