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

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本土研究
  • 边缘文化
  • 文化评论
  • 他者理论
  • 文学批评
  • 香港文化
  • 社会文化
  • 文化认同
  • 文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香港文学评论园地一向凋零,香港文学评论人要结集出版固然困难,出版后也要面对市场萎缩的问题。为了提高读者对香港文学的兴趣,香港文学评论学会特计划编辑出版一系列的香港文学评论文集,期望收到推广香港文学阅读风气之效。

  本书所辑录文章既有长篇论述,也有短篇的阅读笔记。作者包括老中青三代;题材内容涵盖香港作者的诗、小说与舞台剧本。评论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以反映香港文学评论人的风格及视野为主。一向以来香港文学作者透过其作品所反映的本土性格,及其对社会上边缘人物和他者的关注,也是本书作者论述的主要进路,编者期望这些讨论会带给读者对香港文学更多的想像和讨论空间。
好的,这是一本探讨香港文学评论学会历史、核心议题及影响的文集。 书名: 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 --- 内容简介 《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汇集了香港文学评论学会自成立以来,针对香港文学发展脉络、核心议题及理论建构所进行的一系列重量级学术探讨与评论实践。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学会活动的简单记录,而是一部深入剖析香港文学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语境下如何形成、演变及其自我批判的理论图谱。 本书的核心关怀聚焦于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本土性”的构建与解构、“边缘”位置的书写与反思,以及“他者”视角的引入与对话。通过对这些主题的深入挖掘,文集试图勾勒出香港文学评论在殖民终结、身份重塑及全球化冲击下的理论轨迹。 第一部分:本土的追寻与建构 香港文学的“本土性”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香港文学常被置于“中国文学”的宏大叙事之下,或被简化为一种“殖民地文学”的附庸。本卷收录的文章,力图从内部视角出发,系统梳理香港文学如何挣脱这种二元对立的困境,建立起自身的独立话语。 本部分收录的评论深刻分析了早期香港文学(如战后左翼文学、六七暴动时期的作品)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集体记忆和都市空间的细致描摹,确立起一种独特的“香港经验”。评论家们审视了“香港主义”思潮的兴起,探讨了它在不同历史阶段(从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觉醒到回归前后的焦虑弥漫)中的理论形态变化。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集详细考察了对“香港文学史”书写的努力。这些努力不仅包括对被主流学术界忽视的作家的重新发现,也包括对文学体裁(如武侠小说、通俗文学、网络文学)在构建本土认同中的作用的重新评估。评论家们拒绝将“本土”视为一个静止的、前在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在不断的书写、争论与实践中动态生成的过程。他们挑战了那种将“本土”简单等同于“乡愁”或“纯粹的中国传统”的观点,强调香港本土的复杂性、混杂性与断裂性。 第二部分:边缘的书写与批判视角 “边缘”是理解香港文学地理位置的关键概念。这种边缘性既是地理上的——位于帝国中心与大陆腹地的交界处;也是社会文化上的——处于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精英与大众之间的张力地带。 本部分的论述集中于对“被遗忘者”的关注。评论家们挖掘了那些长期被主流文学史边缘化的群体、题材与声音,包括底层劳动者、少数族裔(如南亚裔群体)、性少数群体以及特定区域(如新界、离岛)的书写。通过对这些边缘文本的细读,文集揭示了主流叙事中被遮蔽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和权力关系。 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对殖民遗留问题的批判性反思。这些文章探讨了殖民经验如何内化为一种结构性的“边缘感”,以及当代作家如何通过反讽、荒诞和黑色幽默等手法,来解构殖民遗产和后殖民身份的暧昧性。文集也关注了语言的边缘性问题,即粤语在书写空间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文学如何成为捍卫和活化粤语文化身份的场域。 此外,本部分也探讨了香港文学在“中国文学”宏大叙事中的“边缘”定位。学会成员们批判了将香港文学简单地视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组成部分”的倾向,坚持香港文学拥有其自身独特的现代性路径,其发展逻辑和批判力度,往往是内地文学语境所难以企及的。 第三部分:他者的引入与跨文化对话 香港的特殊性在于其作为全球化节点的身份,这使得“他者”的视角始终贯穿于其文学的生成与接受过程。本部分致力于探索香港文学如何在接受外来理论思潮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批判主体性。 文集考察了西方文学理论(如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酷儿理论、精神分析等)在香港文学批评中的本土化实践。评论家们展示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工具,对香港文学中的空间、性别、时间和身份认同等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避免了理论的简单移植,而是实现了理论与本土文本的有效对话。 “他者”不仅指外来的理论或文化,也指代香港文学内部的“他者性”——即文学对自身文化身份的不断审视与怀疑。例如,对“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讨论,常常表现为文学文本中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持续追问,体现了香港社会面对回归、全球化和身份认同重塑时的复杂心态。 文集还探讨了香港文学在亚洲区域文化交流中的角色。香港文学如何作为一种“中介”或“桥梁”,在与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文学进行对话时,既输出自身的经验,也吸收他者的经验,从而超越单一的“东西方”二元对立,构建起一个更具流动性和互文性的亚洲文学网络。 结语:评论的未来与责任 《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不仅是对过去几十年香港文学评论实践的一次系统回顾,更是一份对未来文学研究方向的展望。它清晰地表明,香港文学评论学会的工作,始终致力于在复杂的政治、文化和全球变局中,保持批判的敏锐度,并为香港文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场域。本书是所有关注香港文化、亚洲文学研究及当代批判理论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 本书特点: 汇集了学会自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文章。 聚焦于“本土性”、“边缘性”、“他者性”三大核心议题的深度剖析。 展现了香港文学评论在方法论上的多元性与批判的独立性。 为理解后殖民语境下的文化建构提供了丰富的个案与理论框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冯伟才


  香港文学评论学会在2015年1月正式创立,前身为「港人字讲」香港文学评论网络评台。学会关注、促进及推广有关香港文学的评论之生态及发展,务求为香港文学评论注入新动力。自成立以来,通过更贴近大众的网络媒介征集有关香港文学较即时性的评论,并致力连结香港文学评论人,培育香港文学的评论人才,通过举办文学月会、讲座、座谈会、作家与评论人对谈、跨媒体评论圆桌会等活动,开拓大众对文学评论的认知。

图书目录

深度评论
吴美筠:阴性书写与小説的暴与烈   16
曾卓然:被压迫者的香港文学──香港作家的三种「抗退」方式   31
马世豪:「本土元素」在罗贵祥小説的作用──以〈士象〉和〈田在市〉为例   46
吴广泰:〈梧桐无树更无山〉──崑南的浪子美学   58
冯伟才:回归‧后殖民‧香港小説   68
卢伟力:香港戏剧2002的四种话语   94
小西:《单声道》的时间意识(或〈在回归十週年前夕细读一则十年前的政治寓言〉)   111
 
读书笔记
朱嘉荣:「自然史三部曲」与「V城」的延续──读董启章《美德》   128
钟小龙:读叶灵凤《香海浮沉录》的一点思考   133
林艺蓆:从《黄金时代》反思电影对文学作家的书写方式   137
郑政恆:《香港诗选2012》閲读笔记    141
张承禧:《做脸(华文微型小説集)》香港微型小説的通俗性   145
笔惑:被遗忘的50年代《都市场景》   149
廖志强:香港电影改编文学作品的反思   152
王蕴芝:赖恩慈的初衷与养份   159
梁家恒:《文学‧香港》如何素描本地的人文风景   163
梁科庆:品味虾子香   171
附录   171

图书序言



「文学评论」的意义  陈国球(节录)


  「文学评论」与「文学」一样,是现代知识架构底下的一个「现代」观念。它的名称也是近世才出现,用以和近代西方文学术语“criticism”──尤其17、18世纪以还由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所习用者──作对译,1例如C. T. Win-chester, 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1899) 就被翻译为《文学评论之原理》。2除了「文学评论」之外,另一个比较通行的译法是「文学批评」。但据罗根泽的看法,「文学评论」比「文学批评」更合乎中国的评论传统。3更有趣的是,茅盾在1921年《小説月报》发表的〈改革宣言〉,以「批评主义」来作指称:

  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Criticism)相辅而进;批评主义在文艺上有极大之威权,能左右一时代之文艺思想。新进文家初发表其创作,老批评家持批评主义以相绳,初无丝毫之容情,一言之毁誉,舆论翕然从之;如是,故能互相激厉而至于至善。我国素无所谓批评主义,月旦既无不易之标准,故好恶多成于一人之私见;「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此亦为同人坚信之一端:同人不敏,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导。然同人故皆极尊重自由的创造精神者也,虽力愿提倡批评主义,而不愿为主义之奴隶;并不愿国人皆奉西洋之批评主义为天经地义,而改杀自由创造之精神。4

  茅盾在这褢把“Criticism”译作「批评主义」,一方面可反映出当时对新概念的命名还有其「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可见这个概念在新文学运动时期不仅指向一种文学体类或者文学活动,更是一种文学的主张(「主义」);茅盾等人认为这是西方文学的优胜之处,国人要师法学习。由此而言,被认定为源自西方的「文学批评」在当时具有先进和启蒙的象徼意义,而其功能不止于评断高下,更在于「新文学」的建设。次年,茅盾再发表〈文学批评管见一〉,继续批评中国传统中这种文学活动之不足,另一方面也借「文学批评」向群众宣导革新的意义:

中国一向没有正式的什么文学批评论;有的几部古书如《诗品》、《文心雕龙》之类,其实不是文学批评论,祇是诗、赋、词、赞……等等文体的主观的定义罢了。所以我们现在讲文学批评,,无非是把西洋的学説搬过来,向民众宣传。但是专一从理论方面宣传文学批评论,尚嫌蹈空,常识不备的中国群众,未必要听;还得从实际方面下手,多取近代作品来批评。5

  当是时,不少文学论述都认同中国有必要重视这种文学活动,要「互相激厉而至于至善」;这种想法与传统诗话词话「资闲谈」的非严肃态度截然不同。例如与茅盾〈改革宣言〉差不多同时,张友仁在《文学旬刊》发表〈杂谈:文学批评〉(1921);他説:

  要晓得若欲使我们文学不歇地向前发展、进步,臻于精善,非有文学批评与之相辅而行不可;且比较尤其重要。近代西洋文学之所以发达,都是靠着文学批评的。6

  1参考Wellek,“Literary Criticism”, in pp.297-298; Philip Smallwood, Reconstructing Criticism: Pope’s Essay on Criticism and the Logic of Definition (London: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2003), pp. 143-158.
  2温彻斯特着,景昌极;钱堃新译《文学评论之原理》(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
  3罗根泽〈怎样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说文月刊》,1944年第4卷,页777-795。
  4茅盾〈改革宣言〉,《小说月报》,1921年12卷1期,页3。
  5朗损(茅盾)〈文学批评管见一〉,《小说月报》,1922年13卷8期,页2-3。
  6张友仁〈杂谈:文学批评〉,《文学旬刊》,1921年第16号,页4。

图书试读

深度评论

吴美筠:阴性书写与小説的暴与烈(节录)


由扬眉女子代表香港夺魁
黄碧云的《烈佬传》从众多中国着名当代小説家手上摘红楼梦小説奖,炸开香港文坛的热锅,一时无两。她破除红楼梦奖只奖励大陆文学审美观的迷咒。作品讲述在江湖打混一生的「古惑仔」,以港式黑社会俚语夹杂于浅白得近乎去雕琢的语言,战胜炙手可热的小説能手:《炸裂志》的阎连科、《黄雀记》的苏童,甚至唿声最高的《日夜书》的韩少功。评判之一的王安忆表示过并未能完全解读书中的方言。目前仍有读者以读者为中心的取态,要求出版社再发行一个改写俚语部份让人更直接明白的版本,然而,「烈佬」之所以成「传」,在其话语模式与主角身世的牵连不可分割。正如决选评委的评语所言:「这部小説的匠心独运,是将粤语口语精心提炼为平实、结实、表现力内敛的文学语言,从敍述层面赋予『不识字的口述者』以主体身份和尊严。」1可见即使这部书的厚度比其他参赛作品还要单薄,她还是理直气壮的以本土甚至小众俚语,进入几乎目不认丁的、终其一生来回在湾仔卖白粉与监狱的男主角「小难」(全名:周未难,江湖诨号上海仔)那种无法为自我表述的约制里。有人相信这奖项不单是她个人的奖项,更是属于香港文学及其方言书写的一次政治正确的伸张,标志着香港道地方言及港式口语不再成为挤压香港文学在大中华论述的边缘之借口。

1香港浸会大学官方新闻稿。见redchamber.hkbu.edu.hk/tc/activities_publications/activities/5th/20140717。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的文化生态充满浓厚的兴趣,它混合了东西方的特质,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独特魅力。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这本书时,立刻被它所吸引。作者们深入探讨了香港文学中“本土”身份的建构过程,以及在历史变迁中,那些“边缘”声音如何被发掘和呈现。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他者”的论述,这不仅仅是指代地域上的“他者”,更包括了社会阶层、性别、文化取向等多个维度。书中对不同时期香港文学作品的分析,展现了作者们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并非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揭示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议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对特定作家或作品的深入剖析,它们如同精密的解剖刀,将文学作品的复杂结构层层剥离,展现在读者面前。这种学术性的研究,却又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感受到了作者们对香港文学的深厚情感和不懈追求。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香港文学的新窗口,让我对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香港的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里有一种独特的、难以言喻的魅力。当我在书架上看到《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时,我的目光便被牢牢吸引住了。这不仅仅是因为书名本身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更因为我知道这是香港文学评论界的重量级学者们共同编撰的。阅读这本书,我仿佛走进了香港文学的一场盛宴。那些关于“本土”意识如何形成、如何在时代变迁中演变的论述,让我对香港的身份认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对“边缘”群体的文学关注,则让我看到了那些不为人知的声音,它们如何通过文字发出呐喊,争取被听见。特别是对“他者”的探讨,它触及了文化交流、身份焦虑以及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香港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显得尤为精辟。我尤其喜欢作者们对于某些被主流忽视的作家和作品的挖掘,它们重新被赋予了生命,让我看到了香港文学更加丰富和多元的面貌。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更多的香港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去理解香港这座城市及其文化背后的复杂性。

评分

拿起《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学术的严谨与思想的深度。这是一部集合了香港文学评论界精英的力作,其论述角度之多元,观点之犀利,让我惊叹不已。书中对于“本土”的界定,并非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历史渊源、文化根基以及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演变。而“边缘”一词,则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偏离,更是身份上的流离,以及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群体的心声。至于“他者”,更是引发了我关于身份认同、文化交流乃至权力关系的深入思考。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场激烈的思想交锋之中,每一个论点都经过精心的打磨和论证,每一次解读都力求挖掘出文本最深层的意义。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一些被低估或被遗忘的文学作品的重新审视,它们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在新的解读中焕发出别样的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更是一部关于香港社会、文化和身份认同的深刻反思录,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对于“边缘”和“他者”的固有认知。

评分

初读《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的封面上,心中就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香港,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城市,其文学土壤孕育出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韧性和复杂性。我尤其对“本土”、“边缘”与“他者”这些关键词感到好奇,它们仿佛是解开香港文学肌理的钥匙,预示着一场深入的对话。翻开书页,我仿佛踏入了一个由文字构筑的迷宫,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盏微光,照亮了香港文学光谱中的某个角落。那些关于身份认同的挣扎,在殖民历史的阴影下,在后殖民的迷茫中,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显得尤为动人。我看到了作家们如何以笔为刀,切割现实的肌理,剖析社会变迁的脉络,那些被主流遮蔽的声音,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在作者们的笔下重新获得了生命力和尊严。他们的文字,时而激昂,时而沉郁,时而戏谑,时而深沉,共同勾勒出一幅幅令人难忘的香港文学图景。我尤其欣赏那些对具体作品的细致解读,它们不仅仅是对文本的复述,更是作者与作品灵魂的对话,是对作家思想与情感的深度挖掘。这种研究性的写作,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理解香港文学的演进轨迹,以及它在时代洪流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本土、边缘与他者:香港文学评论学会文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的启发。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深入理解香港这片土地及其文化的作品,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没有局限于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解读,而是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之下进行审视。对“本土”的探讨,让我看到了香港文化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锻造而成,如何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独特的品格。而对“边缘”的关注,则让我看到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遮蔽的声音,它们是如何通过文学表达来争取存在的空间和话语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他者”的剖析,这涉及到身份的多元性,以及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互动与张力。书中对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有微观的文本细读,相得益彰。我特别享受阅读那些充满批判性思考的文章,它们挑战了我既有的观念,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香港文学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静态的评论集,而是一部动态的思想对话,引人深思,启发不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