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之乡

怪物之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奇幻
  • 冒险
  • 怪物
  • 童话
  • 幽默
  • 成长
  • 友谊
  • 想象力
  • 魔法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九○后新世代自然书写小说新品种:
  第二十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得主


  满布山林鬼魅的神秘、人与土地的暧昧情感、
  丰沛有生命力却也扎实动人的语言,诉说着层层奇特的想像。


  十则短篇故事,从童年到未来,从想像到真实;
  忆起属于自己的日升之乡,最初始却最真挚的山野幻梦。

  关于那些出生于东部小镇,迎接曙光长大的孩子的故事与秘密:

  全书分为三部分,由孩童视角,描述童年想像传说;接着描写孩子们成人后归乡的人事变化;最后则回到孩子们离乡求学时的过渡阶段。
  而怀揣梦想的主角始终不断想像,那些出生于怪物之乡的孩子,现在身处何方。
    
    包括:

  〈寻金记〉:被父母遗弃,沉湎西部片与寻金故事的小女孩子,一次机缘竟向流氓神许下难以实现的愿望……
  〈八月的鬼〉:燠热难耐的七月,因风起火燃烧的光叶榉树随焚风而来,造成小镇孩子们幻想连结的暑热症……
  〈怪物之乡〉:当时的那些孩子已经长大,并返回千禧年浩劫后被称为曙光之乡的小镇,寻找消失的故人,而此地彼时,怪物真貌终得以现形……

得奖纪录

  收录第二十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作品〈山鬼〉、一○○年度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小说组优选作品〈巴布的怪物〉。

名人推荐

  吴明益、许子汉  专文推荐
  吴钧尧、郝誉翔、须文蔚、黎紫书 (按笔划顺序排列)

 
尘封的星轨 作者: [虚构作者名,如:亚瑟·克兰顿]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字数预估: 约 1500 字 --- 卷首语: “我们仰望星空,寻找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更深层次的提问。” --- 故事梗概: 《尘封的星轨》并非关于奇珍异兽或黑暗迷宫的传说,而是一部关于文明的脆弱性、记忆的不可靠性,以及在宇宙尺度下面对“虚空”时人类精神极限的史诗。故事设定在公元四千年,人类文明已经扩散至银河系边缘的“边陲星域”,但这种扩张并非一帆风顺。 核心冲突围绕着“奥德赛计划”的终结展开。奥德赛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星际殖民与探索工程,旨在寻找并激活被称为“先驱者遗迹”的超光速信标网络,以期获得更古老、更高级文明的知识。然而,在计划进行到第800年时,所有信标突然全部静默,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抹去了一般。 主角是伊莱亚斯·凡恩,一位被流放的前星际档案学家。伊莱亚斯因坚信奥德赛计划的官方解释——“技术故障”——是掩盖真相的谎言,而被剥夺了所有权限,放逐到一颗被称为“遗忘之地”的死亡行星上担任维护员。 核心情节与世界观: 第一幕:静默之城的低语 故事开始于行星“塞勒涅-IV”,一个被人工大气罩覆盖的荒凉采矿站。伊莱亚斯的生活枯燥而规律,直到他截获了一段来自深空、编码方式古老到不应存在的加密信号。这段信号并非来自人类的任何已知派系,其信息流中包含着对“大寂静事件”的描述,其措辞与官方记录完全矛盾。 信号引导伊莱亚斯前往奥德赛计划的秘密研究中心——一个漂浮在柯伊伯带残骸中的太空站“档案馆-零”。这个档案馆本应是储存所有“先驱者遗迹”观测数据的安全港,但现在却被一支由前奥德赛精英组成的秘密组织——“观测者议会”所控制。 档案与悖论: 伊莱亚斯潜入档案馆-零,发现的不是关于外星生命形态的记录,而是关于“结构性遗忘”的理论。 “先驱者”——一个早已消失的超维文明——似乎没有留下任何武器或殖民地。他们留下的,是一种“知识过滤器”。每当地球文明的技术发展到某个临界点,足以对宇宙基本法则产生颠覆性影响时,这些遗迹就会启动,抹去相关的高级信息,使文明倒退至一个“安全阈值”以下。 奥德赛计划的失败,并非因为信标被摧毁,而是因为人类在接触到某些核心真理时,触发了遗迹的自我保护机制,导致所有相关记忆和技术数据被“净化”。 第二幕:失落的维度与记忆之链 伊莱亚斯发现,要抵抗这种“结构性遗忘”,唯一的办法是找到“先驱者”刻意留下的、用以绕过过滤器的“冗余信息”——一种基于纯粹的数学美感和情感共鸣编码的备份系统。 他找到了一位年迈的生物学家,蕾娜·莫罗,她曾是参与首批遗迹接触的科学家之一。蕾娜的精神已因多次记忆清洗而濒临崩溃,她只能通过创作极度复杂的、具有分形结构的音乐来储存她仅存的片段记忆。 在蕾娜的帮助下,伊莱亚斯开始追溯奥德赛计划中所有“非理性”的失败案例。他发现,人类的“直觉”、“艺术冲动”和“非逻辑的爱”,才是唯一能穿透信息过滤器的媒介。故事的重点从寻找外星人,转向了人类自身精神结构的深度挖掘。 他们追踪到一个被称为“源头信标”的信号源,它不在任何已知的星系中,而是在一个被称为“维度缝隙”的理论空间边缘。 第三幕:虚空的对视 高潮部分发生在伊莱亚斯和蕾娜驾驶一艘老旧的科研舰艇,穿越一系列危险的引力潮汐,抵达源头信标附近。 在那里,他们没有发现宏伟的建筑或超级飞船。他们面对的是“纯粹的负熵”——一种令人心神俱焚的、绝对的“空无”。这个“空无”并非死亡,而是宇宙在达到完美平衡时必然出现的状态,是所有信息和能量的终极收束点。 “先驱者”的留言不是警告,而是一个邀请——邀请人类文明加入这种永恒的静止。但这种加入,意味着放弃所有的矛盾、所有的痛苦、所有的进步,也就是放弃成为“文明”本身。 伊莱亚斯和蕾娜必须在“接受永恒的虚无与遗忘”,还是“选择带着残缺的、可能再次被清洗的记忆,重返充满挣扎的宇宙”之间做出抉择。 最终,伊莱亚斯做出了一个反常的决定:他没有尝试下载或对抗“虚空”,而是将蕾娜所创作的、充满人类情感瑕疵的“记忆之歌”,以最原始的模拟信号形式,向整个银河系播送出去。他选择用“不完美”来对抗“完美”的虚无。 故事主题: 《尘封的星轨》探讨了以下核心哲学命题: 1. 文明的代价: 知识的深度是否必然导致自我毁灭?进步的意义是否在于不断擦除和重塑自我认知? 2. 记忆的本质: 当记忆可以被技术性地清洗时,个体身份和集体历史的锚点在哪里? 3. 直觉的价值: 在冷酷的逻辑和数据分析主导的宇宙中,人类非理性的情感和直觉,是否是抵抗宇宙尺度压力的最后一道防线? 4. 虚空与存在: 探索在终极的、绝对的平静面前,生命选择挣扎和混乱的意义。 风格与基调: 小说采用冷峻、内省的叙事风格,大量运用天体物理学、信息论和哲学隐喻。节奏缓慢而深沉,更侧重于角色内心的挣扎和对宏大概念的思辨,而非激烈的太空战斗。它是一部关于“我们已经遗忘了什么”的史诗,而非“我们发现了什么”的冒险。 --- 读者反馈(预设): “这是一部令人不安的作品。它没有提供一个英雄拯救世界的结局,而是迫使读者思考,也许我们最伟大的成就,恰恰是我们被禁止了解的真相。” “比任何太空歌剧都更令人毛骨悚然,因为它暗示着,我们所见的宇宙图景,可能只是一个被精心设计的、略微失真的‘屏幕保护程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邱常婷


  1990年夏天出生,视台东太麻里为家乡,毕业于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研究所创作组。曾获第二十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首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小说组优选、第一届金车奇幻小说奖特优等。

  目前从事服务独立书店工作,一边书写与自身所属相关的故事,也进行所爱的同人衍生创作。

  作品堆放于:duskystory.tumblr.com/

 

图书目录

Ψ推荐序/故乡与怪物都是会长大的     吴明益
Ψ推荐序/故事,无可救药的瘟疫       许子汉

I
寻金记
货车男孩
八月的鬼

II
巴布的怪物
怪物之乡
流光似水
山鬼

III
伊莎贝拉
海滩涂鸦
独角兽、野狼、猎鹿人

附录:第二十七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得主专访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故事,无可救药的瘟疫
许子汉/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常婷总让我想起《山鬼》,眼神慧黠而略带羞怯,时时闪动着热情与灵光。彷彿一个全然无知的孩子,或一只从林中无意间走失的幼兽,好奇的窥探这个过度「人化」的世界,再用天地洪荒、源自远古的想像,重新组构了她自己的世界,用语文反刍,便成为一篇篇故事。

  人都爱故事,也爱说故事,但说故事是种特有的能力,只有很少的人可以说好故事。我任教的华文系,硕士班有创作组,组里有许多想要学习说故事,或觉得自己对说故事有能力、有兴趣的同学,而常婷可能是这几年来,我见到最会说故事的学生。还记得金庸《大漠英雄传》里周伯通对郭靖说故事,郭靖太木楞了,不知道要给说故事的人最需要的回馈——不断问,「然后呢?」周伯通还要不断提醒郭靖这位日后的大侠。我们都不木楞,所以如果看了一个故事,不想问「然后呢?」说故事的人就要反躬自省了。

  第一次看到常婷的小说,我的心里就想,「终于,会说故事的来了!」我们不必强打精神,呵欠连连,却又无比世故的问,「然后呢?」

  但除了问「然后呢?」,常婷的小说在故事最基本的吸引力之外,又有更大的一种诱惑存在着。每次读常婷的小说,我都会好奇,那故事里的世界是怎样的一个世界,有多少故事还在那个世界里游走着,等待常婷那天兴致一来,灵手一捉,放入一个笼子,一个框框,展示给我们看。这有点像……对,逛动物园!

  这可能是个有点吓人的比喻,但应该颇为传神。如果第一次逛动物园,我们其实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笼子会有什么动物,但不管出现什么动物,我们总是惊艳赞叹,却从不质疑,为什么老虎和大象会在隔壁?鸸鹋和斑马是不是应该离得更远一些?虽然大部份动物园的动物位置是有逻辑的,但游客从不需要了解这个逻辑,这个逻辑对游客的观看也意义不大。常婷的故事没有太多的悬疑,我们不必常问「然后呢?」,但你依旧会像孩子看动物园一样的, 一路「噢」、「哇」、「啊」的在心里唿叫个不停,所以,只管看就对了。

  有些小说的故事逻辑很清楚,你很容易知道,该在那里问「然后呢」,这种逻辑我们如果叫它「外在逻辑」那推理小说或历史小说就是最明显,外在逻辑清楚的小说类型。它们的故事都有很强的因果关系,而且充满了悬疑。所不同者,推理小说是完全凭空架构出来,刻意挑战我们外在逻辑敏感度的小说,我们一定斤斤计较于推理小说的「合理性」和悬疑性。历史小说则是以既有的事件为依归,不容我们挑战其事件因果关系的小说,比如我们不能说如果当年孔明如何如何,司马懿就不能怎样怎样了,因为历史的因果已定,历史小说家巧妙的在事件因果、历史结局的限定中,展现其说故事的技巧,所以你在乎的反而是,作者有没有为了给我们惊奇,而脱离历史胡诌一通。

  另有一种小说,其实你可能从不知道它要告诉我们的结局是什么,因为作者从不暗示,或者你虽知道会有结局,但不太在乎这结局怎么发生。故事的因果合不合理,事件是否前后唿应,有没有(外在)逻辑,是不太重要的(当然也不能说完全不重要)。就像看动物园,你不会在乎动物的关系、顺序,也不在乎最后会看到那一只动物,你就是看得很有趣。

  你被故事本身的美好吸引,故事不断开启你的想像与感受,每一部份的开展,没有外在的逻辑可以依循,但你觉得和故事的其他部份无比和谐。或者可说,这些故事建立自己的逻辑,而不是依照逻辑来发展故事,我们或可称之为「内在」或「本质逻辑」。就像服用了某种迷幻药,你甘心受骗于幻觉的美好,不在乎其他枝节。

  从类型说,意识流小说、魔幻写实的小说可能都接近于这样的「本质逻辑」,而我想,真正伟大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具有这样的特点。外在逻辑的小说走向结局的过程是封闭的,你每多知道一点,整个故事就少了一点,知道结局,故事就结束了。本质逻辑的小说是开放的,你每多读一点,就联想或猜测更多故事未说的部份,即使看到了结局,你还觉得故事好像没有结束,有什么东西回盪不去。

  好看的故事就是这样,读者会忘记要思考逻辑的问题,看,就对了。然后珍禽异兽一只只展现眼前,又始终好奇,下一只动物是什么?享受很单纯的观看(阅读)的快乐。

  常婷的小说似乎也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当然距离一位成熟的小说家,还有路要走。但同时揉合了奇特的想像和厚实的田野功课,强力的支撑了她对乡土的深厚情感。她的故事里让你晒到阳光、吹到焚风,无尽的海、山、原野,还有如精灵般,在乡野成长蹦跳的孩子,又机伶、又愚笨,所言所行,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就是他们自己。她的作品让妳对台湾最落后偏远的土地——台东,充满了想像,那是一个极野、极真、又极幻的国度。

  常婷就是用这样的笔法,呈现了一个迷人的世界,我们同时看到了生命与死亡、天真与沧桑、美丽与丑恶、温暖与悲凉,真实与奇幻共存,很「野」的世界,野得神秘又可爱。

  《巴布的怪物》、《怪物之乡》、《八月的鬼》等篇都是在学期间即已着手进行的作品,当时阅读初稿,就印象深刻。后来陆续又创作了《寻金记》、《货车男孩》、《山鬼》……等篇。我印象最深的作品是《八月的鬼》。正如篇中所言,所有的孩子在暑假都患上了热病:

  尽管如此,患上暑热症依然变成孩子之中的一种流行,没患上的人渴望患上,已患上的则携手加入一场浩大的幻想,他们的想像于焉连结了,值得做一个更大的梦。

  是的,我们对故事、幻想的渴望是一种流行、一种病,一种「暑热症」,彷彿胎里带来的热毒,在夏天必然发作。想像还会连结,故事会彼此串通,这是无法解决的原始冲动,更像一场无可救药的瘟疫。谁叫我们是「人」,天生爱问「然后呢?」

  而常婷其他的作品都像是这些孩子热昏头的幻想,可以彼此串连,变成一个更大的梦。所以,你读得越多,就会觉得有更多未说出来的故事,在胎孕中蠢动着。

  常婷是我指导的研究生里,第一位以创作取得学位的,恐怕也会是仅有的一位。当时她坚定的希望成为我的指导学生,让我颇为讶异,因为系上同仁可以指导小说创作的所在多有。但常婷的坚定与独特气质,让我不愿拒绝这个缘分,还有可以先睹为快其创作的特权。三年的在学期间,我也发现,其实写作能力只是她诸多优点之一,当然,可能是很重要的一点,更令我庆幸当时没有拒绝这个学生。

  当年我在大学就读时,文选老师赏识我的作品,在我的文章上曾批有数语赠勉,我却辜负师恩美意,没有朝创作的路走,今将此数语转赠常婷,那是泰戈尔《漂鸟集》的诗句:

  尽管往前走吧,别顾着採摘鲜花,因为花朵会一路盛开在你的前头。

  我相信常婷不会像我一样,再度辜负了这几句祝福。

  感谢联合文学为常婷出版这本小说集,自痖公以来,联合文学提拔文坛新秀即不遗余力,而且眼光独具。我想,这次的选择,当亦不差。

  年轻如常婷,却已经看到对一位写作者而言,很重要的东西—风格。这风格是什么?我想可以用《八月的鬼》里面形容孩子的幻想所写的话:

  充满他们独有的天真残忍,同时也美丽得不可思议。

  来做註脚。正是「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恶」,「极野又极真」。到底有多好看?别问了,看,就对了。

故乡与怪物都是会长大的──关于邱常婷的《怪物之乡》
吴明益/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作家

 
  开始在大学研究所开设创作课程后,我的痛苦与快乐随之并生。痛苦的是得跟学生讨论许多我仍不甚清明的概念:诸如什么是小说?或是文学生成的意义?你的文学观和我的有什么不同?有时候还要面对学生提出的,难以回答的问题,比方说:「老师你看我是不是有写作的天份?」快乐的是无论是多遥远的航程,只要路途能见所未见,总是让人感到兴奋与激动。

  小说里很重要的主体是人,这点或许可被颠覆,却无法否决。但做为一个四十几岁的写作者,对人的认知,肯定是和二十几岁的写作者有很大不同的。我们看了较多人的歧异(甚至是同一个人的歧异)、多面与深沉,因此此刻对何以为「人」更迷惘了。

  作家唐诺曾在不同的地方反覆提过一段来自柏拉图《斐德罗篇》(Phaedrus)的故事:据说苏格拉底和斐德罗两人散步到传说中北风神带走奥瑞赛雅的河崖旁,斐德罗问:「如果奥瑞赛雅不是在这里被北风神带走的,你还会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苏格拉底说,信与不信对他而言并不构成困扰,他可以找到看起来合情合理的解释,比方说,奥瑞赛雅是在这河边的岩石上玩耍,不小心被强烈的北风吹下石崖摔死或淹死的,是传说扭曲了这个故事。但这样的解释虽然能巧妙解释了神奇的传说,却不是他所欣羡的,因为如此一来,我们也将被迫对每一个传说都提出一套素朴的,合乎逻辑的可能解释。(想想那些半人马怪兽、吐火的怪物,以及蛇发女妖或飞马等等)。苏格拉底说,他直到目前为止,都还没办法做到「认识我自己」,因此,在还没真正认识自己之前,花时间去研究不相干的事物,对他来说是很荒谬的。苏格拉底说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

  身为一个人,究竟是比百头巨人更复杂更狂暴的一种怪物?还是更温和更单纯的生物?

  常婷出现在我的课堂上时,总是显得安静、不擅言语,但可以感受到她在聆听、在思考。后来我才知道,由于过去的写作偏向类型文学,常婷因而得花一些时间来调整节奏。

  在一堂名为「创作论」的课堂期末,常婷写了一段话来谈论自己的创作观。她说她很着迷于希腊神话里亚丽雅德(Ariadne)的故事,她是酒神的妻子,也是教导提休斯如何从克里特迷宫中逃脱的女子。文中常婷也提到当年最受注目的一部电影《全面启动》(Inception),里面的女主角正是叫亚丽雅德。

  常婷说这部电影「好像把创作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每个角色分别代表创作的几个要点:盗梦领队柯柏(Cobb)是创作的核心思想,伪装者伊姆斯(Eames)是角色人物的塑造,前哨亚瑟(Arthur)也许类似负责监督作品逻辑的理性,而亚丽雅德就是建构所有作品细节的造梦师……至于药剂师尤瑟夫(Yusuf),则是象征「如何让自己维持在写作/入梦的状态」的因子。她说,创作就像柯柏在亚丽雅德第一次体验到「入梦/造梦」的经验受惊吓离开时说的:「她会回来的,她无法忘记创造一个世界的美好滋味。」

  身为年轻小说家的常婷,或许就期待自己是那个「亚丽雅德」。(复义的,既是迷宫的指引人,也是造迷宫者;是被吓走的那个,也是又回头投入的那个。)

  在台湾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小说家作品里,近年渐渐产生了一种回归土地、成长经验与在地信仰的倾向。这种倾向与其说是「新乡土」,不如说是回到「经验层面」的合理书写趋势。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许多作者往内挖掘,以为自己身体里就拥有一个无尽的黑洞与宇宙(事实上有些人确实做到了),但更多时候,你会发现,自己身体里可探寻的不过真的就只是一间房间。

  记得常婷跟我提到她的太麻里故事时(那应该是我读到她第一篇小说的时候),我建议她更主动地聆听故事、认识他人。常婷在上课以外的时间参与了排湾族、阿美族的祭典,访问猎人、猎犬训养者、农民、耆老,甚至是地方上的公务人员。她甚至随着猎人上山,体验狩猎。每隔一段时间我看到常婷,就发现她短发遮盖下的眼神变得更加深邃、皮肤更接近山林一些。

  充实这间房间的一个途径是耕作,此外便是外出採集,或者狩猎。我是这么想的。

  常婷当然也是一个勤恳的读者,她广泛地阅读了课堂里介绍的书,并且着迷于观看电影及其他。这两向经验逐渐养育常婷,让她变成一个不只倚靠向内挖掘,暴露房间的写作者。

  我也知道,常婷能否成为一个独特写作者还得仰赖其它。我第一次读到这分书稿时它还被称为《萤宝记》,而今在你手上的《怪物之乡》,常婷的文字有了一种跨越性别、族群的气质,让我几乎找不到适当的比拟对象。即使部分模仿痕迹尚显,但我可以肯定地说,她在新一辈的写作者里,已因为太麻里这个「太阳照耀的肥沃土地」,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

  《怪物之乡》的人物包括了猎人、农夫、山老鼠、走船的船员、丧子的医生父亲、离去的代课老师……,背后的大故事隐涵了部落的黄金河传说、炮炸寒单爷、暑热病的夏天,以及总是来来去去的台风与洪水。辑一和辑二把这个故事联系起来,一个是孩子的目光所见的世界,一个是孩子长成大人后,回首的世界。这些故事就像小说里的哑巴公主一样,既不属于孩子那边,也不属于大人那边。它是时间之流里,每个人站在纯真与世俗界线上的短暂时光。

  我特别喜欢常婷对「含有情感的细节描述」,像〈山鬼〉里的这段:「我回头收拾父亲与我的房间,农舍极小,水泥煳的地面沾满泥巴鞋印,从我有记忆以来一直是我、父亲、母亲睡在同一张床上,即便我成年也不曾改变。说来怪诞,初中第一次上健康教育课后,我回家总故意装睡,渴望听见父亲与母亲狎暱的动静,却是从未有过,父亲与母亲忙完农事,有时甚至不加梳洗,直接带着湿泥与嫩绿的细叶并肩躺下,只需片刻,我再睁开眼时他们已酣然入睡,我甚至还记得当时年幼的自己在黑暗中睁开眼,看见父亲母亲并排入睡的僵直身躯,竟感到一丝古怪的雀跃。父亲母亲于黑暗里吐出的气息,对山的体温而言太过炙热,因此我看见的是一小团悬浮于他们鼻端的白雾,在夜间的月光下时浓时淡,而我误解于自己的出生彷彿也是他们吁出的团团白雾,我感到自己如稍纵即逝的它们一般纯洁、白净。」

  也喜欢她偶尔引入魔幻的元素,比方〈寻金记〉最后「小偷与抢匪」的故事,被追捕的末路,他们在溪里漂流木「浮沉的年岁上跳跃」。

  常婷的作品揉合了泥土的沉重与生命力、云朵的轻盈。并不是已臻稳定(我总觉得部分的修辞还可以再精简点、多余的譬喻可以再少些、对话可以再精准些、故事可以再俐落些……),而是它具有「诚实」、「扎实」的特质。时间是小说家的敌手,也是小说家的血肉与源泉。只有扎实地透过一篇一篇小说的写作,磨砺出自己的风格。

  《怪物之乡》让我比较犹疑的是第三辑的几篇作品,它更像是一个年轻作者,对自己写作信念的犹疑、质询和不明所以的寂寞感。反覆阅读几次后,我才有些微理解,也许那就是跳在「年岁之上」的常婷。童年时候认为的巨大怪物,或许长大会发现,不过是矮小的侏儒与树影而已。但却会发现真正怪物生长的地方不是森林、海洋与无边无际让人绝望的沙漠,而是心。

  《斐德罗篇》是一部讨论灵魂与美的作品,柏拉图说灵魂的本性就像两匹马,一为良驹(good steed)、一为劣马(evil steed)。车夫的工作是驾御牠们,追随神祇到达理念的境界。年轻(或写作之初)时不甚明白这一点,以为旅程是直线的,后来才知道人类所有一切互不谅解、痴心,自以为是的悲悯,乃至于犹疑、愤怒、与寂寞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没有拉扯,理念是不会产生的。

  更重要的是旅程。怪物是会长大的,故乡也会长大。我们以为马蹄所到之处已探究了心底的某个小镇,到头来发现小镇已比我们出发之初,要大了好几倍。你要完成的不是到达彼端,而是把那条路线尽可能地拉长、拉大。

  在东华大学开设创作课程之始,就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会不断地遇到过去的自己。去年我在脸书上,提到自己曾有一段漫长的、稿件被拒绝的时间。那时的我和台下的学生一样,感到被世界遗忘在一个孤独的小岛写作过。那里只有千篇一律的海浪与潮汐,沙滩上只有自己的脚印。

  我原本预计徘徊在那个时光会更长一些的常婷,获得奖助与编辑的慧眼,在此刻得以出版《怪物之乡》,让我为她感到欣慰。因为读者,因此得以早一些认识一个具有才华、默默写作,在小说里试着建立一个梦里城镇的年轻作者。

  我们可以期待那里的海滩、城镇与怪物,在未来不断长大。

图书试读

〈巴布的怪物〉
 
第一天上学的时候,巴布从长长的队伍里朝我咧嘴一笑,我便记得他了。
 
后来,巴布站在讲桌上哭喊着「酷老师被怪物抓走啦!」并且用力跺脚,我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安静地吃营养午餐。放学后,巴布走到我身边低声说:「你可以陪我一起找怪物吗?」他伸出手,掌心有一张年轻男人环绕巴布肩膀的照片。
 
那不过是五年级的事。
 
巴布长得像山猪,皱紧的鼻子和凸下巴露出的下排白牙,他说这个名字就是山猪的意思。但班上没有人相信他,大家都叫他白痴,月考前十名的知道「智障」这个词汇,便用来含蓄地称谓巴布。
 
巴布常常流鼻水,他用手背抹,或者吃掉,他也经常抓痒,抓过的皮肤会搓出很多污垢。大家都不喜欢他,没有人喜欢他,但是他喜欢女生,有一次下课,他把外套盖在腿上,然后两只手伸进去抓痒,上课也不停止,他好像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两眼茫然地盯着黑板。
 
每个人都不愿意接触巴布,可是巴布身上的某种感觉吸引每个人捏他、抓他、咬他。曾经有一次巴布和一个同学吵架,他们彼此吼叫,巴布吐出一口口水正巧射进对方嘴里,那人僵硬地安静下来,将唾液吞下去,接着脸红,得到不属于自己的奖赏般跑走了。
 
巴布非常着迷于人体的污秽,他拨弄头皮屑犹似飞雪。奔跑后将手指夹在汇积汗液的膝弯处,嗅闻那气味。或者为了吃鼻屎将鼻腔挖到流血。午休时,他偷偷趴在桌下吸吮被鼻涕浸透的袖口。他的衣裤破烂散发腥臭,很少穿鞋,仪容检查日他把鞋子用鞋带绑在一起,挂在肩膀上到学校,穿鞋的时候往鞋里洒小石子。
 
我在十二月转学到这里,爸爸和妈妈对这个地方没有多作解释,但我从车窗里看见岔路上一个巨大的地标,绿色的,有很多疙瘩。我们在清晨到达,那时左边海平面初昇的太阳从云层里射出金色的光束,右边则是层层山峦。
 
「这里距离我们土地的东边是非常近的。」我说。
 
爸爸让我闭嘴。
 
我们的房子就在贩卖日常用品的街上,每天早晨会有很多人在那里购物,但还要在往后面一点并且右转进一条石子路,路的尽头才是房屋。
 
从住屋到海边要十五分钟脚程,到山脚要十五分钟,至于到学校只要十分钟。每天我吃完烤土司和煎蛋就会走下石子路,沿着清早贩卖餐点和食材的热闹街道一直步行到最后一个街口才左转直走,很快就能到学校。

用户评价

评分

《怪物之乡》这个书名,实在太有魔力了,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从小就喜欢听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人来说。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深山老林、海边洞穴,总感觉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常常在想,那些古老的传说,是不是真的有什么依据?那些被描绘得奇形怪状的“怪物”,它们真的只是人们的想象,还是曾经真实地存在过,只是我们现代人已经不认识它们了?这本书的标题,就好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一个充满未知和可能的世界。我一直觉得,最吸引人的故事,往往是那些能够挑战我们对现实认知的,能够让我们重新思考“正常”与“异常”界限的。我希望《怪物之乡》不仅仅是描绘一群可怕的怪物,更能深入探讨“怪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对“怪物”的定义本身提出疑问。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故事,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打打杀杀。我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有深度、有内涵的世界,让我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有所感悟。

评分

“怪物之乡”,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让我心生涟漪。我一直对那些充满想象力、能够将读者带入未知世界的作品情有独钟。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充满了神秘的魅力,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总给我一种“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想象空间。每当夜深人静,看着窗外的月光,总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生物,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怪物”。这本书的标题,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样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门后面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象?是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还是充满奇幻的惊喜?我喜欢那种能够挑战我思维边界的故事,希望《怪物之乡》能够提供给我一段难忘的阅读体验,让我跟随书中人物,一同深入那个神秘而未知的国度,去揭开它隐藏的真相。

评分

《怪物之乡》,光是听到这个名字,我的好奇心就已经被点燃了。我一直对那些充满想象力、能够带读者进入全新世界的作品特别着迷。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神话传说,这让我对“怪物之乡”这个设定充满了期待。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奇幻场景,那些隐藏在黑暗中的生物,它们究竟是什么样子?它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我希望作者能够创造出一个既神秘又迷人的怪物世界,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探索感。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暂时忘记现实,沉浸在故事中的书籍,希望《怪物之乡》能够提供给我一段难忘的阅读旅程。

评分

光是“怪物之乡”这几个字,就足以激起我无限的想象。我总觉得,在这个世界上,一定存在着一些我们尚未发现、尚未理解的存在。尤其是在台湾这样,有着丰富自然景观和深厚历史文化的地方,总感觉隐藏着无数的秘密。我一直对那些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情有独钟,越是难以捉摸,越是让人着迷。这本书的标题,给我一种强烈的预感:它将带领我进入一个完全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一个充满奇特生物,甚至可能有着自己独特法则的世界。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描绘出那些“怪物”的形态、习性,以及它们在这个“乡”里扮演的角色。是纯粹的威胁,还是拥有智慧,甚至情感?这样的想象,总是让我兴奋不已。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暂时逃离现实,沉浸在另一个世界的书,希望《怪物之乡》能够成为这样一本让我废寝忘食的佳作。

评分

“怪物之乡”,光是听这名字,就让人心跳加速,脑海里立刻涌现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画面。我本身就对那些充满奇幻色彩的故事有着难以抗拒的喜爱,特别是那些带有探索未知、挑战极限元素的。台湾这片土地,其实本身就充满了神话色彩,无论是原住民的传说,还是民间流传的各种故事,都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门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怪物”?它们是凶猛的掠食者,还是拥有智慧的生灵?它们在这个“乡”里,又有着怎样的生存法则?我特别喜欢那种能够带给我惊喜和震撼的故事,希望《怪物之乡》能够提供给我这样一个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独一无二的怪物世界,让那些我从未想象过的生物,在我眼前鲜活起来,让我跟随主人公一起,踏上一段充满未知与冒险的旅程。

评分

《怪物之乡》这本书,光听书名就让人好奇心爆棚,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奇幻的画面。我是一个很喜欢冒险故事的读者,尤其是那种带着一点点悬疑和惊悚氛围的,总能勾起我探索未知的欲望。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是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是一种说不上来的诡异又迷人的感觉,好像真的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心里想着,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怪物之乡”呢?是充满着凶猛怪兽的危险之地,还是隐藏着古老秘密的神秘领域?台湾这片土地上,流传着许多关于山海经、原住民神话的传说,有时候觉得,我们生活的周遭,其实也充满了未知的可能,或许就有不为人知的“怪物”潜藏其中,只是我们凡人难以察觉。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了许多经典的奇幻作品,但又总觉得它带有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也许是在怪物的设计上,或者是在叙事的方式上,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我一直相信,好的故事,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暂时忘记现实的烦恼,去体验那些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亲身经历的冒险。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立体、生动的怪物世界,让那些传说中的生物,不再只是平面化的形象,而是拥有自己的生存法则、情感甚至是历史。这样的世界,才真正能够抓住读者的心。

评分

《怪物之乡》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作为一个从小就热爱各种奇幻冒险故事的人,尤其是那些带有探索未知、揭示秘密色彩的作品,我总是会对其充满期待。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元的文化底蕴,这让我在听到“怪物之乡”这个标题时,脑海中立刻联想到了许多关于山海经、原住民神话的传说。我总觉得,在我们熟悉的世界之外,可能还存在着一个不为人知的领域,一个充满了我们无法理解的生命和法则的地方。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个邀请,邀请我去探索这个神秘的“怪物之乡”。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为我呈现一个生动、立体、充满想象力的怪物世界,让那些传说中的生物,不再只是模糊的形象,而是拥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生存方式。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那种身临其境的紧张与刺激,同时也能对“怪物”这一概念,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怪物之乡》这个书名,简直就是为我这种喜欢猎奇探险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那些关于未知世界、神秘生物的故事充满热情,尤其是那些能够勾起我无限遐想的作品。台湾这片土地,山海交错,气候多变,总觉得孕育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子就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心,让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怪物”的形象和场景。我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既有逻辑性又充满想象力的怪物世界,让那些我们认为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生物,变得鲜活起来。我希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探索的乐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怪物之乡”,与主人公一同面对未知,克服困难。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全身心投入,忘记时间的故事,相信《怪物之乡》能够带给我这样的体验。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被《怪物之乡》吸引,纯粹是因为它的名字带着一种莫名的张力。台湾这地方,不缺神话传说,也不缺古老的山林秘境,总觉得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一直对那些关于“异世界”的想象很着迷,尤其是那些听起来既吓人又有点诱惑力的设定。这本书的标题,立刻就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好奇,它让我想到了童年时听过的各种山怪海怪的故事,还有那些在夜里会悄悄爬进梦境的奇特生物。我一直觉得,故事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带我们去一个我们无法到达的地方,体验我们无法经历的事情。《怪物之乡》这个名字,就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门后面到底藏着什么?是惊险刺激的冒险,还是充满智慧的解谜?或者,是关于“怪物”本身,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喜欢那种能够让我沉浸其中、忘记时间的故事,希望《怪物之乡》能够给我带来这样的体验。我期待作者能够创造出一个既有想象力又具备逻辑性的怪物世界,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深地被吸引,甚至在合上书本之后,还会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怪物之乡”,这五个字,就像带着一种魔力,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充满神秘色彩、带有探索未知元素的故事情有独钟。台湾这片土地,本身就有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在山林深处,还是在海边,总感觉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奇特的画面,那些只存在于传说中的生物,它们是否真的存在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我期待作者能够构建一个令人惊叹的“怪物之乡”,让那些神秘的生物,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我思考,同时又能带来阅读乐趣的故事,希望《怪物之乡》能够成为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