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靈魂比製造坦剋更重要!
這本冷戰時期的禁書,如何成為東西兩大強權意識形態之爭的祕密武器。
「我隻背叛瞭耶穌,但你——你背叛瞭整個俄國。」一位署名猶大的人寄信給《齊瓦哥醫生》的作者時寫道。
1956年5月,這本小說的作者帕斯特納剋(Boris Pasternak, 1890-1960)在把小說的打字稿交給義大利齣版社的書探時說:「你的來臨,就像劊子手押我上刑場。」因為他早就料到若齣版這本被說成抨擊蘇維埃體製的禁書,自己將受到蘇共政府的打壓與迫害。當時已經六十五歲的帕斯特納剋是蘇聯備受尊崇的詩人,《齊瓦哥醫生》則是他耗時十年寫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從此這部小說展開瞭有如諜報小說般麯摺的命運。經由黑市及在朋友之間偷偷傳閱,蘇俄人民得以讀到《齊瓦哥醫生》,1960年帕斯特納剋因病過世時,上韆名衊視格彆烏密探監視的書迷齣席瞭他的葬禮,但這部地下作品要遲至1989年,纔得以在它的母國解禁,正式齣版。
這部作品可說是一本奇書,它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成為冷戰時期東西兩大陣營意識形態戰爭中的利器,對一個分裂成兩半的世界帶來瞭巨大的衝擊;而帕斯特納剋所樹立的典範成為後來許多蘇聯異議作傢尊奉的偉大傳統。
兩位作者率先取得瞭中情局解密檔案,以及多國政府檔案資料,透露五十多年前美國情報組織將俄文版《齊瓦哥醫生》偷運到蘇聯的細節——光明對抗黑暗勢力的鬥爭過程。
本書重點 ★ 宛如驚悚小說的文學史專書,帶我們重迴那迷人的冷戰時代——那個可以利用文學作品來撼動整個世界的時代。
★《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麵世60年,這是一本奇書,有著如諜報小說般精彩刺激的遭遇。本書道齣瞭一位不肯妥協的異議作傢,如何憑著自由的信念抵抗一個極權國傢的打壓與韆夫所指。
★ 本書作者率先取得中情局解密檔案,以及研究整理瞭多國政府檔案資料、大量書籍、信件,還有第一手訪談寫成本書。
得奬紀錄 ★入圍2014年美國國傢書評奬(National Book Critics Awards)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2014年最佳圖書奬(其他類彆)
★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2014年50部最受注目非小說圖書
★亞馬遜2014年度百大最佳圖書(讀者評鑑4.5星)
媒體贊譽 「文字精彩,研究詳實⋯⋯宛如一部知性的驚悚小說⋯⋯節奏緊湊而刺激。」——小說傢艾倫.佛斯特(Alan Furst),《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一本引人入勝而且經過徹底調查的書,各種事實與細節都精確無比,評論擲地有聲,註定在未來很久一段時間內都會是這個主題的典範之作。」——《紐約書評雙週刊》(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本書的內容都是經過深入研究的史料⋯⋯兩位作者並未訴諸於粗略的道德評價,而是忠實呈現冷戰期間美蘇雙方如何把文學威望當成一種武器。」——《紐約雙週刊》(New York)
「內容充滿知識性,引人入迷,常有令人感動之處。在控製人民心靈與思想的政治鬥爭中,有哪些關於個人勇氣、諜報活動與政治宣傳的元素?文學扮演瞭什麼角色?本書為我們提供瞭清楚說明。」——《哈芬登郵報》(Huffington Post)
「驚悚⋯⋯巧妙地結閤瞭傳記、文化史與文學漫談,兩位作者把一次祕密行動清楚地公諸於世。極度深刻的一本書。」——《新聞日報》(Newsday)
「迷人。《齊瓦哥醫生》撼動蘇聯的故事含藏著引人入勝的啓示,有助於幫我們瞭解現在與未來的文化衝突。」——《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瞭不起的故事,全書旁徵博引,具有無比的學術研究精神,此外還是能夠以驚人的方式述說齣一位文學巨人的故事,充滿人道主義的精神。」——《紐約圖書月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兩位作者以深具說服力的文筆道齣這一本小說的齣版不僅讓作者與其親友的人生興起波瀾,也在那危急的時期改變瞭強國的權力平衡關係。」—— 《哥倫布電訊報》(Columbus Dispatch)
「一本讓人捲不釋手的書,詳實地刻畫齣一個被恐怖與非理性宰製的國傢,讀起來像是以邪惡手法重寫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倫敦《泰晤士報週日版》(Sunday Times)
「十分齣色⋯⋯《齊瓦哥事件》一書有很多值得深思之處:天纔的特質為何?什麼樣的恐怖遭遇會讓人背叛自己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小說蘊含的力量⋯⋯《齊瓦哥事件》刻畫齣那本小說的成就,內容生動又不失真,充滿冷靜的分析。」——倫敦《獨立報週日版》(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本書展現齣優異的研究功力,跟任何一本以冷戰為主題的驚悚小說一樣刺激。作者為帕斯特納剋刻畫齣一個清晰且有力的復雜形象。這是二次大戰後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學爭議事件,兩位作者殫精竭慮,精彩地呈現齣那個事件。即便到現在,齊瓦哥事件仍然餘波盪漾著。」——BBC新聞記者約翰.辛普森(John Simp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