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叠春山一寸心:古典诗词论稿

万叠春山一寸心:古典诗词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诗词
  • 诗歌鉴赏
  • 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 宋词
  • 诗论
  • 情感分析
  • 意象研究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上世纪初之时,由敦煌莫高窟发掘了唐朝五代的民间词曲文物,被称作敦煌曲,词曲内容活泼丰富,而后在宋朝开枝散叶,千年以来作为广为人知的文学形式之一,众家创作传颂不绝,为中国古典文学留下灿烂的一页。

  本书共分三个单元,内容包括:「上编:寄情咏歌」,探讨敦煌曲八十一首情歌及初唐诗人苏味道诗十六首;「中编:词作选集」,析论南宋周密《绝妙好词》及金代元好问《中州乐府》;「下编:论词绝句」,清代张祥河〈论词绝句〉及清诗论宋代女性词人。
  
  第一单元针对敦煌曲中男女爱恋之情歌予以探析,析出敦煌曲情歌约八十一首,由不同之主角人物,体现不同之情怀内容,并以特殊之表现手法,展现出独特风貌,希望透过此类作家、作品之讨论,呈现唐诗全貌,丰富唐诗研究范畴。
  
  第二单元则冀由辨其体例、明其异同、釐清诸选特色与时代风尚之关系,以建构金元词学整体宏观之新视野。
  
  第三单元悉论词用绝句者,内容涵括各代词人及其作品之评骘,更有专论妇女或妇女词者,其中以张祥河之作品较多,且论述范围较广,用绝句或古诗之形式,予以论述、评骘者,以表达自我独特之词学主张。  

本书特色    

  探讨敦煌曲情歌,品初唐诗;析论南宋绝妙好词、金代中州乐府;究清代论词绝句、诗论宋代女性词!
《江山万里入毫端: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与精神世界》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索中国古典文学浩瀚星空中那些光芒万丈的篇章,聚焦于其内在的审美特质、深邃的精神意蕴及其对后世文化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同于专注于单一朝代或文体的手稿,本书采取一种宏观而又不失精微的视角,试图勾勒出古典文学绵延数千年发展脉络中的关键转折点与恒定魅力所在。 全书结构围绕三个核心轴线展开:“风骨与形制”,探讨古典文学的体裁演变与审美规范的建立;“心性与情景”,剖析作家个体生命体验与自然、社会图景的交融渗透;以及“传承与变奏”,考察古典文学母题如何在不同历史阶段被重新阐释与激活。 第一部分:风骨与形制——古典文学的构建之道 这一部分着重于考察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形态的成熟过程,特别是其对“格律”与“气韵”的极致追求。 一、诗歌:从《风》到《律》的结构革命 本书细致梳理了先秦诗歌的质朴民风与周秦典雅之声,尤其关注《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系统性运用,揭示其如何奠定中国诗歌的写实与象征基础。随后,笔锋转向汉魏乐府的叙事力量,以及《古诗十九首》所展现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重点分析了近体诗(格律诗)的形成,这不仅是一场音韵学上的革新,更是一次文学精神的内敛。唐代律诗的对仗工整、声律和谐,被视为古典美学中“秩序与自然的统一”的典范。对仗的辩证关系,平仄的抑扬顿挫,如何成为承载复杂情感的精确框架,是本章探讨的重点。我们对比了杜甫的沉郁顿挫与王维的空灵禅意,展示出在严苛的格律下,风格得以无限延展的可能性。 二、辞赋与骈文:铺陈与韵律的艺术 辞赋的发展史,展现了汉代大一统帝国对“铺陈叙事”和“宏大抒情”的文化需求。从《楚辞》的浪漫诡谲到汉赋的雄浑铺张,再到魏晋南北朝骈文追求的雕琢之美,我们探讨了这种“雕饰之功”在追求形式美学上的成就与局限。骈文的对偶与用典,体现了士大夫阶层对文字精确性和华丽感的极致追求,它们是古典文体中“形式服务于美感”的典型代表。 三、散文:载道与抒情的辩证统一 散文的演进,是观察中国思想史与文风变迁的绝佳切面。本章考察了先秦诸子散文的论辨性与哲理深度,它们是思想的载体,笔力雄健,逻辑缜密。魏晋时期,散文开始转向个体生命经验的书写,如“竹林七贤”周边作品中流露出的对玄学的体悟与对俗世的疏离。唐宋八大家,尤其是欧阳修、苏轼、韩愈的文章,则标志着散文在“载道”与“抒情”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文气充沛,情感充裕,形成了“言之有物,行之有法”的典范。 第二部分:心性与情景——古典作家的生命投影 古典文学的生命力,根植于作家个体对“世界”与“自我”的深刻体察。这一部分侧重于挖掘文本背后隐藏的哲学观照与情感结构。 一、山水田园诗派的精神归宿 山水文学,绝非简单的自然描摹,而是士人“内向性探索”的路径。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到谢灵运对山川的“点染”,再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成熟,反映的是中国文人如何在社会政治的巨大压力下,寻找精神的避难所与道德的坚守地。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常常是“以景衬情,以景寄理”的,自然之景成为个体心境的投射,一种对“道”的感悟。 二、边塞与怀古:历史的重量与个体的抗争 边塞诗的雄浑壮阔,是盛唐气象的侧面体现,它关乎家国情怀、军旅生活与个体功业的渴望。然而,在对边疆的描摹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对生命易逝、功名难就的喟叹。怀古之作则将个体情感置于漫长的时间河流中,通过对古迹的凭吊,反思现实的得失,体现出中国文化中强烈的历史意识和对“永恒价值”的探求。 三、闺怨与爱情:隐秘空间中的人性光辉 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对女性情感的细腻书写,这些作品往往在“闺房”这一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爆发出了极具穿透力的情感张力。从《诗经》中热烈的求爱,到唐代女性诗人的哀怨自怜,再到宋词中对离愁别绪的婉转表达,这些文字揭示了在父权社会结构下,女性对爱情、自由和生命价值的渴望,其情感的真挚性与复杂性,丝毫不逊于任何主流的宏大叙事。 第三部分:传承与变奏——古典文学的时代回响 古典文学的价值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被激活和重塑。 一、宋词的转型:从宫廷宴乐到个体心音 宋词的兴起,标志着文学重心从唐诗的“气象”转向宋词的“韵味”。词体更适宜于表现细腻、曲折、带有时间感的私人情感。本书将详细考察婉约派的“深情缱绻”与豪放派的“胸襟开阔”之间的内在联系。苏轼的旷达,辛弃疾的沉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北宋由盛转衰这一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复杂心境的精准捕捉。 二、古典文学的审美范式在近代的流变 在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冲击下,古典文学的审美范式并未消亡,而是以新的形态渗透于现代文学的肌理之中。我们探讨了白话文运动初期,知识分子如何在继承古典文体精炼性的同时,努力摆脱其形式的束缚。古典文学对“意境”、“含蓄”的追求,仍然是当代作家力图在信息爆炸时代重塑语言深度的重要资源。 结语:永恒的对话 本书最终希望论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是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矿藏。其精妙的语言艺术、深厚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宇宙、人生、社会关系的独特哲学思考,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基因。阅读这些文字,不仅仅是重温历史,更是与那些千年前的伟大心灵进行一次深刻而永恒的对话。 本书特色: 结构清晰: 围绕“形态—精神—流变”三维立体展开论述。 视域开阔: 涵盖诗、词、曲、赋、散文等主要文体,注重跨体裁的比较分析。 论证扎实: 引用大量经典篇目作为例证,分析深入文本细微之处。 语言平实: 力求以清晰、富有节奏感的文字,阐释复杂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概念,避免晦涩的术语堆砌。 《江山万里入毫端》是献给所有热爱古典文学,并渴望在历史长河中探寻民族精神坐标的读者的一部系统性研究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陶子珍


  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任台北市立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教授,着有《两宋元宵词研究》、《明代词选研究》、《明代四种词集丛编研究》及《诗词散文综论》等书,另有学术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自序

【上编 寄情咏歌】
试论敦煌曲中的情歌
壹、前言
贰、敦煌情歌中的人物特写
参、敦煌情歌的内容风格
肆、敦煌情歌的形式技巧
伍、结语
【参考文献】
苏味道诗十六首探析
壹、前言
贰、作者生平概述
参、作品内容评析
肆、结语
【参考文献】
 
【中编  词作选集】
周密《绝妙好词》版本体例及编选心态析论
壹、前言
贰、周密生平简介
参、《绝妙好词》之版本与体例
肆、周密编选《绝妙好词》之心态思维
伍、结语
【参考文献】
金代词选―元好问《中州乐府》析论
壹、前言
贰、编者生平简介
参、编选版本及体例
肆、编选原因及目的
伍、编选标准及宗旨
陆、《中州乐府》之价值与影响
柒、结语
【参考文献】
 
【下编  论词绝句】
清代张祥河〈论词绝句〉十首探析
壹、前言
贰、作者简介
参、论词绝句十首「专赋闺人」
肆、结语
【参考文献】
清诗论宋代女性词人探析──以汪芑、方熊、潘际云之作品为例
壹、前言
贰、主文
参、结语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序    

  本书共分三个单元,内容包括:「上编 寄情咏歌」,探讨敦煌曲八十一首情歌及初唐诗人苏味道诗十六首;「中编 词作选集」,析论南宋周密《绝妙好词》及金代元好问《中州乐府》;「下编 论词绝句」,则就清代张祥河〈论词绝句〉及清诗论宋代女性词人予以评述。

  敦煌民间文学近年来颇受学界重视,因而本人乃针对敦煌曲中男女爱恋之情歌予以探析,自任二北《敦煌歌辞总编》约一千三百余首中,析出敦煌曲情歌约八十一首,由不同之主角人物,体现不同之情怀内容,并以特殊之表现手法,展现出独特风貌;而八十一首中,除失调名外,共计有二十八个词调,可见其声情之多样繁复;故本书〈试论敦煌曲中的情歌〉一文,乃从人物、内容、形式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使敦煌情歌中之精神得以再现,并唤起大家正视情歌所具有之时代意义与价值。又诗歌为唐代文学之代表,清圣祖修纂《御定全唐诗》,凡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二千二百余人,历来研究者甚众,惟一些作品数量不多之诗人,难免为人所忽略;盖乃择「文章四友」之一苏味道为对象,撰写〈苏味道诗十六首探析〉一文,希望透过此类作家、作品之讨论,呈现唐诗全貌,丰富唐诗研究范畴。

  另本人继研究「明代词选」与「明代词集丛编」后,有感于历来学界对金、元两代之词选集,甚少关注。因此,乃兴研究「金元词选」之动机,而此项计画,并获得「九十四年度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科技部)专题研究计画补助」;冀由辨其体例、明其异同、釐清诸选特色与时代风尚之关系,以建构金元词学整体宏观之新视野。已接续完成〈金代词选―元好问《中州乐府》析论〉与〈周密《绝妙好词》版本体例及编选心态析论〉等文。

  近年来,本人从对「诗」、「词」相关专题的研究中,获悉论词用绝句者,大量出现于清代,内容涵括各代词人及其作品之评骘,更有专论妇女或妇女词者,其中以张祥河之作品较多,且论述范围较广;因而乃撰写〈清代张祥河「论词绝句」十首探析〉一文,分析探讨清人对赋咏女性及女性词作之观点,期能对清代论词绝句有初步之认识,并使文学表现之领域得以拓展。此外,又进一步发现,清代诗人中有特别针对唐宋女性及其词作,用绝句或古诗之形式,予以论述、评骘者,以表达自我独特之词学主张,如:汪芑「题李清照、朱淑真、吴淑姬、唐琬词」四首、方熊「题李清照《漱玉词》、朱淑真《断肠集》」三首及潘际云「题李清照《漱玉词》、题朱淑真《断肠词》」二首等;故乃以汪芑、方熊、潘际云之作品为例,完成〈清诗论宋代女性词人探析―以汪芑、方熊、潘际云之作品为例〉一文,期借由对两宋女性遭遇、心境之体会,及其诗词作品之叙述批评,反映清代社会对女性之观点,并凸显清代以诗论词之特质。

  现将数年来之研究心得集结成书,冀望能于「春山万叠」―浩瀚中国文学之研究领域中,「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贡献一己微薄力量。惟自揆资庸学浅,阙失不周之处,在所难免,尚祈学界 先进,不吝 教正是幸。

陶子珍谨识 2016年1月

图书试读

【试论敦煌曲中的情歌】
 
情歌,是心灵的悸动,美妙的乐章。然五千年来,文人学子受中国封建礼教的束缚,文学作品多以「雅正」为念,莫敢尽情抒发男女爱恋之情,是以中国古代的情歌并不发达。惟民间的土壤,却孕育着自由的花朵,绽放出生命的色彩,令人欣赏赞叹。清光绪间,于甘肃省鸣沙山发现了唐人曲子写本,此为敦煌一带的民间歌谣,广大的群众借以吐露心声,并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任二北《敦煌歌辞总编》着录歌辞约一千三百余首,分为云谣集杂曲子、只曲、普通联章、重句联章、定格联章、长篇定格联章及大曲等;而从中析出敦煌曲情歌约八十一首,由不同的主角人物,体现不同的情怀内容,并以特殊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独特的风貌。故以下拟从人物、内容、形式三方面加以分析探讨,使敦煌情歌中的精神得以再现,并期唤起大家正视情歌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及其价值;曲辞文字以任二北《敦煌曲校录》及《敦煌歌辞总编》所收录者为本,同时参酌林玫仪〈敦煌﹝云谣集﹞斠证〉与项楚《敦煌歌辞总编匡补》,以求其适切。
 
敦煌情歌中的人物特写
敦煌曲子词无作者署名,且又出自民间,应非一人一时之作,任二北《敦煌曲初探》言:「敦煌曲之作者,散在社会之多方面,并非专属任何一方面。……固非文人学士所能专擅,亦非歌伎乐工所能独揽。」而敦煌情歌中所描写的人物,有:征妇、思妇、游女、妓女等,几乎清一色皆为女子,是以其中或有出自妇女之手,抑或有文人学子所拟作,因不同的身分与立场,反映出不同人物的情感与思绪,故敦煌情歌中的主角及其对象,可归纳出以下四者:
 
一、征妇与征夫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飏。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祝三光。万般无奈处,一炉香尽,又更添香。(〈凤归云〉,斯一四四一、伯二八三八)

此词收录于《云谣集》,首句「征夫数载」即点出其朝思暮想的对象,是一位出征戍边的军人。而词中的女主角则是一位倚窗垂泪,焚香暗祷,伤心无奈的征妇。又: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万叠春山一寸心:古典诗词论稿》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我一直觉得,最能打动人心的诗词,往往是将外在的自然景致与内在的情感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你看那“春山”何其壮阔,“万叠”更是将这份壮阔推向极致,仿佛囊括了天地万物,而“一寸心”又何其渺小,却能容纳这无垠的春山。这种对比,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哲理。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必定是对古典诗词有着极深的体悟,他能够从那些看似寻常的诗句中,挖掘出“万叠春山”般的宏大意蕴,也能在寥寥数语的背后,感受到“一寸心”般的细腻情愫。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诗人们是如何将自己的心绪,巧妙地融入到对自然的描绘之中,是如何通过山水景物来传递他们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甚至是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我想,通过这样的解读,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的魅力,也能从中获得更多关于如何表达自己情感、如何理解世界的新视角,让自己的心也能随着那些美好的诗句,一同感受春山的壮丽,一同体验生命的深沉。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怀有深厚感情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古诗词时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但也时常会因为对某些典故、意象或者创作背景的不了解而感到些许遗憾。《万叠春山一寸心:古典诗词论稿》这个名字,在我看来,就预示着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歌,更是一种深入的探讨和解读。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理解源于细致的分析,而“论稿”二字,让我看到了作者在学术上的严谨与钻研。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作者如同考古学家一般,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发掘诗词背后的故事,如同侦探般抽丝剥茧,揭示那些隐藏在诗句中的深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许多疑问,比如,为什么某位诗人会在特定的情境下选择某种意象?某首诗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又或者,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诗词在风格和主题上又有哪些微妙的演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既专业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带我走进古典诗词的精妙世界,让我不仅仅是“读”懂诗,更是“悟”懂诗,从中汲取更多的人生智慧和艺术营养,让自己的内心也如同那“万叠春山”一般,丰富而辽阔,同时又如那“一寸心”般,敏感而细腻,对生活充满热爱和体悟。

评分

这本《万叠春山一寸心:古典诗词论稿》吸引我的,绝不仅仅是那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书名。我是在一个雨后的午后,偶然间在书店的角落里发现了它。那一刻,它的装帧就足以让我驻足——素雅的纸质封面,仿佛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书名“万叠春山一寸心”,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古典诗词最深沉的向往。我一直觉得,古典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古人情感与智慧的凝结,是他们用生命体验所写下的千古绝唱。《万叠春山一寸心》这个名字,恰恰点出了诗词中那种宏大的视野(万叠春山)与细腻入微的情感(一寸心)之间的辩证统一,这正是我在阅读和欣赏诗词时常常感受到的,也是我一直以来试图去探究和理解的。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古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那些跨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去领略那些凝聚着人生哲理的诗句,也希望它能帮助我提升自己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不再只是浮光掠影,而是能真正走进诗人的灵魂深处,与他们的情感产生共鸣,领会那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魅力。

评分

初遇《万叠春山一寸心:古典诗词论稿》这个书名,便被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所吸引。我本身并非专业研究古典诗词的学者,但对这份东方美学情有独钟,总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寻觅一些能够让灵魂得以安宁和滋养的精神食粮。而“万叠春山”四个字,瞬间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壮丽的画卷,那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文人墨客常常借以抒怀的意境;“一寸心”则又将这份宏大收束于个体最细微的情感之内,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迷人的张力。我设想着,这本书或许能够以一种别开生面的视角,带领我穿越回那个诗词创作的黄金时代,去感受诗人笔下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以及隐藏在这些景物背后的,那颗敏感而跳动的心。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引导我领略那些被时间洗刷却依旧闪耀着光芒的诗句,品味其中蕴含的人生况味,理解古人的忧乐与欢喜。或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诗词的解读,更是关于如何用诗词来观照我们当下的生活,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凡,如何在喧嚣中寻回内心的宁静。

评分

“万叠春山一寸心”——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它不像那些直白的文学批评那样冰冷,反而像是一首未曾谋面的诗歌,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古典诗词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它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又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而这一切,最终都汇聚成诗人内心深处的那份“一寸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不仅仅是理解那些华丽的辞藻和精巧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能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他们创作时的心境,感受他们是如何将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万般情感,融于笔端,化为千古绝唱。我期待作者能够像一位引路人,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探寻那些隐藏在诗句背后的故事,去感受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诗人们,是如何用他们的“一寸心”去描绘出“万叠春山”般的壮丽与感怀。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让我对古典诗词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不仅能欣赏其表面的美,更能感悟其内在的灵魂,从而丰富我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时,也能拥有一颗更加通透、更加坚韧、也更加富有诗意的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