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评论卷一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评论卷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近代文学
  • 文学史
  • 评论
  • 1919-1949
  • 文化研究
  • 香港历史
  • 中文文学
  • 学术著作
  • 文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早期香港文学评论向来被论者忽略,本卷致力梳理香港战前之文学评论发展过程。主题包括二○年代新旧文学之论争;三○年代初年轻新文学作家崭露头角,议论新诗流派,译介西方文学评论;抗战开始大批文人从内地南移香港,香港成为临时文化中心,南来文人各据报刊阵地,开展了民族形式论争、抗战文学论争、反新式风花雪月等多场重要论争;抗战时期的和平文艺理论,本卷皆予以收录,力图多角度反映香港文学评论全貌。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评论卷一 图书简介 本书是“香港文学大系”系列中的重要一卷,专注于梳理和呈现1919年至1949年间,香港文坛上涌现出的重要文学评论著作。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云激荡的阶段,香港作为特殊的文化枢纽,其文学评论活动不仅反映了本地的思潮与实践,也深刻地折射出中国大陆文坛的复杂脉络与变迁。 本卷的编纂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考察香港评论界如何在特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对文学现象、思潮和作家进行观察、分析与批判。它不仅是研究特定时期香港文学史的必不可少的材料,也是理解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地理空间中思想活动轨迹的关键文献。 时代背景与理论语境 1919年至1949年,横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国民政府的文化政策、抗日战争的烽烟,以及国共内战的最后阶段。香港在这一时期,因其特殊的殖民地地位和相对宽松的言论环境,成为了不同文化思潮交汇的熔炉。 文学评论在此时期不再仅仅是单纯的文本解读,而是承载着强烈的启蒙、救亡和身份构建的使命。评论家们在面对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中国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反思、以及左翼文学与自由主义文学的论战时,形成了多元而又时常尖锐的批评景观。 本卷收录的评论文章,清晰地展示了以下几个核心的理论语境: 一、新文化运动的回响与继承: 五四时期倡导的白话文、反封建、个性解放等思想,在香港持续发酵。评论家们探讨了如何将这些启蒙精神融入香港本地的创作实践,以及如何处理传统文人叙事与现代文学形式之间的张力。早期对于“文学革命”的讨论,以及对现代白话文应用规范的探讨,构成了这一时期的基础议题。 二、左翼文学与社会批判思潮的张力: 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化,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日益显著。本卷收录了大量涉及文学的阶级属性、反映现实主义的深刻性、以及对“为人生”文学观的坚持的论述。这些评论往往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紧密相关,探讨文学应如何承担起社会改造的责任。同时,我们也收录了对这种“工具化”倾向的警惕与反思,体现了自由知识分子对文学独立性的维护。 三、现代主义的引入与消化: 受西方(尤其是英美)现代主义,以及日本、欧洲大陆先锋派思潮的影响,香港文坛也出现了对象征主义、意识流、新批评等现代批评方法的尝试。本卷中的评论,有对新诗形式的解构与重塑,有对小说叙事技巧的细致剖析,反映了评论家们在吸收外来理论与保持本土关怀之间的艰难平衡。 四、香港本土文学的自我定位: 这是一个香港文学逐渐从“边缘”走向“中心”审视自身的关键阶段。评论家们开始关注香港特有的城市经验、殖民地的文化身份、移民文化带来的多重性等议题。他们试图回答:“香港文学是什么?”以及“香港评论应如何立足于本地的土壤进行思考?”这类根本性的问题。对于地方风物、风俗描写,以及“香土文学”的界定与争论,构成了本卷中极具特色的部分。 内容结构与收录标准 本评论卷的收录标准,着重于那些对特定时期(1919-1949)的文学思潮、创作实践、批评理论产生过显著影响的文本。我们力求兼顾广度与深度: 广度上,涵盖了不同阵营(如左翼、自由主义、中间派)的重要评论家,确保了视角的多元性。这些评论家可能是定居香港的内地文人、受过良好西式教育的本地精英,或是从南洋归来的知识分子。 深度上,我们精选了那些针对具体文学现象(如新诗潮、小说革新、翻译文学的地位)进行系统性梳理和理论构建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是围绕某一核心论点展开,具有明确的理论框架。 主要收录的评论议题包括: 1. 文学的性质与功能论辩: 聚焦于“文学的社会功用”与“文学的审美独立性”之间的永恒张力。 2. 新诗的探索与批评: 对格律、意象、语言的现代化处理的批评与倡导。 3. 小说理论的引介与实践: 对西方叙事学、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理论的讨论与应用。 4. 翻译文学的影响: 考察翻译如何作为引入新思想、新形式的桥梁,以及对本土创作的启发。 5. 文化政治与审查制度: 论述在特定政治环境下,评论家如何应对审查压力,以及文学立场如何服务于政治诉求。 学术价值与意义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评论卷一》的出版,其核心价值在于系统性地重构了这一重要历史时段的知识生产过程。在此之前,许多重要的评论散佚于当时的报刊杂志中,缺乏集中整理。本卷的汇集,使得研究者能够清晰地追踪香港评论思想的演变轨迹: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现代文学“地方化”与“国际化”交汇点的独特窗口。香港评论家们如何将上海、北京等地的理论成果与本地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网络的重要一环。 其次,它深化了对香港文学史的认识。文学评论是文学史的“元叙事”,通过这些评论,我们可以更精准地把握当时作家们的创作动机与理论基础。 再者,对于研究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在殖民地语境下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挣扎,本卷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支撑。它记录了他们在动荡时代中,如何通过文字坚守或调整自己的文化立场。 总之,本书不仅是梳理历史文献的整理工作,更是对一个特定时期知识分子思想脉络进行深度挖掘的智力工程。它将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香港文化研究以及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国球


  加拿大多伦多比较文学硕士,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现任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文学及文化学系讲座教授及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系主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加拿大雅博特大学东亚系访问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东华大学访问学人。着有《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国文学史的省思》、《镜花水月──文学理论批评论文集》、《文学香港与李碧华》、《感伤的旅程:在香港读文学》、《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情迷家国》、《结构中国文学传统》、《文学如何成为知识?──文学批评、文学研究与文学教育》、《抒情中国论》等,合编有《文学史》集刊、《书写文学的过去:文学史的思考》。陈教授专长文学史理论研究,曾整编香港文学选本目、发表〈香港的文学选本〉、〈「选学」与「香港」──香港小说选本初探〉,以及关香港文学史论文多篇。

图书目录

总序/陈国球
凡例
导言/陈国球
 
第一辑  一九三○年及以前
 
文坛新与旧
新旧文学之研究和批评/罗澧铭
学者演讲/观微
听鲁迅君演讲后之感想/探秘
艺术与革命/张诗正
最近中国文坛三大派之我观/周洪
香港的文艺﹝存目﹞/吴灞陵
 
文体认知
新诗的地位/许梦留
概谈国诗的过去及将来/吴光生
谈侦探小说/灞陵
短篇小说绪言/杜若
四六骈文之概要﹝存目﹞/何禹笙原着、何惠贻录刊
南音与钟德﹝存目﹞/劳梦庐
屈原之小说学﹝存目﹞/其章
最近的新诗﹝存目﹞/云仙
观察中欧戏剧史下对于粤剧的贡献﹝存目﹞/冷红
 
作家与作品
中国新文坛几位女作家/冰蚕
茶花女与苏曼殊/稚子
谈谈陶晶孙和李金发﹝存目﹞/谢晨光
看了「可怜的秋香」以后的感想﹝存目﹞/自强
秋之草纸﹝存目﹞/杜格灵
 
西方文艺思潮
易卜生(Henrik Ibsen)传﹝节录﹞/袁振英
叇叇派/叶观棪
托尔斯泰主义/袁振英
易卜生底女性主义﹝存目﹞/袁振英
文学的两大阵线﹝存目﹞/灵谷
论艺术的发生及其効果﹝存目﹞/杜格灵
辛克莱吕维斯﹝存目﹞/佐勋
 
第二辑  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一年
 
香港文坛评议
从谈风月说到香港文坛今后的动向﹝节录﹞/石不烂讲、杨春柳记
关于「香港文坛今后的动向」/水人
关于反映香港/森兰
一个公开的控诉/许菲
香港新文坛的演进与展望﹝存目﹞/贝茜
香港的文艺界﹝存目﹞/简又文
 
文学论争:抗战文艺‧和平文艺‧反新式风花雪月
国防文学与战争文学/华胥
文艺零感之一——国防文学/王访秋
口号之争与创作自由/华胥
抗战文学中的浪漫主义质素/李育中
新文学与旧形式/施蛰存
再谈新文学与旧形式/施蛰存
论新文学与旧形式/林焕平
抗战文艺与政治/杜埃
也谈「抗战文艺与政治」/黄绳
建立我们的和平救国运动/娜马
艺术创作的现实(性)和真实(性)/李汉人
反新式风花雪月——对香港文艺青年的一个挑战/杨刚
「反新式风花雪月」座谈会会记──团结‧求进步‧文艺工作者的大聚会/松针
关于文艺大众化的二三意见﹝存目﹞/黄绳
再斥所谓「和平救国文艺运动」﹝存目﹞/叶灵凤
略论「怀乡」文章﹝存目﹞/艾秋
错误的「挑战」——对新风花雪月问题的辩正﹝存目﹞/洁孺
两地书﹝存目﹞/娜马、扬帆
 
文艺理论与思潮
论象征主义诗歌/隐郎
新艺术领域上底表现主义/黎觉奔
再广现实主义/李南桌
唯美派的研究﹝节录﹞/朱伽
革命的艺术﹝存目﹞/林离
黑之学说﹝存目﹞/鸥外鸥
行动主义的文学理论﹝存目﹞/林焕平
精神分析与文学﹝存目﹞/何玄
广现实主义﹝存目﹞/李南桌
论情感的纤细─诗随笔之一﹝存目﹞/洁孺
形象化——我将尝试「形象化」之形象化﹝存目﹞/唐瑯
 
文体论
抒情的放逐/徐迟
关于诗的二三事/王烙
从缄默到诗朗诵/徐迟
诗之鑑赏/木下
关于诗的定义/路易士
新诗片论/彭耀芬
小品文的闲适观/文博
鲁迅式杂文之再建/杜埃
怎样在华南写小说?/王幽谷
怎样展开香港戏剧运动/陈丹枫
旧体文学存废问题/刘京
对于诗歌上的一个建议﹝存目﹞/陈白
诗与歌的问题﹝存目﹞/李燕
论近代的报告文学﹝存目﹞/李育中
新闻杂志对于近代小说的影响﹝存目﹞/刘怃
「真正文学的诗」新解﹝存目﹞/林焕平
抒情无罪﹝存目﹞/陈残云
抒情的时代性﹝存目﹞/陈残云
诗朗诵─记徐迟「最强音」的朗诵﹝存目﹞/袁水拍
谈香港戏剧运动的新方向﹝存目﹞/殊伦
 
作家与作品
论「现代」诗/刘火子
戴望舒与陈梦家/白庐
评路易士之「不朽的肖像」/萧明
「不死的荣誉」读后/黎明起
读银狐集/黎明起
散文二种/巡礼人
「囚绿记」/杜文慧
国内艺坛碎论──沈从文的小说/何厌
论幻想的美──徐訏的「鬼恋」/明之
「黑丽拉」读后──侣伦其人及其小说/梦白
论侣伦及其「黑丽拉」/寒星女士
哑剧的试演──「民族魂鲁迅」/冯亦代
岭海文家列讲/莱哈
豹翁述学﹝选录六则﹞/豹翁
评圣母像前并论王独清﹝存目﹞/李育中
看了现代剧团公演「油漆未干」后﹝存目﹞/任颖辉
诗问答﹝存目﹞/杜格灵、李金发
搬戴望舒们进殓房﹝存目﹞/鸥外鸥
评艾青与田间两本近作﹝存目﹞/白庐
对于「木兰从军」的评议﹝存目﹞/扬帆
莫里哀在中国﹝存目﹞/胡春冰
论人民之歌──「而西班牙歌唱了」读后感﹝存目﹞/黄绳
 
古典新论
王渔洋──中国的象征主义者/风痕
诗人之告哀─司马迁论/梁之盘
中国文学之虚无主义/何洪流
芸窗漫录﹝存目﹞/克潜
中国文学之唯美主义﹝存目﹞/何洪流
 
世界文坛概况
「金色的田畴」──世界史诗谈/编者(梁之盘)
现代美国文学专号读后/李育中
现代捷克斯拉夫文艺思潮略述/坚磨
薛维尔兄妹──现代英诗人介绍/李育中
旧书摊──义大利的黄昏/西夷
从未来主义到革命鬭争──谈玛雅可夫斯基的诗/慧娜
动乱中的世界文坛报告之一──他们在那里?/林丰
战时日本之文化动态/林焕平
近代苏俄文学的鸟瞰﹝存目﹞/少曼
乔也斯﹝存目﹞/梁之盘
幽默家皮蓝得娄评传﹝存目﹞/比特
德国文艺近况鸟瞰﹝存目﹞/ S.Y.
第二次大战与世界作家﹝存目﹞/林焕平
海敏威的路──从他的「丧钟为谁而鸣」看过去﹝存目﹞/林丰
 
附录
和平文艺论(四)/李志文
圆宝盒的神话/徐迟
诗论零札/戴望舒
从一个人看他的作品
侣伦着:「黑丽拉」‧「无尽的爱」‧「夜岸」/冬青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导言/陈国球
 
一、「文学评论」的意义
   
「文学评论」与「文学」一样,是现代知识架构底下的一个「现代」观念。它的名称也是近世才见出现,用以和近代西方文学术语“criticism”──尤其十七、十八世纪以还由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所习用者──作对译;例如C. T. Winchester, Some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1899)就被翻译为《文学评论之原理》。除了「文学评论」之外,另一个比较通行的译法是「文学批评」。不过,罗根泽在比较中西文论异同时,特别指出「文学评论」比「文学批评」更合乎中国的评论传统。更有趣的是,“criticism”又曾被茅盾翻译为「批评主义」。他在一九二一年《小说月报》的〈改革宣言〉中说:
 
西洋文艺之兴盖与文学上之批评主义(Criticism)相辅而进;批评主义在文艺上有极大之威权,能左右一时代之文艺思想。新进文家初发表其创作,老批评家持批评主义以相绳,初无丝毫之容情,一言之毁誉,舆论翕然从之;如是,故能互相激厉而至于至善。我国素无所谓批评主义,月旦既无不易之标准,故好恶多成于一人之私见;「必先有批评家,然后有真文学家」,此亦为同人坚信之一端;同人不敏,将先介绍西洋之批评主义以为之导。然同人故皆极尊重自由的创造精神者也,虽力愿提倡批评主义,而不愿为主义之奴隶;并不愿国人皆奉西洋之批评主义为天经地义,而改杀自由创造之精神。
 
“Criticism”又译「批评主义」,一方面可反映出当时对新概念的命名,还有其「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可见这个概念在新文学运动时期不仅指向一种文学体类或者文学活动,更是一种文学的主张(「主义」);茅盾等人认为这是西方文学的优胜之处,国人要师法学习。由此而言,被认定为源自西方的「文学评论」,在当时具有先进和启蒙的象征意义;而其功能不止于评断高下,更在于建设新文学与新文化。次年,茅盾发表〈文学批评管见一〉,继续指摘中国传统中文学评论活动之不足,再借「文学批评论」向羣众宣导革新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时代的回响”。1919-1949,这是一个多么动荡的时期,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香港,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评论,就像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触角,捕捉着社会变革的点点滴滴,并试图用文学去回应、去思考。我尤其对那些关于“国语运动”和“本地语言”的讨论印象深刻。当时,如何在香港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汇的地方,确立和发展自己的文学语言,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评论家们有的拥抱内地文学的最新动向,有的则强调香港本土特色的重要性,他们的争论和探讨,直接塑造了香港文学的发展方向。还有一些评论,关注到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边缘群体和底层生活,用犀利的笔触揭示现实的残酷,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冀。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巨浪中,坚持自己的思想,并试图用文字点亮前方的道路。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香港文学大系:评论卷一》与其说是在“学术研究”,不如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这些评论,虽然诞生于一个遥远的年代,却依然能引发我内心的共鸣。我能感受到评论家们对文学的热情,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他们使用的语言,有的是那个时代的特色,需要稍微花点时间去理解,但一旦进入,你就能被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思想深度所吸引。我尤其喜欢那些带有感性色彩的评论,它们不仅仅是对作品的分析,更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困惑的表达。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香港这座城市,对那段历史,对那些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了更深沉的理解和更浓厚的情感。它让我明白,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游戏,更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人类心灵的写照。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让我看到了许多被遗忘的声音。在主流的文学史叙述中,我们往往会关注到那些已经载入史册的大作家,但这些评论却将那些默默耕耘、但同样贡献卓著的评论家和他们的思想呈现出来。我发现了一些关于地方戏曲、民间故事、甚至是对报刊副刊文学的深入探讨,这些内容在一般的文学史中很难见到,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香港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一位评论家对儿童文学的关注,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的重视,也让我反思当下我们对儿童文学的投入。还有一些评论,以非常个人化的笔触,记录了作者对阅读的体验和感受,这种带有温度的文字,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和可亲。

评分

这套《香港文学大系:评论卷一》简直就是一扇通往那个时代香港文坛的时光机。翻开第一页,我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生涩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在纸页间跳跃。这些评论,不像我们现在熟悉的学术论文那样严谨,却带着一股子朴素的真诚和对文学的热忱。很多评论家,即使在今天看来,他们的见解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特别喜欢其中几篇对当时流行小说和诗歌的分析,它们不仅指出了作品的优缺点,更深入地探讨了这些作品为何能触动当时的读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有一位评论家,对当时一些新兴的文学流派,如左翼文学的引入和本土化的过程,有着非常细致的观察和梳理,这让我对香港文学的多元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有些评论,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寻找自身定位的迷茫与挣扎。读这些文字,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文学史的变迁,更是一种文化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命力。

评分

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这套评论卷一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虽然有些理论可能在今天看来略显稚嫩,但它们是香港本土文学批评体系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基石。我注意到,一些评论家在借鉴西方文学理论的同时,也在努力尝试将其本土化,使其更贴合香港的实际情况。比如,对现代主义、象征主义等流派的介绍和讨论,不仅仅是简单的理论搬运,而是结合了对香港本土作家作品的分析,试图理解这些理论在香港语境下的意义。还有一些评论,对当时出现的各种文学社团和刊物的评价,既有对其贡献的肯定,也有对其局限性的指摘,这种客观而又充满批判精神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理解香港文学的生态环境非常有帮助。我甚至从中看到了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早期思考,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