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二十世纪上半叶香港戏剧的发展,感受香港戏剧与时代、社会一同变化的过程。
本书依据《中国新文学大系》体例,将1919-1949年间香港文学的代表作品按类别整理为11卷,另加一卷〈史料及索引卷〉,合共12卷,供读者及研究人员了解这段期间的香港文学面貌,是了解上世纪上半叶香港文学发展的必备用书。
本卷是对二十世纪上半叶香港戏剧的搜集与检视,我们面对的第一个客观现实是「香港戏剧迟来的西潮」问题。相对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文类,相对中国内地上海、北京、南京、广州等地方,香港现代戏剧远远落后,发表在香港报刊上与戏剧相关的文字,零星落索,但当时香港的粤剧创作极为蓬勃。此外,1949年以前香港戏剧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历史关系密切,所以南来文艺工作者的戏剧创作,某种意义来说亦可纳入香港戏剧中。基于上述几点,本书尽量收入下列作品:
1. 在香港成长作者的创作;
2. 关于香港,或带有香港想像、香港感情的创作;
3. 在特定文化史背景下在香港发生的创作(在香港写、公演)。创作,是指原创的作品,内容不限、风格不限,但不包翻译剧,例如本书收录了儿童文学拓荒者黄庆云的儿童剧,萧红执笔、为纪念鲁迅逝世四周年的《中国魂》默剧,具代表性的粤剧《胡不归》等。
本书特色 (1) 本书编选原则、方法和体例严谨,除参考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体例合编为12卷外,并尽量结合香港独有的文学特色,兼具广阔的包容性,亦与目前各地出版的各种文学大系的体例及规模相符,适合图书馆、各相关文学团体及研究机构典藏。
(2) 本书编辑委员会、顾问团均为香港知名学者及作家,极具代表性。
(3) 本书是研究香港文学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