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文学英译丛刊(No.37):台湾皇民文学专辑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No.37):台湾皇民文学专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皇民文学
  • 英译
  • 文学翻译
  • 台湾研究
  • 日本殖民
  • 二战文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学
  • 台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辑收入周金波〈志愿兵〉、〈水癌〉,陈火泉〈道〉,吕赫若〈风头水尾〉、〈清秋〉五篇自日文译为英文的文本。对于「皇民文学」的评价,应跳脱政治、民族与道德的立场,回归文学性质的讨论,以釐清作品所属时代的文化复杂性。
 
  Taiwan was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for fifty years from 1895 to 1945, and was therefo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Japan i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matters. This influence continued to play a role in Taiwan’s development even after World War II and the end of formal Japanese rule. The “Imperial Subject Movement” (Kominka undō) promoted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rule was a phenomenon that must be fac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is particular period of history in Taiwan. The Imperial Subject Literature it produced is a pag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that cannot be denied. For this special issue entitled “Imperial Subject Literature in Taiwan,” we have selected and translated a number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in the hope that they will help English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is special phenomenon, the literary works it produced, and its plac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 literature.
 
  台湾经历日本殖民统治长达五十年(1895-1945),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以及战后台湾的整体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推行的皇民化运动,也是了解这段台湾历史不能不正视的现象,而由此产生的「皇民文学」,更是台湾文学史上无可否认的一页。本丛刊特地以「台湾皇民文学」为主题,选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有助于英语读者对台湾文学史上这一特殊现象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能有所认识和了解。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台湾文学英译丛刊》其他期号或相关主题的图书简介草稿,旨在避开“台湾皇民文学专辑”的具体内容,并尽可能详尽地描述其他台湾文学的英译情况。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系列概述) 【封面导语】 踏入宝岛的声音,跨越语言的鸿沟。 【图书简介】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旨在将台湾当代及近现代文学的菁华推向国际舞台,促进世界读者对台湾文化脉络、历史经验和社会变迁的深刻理解。本丛刊并非单一书目,而是一项持续性的翻译工程,汇集了从战后初期至今,横跨多种文体、主题与世代作家的精选作品。 本丛刊的选篇严格遵循文学质量与文化代表性的双重标准,致力于呈现台湾文学的多元光谱,涵盖叙事、诗歌、散文、剧本等丰富形式,力求展现台湾社会在殖民统治、威权时期、民主转型及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所激荡出的独特人文风景。 【核心主题与选篇方向】 本丛刊的每一期或每一辑,都会根据特定的主题或作家群体进行聚焦。尽管部分专辑可能涉及特定历史时期或流派的探讨,但本丛刊的主体精神始终围绕以下几个核心面向展开: 一、 战后记忆与身份的追寻 台湾文学的基石之一,在于对历史伤痕、集体记忆以及“我是谁”这一永恒命题的追问。丛刊中收录的许多作品,深刻描绘了二二八事件后的社会噤声、白色恐怖下的个人挣扎,以及战后一代在“失语”环境中对母语、家园及自我认同的重建过程。这些作品通常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和强烈的历史意识为特征,揭示了创伤如何内化为文学的底色。我们致力于呈现那些在特定历史高压下,依然试图通过文字保留人性尊严与个体真实的叙事。 二、 乡土与土地的深情 台湾文学向来与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紧密相连。本系列丛刊中,有一批作品专注于描绘台湾不同地域的生命样态——从南部的热带风光到北部的工业景象,从原住民部落的古老传说到客家庄的勤朴生活。这些作品不仅是地理风物的记录,更是对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之间复杂关系的哲学反思。通过英译,我们希望国际读者能领略到台湾文学中那种朴实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泥土气息”。 三、 女性书写与性别议题 台湾文学在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涌现出大量关注女性经验的杰出作家。本丛刊特别重视收录那些挑战父权规范、探讨女性身体政治、家庭责任与个人解放之间矛盾的文本。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展现了台湾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女性地位变迁的复杂图景。无论是对家庭伦理的颠覆,还是对职场困境的描摹,这些女性书写都构成了台湾文学不可或缺的强音。 四、 现代性困境与城市景观 随着经济起飞和都市化的加速,台湾社会面临着全球现代性的冲击。丛刊中的部分选集聚焦于都市生活中的疏离感、物质欲望与精神贫瘠的对比、以及个体在庞大城市机器中的迷失。这些作品往往采用更现代、更具实验性的叙事技巧,反映了后工业时代知识分子对意义的追寻与幻灭。翻译这些充满语言游戏和文化隐喻的文本,是对译者语言功力的一大挑战,也是呈现台湾文学前沿探索的重要窗口。 五、 跨界与族群的交响 台湾文学的丰富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多元的族群结构——闽南、客家、外省以及原住民群体,各自拥有独特的历史记忆和语言系统。本丛刊在不同期次中,努力平衡不同族群声音的呈现,尤其是致力于将具有独特叙事视角和文化体系的原住民文学和客家文学作品推向世界。这种对“多声部”的追求,是展现台湾社会文化肌理复杂性的关键所在。 【翻译理念与目标读者】 本丛刊的翻译团队由资深学者和专业译者组成,秉持“信、达、雅”的原则,力求在忠实于原文语境和情感张力的同时,确保译文符合当代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我们深知,文学的跨文化传播不仅是文字的转移,更是文化视角的对接。 我们的目标读者不仅限于汉学研究者和比较文学的专业人士,更广阔的范围包括所有对亚洲现代文学、社会变迁叙事、以及探讨身份认同和历史创伤的普通读者。通过这套丛刊,我们希望读者能够直接触摸到台湾文学的温度和深度,将其视为理解东亚地区复杂历史进程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展望】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将持续推出更多聚焦于特定作家(如杨逵、王祯和、七等生、朱天文等)的专题,以及特定体裁(如冷战时期小说、当代诗歌选集)的特辑。每一册都是一扇独特的窗口,邀请全球读者共同见证台湾文学的活力与深度。 (注:此简介仅描述“台湾文学英译丛刊”系列所涵盖的一般性内容和主题方向,并未提及或描述“台湾皇民文学专辑”的具体内容。)

著者信息

编者简介

Kuo-ching Tu(杜国清)

 
  Kuo-ch’ing Tu(杜国清), born in Taichung,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and world literatures of Chinese (Shi-Hua wenxue). 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f poetry in Chinese, as well as translator of English, Japanese, and French works into Chinese.

Terence Russell(罗德仁)
 
  Terence Russell(罗德仁)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Asian Studies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in Winnipeg, Manitoba. His early research dealt with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but for the past few years his interest has turned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He has a strong interest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译者简介

Christopher Ahn

 
  Christopher Ahn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Studies at Cornell University and holds a J.D. degree from Cornell Law School.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the construction of rac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imperial and postwar Japan, citizenship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critical theory.
 
Faye Yuan Kleeman

  Faye Yuan Kleeman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Japanese at th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where she teaches Japanese literature.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Japa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ro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n 1991. Since 2004, she has translated several works by authors such as Nakagami Kenji and Fujii Shōzō into English. Her first book, Under an Imperial Sun: Japanese Colonial Literature of the South, was published in 2003 and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and Chinese. From 2009 to 2010, a Fulbright-Hays Faculty Research Abroad Fellowship allowed research that culminated in her second book, In Transit: The Formation of the Colonial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which was published in 2014.

Jon B. Reed
 
  Jon B. Reed graduated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with a B.A. in Japanese Studies. Two decades later, he earned an M.A. in English from Sonoma State University, followed by a Ph.D. in English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He served as a professor at Sanyo Gakuen University, a private college in Kayama, Japan, for 16 years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2008. Published papers include studies of Charles Dickens,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Vladimir Nabokov.

Hiroaki Sato
 

  Hiroaki Sato (b. 1942) has published three dozen translations of Japanese poems. Among them, From the Country of Eight Islands: An Anthology of Japanese Poetry (Doubleday, 1981), with Burton Watson, won the PEN American Center translation prize. He has also translated into Japanese John Ashbery (A Wave), Geoffrey O’Brien, Michael O’Brien, and Jerome Rothenberg. Among his prose translations are Yukio Mishima’ s novel, Silk and Insight, and My Friend Hitler and Other Plays, which culminated in Persona: A Biography of Yukio Mishima, his greatly expanded adaptation in English of Naoki Inose’s book on the same author. He writes a monthly column for The Japan Times, “The View from New York.”
 
Lili Selden

  Lili Selden received her Ph.D. in Japanese Literatur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he has taught Japanese literature, film, and language at several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luding 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and Oberlin College. She is currently working in Washington, D.C., as a freelance translator and editor.

图书目录

Foreword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Imperial Subject Literature in Taiwan╱Kuo-ch’ing Tu
 
「台湾皇民文学专辑」卷头语/杜国清
 
The Volunteer(志愿兵)/周金波╱Translated by Hiroaki Sato
 
Noma(水癌)/周金波╱Translated by Faye Yuan Kleeman
 
The Path(道)/陈火泉╱Translated by Lili Selden
 
Where the Water Ends and the Wind Begins(风头水尾)/吕赫若/Translated by Christopher Ahn
 
Clear Autumn(清秋)/吕赫若/Translated by Jon B. Reed

图书序言

「台湾皇民文学专辑」卷头语

  台湾经历日本殖民统治长达五十年(1895-1945),对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以及战后台湾的整体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日本殖民统治期间推行的皇民化运动,也是了解这段台湾历史不能不正视的现象,而由此产生的「皇民文学」,更是台湾文学史上无可否认的一页。本丛刊特地以「台湾皇民文学」为主题,选译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希望有助于英语读者对台湾文学史上这一特殊现象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能有所认识和了解。
 
  「皇民化运动」是日本殖民政府推动日本化运动的一环,也是日本对殖民地族群实行一系列同化政策的一节,包括琉球、台湾、朝鲜、满洲等地。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并不是一开始就推行皇民化运动,因此不能将殖民统治和「皇民化运动」直接画上等号。台湾总督府是日治时期最高的统治机关;五十年间共任命十九位总督,根据其出身背景,出任的使命并不一样。大致言之,总督的任命显示出三个不同的统治时期:初期武力整治时期(1895-1919)有七位武官总督;中期社会平治时期(1919-1936)有九位文官总督;后期推动战争国策时期(1936-1945)有三位武官总督。
 
  日本在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开始于1936年9月,当时改派海军大将小林跻造(1877-1962),接替政党出身的文官总督中川健藏(1875-1944),以便推动战争国策。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9月10日台湾总督府的近卫文磨内阁随即推行国民精神总动员,形成舆论,「皇民化运动」于是展开。
 
  小林总督上任后提出统治台湾的三原则:「皇民化、工业化、南进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台湾人「创氏(姓)改名」、推行「国语运动」、实施「志愿兵制度」、倡导「寺庙整理」等,在宗教上、教育上、精神文化、日常生活上的改革,同时基于其他两个原则,提升工业水准,发展军需工业,将台湾建设为日本执行「南进政策」的基地。
 
  到了1941年4月,「皇民奉公会」成立时,「皇民化运动」进入另一阶段,亦即「皇民奉公运动」,意图使台湾的人力物力全面纳入日本军事体制。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将皇民化运动推向高峰;在政治上积极宣扬「八纮一宇」、主张「天下一家」,在精神上企图消除台湾人的民族意识,而在生活上促使台湾人脱离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民间信仰。
 
  1942年6月29日发布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鼓励台湾人参加志愿兵,「真诚」、「同心」协力投入战争。1943年11月召开「台湾决战文学会议」,台湾进入最后决战时期,不到两年,1945年8月日本终于投降,战争结束。要而言之,皇民化运动在台湾的推动时间,是从1936年9月到1945年8月,前后约九年。
 
  「皇民文学」,在思想和主题上,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描写成为皇民、日本国民的心路历程的作品;(二)描写志愿从军或歌颂、预祝战争胜利的作品;(三)描写南进、增产、团结、协力战争等积极意识的作品。(〈所谓「皇民文学」评述〉,网上课程大纲╱陈建忠)。
 
  在日治时期三〇年代后半,台湾文坛上有两个重要的文学刊物:以日本人作家为核心的西川满(1908-1998)主编的《文艺台湾》,创刊于1940年1月,另一个是与之对抗的张文环(1909-1978)主编的《台湾文学》,以台湾人作家为主要成员,于1941年5月创刊。这两个刊物互相对峙,各领风骚。可是,到了1943年11月,「台湾决战文学会议」在台北市公会堂召开,为了配合战争,决定两者合併,其实是为了将台湾人作家聚集的《台湾文学》解体,将文坛一元化同归台湾文学奉公会,成为配合战争的新机关杂志统一发行(1944年1月)。会议中有西川满和滨田隼雄(1909-1973)提议将《文艺台湾》奉献给「台湾文学奉公会」,发表归属宣言,而《台湾文学》派的黄得时(1909-1999)和杨逵(1905-1985)表明反对。
 
  当时会场气氛剑拔弩张,相当紧张,代表《台湾文学》身负众望的张文环,立即提出「沉痛的辩白」,决然立起声称:「在台湾没有非皇民文学。假若有那个家伙写作非皇民文学,都该铳杀处决」,这才平息纷争。结果这场会议,官方达到预定的目的,而「本岛文学决战态势」因此确立。(见中岛利郎〈从「台湾决战文学会议」到『决战台湾小说集』〉,「台湾总督府情报课编『决战台湾小说集干之卷╱坤之卷』」解说。)
 
  这个会议之后次年(1944)6 月,奉公会立即唿吁与会者唿应「台湾文学界总决起」的号召,选出十三名会员,派遣到各生产现场。各以一週的日程,「不只是表面上的见闻而且要真正挺身到现场,接触人们的气息,体味其劳苦,一週之间,待在现场内外,起居饮食与共,而将这期间的见闻体验作为素材,写成小说。」据此,作家以具体实践,将会议的主题「文学者的战争协力――其理念与实践方法」具体化。派遣作家的感想和作品,六个月之内陆续在各报章刊物刊登,而于1944年12月和1945年1月出版《决战台湾小说集》干·坤二册,距离会议的召开,只有一年,就献出如此具体的成果。
 
  因此,《决战台湾小说集》该是反映皇民文学题材和主题的一个具体的样板,虽然作品的文学价值,见仁见智。这两本选集的作者十三人中,台湾人作家七人,日本人作家六人,作者和作品的名单如下:
 
  《决战台湾小说集》干之卷(1944 年12 月30 日,台湾出版文化株式会社)
  滨田隼雄〈炉番〉
  高山凡石〈御安全に〉
  龙瑛宗〈若い海〉
  西川满〈石炭·船渠·道场〉
  吉村敏〈筑城の抄〉
  张文环〈云の中〉
  河野庆彦〈凿井工〉
 
  《决战台湾小说集》坤之卷(1945年1月16日,台湾出版文化株式会社)
  西川满〈几山河〉
  周金波〈助教〉
  长崎浩〈山林诗集〉
  杨逵〈增产の荫に〉
  新垣宏一〈船渠〉
  杨云萍〈铁道诗抄〉
  吕赫若〈风头水尾〉
 
  自1945年战后到1987年解严前后,在国民政府中国本位的统治下,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研究,长期被认为是禁区。日治时期台湾作家的发掘及其作品的出土工作,是在上世纪七〇年代中期乡土文学论战之后开始的。1979年7月《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的出版之后,台湾才真正开始面对日治时期皇民文学的作者,而将他们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因而引发作品如何取舍和作者如何评价的问题。
 
  《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的主编钟肇政对「皇民文学」的定义认为:「简言之就是做一名日本顺民的文学,不用说,是失去了民族本位的文学。」(见〈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盲点――对『皇民文学』的一个考察〉,1979年6月1日《联合报》,中岛利郎〈『皇民作家』的形成――周金波〉所引。)他将这一「全集」中收录的「皇民文学」区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盲目型」:相信日本人的宣传,赞赏皇国、皇军及圣战,谄媚统治者,民族意识非常稀薄到极近已消灭的作家。
  「屈从型」:在文坛上具有声望、被邀参加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并派遣到各地发表自己的见闻,小说家属于这一类型的居多。
  「自觉型」:自觉身处险境而不忘民族立场的作家,以杨逵为典型的代表。
  「命令不能型」:决然拒不从命者,特别是指吴浊流,在日本警察严密监控的战时环境下,仍秘密写作《亚细亚的孤儿》。
 
  叶石涛在《台湾文学史纲》中,将周金波、王昶雄和陈火泉三人定位为皇民文学的代表作家。周金波的〈志愿兵〉发表于1941年9月20日《文艺台湾》第二卷第六号、陈火泉的〈道〉于1943年7月1日《文艺台湾》第六卷第三号、王昶雄的〈奔流〉于1943年7月31日《台湾文学》第三卷第三号。这三篇代表作,都唿应时潮,写于1941年4月皇民奉公会成立、皇民化运动进入第二阶段之后。有趣的是,这本「全集」第八卷中,在「出版宗旨及编辑体例」中,特别说明「寓褒贬于编选之中,凡是皇民化意味甚浓的御用作品,以不选录来隐示我们无言的宽容的批判。」因此,只收录了收录的王昶雄〈奔流〉中文翻译,而将而陈火泉的〈道〉及周金波的〈志愿兵〉摒除在外,显然后二者是「皇民化意味甚浓的御用作品」。
 
  首先,我们得了解周金波与他的〈志愿兵〉。
 
  周金波1920年出生于台湾基隆,翌年由母亲带到日本与留学的父亲团聚,四岁时返回台湾,受小学教育,十三岁时再到日本上中学,进入日本大学齿科,毕业后,1941年4月回台继承长寿齿科医院,9月在《文艺台湾》第二卷第六号发表〈志愿兵〉。1943年8月,参加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在大会发表「皇民文学の树立」,认为:「众所周知的,我们台湾可以说是大东亚共荣圈的一个缩图,大和民族、汉民族、高砂族这三个民族,公平地在天皇威光之下,共荣共存,现在就是这样,三位成一体达成圣战而协力向前迈进。」
 
  至于周金波的〈志愿兵〉,叶石涛在〈台湾作家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中认为「这是一篇『皇民文学』,但是在『决战下』的台湾文学里,却是唯一的一篇不折不扣的皇民文学」,进而他在论「四〇年代的台湾日文文学」时,认为周金波的〈志愿兵〉是「证实了日本人的奴化政策,在一部分无知的青年中奏效的写实。周金波曾参加了第二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周金波的小说显示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统治如何地摧毁了一部分台湾人的民族意识,奴化成功的事实;这也算是血迹斑斑的历史性记录吧。」(《走向台湾文学》,1990年3月)
 
  许俊雅在《日据时期台湾小说研究》书中,针对周金波前期的作品〈志愿兵〉和〈水癌〉与后期的作品〈尺的诞生〉和〈乡愁〉比较之下,认为:「从周氏后期作品观之,其对皇民化摸索后之困惑,之无法释然,实已远超过西川满一厢情愿之乐观。〈乡愁〉一作不正说明了皇民之路是走头无路,一筹莫展吗?如果仅据周氏先前二篇作品而完全否定其人其作,而将之厕于皇民文学最具代表之作者,岂非对他日后之追求全盘否定?漠视其转变历程,对周氏而言是否公平呢?」
 
  事实上,周金波在1920年出生时,日本统治台湾已有25年,因此他没有抗日的感情存在,对成为日本人没有什么抵抗感。〈志愿兵〉是以1942年6月29日发布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为主题。作者在日本长大,受日本教育,念日本大学,自认为就是日本人,一如小说人物明贵所表明的:「我们台湾人是不当日本人是不行的。……为什么不做日本人不行的原因,这是我首先必须考虑的。我在日本的领土出生,我受日本的教育长大,我日本话以外不会说,我假如不使用日本的片假名文字我就无法写信,所以我除了成为日本人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另一方面,小说人物明贵在心态上具有台湾人精英阶级的优越感,认为台湾人在文化层面上很落后。台湾人憧憬日本,希望将台湾的文化提升到日本的水平,而「皇民化」是提升台湾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种手段。作者和小说人物的民族认同意识虽然较薄弱而受到批判,但是作为一个殖民地作家,认同殖民地政府政策、协助皇民化运动,其实作者是为台湾好,也有评论者认为他是「爱台湾」呢?
 
  日本学者中岛认为〈水癌〉是从被同化的观念中产生出来的理想小说。在未回台之前写的〈水癌〉,周金波的价值观,实际上已经内化与日本人的概念如出一辙。他以个人生命经验中的「日本眼光」观看真实,而在故事中展现出「现代日本」与「传统台湾」、「进步」与「落后」的二元对比的文化差异(〈『皇民作家』的形成〉一文。
 
  其次,让我们看看陈火泉和他的代表作〈道〉。
 
  陈火泉(1908-1999),彰化鹿港人,战争时期改姓名为高山凡石。六岁进私塾学习汉文,十岁进鹿港第二公学校。台北州立工业学校毕业后,1930年任职日治时期台湾制脑株式会社,台湾总督府专卖局。1943年7月陈火泉发表处女作〈道〉于《文艺台湾》第六卷第三号,获芥川赏候补,引起日本人作家滨田隼雄的赞赏﹕「是否曾经有过,将由衷做皇民的热忱,这么强烈且这么清楚地描写出来的作品?是否曾有过将皇民化的苦恼这么痛切地倾诉的作品?并且将身为一个人跟皇民化的苦恼战斗的过程,这么强劲有力地表现出来的作品,是否有过呢?这条道路就是通往日本的道路。……这的确是以往的台湾文学所没有的,可说是现在的台湾独自的皇民文学。我认为从这作品可预见新的台湾文学。」(滨田隼雄,〈小说「道」〉,《文艺台湾》第6卷第3号,1943年7月。)
 
  这是「皇民文学」第一次的出现,是殖民者的赞赏之词,认为是开拓台湾人的作家新境界的作品。但战后在台湾学术界,对「皇民文学」的评论,一般是带着批判性的。
 
  陈火泉的〈道〉提示本岛人迈向成为皇民的道路。故事描写本岛人青楠面对皇民化 的苦恼和挣扎的过程,而所追求的是「日本精神」、「日本人的国民性」。殖民政府以「教育」台湾人「同化」成日本人为目标。「同化教育」让台湾人体会「日本的精神」,不只要求本岛人使用正确的「国语」,还要体会日本人的习惯、表情、举止,鼓励和歌和俳句的创作和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喜好,以提高本岛人的「文化水准」和「文明化」。教育与修炼是导向「皇道之路」的手段,企图将本岛人变成具有「大和魂」的「日本民族」。可是,《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执行编辑之一林瑞明提出对〈道〉的责难,认为:「陈君虽有其苦闷、挣扎,甚至也曾拆穿『一视同仁』的假象, 但在全文中所佔的比例,分量不足,而主题的走向,完全「歪斜」了,只有『日本精神』,只有『为天皇而死』,台湾人的苦闷完全看不见了,矛盾也完全解除了。」所谓「分量不足」的评论,可能过于苛求,因为在当时环境下,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抗议或批判殖民政府的战争国策,而在小说中间接地流露出殖民地台湾人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苦闷、和作为次等国民的挣扎和无奈,并不是完全歌功颂德的。
 
  最后,关于王昶雄和他的杰作〈奔流〉。
 
  王昶雄(1916-2000),本名王荣生,台北淡水人。1929年公学校毕业后,到日本进入东京郁文馆中学。1931年回台就读于台北商工高等中学,1935年考上日本大学文学系,隔年因父亲去世,为生活计,转念牙医科系,一生以牙医为职业。
 
  王昶雄的成名代表作〈奔流〉,于1943年7月发表于《台湾文学》第三卷第三号。该作品是否为唿应时局的「皇民文学」最受争议。内容描写皇民化运动下台湾人面临适应的困境和内心两难的挣扎。〈奔流〉这个题目就令人联想到时代骚动的形象,以及难以抗拒的时潮的奔腾。
 
  故事的主角本岛人中学教师朱春生,过着皇民化的生活,改姓伊东,娶日人为妻,崇尚日本精神,认为台湾文化为低俗落后,甚至对亲生父母为台湾人感到羞耻,引起他的学生林柏年的反感。林柏年认为崇尚日本,也不必践踏父母,认为我必须是堂堂的台湾人,才能成为堂堂的日本人。他对伊东春生的思想和行为,极为不满,甚至屡屡反抗,而与伊东春生形成强烈的对比。处在两人之间的「我」,与伊东一样,曾经留日,也憧憬日本内地的一切和对日本文化的认同,但无法放弃对台湾乡土的爱心,却也难坚决地否定伊东春生的皇民思想与生活方式。陷入这一两难的困境,小说最后,「我」还是莫衷一是,在不知如何是好的逃避中结束:「我忍无可忍,连唿着去你的!去你的!拔起腿从岗上往山下疾跑起来。像小孩子般地奔跑。跌了再爬起来跑,滑了再稳住地跑,撞上了风的稜角,就更用力地跑。」
 
  上述这三篇「皇民文学」的代表作中,王昶雄的〈奔流〉,本丛刊第20集(2007年1月)「日治时期的台湾文学II」专辑中已加以译介。其他两篇〈志愿兵〉和〈道〉在本集译介之外,我们特地再选与这一主题相关的三篇小说:周金波的〈水癌〉,以及吕赫若的〈风头水尾〉和〈清秋〉。
 
  「皇民小说」中常见的一个情节是,台湾的知识分子,留学日本之后回到故乡,发现台湾与东京、故乡与帝都、本岛人与内地人,在文化上和现代文明程度的对比和落差。为了提升台湾文化水平、尤其是在教育水平的提升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上,小说描述殖民地现代化的情景,借以展现同化的正面价值,以及小说人物在战争时期,积极配合国策、为国奉公、甚至志愿从军牺牲的正当性。
 
  这一描述都呈现在〈水癌〉、〈乡愁〉、〈清秋〉和〈奔流〉中。吕赫若的〈清秋〉,虽然最后表现出唿应「南进」的国策,支援到南洋从军,但与周金波的〈志愿兵〉相比之下,显得含蓄多了。吕赫若的〈风头水尾〉是在「台湾决战文学会议」之后,应台湾总督府情报课的邀请,作者被派遣到台中州下谢庆农场一週的体验而提供的文学作品。一如《决战台湾小说集》序中所宣称的,这类作品「为了如实描写要塞台湾的战姿,以资启发岛民之同时,培养明朗而有滋润的情操,振起明日的活力,而一起成为鼓舞激励产业战士的粮食。」面对当时殖民政府的政治压力,吕赫若能够化险为夷,微妙地创作出这样的一篇突破政治干扰、超越时空而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作家的人格及其技巧和功力值得敬佩。总之,对「皇民作家」的评价,可能因评论者的立场和观点不同而大不相同。这一专辑的翻译,都是根据原作,从日文译成英文,尤其是〈清秋〉和〈道〉,篇幅较长,翻译者Lili Selden, Christopher Ahn, Faye Yuan Kleeman, Jon B. Reed, 以及日英翻译老手佐藤纮彰,共同加入我们的翻译阵容,尽心尽力,劳苦功高。Dr. Selden在译稿的最后审订阶段助以一臂之力,Terence Russell和Fred Edwards 两位英文编辑不辞辛苦,任劳任怨,此外我校台湾研究中心继续提供编辑作业上的协助,以及台大出版中心的合作和协助,使本集能够顺利出版,在此谨致最大的谢意。
 
  「皇民化运动」自1937年开始推动以来,至今时隔七、八十年,台湾也在上世纪九〇年代之后,逐渐民主化,成为多元的民主社会;时空迥异、学术观点多元并存、互相尊重。因此,对「皇民文学」的评价,及其作者的功过评断,应该抛开政治正确、民族立场和道德谴责,以更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台湾文学史上这一特殊现象。我们希望能从史料中发现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越作品,而以作品的文学价值作为论断优劣的主要根据。本集在选译作品时,我们以作品的代表性和文学性为主要考量,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可靠的文本。另一方面,日治时期的「皇民文学」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复杂性,可以为文化研究和后殖民研究者,提供一个值得不同诠释和深入探讨的研究对象,尤其是经历过东西殖民地经验的东亚各国,关于殖民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比较研究。因此,本丛刊这一专辑,除了感谢诸位译者的辛劳和贡献之外,我们希望所选译的「台湾皇民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和一定的代表性,值得向读者和这一领域的学者和研究者特别推荐。

杜国清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台湾文学英译丛刊》推出的“台湾皇民文学专辑”,我带着一种探索和学习的心态。我深知,任何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作,都值得被仔细审视和解读。而“皇民文学”这个特定概念,无疑是理解台湾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维度。我预计,这本专辑将提供一个平台,让我们能够接触到那些在过去可能被忽视或带有争议的文学作品。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台湾的知识分子和作家们是如何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下进行创作的。他们是完全被同化,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自身的文化认同?他们的作品,在今天看来,又具有怎样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我期待专辑中能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学术分析,帮助读者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深层含义。高质量的英文翻译,也将是关键,它将决定我们能否跨越语言障碍,真正理解这些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评分

一拿到这本《台湾文学英译丛刊》的“台湾皇民文学专辑”,我就被封面设计所吸引。简洁而富有历史感的构图,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沉重。我一直认为,文学是反映社会现实最直接的窗口,而“皇民文学”这一概念本身就带着浓厚的历史印记,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空间。我猜测,专辑中收录的作品,无论其创作初衷如何,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深入理解在“皇民化”政策的背景下,作家们的创作心态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的?又或者,他们是如何在看似顺从的文字中,嵌入对故土的眷恋或对现实的审视?我尤其期待译文的质量,因为我相信,一个优秀的译者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韵味和情感张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阅读,更是一次穿越时空,去聆听那个时代声音的旅程。

评分

这期的《台湾文学英译丛刊》着实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对殖民时期台湾社会文化的发展轨迹充满好奇,尤其是在文学领域。而这本“台湾皇民文学专辑”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尽管我尚未细读,但从书的装帧和目录设计上,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和对历史细节的严谨把握。我特别期待能够深入了解那些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文学作品,它们如何反映了当时台湾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纠葛,以及在“皇民化”政策影响下,创作主体是如何进行自我认知和身份构建的。我猜想,这些作品的翻译一定是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力求在保留原文韵味的同时,也能让英语世界的读者体会到其中的深层意涵。这不仅仅是文学的翻译,更是文化和历史的传递。我计划从阅读序言和背景介绍开始,梳理清楚那个时代的宏观背景,再逐一品味其中的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作品。我希望能从中看到那个时代特有的复杂性,以及文学作为一种载体所承载的沉重与希望。

评分

作为一位对台湾近现代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我拿到这本《台湾文学英译丛刊》的“台湾皇民文学专辑”时,内心是既期待又带着一丝沉重的。我深知“皇民文学”这个概念本身所蕴含的复杂性和争议性,它并非简单的文学创作,而是与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社会被强制推行的“皇民化”政策紧密相连。因此,我期望这本专辑能够提供一个相对客观、多角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作品。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作家们是如何在创作中进行自我审查、自我表达,甚至是在字里行间寻找某种抵抗或妥协的可能。我尤其关注翻译的质量,因为优秀的翻译能够帮助我们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鸿沟,更真实地触及作品的核心。我希望看到那些充满时代烙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在译文中得到恰当的处理,使得非母语读者也能感受到其独特的历史语境。这不仅仅是阅读文学作品,更像是与一段被历史洪流裹挟的集体记忆进行对话,去探寻那些被遮蔽或被重新叙述的故事。

评分

我对这期《台湾文学英译丛刊》的“台湾皇民文学专辑”抱持着一种高度的学术兴趣。我设想,这份专辑的出版,将为研究台湾文学史、殖民文学乃至比较文学的学者们提供一份宝贵的研究资料。从目录的初步浏览,我就能推测出其中收录的作品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可能包含了相当复杂的议题。比如,作家们如何在高压政策下处理民族认同、文化归属等敏感问题?他们的创作是否仅仅是被动地迎合殖民统治,还是其中也暗藏着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挣扎?我尤其期待专辑中可能包含的学术评论和导读,它们能够为我们解读这些作品提供理论框架和历史注解,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那些作品的创作动机、艺术手法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实际影响。英文翻译的专业性也是我关注的重点,好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对作品深层意蕴的再创造。我希望能借此机会,深入挖掘那个时代台湾文学的独特面貌,并对其在世界文学版图中的地位进行更客观的评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