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灵魂比制造坦克更重要!
这本冷战时期的禁书,如何成为东西两大强权意识形态之争的祕密武器。
「我只背叛了耶稣,但你——你背叛了整个俄国。」一位署名犹大的人寄信给《齐瓦哥医生》的作者时写道。
1956年5月,这本小说的作者帕斯特纳克(Boris Pasternak, 1890-1960)在把小说的打字稿交给义大利出版社的书探时说:「你的来临,就像刽子手押我上刑场。」因为他早就料到若出版这本被说成抨击苏维埃体制的禁书,自己将受到苏共政府的打压与迫害。当时已经六十五岁的帕斯特纳克是苏联备受尊崇的诗人,《齐瓦哥医生》则是他耗时十年写的第一本长篇小说,从此这部小说展开了有如谍报小说般曲折的命运。经由黑市及在朋友之间偷偷传阅,苏俄人民得以读到《齐瓦哥医生》,1960年帕斯特纳克因病过世时,上千名蔑视格别乌密探监视的书迷出席了他的葬礼,但这部地下作品要迟至1989年,才得以在它的母国解禁,正式出版。
这部作品可说是一本奇书,它所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成为冷战时期东西两大阵营意识形态战争中的利器,对一个分裂成两半的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而帕斯特纳克所树立的典范成为后来许多苏联异议作家尊奉的伟大传统。
两位作者率先取得了中情局解密档案,以及多国政府档案资料,透露五十多年前美国情报组织将俄文版《齐瓦哥医生》偷运到苏联的细节——光明对抗黑暗势力的斗争过程。
本书重点 ★ 宛如惊悚小说的文学史专书,带我们重回那迷人的冷战时代——那个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撼动整个世界的时代。
★《齐瓦哥医生》(Doctor Zhivago)面世60年,这是一本奇书,有着如谍报小说般精彩刺激的遭遇。本书道出了一位不肯妥协的异议作家,如何凭着自由的信念抵抗一个极权国家的打压与千夫所指。
★ 本书作者率先取得中情局解密档案,以及研究整理了多国政府档案资料、大量书籍、信件,还有第一手访谈写成本书。
得奖纪录 ★入围2014年美国国家书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Awards)
★英国《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2014年最佳图书奖(其他类别)
★美国《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2014年50部最受注目非小说图书
★亚马逊2014年度百大最佳图书(读者评鑑4.5星)
媒体赞誉 「文字精彩,研究详实⋯⋯宛如一部知性的惊悚小说⋯⋯节奏紧凑而刺激。」——小说家艾伦.佛斯特(Alan Furst),《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一本引人入胜而且经过彻底调查的书,各种事实与细节都精确无比,评论掷地有声,註定在未来很久一段时间内都会是这个主题的典范之作。」——《纽约书评双週刊》(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本书的内容都是经过深入研究的史料⋯⋯两位作者并未诉诸于粗略的道德评价,而是忠实呈现冷战期间美苏双方如何把文学威望当成一种武器。」——《纽约双週刊》(New York)
「内容充满知识性,引人入迷,常有令人感动之处。在控制人民心灵与思想的政治斗争中,有哪些关于个人勇气、谍报活动与政治宣传的元素?文学扮演了什么角色?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清楚说明。」——《哈芬登邮报》(Huffington Post)
「惊悚⋯⋯巧妙地结合了传记、文化史与文学漫谈,两位作者把一次祕密行动清楚地公诸于世。极度深刻的一本书。」——《新闻日报》(Newsday)
「迷人。《齐瓦哥医生》撼动苏联的故事含藏着引人入胜的启示,有助于帮我们了解现在与未来的文化冲突。」——《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了不起的故事,全书旁征博引,具有无比的学术研究精神,此外还是能够以惊人的方式述说出一位文学巨人的故事,充满人道主义的精神。」——《纽约图书月刊》(New York Journal of Books)
「两位作者以深具说服力的文笔道出这一本小说的出版不仅让作者与其亲友的人生兴起波澜,也在那危急的时期改变了强国的权力平衡关系。」—— 《哥伦布电讯报》(Columbus Dispatch)
「一本让人卷不释手的书,详实地刻画出一个被恐怖与非理性宰制的国家,读起来像是以邪恶手法重写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伦敦《泰晤士报週日版》(Sunday Times)
「十分出色⋯⋯《齐瓦哥事件》一书有很多值得深思之处:天才的特质为何?什么样的恐怖遭遇会让人背叛自己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小说蕴含的力量⋯⋯《齐瓦哥事件》刻画出那本小说的成就,内容生动又不失真,充满冷静的分析。」——伦敦《独立报週日版》(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本书展现出优异的研究功力,跟任何一本以冷战为主题的惊悚小说一样刺激。作者为帕斯特纳克刻画出一个清晰且有力的复杂形象。这是二次大战后世界上最重要的一次文学争议事件,两位作者殚精竭虑,精彩地呈现出那个事件。即便到现在,齐瓦哥事件仍然余波盪漾着。」——BBC新闻记者约翰.辛普森(John Simp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