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及其他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及其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Wendy Lesse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作品,是否如实呈现了作者心中的真实,是评断它优劣的唯一准则。
这本书适合因阅读而废寝忘食的你,以及,初尝文学之乐的新手。

  一个爱书成痴的文学评论家,
  一段跨越古今、徜徉世界的阅读之旅,
  阅读,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谈,
  透过阅读,你才会成为真正的自己。

  从莎士比亚、亨利.詹姆斯,到艾西莫夫、尤.奈斯博、村上春树,
  温蒂.雷瑟用她敏锐的鑑赏力、细腻的笔触,以及无比的热情,
  引领你跨越鸿沟,超脱僵固的自我本位,走进更广大、更古老、更不同的世界,
  你将发现,作家笔下的真实,比现实世界更真实。

  阅读文学时,你可知道:

  ◎莎士比亚的戏剧
  他的戏剧作品是小小的奇蹟,是经历时间摧残仍旧屹立的恢宏建筑,也是我们最亲密的镜子,让我们早晚瞥见自己的面孔,却恍若未见。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
  杜斯妥也夫斯基、果戈里等人笔下的俄国小说是一种持续不断、毫无同情的自我控诉,他们不计代价,将个人与集体的苦难昇华,吶喊出人性的真相。

  ◎诗歌
  诗作的角色和情节往往朦胧不明,语言也极度省略,但那个发言者「我」和聆听者「你」,仍旧能够跨越无底深渊产生连结,甚至合而为一。

  ◎翻译文学
  译者的才华,在于不断将自己的声音转化为他人特有的声音;在于不论多么细微,仍必须留下自己的特色,因为那是出自于人之手,而非机器。

  ◎北欧推理小说
  除了悬疑,雷普利、马丁.贝克、韦兰德和哈利.霍勒这些角色,呈现的是宏观的政治与社会批判,一种以罪犯为社会网络中心的世界观。

  ◎科幻小说
  我们一脚踏在自己的时空,另一脚踏在想像的时空──由现实生活夸大演绎而成,隐含了丰富的哲思和社会评论。

  ◎讽刺文学
  就像玻璃,观看者往往能从中窥见他人的面孔,独漏自己;而这就是它为世人所接受的主因,也是鲜少人会觉得受到冒犯的原因。

  这本书探索的,是阅读的乐趣与收获。

  随着七个彼此紧密交织的章节,反覆咀嚼「角色」、「情节」、「说服力」,以及「翻译的本质」、什么是「创新」……等,攸关一部作品成败的各个重要面向。你将在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运用「真实」这个准则,在享受阅读之乐的同时,拥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我期望这本书能成为你和我之间的一场对谈,但有时候事情就是无法一下就说清楚讲明白,也有时候你必须特别加强关注某方面。这是文学带给我的帮助之一:它教会了我仔细探究的乐趣。」──温蒂‧雷瑟

全球爱书人一致好评

  胡培菱(知名外文书书评家)
  凌性杰(作家)
  陈超明(实践大学讲座教授)
  许荣哲(小说家)
  郑俊德(华人阅读社群主编)联合推荐

  波士顿全球报、出版人週刊、基督教科学箴言报、Columbus Dispatch、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好评推荐!

  「温蒂.雷瑟……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文化评论家。」──国家图书奖得主、普立兹奖得主、哈佛大学荣誉教授 葛林布莱(Stephen Greenblatt)

  「继亨利‧米勒出版《我生命中的书》超过五十年后,温蒂‧雷瑟推出又一本重要的个人阅读回忆录……这本书是当代的典范……。」──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如今很少人能像雷瑟一样,从书里谈书。她的书不只帮我们揭露的文学的DNA,让我们用超越自我的脑袋与作品交流,并进而塑造我们自己对于一部部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这本书里,充斥着文学的智慧……她的语气与态度如此令人愉悦、谨慎小心、充满权威且理智,似乎对任何争论都不为所动。……这新书是赏析经典文学的必要之作。温蒂‧雷瑟是一名严肃的读者,高品质的读者。而这本书带给人巨大的愉悦。」──《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温蒂‧雷瑟 (Wendy Lesser)


  美国《三便士评论》(The Threepenny Review)创办人兼编辑。该杂志被誉为「美国及全球最具原创力的文学杂志」。曾出版八本非文学类书籍和一本小说。曾为《纽约时报书评》、《伦敦书评》、《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多种出版品撰稿。现居于柏克莱、加州和纽约。

译者简介

刘晓桦


  毕业于台湾大学人类学系与美国圣地牙哥州立大学会计研究所,因为喜欢看书,喜欢在家,所以最后选择成为专职译者。译作包括有《写作的祕密》、《野性的唿唤:杰克‧伦敦小说选》、《帕迪多街车站》、《魔像与精灵》、《金翅雀》等。个人部落格:kayhua725.blogspot.com/

图书目录

前言:阅读的理由

一、角色与情节
二、想像空间
三、创新
四、说服力
五、恢宏与亲密
六、他方
七、开放式结局

跋:实体书
百本阅读趣

图书序言

四、说服力(节录)

文字的世界并没有像科学或制造业一样的发展与进步,这么多世纪过去,我们并没有变得更懂得或更擅长阅读,作者也没有变得更会创作。世事来来去去,所谓道理不过存乎我们一心,而我们的心态会随着生命的进程不断改变;不只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的心态也可能改变,但这并不代表一部文学作品会永远过时。恰恰相反,一个身处于二○一四年的读者,看一本来自一八一四年的书籍时,觉得它有道理的地方,可能是曾祖母在一九一四年当时不理解的部分。一切关乎在接触小说、诗词与戏剧所表达的信念和情感时,我们相信的是什么、有什么感觉。从缺乏进展这点来看,文学就像人生一样,无论是个人或群体的人生。以我自己看过的书来说,我认为没有人比赫尔岑体认得更清楚。他的作品能带给人希望与鼓励,我想是因为他心中同时存在两种貌似冲突的想法,他认为,虽然我们的生命中没有必然的进步,但仍值得为了信念而奋斗(如个人生命的珍贵、对于平等与正义的需要,或艺术的重要性)。他在《往事与随想》中批判「对进步的崇拜」与其拥护者时,曾如此解释:

要了解人生来并不是为了实现他的命运,也不是为了进步或发扬某种意念,而单单只因为他被生了下来,其实并没有比较简单……他就是为了此刻而诞生的(无论那两个字有多糟糕),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不能接受过去的遗产,或在遗嘱中留下什么。对理想主义者来说,这似乎既丢脸又粗俗,他们完全不接受人生的意义与重要性……仅在于,打从我们出生直到化为尘土那一刻,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必须接受进步鞭策的傀儡。

在我看来,文学作品亦然。它们存在于自身当中,也只为了自身存在,没有目的、没有必然的命运、也不打算踩着彼此肩膀茁壮,成就什么更伟大的事物。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与前人后世毫无关联──就像我们人类一样,一切是息息相关的。而历史之网也像牢牢系着我们一样,紧紧联系着它们(起码从回顾的角度看起来是那样,而我们通常也都是这样看待历史)。就像书本一样,我们既是独立的个体,也存在于同类的集体生活之中,与他人息息相关。要固守现在──我们的现在──并不代表我们就不会意识到过去或未来,只是当下所发生的一切并不一定有必然的目的。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