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传输网路:循序次进OTN(究级版)

光传输网路:循序次进OTN(究级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光传输网络
  • OTN
  • 光纤通信
  • 通信工程
  • 网络技术
  • 数据传输
  • 光网络
  • 5G承载
  • 下一代网络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书分9章:
„„
  第1章--介绍光网路发展现状、OTN 技术发展的背景、标准进展、应用场景分析、与IP 网路协作网路拓朴的应用分析。
„„
  第2章--介绍OTN 网路架构和负担,包含OTN 网路功能结构、介面结构、光通道框结构、多工/对映原则和位元速率、OTN 负担描述和维护讯号。
„„
  第3章--OTN 业务对映方式,介绍客户讯号对映方式、讯号串联方式、OTN的链路容量调整协定。
„„
  第4章--OTN 切换连接技术,介绍光、电切换连接的各种技术和实现方式,以及通用切换连接技术的发展。
„„
  第5章--POTN 技术和应用研究,介绍具备分组处理能力的POTN 应用需求、POTN 的层网路架构、POTN 装置的功能特征和逻辑功能模型、POTN 实现的关键技术研究。
„„
  第6章--光传输网路(OTN)网路管理和OAM 机制的应用,介绍光传输网路(OTN)网路管理技术要求的基本原则、控制平面在OTN 网路的应用,以及OTN 负担在网路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
  „第7章--OTN 承载同步要求,包含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的原理、承载方式。
„„
  第8章--高速传输和光子整合技术,介绍传输通道特性、高速光传输技术,40G WDM、100G WDM 和超100G WDM 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节能高效的光子整合技术。
„
  „第9章--OTN 测试技术,包含单机装置功能效能测试、OTN 网路拓朴功能效能测试和OTN 网路智慧功能测试。
光网络技术:从基础原理到前沿应用 本书聚焦于现代光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与发展趋势,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体系。 本书内容涵盖了光通信领域的基石理论、关键器件、系统架构、网络演进以及新兴技术的实际应用,确保内容既扎实又紧跟行业步伐。 第一部分:光通信基础原理与传输介质 本部分将光通信的物理基础和核心概念作为起点,为后续复杂系统的理解打下坚实基础。 1. 光波导与光纤的物理特性 电磁场理论基础回顾: 简要回顾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介质中的应用,为理解光在光纤中的传输特性做铺垫。 光纤结构与模式理论: 详细解析单模光纤(SMF)和多模光纤(MMF)的结构设计,深入探讨光的导波机理,重点阐述线型(LP)模式的形成与区分。 光纤中的损耗机制: 系统分析吸收损耗(分子吸收、杂质吸收)和散射损耗(瑞利散射、米氏散射),讨论如何通过优化光纤材料和制造工艺来降低损耗系数。 色散理论与补偿技术: 深入剖析群速度色散(GVD)和偏振模色散(PMD)。详细阐述零色散波长、色散斜率的概念,并介绍传统色散补偿光纤(DCF)的工作原理及其在传输系统中的部署方式。 2. 光源与探测器的器件原理 半导体光电子器件: 重点介绍激光二极管(LD)的结构、工作特性(阈值电流、光电转换效率)及其在光传输中的应用。对比FP、DFB和EAM等主流光源的性能差异。 光电探测器: 阐述PIN二极管和雪崩光电二极管(APD)的接收原理、响应速度与噪声特性,探讨如何根据系统速率需求选择合适的探测器。 调制技术概述: 介绍强度调制、相位调制和偏振调制的基础概念,为理解后续的相干光通信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光网络架构与系统设计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系统构建,探讨如何设计高效、可靠的光传输网络。 3. 基础光传输系统构成 直放式光传输系统: 分析无源和有源光放大的基本配置,理解光中继站的设计要点。 光放大技术: 深入研究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的增益特性、噪声系数及泵浦方案。讨论高功率泵浦对EDFA性能的影响,并简要介绍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SOA)的应用场景。 光纤放大器在长距离传输中的应用: 探讨如何利用EDFA构建超长距离系统,分析色散管理与非线性效应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4. 波分复用技术(WDM) WDM系统原理: 解释密集波分复用(DWDM)和粗波分复用(CWDM)的原理、频谱规划与通道间隔选择。 关键无源器件: 详细分析光学滤波器的类型(如薄膜滤波器、布拉格光栅)及其在信道分离与合波中的作用。 动态波长管理: 介绍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ROADM)的架构(如基于MEMS、LCoS或O-E-O),重点分析其在网络灵活性和动态路由中的优势。 5. 光电混合交换与网络层次 光交叉连接(OXC): 探讨全光交叉连接系统的发展历程,从基于MEMS的阵列光栅单元(AGS)到基于波导的集成光路技术。 网络分层架构: 明确光层、电层在现代网络中的职责划分,理解光电接口的标准与协同工作机制。 第三部分:先进光传输与网络演进 本部分着眼于当前速率提升和网络智能化的前沿技术,是光网络能力飞跃的关键所在。 6. 相干光通信技术 相干接收原理: 深入解释相干检测的原理,对比直接检测(强度调制)的局限性。 先进调制格式: 详细分析正交幅度调制(QAM)系列(如16QAM, 64QAM)的星座图、频谱效率与抗噪声性能。讨论偏振复用(DP)技术的实现方式。 数字信号处理(DSP)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阐述DSP在补偿色散、PMD、补偿激光器线宽和克服非线性效应中的核心地位。分析前向纠错(FEC)技术(如Soft-FEC)对系统性能的提升作用。 7. 光网络非线性效应与管理 主要非线性效应: 深入分析自相位调制(SPM)、交叉相位调制(XPM)、四波混频(FWM)在多载波系统中的表现及其对信号质量的影响。 非线性管理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光功率、选择合适的调制格式以及利用DSP技术来抑制或补偿非线性损伤。 8. 软硬件协同的网络架构 软件定义网络(SDN)在光网络中的应用: 介绍SDN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理念如何应用于光网络资源调度和路径优化。 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与光传送网的融合: 探讨如何将传统的光网络单元功能解耦并实现软件化部署,以提高网络的敏捷性。 第四部分:光网络运维与监测 9. 性能监测与故障定位 光信道性能指标: 详细定义并分析误码率(BER)、眼图张开度、OSNR等关键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和标准。 内置监测技术: 介绍基于特定波长或信号副产品实现的在线监测技术,如光信道监测单元(OCM)和信号质量监测(SQM)。 光纤健康管理: 探讨光时域反射仪(OTDR)在故障定位中的应用,以及偏振分析仪在PMD监测中的作用。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光网络知识框架,为从事光通信系统设计、网络规划、运营维护及相关科研工作的人员提供详尽的参考指南。 读者在掌握了这些前沿技术后,将能够应对当前和未来高速率、大容量光网络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章 概论
1.1 光传输网路现状   
1.1.1 宽频化需求 
1.1.2 分组化需求  
1.1.3 扁平化需求 
1.1.4 智慧化需求 
1.2 OTN 技术简介 
1.3 OTN 标准的进展  
1.3.1 OTN 国际标准的进展 
1.3.2 OTN 中国大陆标准进展  
1.3.3 OTN 标准的发展趋势  
1.4 OTN 应用场景分析 
1.4.1 骨干网路  
1.4.2 都会区网路  
1.5 IP 与OTN 流量协作方案分析  
1.5.1 流量协作方案的基本原理 
1.5.2 流量协作的关键技术 
1.6 IP 与OTN 联合规划方案分析  
1.6.1 IP 层与OTN 层间互动资讯  
1.6.2 规划协作的关键技术

第2章 OTN 网路架构和负担
2.1 OTN 网路功能结构 
2.1.1 光通道层网路 
2.1.2 光多工段层网路 
2.1.3 光传输段层网路  
2.2 OTN 网路的分割 
2.2.1 OTN 网路的分域  
2.2.2 不同管理域的互连互通  
2.2.3 OTN 网路域内分割  
2.3 光传输网路介面结构  
2.3.1 基本讯号结构 
2.3.2 OTN 介面资讯结构 
2.4 光通道框结构 
2.4.1 OTUk 框结构 
2.4.2 ODUk 框结构 
2.4.3 OPUk 框结构 
2.5 多工/ 对映原则和位元速率 
2.5.1 对映 
2.5.2 波长区分多工  
2.5.3 位元速率和容量 
2.5.4 ODUk 时分多工 
2.6 光传输模组(OTM-n.m, OTM-nr.m, OTM-0.m)  
2.6.1 简化功能的OTM 
2.6.2 全功能OTM 
2.7 光通道(OCh)  
2.7.1 全功能OCh(OCh) 
2.7.2 简化功能OCh(OChr) 
2.8 光通道传输单元(OTU)  
2.8.1 OTUk 框结构 
2.8.2 混码 
2.9 光通道资料单元(ODUk)  
2.9.1 ODUk 框结构 
2.9.2 ODUk 位元速率和位元速率容差  
2.10 光通道酬载单元(OPUk) 
2.11 OTM 负担讯号(OOS)2.3.2 指令传回值  
2.12 负担描述  
2.12.1 负担型态 
2.12.2 路径踪迹识别字和存取点识别字定义 
2.12.3 OTS OH 描述  
2.12.4 OMS OH 描述 
2.12.5 OCh OH 描述 
2.12.6 OTUk/ODUk 框定位负担描述  
2.12.7 OTUk OH 描述 
2.12.8 ODUk OH 描述 
2.12.9 OPUk OH 描述 
2.13 维护讯号 
2.13.1 OTS 维护讯号 
2.13.2 OMS 维护讯号  
2.13.3 OCh 维护讯号 
2.13.4 OTUk 维护讯号 
2.13.5 ODUk 维护讯号 
2.13.6 客户维护讯号

第3章 OTN 业务对映方式
3.1 客户讯号对映 
3.1.1 OPUk 客户讯号故障(CSF) 
3.1.2 CBR2G5、CBR10G 和CBR40G 讯号(STM-16/64/256)到
OPUk 的对映 
3.1.3 ATM 细胞流到OPUk(k=0,1,2,3)的对映 
3.1.4 GFP 框到OPUk 的对映 
3.1.5 测试讯号到OPUk 的对映  
3.1.6 非特定客户位元流到OPUk 的对映  
3.1.7 其他固定位元速率的讯号到OPUk 的对映 
3.1.8 採用定时透明编码转换后FC-1200 讯号到OPUk 的对映 
3.2 串联 
3.2.1 OPUk 的虚串联 
3.2.2 客户讯号对映 
3.3 ODUk 到ODTU 讯号以及ODTU 到高阶OPUk 支路时隙的对映 
3.3.1 OPUk 支路时间槽定义  
3.3.2 ODTU 定义  
3.3.3 ODTU 讯号到OPUk 的多工 
3.3.4 OPUk 多工负担和ODTU 调整负担 
3.3.5 ODUj 到ODTUjk 的对映 
3.3.6 ODUj 到ODTUk.ts 的对映 
3.4 OTN 的链路容量调整协定- ODUflex(GFP)无损调整(HAO)  
3.4.1 HAO 概述 
3.4.2 HAO 负担 
3.4.3 HAO 协定 
3.4.4 频宽增加 
3.4.5 频宽减少3.4.2 指令

第4章 OTN 切换连接技术
4.1 OTN 切换连接装置 
4.2 OTN 电切换连接技术 
4.2.1 电切换连接技术基本原理  
4.2.2 OTN 交换单元的保护 
4.3 OTN 光切换连接技术 
4.3.1 光开关技术  
4.3.2 光切换连接装置  
4.4 OTN 通用切换连接技术 
4.3 排序  
4.3.1 有序集合的集合操作 
4.3.2 SORT 指令  
4.3.3 BY 参数 
4.3.4 GET 参数  
4.3.5 STORE 参数 
4.3.6 效能最佳化 
4.4 讯息通知

第5章 POTN 技术和应用研究
5.1 POTN 的定义  
5.2 POTN 的应用需求分析 
5.2.1 骨干网应用场景 
5.2.2 都会区网路应用场景  
5.2.3 集团客户专线承载 
5.3 POTN 的层网路架构 
5.3.1 POTN 的层网路通讯协定架构 
5.3.2 MPLS-TP+OTN 的层网路通讯协定架构 
5.3.3 Ethernet+OTN 层网路架构 
5.4 POTN 装置的功能特征和逻辑功能模型 
5.4.1 POTN 装置的主要功能特征 
5.4.2 POTN 装置的逻辑功能模型 
5.5 POTN 的关键技术研究 
5.5.1 POTN 需实现的关键技术  
5.5.2 POTN 的统一交换矩阵技术 
5.5.3 POTN 的多层OAM 技术及其多层次机制 
5.5.4 POTN 个层保护及其协调技术   
5.5.5 POTN 统一控制平面技术 
5.5.6 POTN 个层网路统一管理和规划技术 

第6章 光传输网路(OTN)网路管理和OAM 机制的应用
6.2.1 OTN 网路管理与WDM 网路管理之间的关系  
6.2.2 OTN 网路管理结构  
6.2.3 OTN 网路管理功能模组  
6.3 OTN 网路装置管理系统(EMS) 
6.3.1 故障管理 
6.3.2 效能管理 
6.3.3 设定管理  
6.4 OTN 网路管理系统(NMS)  
6.4.1 系统管理功能要求 
6.4.2 拓扑管理 
6.4.3 设定管理  
6.4.4 故障管理  
6.4.5 效能管理 
6.4.6 DCN 管理  
6.4.7 资费管理 
6.5 控制平面要求  
6.5.1 控制平面要求概述 
6.5.2 对光电混合切换装置控制平面的基本要求 
6.5.3 保护恢复要求  
6.5.4 自动发现和链路资源管理  
6.6 OTN 负担在网路运行维护中的应用  
6.6.1 TCM 位元组的应用 
6.6.2 故障检测机制 
6.6.3 OTN 负担在抑制装置警告中的应用

第7章 OTN 承载同步要求
7.1 OTN 支援同步的需求  
7.2 同步的原理 
7.2.1 频率同步  
7.2.2 时间同步 
7.3 OTN 同步技术 
7.3.1 OTN 频率同步  
7.3.2 OTN 时间同步 
7.3.3 各种介面的实现方案 
7.3.4 OTN 装置的同步实现方案 
7.3.5 OTN 同步网的保护切换机制 
7.3.6 OTN 装置的应用网路拓朴场景 
7.3.7 1588 v2 光纤不对称补偿问题

第8章 高速传输和光子整合技术
8.1 传输通道特性 
8.1.1 光信噪比  
8.1.2 色散  
8.1.3 光纤非线性 
8.2 高速光传输技术  
8.2.1 调变技术 
8.2.2 检测技术 
8.2.3 多工技术 
8.2.4 通道均衡及色散补偿 
8.2.5 校正编码  
8.3 40G WDM 系统关键技术 
8.3.1 传输通道特性限制 
8.3.2 40G bit/s 主要技术 
8.4 100G WDM 系统关键技术  
8.4.1 概述 
8.4.2 调变码型及接收技术  
8.4.3 同步接收电处理技术  
8.5 超100G WDM 系统关键技术 
8.6 光子整合技术 
8.6.1 PIC 技术现状 
8.6.2 PIC 产业需求 
8.6.3 PIC 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9章 OTN 测试技术
9.1 单机装置功能效能测试 
9.1.1 负担支援能力 
9.1.2 电切换能力 
9.1.3 装置容错保护功能 
9.2 OTN 网路拓朴功能效能测试 
9.2.1 排程和多工功能 
9.2.2 保护切换功能 
9.2.3 业务长期效能  
9.3 OTN 网路智慧功能测试  
9.3.1 自动发现功能  
9.3.2 点对点排程功能 
9.3.3 路由计算功能 
9.3.4 网路保护恢复功能

附录A  缩略语

图书序言

导读

  OTN(光传输网路)技术是一种光传输网路系统,定义了新的框结构、速率和对映方式,引用了波长/子波长切换连接功能,能为客户讯号提供在光层的传输、多工、交换、监控和保护恢复。

  本书有系统地阐述OTN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包括光网路发展现状、OTN技术发展的背景、OTN网路架构和开销、OTN业务映射方式、OTN交叉连接技术、POTN技术和应用研究、OTN管理和OAM机制的应用等,最后介绍OTN测试技术。

  由浅入深地介绍OTN的应用背景、功能和特点,结合应用场景分析,使初学者能够了解OTN的基本原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位在运营商从事网络运维多年的工程师,平时工作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光传输设备,OTN(光传输网络)更是我们日常维护的重中之重。尽管如此,我总觉得对OTN的理解还停留在“用”的层面,对于其底层原理和设计思路,总有些模棱两可的地方。这本《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的出现,正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莫过于其关于OTN网络监控和故障诊断的章节。书中详细介绍了OTN网络中的各种监控指标,比如光功率、误码率、时钟同步等,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指标来判断网络的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多种常见的OTN网络故障场景,并给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和排查步骤。这对于我们一线运维人员来说,无疑是宝贵的实战经验。书中对OTN的OAM(运维管理)机制的深入阐述,让我明白了OTN在保证网络稳定运行方面的“幕后功臣”。它详细介绍了OTN的各项OAM功能,比如性能监控、告警管理、故障定位等,以及这些功能是如何协同工作,确保OTN网络的高可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OTN的多层级OAM进行了详细讲解,让我对OTN的智能化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光网络工程师,我深知OTN(光传输网络)在现代通信骨干网中的核心地位。然而,要真正理解OTN的精髓,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钻研。这本《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可以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捷径”。它在讲解OTN的整体架构时,并没有简单地将各个模块列举出来,而是将它们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书中对OTN的“业务调度”能力的详尽阐述。它详细介绍了OTN如何通过ODU(光数据单元)的灵活划分和交叉连接,实现对不同业务的精细化调度和资源分配。这对于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运营成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还深入探讨了OTN在支持“虚拟化”和“智能化”网络方面的能力,比如如何通过SDN(软件定义网络)来控制OTN网络,实现网络的动态配置和管理。这一点让我对OTN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OTN在承载视频业务、大数据流量等方面的优势,这让我对OTN的广泛适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拿到这本《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我第一反应是这书名真是够“硬核”,但翻开第一页,那种沉甸甸的专业感扑面而来,却又意外地没有让人望而却步。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OTN技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剖析,直至最核心的原理。我尤其对其中关于ODU(光数据单元)和ONU(光网络单元)的细致讲解印象深刻。不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介绍,而是深入到它们在OTN框架下的角色、功能划分、以及如何协同工作来承载和调度不同类型的数据流。书中还花了大量篇幅阐述了OTN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对我理解为何OTN能够在中长距离传输和骨干网中占据主导地位至关重要。我一直对OTN的“时间片调度”和“波长分配”机制感到好奇,这本书正好详细解答了我的疑惑。它不仅解释了这些机制的原理,还通过大量的图示和案例,展示了它们是如何在实际网络中运作的,这让我对OTN的性能和效率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书中对OTN的保护机制,比如1+1保护、2*1保护等,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这让我了解到OTN在保证网络可靠性和业务连续性方面所做的努力,这对于任何一个网络工程师来说都是非常实用的知识。整体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基础,让我能够从零开始,逐步建立起对OTN技术的完整认知。

评分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拥有一本深入浅出、内容详实的专业书籍是多么幸运。《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宝藏”。我一直对OTN的“高效性”和“灵活性”感到好奇,而这本书恰恰从技术层面,为我揭示了这两点的奥秘。书中对OTN的时钟恢复和同步机制的讲解,让我明白了OTN是如何在长距离传输中保持高精度的时钟同步,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传输。这一点对于许多对时间精度要求极高的业务,比如金融交易、科学计算等,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OTN的“客户信号映射”的详细描述,它解释了OTN如何能够灵活地承载各种客户信号,而无需修改其底层传输网络。这一点让我对OTN在网络演进中的“向前兼容性”和“平滑过渡性”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OTN在支持5G网络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比如如何提供高带宽、低时延的传输管道,以及如何实现网络切片等。这一点让我对OTN在未来通信网络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对光通信领域充满兴趣,尤其是在职业生涯中接触到了一些关于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OTN(光传输网络)这个概念就时不时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然而,市面上关于OTN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简略,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深入剖析技术细节,又能照顾到读者循序渐进学习需求的。直到我遇见了这本《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它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必杀技”的意味,而内容也确实不负盛名。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作者在讲解OTN的演进历程时,并没有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巧妙地将OTN与之前的一些技术,比如SDH(同步数字体系)和WDM(波分复用)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我不仅能清晰地看到OTN相比于前代技术的优势,比如更高的带宽利用率、更灵活的业务调度能力,还能理解OTN是如何解决前代技术在应对日益增长的数据流量和多样化业务类型时所遇到的瓶颈的。书中的OTN帧结构分析,可以说是“干货满满”,它详细拆解了OTN的各个层级,包括OTUk、ODUk、OCh等,并解释了它们各自承载的信息以及如何实现端到端的传输。这一点对我理解OTN在实现高效、可靠通信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此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OTN的接口技术,特别是不同速率和不同封装方式下的OTN接口,这对于实际的网络设计和规划非常有指导意义。

评分

老实说,刚开始拿到《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的时候,我被书名里的“究极版”三个字吓了一跳,心想这得有多难?但抱着学习的态度翻开,却惊喜地发现,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适合我这种初学者。他没有上来就抛出一大堆复杂的公式和概念,而是从OTN的“诞生背景”和“核心优势”讲起,让我先对这个技术有个宏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OTN在“网络融合”方面的论述。它详细解释了OTN是如何打破传统电信网络和数据网络之间的壁垒,通过提供统一的传输平台,来承载语音、视频、数据等多种业务。这对于我理解当前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非常有帮助。书中的OTN网络拓扑结构分析,让我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OTN网络部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星型、环型、网状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此外,我一直对OTN的“多业务承载”能力感到好奇,这本书在这方面也给了我满意的解答。它详细介绍了OTN是如何通过OUP(OTN封装)和ODU(光数据单元)等机制,实现对不同类型业务的灵活封装和调度,从而实现带宽的有效利用和业务的快速部署。书中还涉及了OTN在 SDN (软件定义网络) 时代的演进,这一点让我对OTN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通信专业的学生,我在课堂上接触过OTN(光传输网络)的基本概念,但总觉得零散且不够系统。当我看到《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所吸引。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光通信原理开始,逐步引入OTN的核心概念,然后深入到各种复杂的技术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OTN的“业务映射”机制的讲解。它详细解释了不同类型的业务,比如以太网业务、SDH业务等,是如何被封装到OTN的ODU(光数据单元)中的,以及OTN是如何实现对这些业务的统一调度和传输。这一点对于我理解OTN在当前网络环境中扮演的“业务适配器”角色至关重要。书中还详细介绍了OTN的“弹性”特性,即OTN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动态调整传输带宽和调度策略,以实现资源的最佳利用。这一点让我对OTN在应对日益增长和多样化的业务流量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OTN在云数据中心互联(DCI)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部署和优势,这让我对OTN的未来发展前景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技术书籍,不仅仅要讲解“是什么”,更要解释“为什么”和“怎么做”。《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OTN的技术特性,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特性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驱动。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OTN的“面向服务”的设计思路的讲解。它解释了OTN是如何从传统的“电路”思维,转变为“业务”思维,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书中对OTN的“端到端”服务保障机制的详细介绍,让我明白了OTN是如何在整个传输链路上,为每一个业务提供可靠的传输保障。这一点对于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网络稳定性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OTN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贡献,比如如何通过智能化的资源调度来降低能耗。这让我看到了OTN技术在绿色通信方面的潜力。

评分

在接触《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之前,我对OTN(光传输网络)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其“高带宽”和“高可靠性”的表面。这本书则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解剖师,将OTN的每一个“细胞”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让我得以窥见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OTN的“波长管理”和“光信号处理”的章节赞不绝口。它详细解释了OTN是如何利用WDM(波分复用)技术,实现多路信号在同一根光纤中传输,从而大幅提高光纤的传输容量。书中对OTN的EDFA(掺铒光纤放大器)和色散补偿等技术在OTN网络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让我明白了OTN是如何在保证信号质量的同时,实现超长距离传输的。此外,书中还深入探讨了OTN在应对“网络拥塞”和“业务拥堵”方面的策略,比如通过QoS(服务质量)机制来保障关键业务的传输。这一点让我对OTN的“弹性”和“智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在光通信领域,OTN(光传输网络)无疑是当前最主流的技术之一。然而,市面上关于OTN的书籍,往往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碎片化。这本《光传输网络:循序渐进OTN(究极版)》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一遗憾。它以一种“由浅入深”的方式,带领读者一步步走进OTN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OTN的“互通性”和“标准化”的讨论。它详细介绍了OTN是如何遵循国际标准,实现不同厂商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构建一个开放、灵活的光传输网络。这一点对于降低网络建设成本,提高网络的可扩展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还深入探讨了OTN在“网络安全”方面的考量,比如如何通过加密和认证等技术,来保护传输数据的安全。这一点让我对OTN的全面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此外,书中还涉及了OTN在支持“工业互联网”和“车联网”等新兴应用场景中的发展前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