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第I篇 導 言
第一章 地理大發現
世界史上有兩次海路地理大發現。第一次是1492年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 1451~1506)發現美洲(America),第二次是1606年詹思(Willem Jansz)發現澳洲(Australia)。澳洲位於南半球,因此澳洲的發現亦被稱為「南方大陸地理大發現」。「南方大陸」源自拉丁文“Terra(大陸)Australis(南方)”,英文譯為“The Great South Land”。哥倫布相信地圓說,他航行的目的在證明嚮西航行可達東方的印度與中國,卻無意誤闖美洲;詹思則事前聽聞南方有大陸而前往尋找它的確實位置。因此,兩次地理大發現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偶然的邂逅,而後者是刻意的訪尋。
第一節 南方新大陸,何處覓芳蹤?
「南方大陸」這個概念很早已在歐洲哲人的腦海中萌生,這與地球學說發展的曆史有關。泰裏斯(Thales, c.620~c.555 B.C.)首先提齣大地的形體像圓盤。他的學生阿那西曼德(Anaximander, c.610~c.546 B.C.)繪齣第一幅世界地圖,以希臘為中心,周圍是歐洲和亞洲,整體形狀是圓形的。赫卡泰烏斯(Hecataeus, c.550~478 B.C.)寫成《周遊世界》(Ges periodos)一書,也畫瞭一幅世界地圖,把世界的陸地分成歐、亞兩大部分,而以黑海和高加索山為分界綫。對地球學說有重大貢獻的是希羅多德(Herodotus, c.484~425 B.C.),他提齣「對蹥說」,認為世界的一切安排都是對稱性的。這個論點孕育瞭「南方大陸」的概念。西元前四世紀,柏拉圖(Plato, c.427~c.347 B.C.)和亞裏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在繼承前人的理論基礎上提齣瞭大地是球狀的學說。同時代的希臘學者歐杜剋斯(Eudoxus, c.408~c.355 B.C.)根據「球體論」經實驗求證而創立「氣候地帶學說」。亞裏斯多德又據此而引申「地球可居性」的觀點。綜閤上述這些學說,在希臘哲人之間流傳著這樣的一個推論:在這個地球的南方應該有一塊大陸,即歐、非、亞以外的第四塊麵積龐大的大陸,足以與北半球現有的陸地對稱平衡,否則上重下輕、立足不牢,腳下的大地就會很容易翻轉過來,掉進無底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