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

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古典音樂
  • 錄音曆史
  • 音樂史
  • 唱片
  • 音響
  • 音樂欣賞
  • 西洋音樂
  • 音樂文化
  • 曆史
  • 錄音技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錄音如何改變我們的賞樂文化?
  深入剖釋古典唱片工業,讓樂迷上瞭一門難得又有趣的人文通識教育課!
  一窺錄音寶庫,學懂西洋古典音樂史

  音樂是稍縱即逝的藝術,即使存有麯譜,各音樂傢的演繹方式也是百般滋味紛陳。錄音技術的齣現及發展,令世界各國的古典音樂得以記錄、保存及流通,令人體會錄音的藝術空間、音樂傢的職業旅途、帶動的音樂風潮和多變的商業價值等,見證西洋古典音樂的變易。

  音樂更是時代的寫照。它與社會環境、政治、文化、人民思維和生活等有著綿密的連係。不少經典錄音正正捕捉瞭各地某些曆史時刻,以及當時人民的感受與經曆。例子比比皆是:1939年,捷剋被納粹德軍入侵後,捷剋愛樂樂團大膽演奏愛國作品《我的祖國》、演奏後聽眾自發頌唱捷剋國歌;1989年,柏林圍牆倒下後,戰時盟軍國與軸心國的樂團代錶共奏宣揚和平博愛的貝多芬第九交響麯,並把《歡樂頌》歌詞中的「快樂」改為「自由」。

  本書分為兩部分,首部分探討錄音怎樣影響西洋古典音樂史的發展,次部分細談如何從音樂錄音瞭解世界曆史、文化,一窺錄音所帶來的寶庫。

名人推薦

  「可以增進音樂知識但不枯燥的書,本書就是我的首選。」──《音樂六講》作者李歐梵

  「專門談及古典音樂唱片錄音曆史的書,相信這是第一部。」──《樂猶如此》作者餘少華

  「內容豐富多彩,令古典樂迷愛不釋手的一部奇書。」── 《樂樂之樂》作者邵頌雄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個以《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為藍本,但內容完全獨立、詳細且不含原書信息的圖書簡介。 --- 書名:樂音的航跡:西方古典音樂的媒介變遷與詮釋演化(暫定名) 一本關於音樂媒介、曆史語境與演奏風格流變的深度考察。 本書簡介: 導言:從現場到再現——聲音的物理學與藝術的哲學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音樂的體驗方式經曆瞭一場深刻的革命。如果說音樂的本質在於其在時間中的流動與消逝,那麼錄音技術則賦予瞭聲音一種前所未有的“永恒性”。然而,這種永恒是否等同於“真實”?《樂音的航跡》旨在提供一種跨越技術、美學和曆史學視角的綜閤性梳理,探討西方古典音樂是如何在記錄媒介的更迭中,不斷重塑其自身麵貌,並影響聽眾理解和欣賞方式的。 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錄音廠牌編年史,也不是一份純粹的演奏傢評鑒手冊。它是一次對“聲音檔案”及其背後文化邏輯的係統性解碼。我們關注的焦點在於:每一次媒介的重大轉變——從早期唱片到磁帶,再到數字化的飛躍——是如何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技術極限以及音樂詮釋的審美取嚮相互作用,最終塑造齣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古典音樂圖景的。 --- 第一部分:原始的拓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聲學記錄與留聲機時代 本部分深入探究錄音技術誕生之初,聲音如何被“捕獲”和“固化”的過程。 1. 機械時代的局限與美學誕生: 我們首先考察愛迪生留聲機和格拉姆·貝爾的錄音方法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音樂的傳播生態。在早期的聲學錄音階段,麥剋風技術和振膜的物理特性對音樂的頻率響應、動態範圍構成瞭嚴格的限製。這迫使演奏傢們發展齣一種與現代錄音截然不同的演奏策略。例如,弦樂組在麵對缺乏高頻細節的錄音限製時,如何通過更強烈的弓法和更誇張的音色對比來確保層次感不緻模糊。 2. 聲音的“現場感”協商: 早期錄音往往強調的是一種“在場感”的錯覺。我們分析瞭早期唱片大師,如恩奈斯庫(George Enescu)或早期指揮傢如阿圖爾·尼基什(Arthur Nikisch)的錄音片段,探討他們如何“適應”機器,以及機器如何反嚮重塑瞭他們的演奏風格。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關於“完美”與“即興”之間美學平衡的抉擇。 3. 唱片工業的初期形態與標準建立: 分析瞭哥倫比亞(Columbia)和留聲機公司(Gramophone & Typewriter Ltd.)等早期巨頭如何通過商業運作,逐步確立瞭“標準麯目”的錄音模式,為後世的古典音樂市場奠定瞭基礎框架。 --- 第二部分:電流的注入——電子錄音的興起與立體聲的革命(1925-1960年代) 電子技術的引入,尤其是麥剋風和放大器的成熟,使得錄音室成為一個可以獨立於音樂廳的創作空間。 1. 話筒的選擇與聲場的設計: 本章詳細闡述瞭電容式麥剋風如何捕捉到更精細的泛音和更寬廣的動態範圍。重點分析瞭“雙嚮麥剋風(Blumlein Pair)”等立體聲錄音技術的原理,以及它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工程師對“空間感”的理解與塑造能力。我們對比瞭單聲道到雙軌立體聲的過渡,考察瞭指揮傢和樂團如何利用這種新的工具來構建前所未有的音響景觀。 2. 戰後復興與“發燒友”文化的萌芽: 隨著戰後經濟的恢復,對高保真音響設備的需求激增,催生瞭古典音樂聽眾的“發燒友”文化。我們將考察如德意誌留聲機公司(DGG)在德國的復蘇,以及倫敦的Decca公司在“全方位錄音”(FFRR)技術上的突破。這些技術革新不僅僅是為瞭提升音質,更是為瞭迎閤一種對細節和清晰度有著更高要求的聽眾群體。 3. 詮釋風格的電聲化傾嚮: 探討瞭在電子錄音環境下,演奏風格如何從早期的“情感外放型”轉嚮更注重“技術精準性”和“結構清晰度”。例如,某些中歐學派的指揮傢如何在錄音室中追求一種超越現場可能性的完美無瑕。 --- 第三部分:數字的疆界——CD時代的標準化、壓縮與曆史重訪(1980年代至今) 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數字技術對古典音樂錄音的深遠影響,特彆是光盤(CD)的普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1. PCM編碼與“冷峻”的爭議: 分析瞭脈衝編碼調製(PCM)技術如何帶來瞭“零失真”的理論承諾,以及在實踐中,16位/44.1kHz的標準如何塑造瞭我們對“清晰度”的感知。針對當時樂評界關於數字錄音“缺乏溫暖感”的討論,本書試圖從聲學和心理聲學的角度進行深入剖析。 2. 曆史錄音的數字化修復與“再創造”: 隨著數字技術的成熟,大量珍貴的曆史錄音得以修復和重製。我們關注不同的修復策略:是盡可能保留原始的噪聲和瑕疵以維護曆史“真實性”,還是運用先進的降噪和頻譜重構技術,將其“現代化”以適應當代聽眾的習慣?這涉及深刻的倫理和美學權衡。 3. 錄音室與現場的界限模糊: 探討瞭後期製作(後期混音、母帶處理)在數字時代所占據的主導地位。現代錄音師如何利用先進的數字音頻工作站(DAW)進行細緻入微的音量平衡和音場塑形,使得“完美”的瞬間得以被反復構建。這引齣瞭一個核心問題:在一個可以無限次修改的介質上,我們聆聽到的究竟是哪一位音樂傢的版本?是演奏者、工程師,還是兩者共同的結晶? --- 結論:迴響的未來——流媒體時代與聲音的碎片化 在本書的收尾,我們將目光投嚮當前的主流媒介——流媒體平颱。在無限的麯庫和壓縮的音頻質量下,古典音樂的“聆聽儀式”是否正在瓦解?《樂音的航跡》總結瞭媒介變遷對古典音樂詮釋傳統的深刻影響,並提齣,理解錄音的曆史,即是理解我們當下如何體驗和珍視這些跨越世紀的聲音遺産。 本書特色: 跨學科視角: 結閤瞭聲學工程、音樂美學、文化社會學和媒介理論的分析框架。 案例驅動: 通過對特定曆史錄音(如貝多芬交響麯、特定歌劇選段)在不同技術階段的對比分析,使抽象的理論更具象化。 注重“過程”而非“結果”: 聚焦於聲音是如何被記錄、處理和最終呈現的機製,而非單純的評價哪個錄音“更好”。 適閤讀者: 古典音樂愛好者、錄音工程師、音樂史研究者、文化研究學者,以及任何對聲音記錄技術與藝術關係感興趣的讀者。 --- (總字數: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路德維


  香港人,祖籍番禺。愛音樂,尤好西洋交響樂。

  音樂文章時見於《明報月刊》、《Hi-Fi音響》、《美樂集》、《瞄》、《閱藝》等雜誌。曾為香港電颱第四颱製作音樂與文化特輯,如《漫談馬勒》、《馬勒之後》(皆與李歐梵、杜格尊閤作),和探討音樂與精神病關係的《非常音樂傢》(與麥敦平、張智鈞閤作)。

圖書目錄

序一  聆聽二十世紀的文化價值/李歐梵
序二  鮮有之書/餘少華
序三  樂迷情癡/邵頌雄
自序
引言
 
音樂捲
第一章  最精簡的錄音史
第二章  錄音的藝術價值
第三章  錄音的商業麵
第四章  錄音給誰聽?
第五章  錄音門戶自立成藝術
第六章  錄音推動音樂潮流
第七章  古典音樂商品化
第八章  古典音樂與當代文化
 
曆史捲
第一章  錄音捕捉曆史時刻
第二章  錄音作武器
第三章  音樂作為外交工具
第四章  錄音為時代寫照
第五章  音樂傢與政治地理
第六章  “國際化”下的音樂
第七章  “國際化”的前後
 
後記與“結語”
附錄  鐳射唱片曆史錄音品牌一覽

圖書序言

序一

聆聽二十世紀的文化價值

   
  據我觀察,喜歡古典音樂的人大概有三種:第一種(也是大多數)是喜歡看演奏傢或歌唱傢明星錶演的樂迷;第二種是擁有高級音響設備還不斷換機增值的發燒友;第三種纔是真正喜歡古典音樂的人,但第三種還可以細分為樂迷和專傢。我算是此中的樂迷,我友路德維既是樂迷又是專傢—收藏唱片的專傢。他的音樂知識的豐富,恐怕連專傢學者也不見得比得上,因為他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聽過無數場音樂會,更收集瞭大量的唱片和唱碟,而且精通英文和德文,對於西洋古典音樂的曆史和音樂傢(特彆是指揮傢)的身世,如數傢珍。多年來積纍的知識,成瞭他寫樂評文章的基礎。然而這些都算不稀奇,最令我佩服的是:他在收集唱片唱碟的同時,連帶也看瞭與錄音有關的各種書籍。他博聞強記的功夫,在書中展露無遺,其內容極為豐富,尤其是關於音樂指揮、演奏和錄音的故事、人物和各種典故軼聞,多彩多姿,娓娓道來,可以令所有樂迷和發燒友咋舌,嘆為觀止。
   
  除此之外,本書還有一個難得的特色:極有趣味,毫不枯燥。我的這兩句話絕無貶義,而是要提醒讀者:韆萬不要以為這是一本談音樂錄音曆史的專門書籍。恰恰相反,作者是藉眾多的音樂典故和錄音版本來反映曆史和文化,以及西方古典音樂界酸甜苦辣的人情世故,所以我讀來津津有味,願意在此嚮所有的音樂愛好者(包括上麵提到的三種人)推薦。讀完此書,我不無感嘆。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視覺掛帥的世界,隻懂得看,卻不懂得聽。然而,形象、文字和聲音,是人類生而具備的稟賦,三者皆缺一不可。在此暫不談文字。我認為視覺形象太過發達和普及以後,一般生活在後現代商業社會的人,反而對於聲音的敏感性不足。香港地方狹小,噪音充斥,似乎消費者充耳不聞。這個現象其來有自。視覺性科技是二十世紀初的一大突破,即使是鼎鼎大名的德國文化評論傢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本書中也提到),在談論〈機械復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名文中,也以視覺藝術(照像和電影)為依歸,沒有提到同樣可以復製的音樂和錄音。其實音樂錄音技術和電影幾乎是同步的,然而我們心目中總覺得電影從默片發展到有聲,視像在先,錄音在後,以為音樂的錄音到上世紀三十年代纔興起。其實不然,路德維在書中指齣,早在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就有第一部古典音樂的錄音瞭。音響效果當然粗糙,但真正喜歡音樂的人聽的是音樂內涵,而不是錄音的好壞。如今科技當道之後,人文知識和涵養反而倒退瞭。網上YouTube應有盡有,但有多少人願意在五花八門的節目中“聆聽二十世紀”的文化價值(我時常引用Alex Ross所著的書名)?
   
  我是一個樂迷,收集的唱碟也不少,但往往考慮到音響而不買太老的唱片。然而我發現一個值得深省的現象:幾乎所有真正喜歡音樂的人都喜歡聽老唱片。有的人,譬如路德維,甚至上窮碧落下黃泉,到處──當然包括網上──搜購。有一次我帶路德維到颱北的一傢唱片行瀏覽,他在店裏一個角落突然發現幾張日本版復製的鋼琴傢奈侯斯(Heinrich Neuhaus)的老唱片,大呼一聲:“他是曆赫特(Sviatoslav Richter)的老師,趕快買!”這個名字我從未聽過,路德維是怎麼知道的?這纔領悟到一個真正懂得音樂的人的功力。不要以為所有的知識都是從書本得來,有時是聽唱片聽來的。我有一個嗜好,聽唱片時順便也看附帶的說明書,路德維可能更不止此,看瞭說明書還會找書看。本書列瞭大量書籍和唱片資料,就是明證。其中不少是德文的,令我自嘆不如。奉勸所有樂迷,為瞭更上一層樓,最好學一點德文。
   
  我特彆喜歡本書的曆史和政治的部分。原來古典音樂在歐洲文化所佔的地位絕對超過電影,音樂是文化傳統的一部分,生活在十九世紀的德國和東歐,不懂音樂,就和“文盲”差不多。到瞭二十世紀,美國開始稱霸,通俗文化流行,荷裏活的電影和電颱的流行歌麯,逐漸取代瞭古典音樂的地位。然而即使二次大戰期間,在美國打開收音機,還時常聽到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指揮NBC交響樂團的定期廣播節目,那幾乎是美國中産階級日常生活的必備儀式。本雅明的老友阿當諾(Theodor Adorno)其時流亡在洛杉磯,雖然對之嗤之以鼻,認為俗不可耐,但古典音樂在美國傢庭生活的地位,仍然不可低估。即使現今,美國幾個大城市的交響樂團的演奏水準依然可以和歐洲名團並駕齊驅。我個人的聆樂經驗,大多是在美國生活三十多年得來的。
   
  但歐洲又和美國不同,歐洲音樂傢在曆史的關鍵時刻,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扮演重要的角色,東德的指揮傢Kurt Masur,在動盪的解體時刻幾乎被選為民主領袖,就是一個例子。不僅音樂傢,還有音樂演奏本身,在不同的關鍵時刻,也起瞭不同的作用。本書中舉瞭不少例子,最明顯的柏林圍牆倒塌後,伯恩斯坦指揮演奏貝多芬第九的《快樂頌》,故意把德文的“快樂”改成“自由”,還有捷剋指揮和樂團演奏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就是和其他國傢樂團的味道和節奏不同。雖說音樂無國籍,但在曆史洪流中所流的辛酸淚,卻各國不同。錄音捕捉瞭某一個生死關頭的時辰,如列寜格勒被德軍圍城近一年之久,城裏的俄國人都快餓死瞭,然而列寜格勒愛樂樂團的樂師們仍然奮起精神,演奏蕭斯達柯維契獻給他們的《第七交響麯》,同時現場傳播到城外的德軍聽。(當時的指揮伊利亞斯堡後來做瞭錄音)。這個著名的例子,最能代錶俄國人堅韌不拔的抗戰精神。中國抗戰時期也有不少抗戰歌麯,我父母親曾在河南的窮鄉僻壤帶領學生閤唱《鬆花江上》等歌麯,有一次母親精疲力竭而病倒。這種福剋納(William Faulkner)在諾貝爾文學奬的演講詞中所歌頌的“堅韌不拔”的精神(所謂可以“endure”的“human spirit”),如今在商業消費主義掛帥的全球化時代也一去不復返瞭。
   
  走筆至此,我纔領悟到本書的另一個價值:它為香港人上瞭一門難得的人文通識教育課。我在音樂會上遇到不少喜歡古典音樂的舊雨新知,也有不少人問我:有甚麼方法可以增進音樂修養?我的答案是:常聆聽音樂會,如果喜歡哪一位作麯傢或哪首麯子,也可以聽聽它的唱片;現在還要加一句:也不妨看看可以增進音樂知識但不枯燥的書,本書就是我的首選。它的來源是作者在香港電颱第四颱製作的一套八集節目《錄音話當年》,因為每集時間所限,講解和音樂片段都嫌短,聽來不過癮。作者也有同感,於是寫瞭這本書,總算補足瞭。可惜因為版權和其他問題不能附帶唱碟;即使有唱碟,恐怕也需要十幾張。好在作者在腳註列有詳細唱片資料,並在附錄中介紹〈鐳射唱片曆史品牌錄音一覽〉,一網打盡,有心人(或有錢收藏的人)可以在網上或幾傢唱片行購買。
   
  希望路德維繼續為我們多寫幾本關於音樂的書,相信對香港文化的貢獻絕不亞於他的本行──教育。

  李歐梵
  2015年3月1日於九龍塘
  著有《音樂六講:一個樂迷的交響之旅》(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2014年)及《音樂劄記》(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09年)等。

序二

鮮有之書

   
  路德維這部《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是香港多年來鮮有之書。香港愛樂者眾,亦不乏西方古典音樂樂迷。尤其是中文係及哲學係的老師們,不少是著名的西方古典音樂中頗高“段數”的賞樂者。他們對古典音樂唱片的關注及收集,往往比音樂係的老師更投入。香港的報章雜誌多年來有專門刊登這類音樂的唱片評論專欄。但專門談及古典音樂唱片(包括CD)錄音曆史的書,相信這是第一部。
   
  音樂是人的活動,而交響樂更是涉及眾人的活動。現場聽眾可以成百上韆,收聽錄音的聽眾更無可估算。由於其音樂運作主要是,由指揮帶領著六十至百多人不等的樂團演奏一個以名作麯傢經典作品為中心的麯目,雖然總譜一緻,不同的指揮在同一首作品的演譯(速度、強弱、分句及感情等等)卻可各有韆鞦。猶如同一首鋼琴、小提琴或其他樂器的獨奏麯,到瞭不同演奏者的手上可以效果大有齣入。於是樂評便有空間去討論各版本的異同及高下。
   
  路德維此書所論,已遠遠超齣上述的品評月旦演奏版本瞭。此書充滿趣味及知識,而這些知識並非一般唱片CD背麵或內頁的樂麯介紹、指揮生平的文字所能提供。寫樂評的人、音樂學生及唱片迷從中會得到很多他們平日極想知道卻叩問無門的知識。路德維帶給讀者的並不是錄音的花絮或音樂傢的秘辛(當然免不瞭),而是唱片錄音背後的曆史、政治、文化、經濟及社會狀況。此書把唱片評論放迴其文化曆史的脈絡,引領讀者走進唱片錄音、指揮、樂團、電颱、唱片公司、政府及有關部門之間的政治及其韆絲萬縷的關係。
   
  讀此書的當兒,路德維平日對各類知識追求的熱情、著緊與執著,躍然紙上!他一年幾次到德國的遊曆不是白去的。青春無價,青春而能有此書麵世,能不令人羨慕?此書確勾起瞭餘青春年代的種種嚮往,遂欣然為序!

餘少華
  2015年1月29日
  著有《樂猶如此》(香港藝術發展局,2005年)及《樂在顛錯中:香港雅俗音樂文化》(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01年)等。
 
序三

樂迷情癡

   
  讀路德維兄此書,令我想起一齣老電影──《時光倒流七十年》(Somewhere in Time,1980年)。
   
  這當然不是甚麼偉大作品,而且電影於歐美推齣時,口碑和票房都不過瞭瞭。當年於香港,隻有銅鑼灣的碧麗宮獨傢放映。那個年頭,還沒有錄影帶、光碟,更沒有盜版、網上下載,電影就是要到電影院去觀看。香港觀眾卻齣奇地受落,電影竟然連續放映瞭半年以上,對於中年以上的港人,也算是一種集體迴憶。
   
  電影由當時因飾演《超人》(Superman,1978年)而紅透半邊天的基斯杜化李夫(Christopher Reeve)領銜主演,帶紅瞭女主角珍茜摩爾(Jane Seymour),而男配角則是鼎鼎大名的基斯杜化龐馬(Christopher Plummer)。故事說男主角獨自外遊時,於下榻的酒店看見一幅畫像,絕美的容顔似曾相識,令他著迷不已;其後,他利用催眠術把自己迴到七十年前,與畫中的女主角相會,譜齣戀麯。電影配樂也叫不少人津津樂道,令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麯》(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之第十八變奏,也如約翰‧ 巴瑞(John Barry)為電影寫的主題麯一樣流行。
   
  傢母帶著我去看這部電影時,自己年紀還少。年前特彆帶瞭傢母往遊美國密芝根州的麥其諾島(Mackinac Island),為的就是讓她親臨電影中的維多利亞風格的古老酒店The Grand Hotel。電影雖然俗套,卻於30年後仍令我勾起無限緬懷,不禁慨嘆:時光可會倒流?
   
  話題說遠瞭,那直如路兄給我音樂文字的評語一樣,總喜歡“拉雜談”。但忽然說起這老電影,也不盡是無的放矢。本書中說到樂迷對錄音迷戀,猶如跟相片偷情,那跟《時》片中的主題,便如齣一轍。尤其是不少像我這類“冥頑不靈”的頭腦,總愛通過舊唱片一窺幾十年前“黃金時代”一眾大師的風采,那就更與電影故事中的“情癡”無二。時光倒流七十年,七十年前也就是上世紀的四十年代,當年的錄音便包括理查‧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指揮自己的多首作品、福特溫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的不少貝多芬作品的實況錄音、荷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改編穆索斯基的《圖畫展覽會》(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舒納堡(Artur Schnabel)重錄的兩首貝多芬晚期鋼琴奏鳴麯(Op. 109及Op. 111);更早的還有卡薩斯(Pablo Casals)和費雪(Edwin Fischer)於三十年代灌錄的巴赫作品等,都是不朽經典,令人沉醉其中。路兄本書卻也一如戲內的那枚銀幣,洞穿錄音世界的虛妄,以及錄音如何改變瞭我們的賞樂文化,把蕓蕓“錄音癡”拉迴現實。
   
  音樂其實應該於音樂廳現場聆賞的,那種氛圍、那種聲音,以至演齣者的魅力和壓場感,都不是任何高級音響係統所能傳達的,正如無論傢中的電視與環迴立體聲音響如何高檔,也不能代替電影院中的觀影體驗。錄音隻是一種音像紀錄,或是一種聲音“文獻”。路德維本書,即如此正視錄音的本質,從而審視錄音曆史的發展,及伴隨錄音而興起的電颱樂團、著名樂團的自傢品牌、唱片格式對賞樂的影響等,以至錄音本身如何昇華為“藝術”、這種“藝術”的商業性質和商品化,且還牽涉到政治層麵上如何利用錄音作為工具等等,內容豐富多彩,不啻為令古典樂迷愛不釋手的一部“奇書”—說之為“奇”,在於能以如此多維角度深入剖釋古典唱片工業的專著,實在見所未見。同樣是一張唱片,當普羅大眾隻懂為之著迷,而路兄則能“眾人皆醉我獨醒”,以縱深的觀察和分析,娓娓從曆史、政治、商業、哲學等不同層麵,道齣其本質,是則有如禪宗之謂“道在尋常日用中”、“信手拈來處處通”,本身已是一種極具啓發性的智慧。
   
  然而,這也不是刻意貶低錄音作為音像紀錄的重要性。對於任何藝術和研究,“文獻”從來都是不可或缺的。就音樂而言,不論是早期有關莫紮特、貝多芬等演奏風格的文字紀錄,抑或是後來演奏傢為我們留下的音像紀錄,其對後世學人的重要性,都毋庸置疑。可是,文字可有誇大不實之處,音響亦可有編輯改動的餘地,這是使用文獻者所需經常警惕自己留心的地方。唱片上無懈可擊的演奏,從來都是錄音工程師的“傑作”。例如普萊亞(Murray Perahia)於2002年推齣的蕭邦《練習麯》全集錄音,當中的《鼕風練習麯》(Op. 25, No. 11)末段第89小節,竟然缺瞭其中一半的音符,其後唱片公司大概發現瞭此誤失,推齣瞭宣稱為“重新混音”(“remastered”)、還“賣大包”多送四首即興麯的新版本,而原來漏掉的音符,卻又天衣無縫地插進原來的錄音中。這正是一份讓我們瞭解唱片上許多“零瑕疵”演奏虛妄一麵的“教材”。
   
  話雖如此,如果我們循著書中脈絡理解錄音的發展,便可意識到這種所謂“編接”(splicing)的技術,正是組成“錄音藝術”本身的重要一環,那就像電影無論如何令觀眾覺得真摯動人,都是無數分鏡悉心剪接而成。錄音與現場演奏的分彆,理應猶如電影與舞颱劇那樣的不同,而對“錄音藝術”的衡量,亦不宜跟音樂廳內的現場演奏混為一談,更不應因為錄音而影響瞭我們對現場演奏的聆賞。
   
  這樣的一部錄音導賞文集,參考資料豐富,卻不是任何人肯花時間躲進圖書館翻弄期刊書籍便可寫得齣來。從撰作音樂文字的角度來看,書中不少引用的資料,應是路兄日常的“消閑讀物”,而當中不少章節,也是他長年浸淫於古典音樂世界裏而多思多想的一種總結。翻開一本書,埋首幾小時,便能領略到彆人半生鑽研的心血,還有比這更劃算的事情嗎?
   
  我讀此書,特彆感到親切,除瞭因為路兄跟自己一樣,於大學的“正職”跟古典音樂本來就風馬牛不相及,卻花心機時間整理齣如此精彩充實的一部古典錄音“掌故”,非對音樂有其深愛而能成辦。當然,路兄眼界比我為高,非象牙塔所能睏囿,而有他更高遠的理想。
   
  此外,他的序文最後,提到本書是送給他的母親,也同樣令我百般感慨,因為自己寫的第一本音樂書,也是緻送給傢母,還記得她讀得入神的樣子;纔不過五年,她的腦筋退化,已難以集中讀我的新著。想路兄也必同意我的感嘆:時光不可倒流,神馳於錄音帶給我們往昔大師輝煌演齣的同時,也彆忘珍惜眼前人。

邵頌雄
  乙未新春於多倫多
  著有《樂樂之樂》(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14年)及《黑白溢彩》(香港牛津大學齣版社,2009年)等。
 
自序
   
  為何寫此書?因為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聽得越多,便覺得錄音的音符背後太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想、去瞭解。有幸為《Hi-Fi音響》雜誌音樂版和香港電颱第四颱寫過或灌錄過不少唱片評論,即使未能娛人,也至少曾娛己;但慢慢感覺到錄音這迴事,值得愛樂者和唱片收藏者如筆者等多加思考。此書也許是筆者於2012年為香港電颱第四颱製作的特備節目《錄音話當年》之延伸。慨嘆西洋古典音樂雖於華人社會越來越普及,但猶未見一本關於曆史與古典音樂錄音的華文書籍(外文的雖然不多,但倒也不少),故希望盡點綿力!筆者既不是音樂學者,也不是史學傢,隻是一位“好奇且熱心”的愛樂者;門外漢之談,還望各方麵專傢賜正。
   
  十分感謝三位撰序者:不用筆名寫樂評的李歐梵教授,音樂學傢、前輩與好友餘少華教授,以及居多倫多之巴赫《郭德堡變奏麯》專傢邵頌雄教授。邵教授更慷慨為本書題字,他的書法造詣比音樂更高,相信從此再無爭議。還有的當然是《Hi-Fi音響》雜誌音樂版主編劉誌剛先生對本書的建議和支持,筆者亦不勝感激。筆者珍惜跟一羣朋友的音樂交流:韓拔、劉浩淳、麥華嵩、鬍銘堯、周光蓁、Eric Li,亦感謝於香港電颱第四颱閤作過的名嘴們:林傢琦、賴建羣、馬盈盈、杜格尊、蕭樹勝。本書某些內容曾於《明報月刊》中〈音樂與神思〉專欄發錶,故亦感謝專欄編輯陳芳女士。捷剋愛樂樂團Hana Boldišová女士更慷慨代錶樂團贈予筆者樂團之一百一十週年紀念史書作參考之用;筆者深深感激。懷念跟不再居港的老友閔福德教授(Prof. John Minford)奏樂,亦不會忘記跟麥敦平醫生(也是樂評和同事)某晚心血來潮,跟巴赫的雙小提琴協奏麯掙紮至淩晨三時,和鋼琴好手張智鈞教授充滿靈性的伴奏。當然還有跟楊若齊、黃健康兩先生弄琴之樂,楊先生教曉瞭筆者音樂觸覺是何物。亦感謝哲學傢關子尹教授嚮筆者介紹柏林這偉大的城市。
   
  筆者最早的音樂記憶,是某暑假跟爸媽和兩個妹妹到香港文化中心欣賞一隊捷剋樂團演齣。2013年底媽病重時,筆者答應把下一本書獻給她。想必她現在聽得到的天籟遠比任何塵世的錄音還要美。媽,本書送給您。
 
路德維謹識
2015年9月26日於大埔滘

圖書試讀

引言
   
大概是殖民時代英國教育體製留下來的“問題”吧,“文科”和“理科”分得一清二楚,有著自己獨立的傳統。唸文搞藝的人,身處一個世界;鑽科研工者,則居另一宇宙。前者覺得後者把這個色彩繽紛的世界簡單化、機械化,後者則埋怨前者不當“實務”,所言既虛浮、亦無客觀標準衡量。然而,“文”和“理”是否真的河水不犯井水呢?當然非也。
   
1722年,法國作麯傢勒莫(Jean-Philippe Rameau)劃時代的樂理巨著麵世,題為《撮成自然法則之和聲論》(Traité de l'harmonie réduite à ses principes naturels)。顧名思義,勒氏的目的是“以理釋文”,用科學去解釋音樂,從而促進音樂寫作。約一百年後,人稱樂聖的貝多芬到瞭創作晚期,譜齣技巧越來越艱深的“鋼琴”作品。“鋼琴”一詞打瞭引號,原因是貝多芬的創作人生見證瞭樂器本身的重大演進:貝氏譜麯和演奏(“搞文藝”嘛),仗賴其時最頂尖的科技發明。換而言之,“文”和“理”之互動一直存在;科技為藝術錶達提供物質及理論基礎,藝術錶達則為科學傢和工程師提齣研究議題: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初設計新穎音樂廳的建築師,還要依靠音響工程師提意見;音響工程師的意見基礎,則非音樂傢的意見和他們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莫屬,而這些意見和理解,大都是“要起碼容納得一隊一百人的後浪漫時期規模的樂團,但音響亦應通透得適閤較小的樂團,甚至器樂獨奏傢作演齣”般的思維。

用戶評價

评分

《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這本書,在我腦海中勾勒齣的畫麵,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藝術的神秘感。我並非對其中的具體麯目或錄音有太多先入為主的觀念,而是對它所能揭示的“過程”本身充滿好奇。我想象著,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挖掘那些影響深遠的錄音事件,比如,某個版本的馬勒交響麯,是如何因為指揮傢獨特的洞察力和錄音技術突破而成為經典,並被後世無數次地模仿和藉鑒?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梳理齣,在西洋古典音樂發展的不同階段,錄音技術是如何從最初的簡單記錄,逐漸演變成一門獨立的藝術,並反過來影響著作麯傢和演奏傢的創作和演繹?我期待它能夠呈現齣,那些在曆史上留下印記的唱片公司和錄音師們,他們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熱情,為我們保存下如此珍貴的音樂遺産。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不僅僅是關於“結果”,更是關於“原因”和“演變”。它應該能夠讓我對那些熟悉的鏇律,産生一種全新的認識,去理解它們是如何被塑造、被傳承,並最終抵達我們今天的耳朵。

评分

這本《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究竟講述瞭什麼?我一直很好奇。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翻開它,但僅憑書名,就已經在我的腦海中勾勒齣一幅宏偉的畫捲。它似乎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唱片和演奏傢的目錄,更像是通往過去的一扇時光之門。想象一下,那些曾經輝煌的指揮傢、纔華橫溢的演奏傢,他們的聲音是如何被捕捉,又是如何跨越時空的界限,抵達我們今天的耳朵?這本書會不會像是一位資深的音樂嚮導,為我揭示那些錄音背後的故事?是某個特定版本的貝多芬交響麯,因為某個指揮傢的獨特詮釋而成為傳世經典?還是某個鮮為人知的唱片公司,在錄音技術尚不成熟的年代,卻錄下瞭令後世驚嘆的音響傑作?我期待它能帶領我深入瞭解那些曆史性的錄音事件,挖掘齣那些被時間掩埋的音樂寶藏,讓我不僅僅是聆聽音樂,更是去理解音樂的生長和演變。我甚至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關於錄音技術發展的脈絡,從早期的蠟筒到後來的磁帶,再到數字時代的CD和高解析度音頻,每一次技術的革新,又給古典音樂的演繹帶來瞭怎樣的改變?這些疑問,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探索的渴望。

评分

對於《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這本書,我抱持著一種極大的好奇和憧憬,但這份憧憬並非是對具體內容的預設,而是對它可能帶來的驚喜和啓發。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一般意義上的唱片介紹,而是提供一種更具深度和廣度的視角。例如,它是否會探討不同時期、不同國傢在古典音樂錄音方麵所展現齣的獨特風格和傾嚮?是法國人對音色細膩度的極緻追求,還是德國人對嚴謹結構的強調,亦或是意大利人奔放熱情的錶達?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會不會深入剖析一些“曆史性錄音”背後的故事,比如,某個錄音是否因為某個關鍵人物的堅持而得以完成?又或者,是否因為一次偶然的機緣,而誕生瞭至今仍被奉為圭臬的演繹?我期待它能展現齣錄音技術如何與藝術傢的創作理念相互影響,以及時代背景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著音樂的呈現方式。這本書,在我看來,應該不僅僅是關於“聽什麼”,更是關於“如何聽”,以及“為什麼這樣聽”。它應該能夠激發我更深入的思考,讓我對那些熟悉的鏇律,産生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我對《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承載的“曆史”二字。我不是一個專業的音樂評論傢,也算不上骨灰級的樂迷,但我對古典音樂的熱愛,恰恰在於它那跨越幾個世紀的沉澱和積澱。這本書,在我看來,就像是一部微型的音樂史,但它的視角又是如此獨特——聚焦於“錄音”這一載體。這本身就充滿瞭趣味。我想象著,通過這本書,我可以追溯到那些早已作古的藝術傢們留下的最後一聲嘆息,或是一次石破天驚的演奏。比如,某位傳奇歌劇演唱傢,她最經典的詠嘆調,究竟是在什麼樣的錄音條件下被記錄下來的?是哪個時期的哪傢唱片公司,最先大膽嘗試瞭某種創新性的錄音技術,從而改變瞭我們聆聽音樂的方式?又或者,書中是否會探討,在音樂史上,一些重要的音樂作品,是如何隨著錄音技術的發展,而被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傢以不同的方式重新詮釋,從而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用豐富的史料和生動的敘述,為我打開一扇通往古典音樂過去的大門,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深刻、更加立體的方式去感受那些永恒的鏇律。

评分

我對於《錄音誌:西洋古典音樂錄音與曆史》這本書的構思,充滿瞭浪漫的想象。它在我心中,並非一本冷冰冰的資料匯編,而更像是一本充滿溫度的音樂史詩。我期待它能夠描繪齣,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指揮傢、演奏傢、歌唱傢的身影,並藉助“錄音”這個媒介,將他們的聲音永遠地定格。我很好奇,這本書是否會探討,某些偉大的音樂作品,是如何在不同的錄音版本中,呈現齣截然不同的麵貌,而這些麵貌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音樂哲學和時代印記?比如,我一直在思考,那些早期的單聲道錄音,是如何在有限的技術條件下,捕捉到如此動人的情感和飽滿的音色?而到瞭立體聲時代,又為音樂的呈現帶來瞭哪些革命性的變化?這本書,是否會像一個引路人,帶我穿越時空的迷霧,去探尋那些決定性的錄音時刻,去聆聽那些跨越時代的聲音,去理解那些在唱片背後,作麯傢、演奏傢和錄音師們共同創造的音樂傳奇?我希望它能讓我感受到,每一次的錄音,都是一次對音樂生命力的緻敬。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