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阳光,带有咸味的笔

来自阳光,带有咸味的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adai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三十位您不可不知的,
高雄五六年级作家完整面貌一次呈现!

  全彩作家影像+深度专访+经历介绍
  作家怀乡纪事+名家开卷导读+个人风格解析
  PLUS特殊拉页  高雄作家作品全年表+分区文学地图

  在打狗的阳光和烈雨下
  我们走旧日的城  渡来日的船
  啜饮今早的新鲜咖啡
  盘算晚间造访的食肆

  岛南  海港  夜雨
  市肆  老厝  咸风

  渔火摇动  时光漫流  河静默
  这如梦时代正出声唿唤
  高雄,到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巴代 Badai


  一九六二年五月于卑南族Damalagaw部落(泰安村)出生,目前定居高雄市冈山励志新城。陆军军官学校七三年班,台南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硕士。曾任陆战队基层军官,高中、大学军训教官,大学讲师,现专职写作兼部落文史工作者。二○○○年小说〈沙金胸前的山羊角〉在世新大学「台湾立报」连载,开启创作发表之路。曾入围「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曾获「山海文学奖」小说、散文、报导文学等奖项,二○○六年后专攻长篇小说创作,曾获金鼎奖最佳着作人奖、台湾文学奖长篇小说金典奖、吴三连奖(小说)、华文文学星云桨历史小说三奖。着作有长篇小说:《笛鹳: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间》、《斯卡罗人》、《走过:一个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马铁路:大巴六九部落之大正年间(下)》、《白鹿之爱》、《巫旅》、《最后的女王》;短篇小说集《姜路》;研究专书:《Daramaw: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巫觋文化》、《吟唱.祭仪:卑南族大巴六九部落的祭仪歌谣》

  目前创作以小说为主,短篇小说主要关怀原住民族在现代社会的适应,长篇小说则以族群历史、文化作为创作素材。作品具浓厚的历史现场感,丰富的文化意象与细腻的战争情绪,辨识度极高。为近十年国内少见专攻历史小说创作的好手,创作能量丰沛,质量俱佳。

王家祥

  中兴大学森林系。曾获得时报文学奖散文评审奖、联合报文学奖极短篇小说奖、赖和文学奖正奖、吴浊流文学奖正奖、凤邑文学奖贡献奖。原舞者舞团高雄创团时期元老团员,台湾历史小说《倒风内海》被导演魏德圣改编成电影剧本:「台湾三部曲」正筹拍当中。关怀环境议题的自然散文多次入选年度散文选,被九歌出版社选为台湾散文二十家。〈遇见一颗树〉这篇散文入选国中国文课本,后成为大学、高中、国中竞相选文的作家。重要着作还有《文明荒野》、《四季的声音》、《魔神仔》、《关于拉马达仙仙与拉荷阿雷》、《小矮人之谜》等十数本。

王聪威

  一九七二年于高雄出生,在五甲住到五岁,搬至前镇草衙,后又搬到凤山。杂志人与小说家,现任《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仁爱国小、前镇国中、高雄中学、台大哲学系、台大艺术史研究所。曾任台湾《明报周刊》副总编辑、marie claire执行副总编辑、FHM副总编辑。曾获巫永福文学大奖、中时开卷十大好书奖、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选书、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决选、台湾文学奖金典奖入围、宗教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打狗文学奖、棒球小说奖、金鼎奖最佳主编入围等。着有《编辑样》、《作家日常》、《师身》、《恋人曾经飞过》、《滨线女儿──哈玛星思恋起》、《复岛》、《稍纵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摆》、《台北不在场证明事件簿》等。

吴亿伟

  一九七八年生,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硕士,目前为德国海德堡大学欧亚跨文化研究所与汉学系博士班学生。曾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等。出版着作曾获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入围金鼎奖与台湾文学金典奖,并连续两年入围台北国际书展书展大奖决审。曾出版小说集《芭乐人生》(联合文学,2009),散文集《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印刻,2010)、《机车生活》(九歌,2014)。

李志蔷

  本名李志强。一九六六年十二月生,高雄人。交通大学机械系、台湾大学机械研究所毕业。毕业后,全心投入电影和文学创作,和周美玲导演、陈芯宜导演、楼一安导演等合开「三映电影公司」。另和太太蔡银娟合组「冬候鸟电影公司」,担任导演工作,并同时从事小说、散文等文学创作。文学创作曾获「联合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台湾省文学奖」、「中国文艺协会」青年文学首奖、「中国时报开卷」票选十大好书等三十余个奖项。电影剧本《你现在在哪?》曾获台北电影委员会剧本首奖。影像及文学作品分别收入高雄电影馆及高雄文学馆,现为中华编剧学会秘书长。

  文学着作有:《甬道》(尔雅)、《雨天晴》(麦田)、小说集《台北客》(宝瓶)和《临海眺望—迎接归来的人》(印刻)、《流离岛影》(唐山)等。影像作品有:电影《单车上路》、电视电影《秋宜的婚事》、《十七号出入口》、《你现在在哪?》,以及担任监制和生态导演的电影《候鸟来的季节》。二○一四年拍摄连续剧《新丁花开》,改编自方梓长篇小说《来去花莲港》,在客家电视台及公视频道播映。此剧入围五十届金钟奖八个奖项,荣获戏剧节目最佳女主角、摄影和美术设计等三奖。

李长青

  生于高雄,曾住台南,现居台中。曾任台湾现代诗人协会理事,《中市青年》主编。现任教于小学,为《台文战线》同仁,静宜大学台湾文学系兼任讲师,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生。

  曾获第三十二届吴浊流文学奖新诗正奖(2001),文建会台湾文学奖新诗首奖(2004),第一、三届海翁台语文学奖(2004、2006),第二十七、二十八届联合报文学奖新诗评审奖(2005、2006),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新诗首奖(2006、2010),教育部闽客语文学奖闽南语现代诗教师组首奖(2009),「阿却赏」台语文学创作奖台语现代诗首奖(2009),第五、七届自由时报文学奖新诗奖(2009、2011),第2届郑福田生态文学奖台语诗首奖(2010),教育部台湾本土语言文学奖台语诗教师组首奖(2011),第一届台文战线文学奖台语诗首奖(2013),国立台湾文学馆台湾文学奖创作类「台语新诗金典奖」(2014)等。诗作被翻译成英、日、韩等多国文字,并选入国内、外多种选集,诗作手稿由国家图书馆特藏文献组收入国家图书馆「名人手稿系统」。

  着有诗集《落叶集》(尔雅,2005)、《陪你回高雄》(晨星,2008)、《江湖》(联合文学,2008)、《人生是电动玩具》(玉山社,2010)、《海少年》(玉山社,2011)、《给世界的笔记》(九歌,2011)、《风声》(九歌,2014)等。

李进文

  一九六五年生,台湾高雄人。现任联合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创世纪诗社主编。曾任职编辑、记者、明日工作室副总经理。

  着有诗集《一枚西班牙钱币的自助旅行》、《不可能;可能》、《长得像夏卡尔的光》、《除了野姜花,没人在家》、《静到突然》、《雨天脱队的点点滴滴》等;散文集《微意思》、《苹果香的眼睛》、《如果MSN是诗,E-mail是散文》;图文诗集《油菜花写信》、动画童诗绘本《骑鹅历险记》及《字然课》、美术诗集《诗与艺的邂逅》;编有《Dear Epoch─创世纪诗选1994~2004》等。

  曾多次获时报文学奖、联合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台湾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以及林荣三文学奖新诗首奖,二○○六年度诗人奖、文化部数位金鼎奖、入选九歌版台湾文学三十年菁英选之新诗三十家等。

言叔夏

  一九八二年生于高雄。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毕业。曾获林荣三文学奖、台北文学奖、全国学生文学奖等奖项。创作计画曾获国家艺术基金会创作补助。着有散文集《白马走过天亮》。

林哲璋

  台大中文系毕业、台东大学儿文所。曾获:凤邑文学奖现代诗新人奖、国语日报牧笛奖、海崃两岸儿童文学奖、南瀛文学奖、吴浊流文学奖、台东大学儿童文学奖、台中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奖、文建会儿歌一百优选、好书大家读、小绿芽奖、九歌年度童话奖等及国家艺术基金会创作补助。

  创作出版——屁屁超人系列:《屁屁超人》、《屁屁超人与飞天马桶》、《屁屁超人与直升机神犬》、《屁屁超人与充屁式救生艇》、《屁屁超人与屁浮列车尖叫号》。用点心学校系列:《用点心学校》、《好新鲜教室》、《老师有够辣》、《学生真有料》、《香蕉不要皮》、《神气白米饭》)。仙岛小学系列(《桃花源大考验》、《再来仙岛夏令营》。不偷懒小学系列:《不摸鱼老师》、《不可能奇蹟》、《不家村寻宝_暂订》)

  抢救逻辑大作战系列:《有问题动物园》、《猜脸岛历险记》。其他:《神奇扫帚出租中》、《攀木蜥蜴与藤条先生》、《打败宇宙魔王的无敌武器》、《壹圆铜板流浪记》、《福尔摩沙的月光小镇》、《福尔摩沙恶灵王》、《斑马大夫黑白医》、《玄天上帝的宠物》、《大宝巨人倒楣鸟》、《不家村传奇》、《童话狗仔队》等。

林靖杰

  一九六七年出生于高雄市凤山区,魔羯座,笔名江边,毕业于高雄中学及辅仁大学传播系,曾担任《影响电影杂志》编辑、《新新闻週刊》记者,小说、散文曾获时报文学奖散文首奖、小说评审奖及联合文学短篇小说首奖,影像作品大量入围国内外重要影展,除电影工业主流的剧情片之外,也时常以纪录片拍摄都会底层人士的生命。作品有《我的绿岛》、《台北几米》、《寻找背海的人》、《我俩没有明天》、《最遥远的距离》、《爱琳娜》等多部。

林达阳

  一九八二年生,高雄中学毕业,辅仁大学法律学士,国立东华大学艺术硕士。作品以新诗、散文为主。就读高雄中学期间,与高雄女中和道明中学等校校刊社干部,合力创办跨校性质的「驭墨三城联合文学奖」。大学时与高雄中学校友创办松涛文社出版坊,出版《扩张的盛夏──雄中十年诗文选辑》,后续并继续出版高雄地区新锐创作者个人创作选集十余本。

  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自由时报林荣三文学奖、香港青年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等,作品发表于海内外报章杂志,曾出版个人作品集:诗集《虚构的海》(2006)、《误点的纸飞机》(2011)、散文集《慢情书》(2010、2016)、《恆温行李》(2013)、《再说一个祕密》(2014)、《青春琐事之树》(2015)。

凃妙沂

  台南山上苦瓜寮人,国立中兴大学中文系毕业,加州法界佛教大学研究所进修。曾任职出版社、民众日报艺文组主编、台湾时报副刊编辑、加州中学华语教师,参与自然保育运动十多年,目前自由写作和画画,也是生态纪录片编剧。诗作曾获南瀛文学奖现代诗首奖、林荣三文学奖、台北文学奖、打狗文学奖、叶红女性诗奖等。二○一一年吴浊流文学奖小说正奖。二度获得高雄市文学创作奖助、府城文学奖散文类集结成册正奖等。散文作品入选高雄县中小学台湾文学读本、静宜大学阅读文学读本、幼狮青少年自然文学读本《花纹样的生命》、《冈山文选》。着有:散文集《土地依然是花园》。编有散文集《柴山主义》,合集有《钢板在吟唱-台船历史》、《有诗同行》、《在梦境的入口》、《高雄人文社区部落》、《港埔遗落的咸味》、《夜合花》等,生态纪录片剧本《樱花树上的红宝石》、《黄金蝙蝠》(入围二○一四日本绿色)。写作包括诗、散文、小说、剧本、台语文学,因为体裁驳杂,在出版上步履缓慢,诗与小说的出版下半年陆续完成。

施百俊

  常用笔名:施达乐、施曼妮。一九七○年三月十九日生于高雄市铁路医院,定居屏东。现任国立屏东大学文化创意产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曾参与创办并顾问十余家文化创意、数位内容、网路事业。着有《故事与剧本写作》、《开心玩文创》、《美学经济密码》、《宅经济全攻略》等,为国内重要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者与创业实务专家。从事小说、剧本及数位内容创作。

  代表作介绍(暂定+三本书封)

  《小猫》(施达乐,明日工作室,2008):描写一八九五年抗日英雄林小猫生平的武侠长篇小说。获《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评审奖(2006)、二○一○年台北国际书展年度之书入围、二○一一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台湾馆优选出版品。

  《本色》(施达乐,明日工作室,2010):以林小猫为主角,描写台湾人性格与生活样态的历史武侠小说。获《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评审奖(2008)、改编剧本《流民本色》获行政院新闻局第一届优良电视剧本征选(2010)。

  《浪花》(施达乐,明日工作室,2011):描写大航海时代,台湾开拓英雄们的史诗作品。获《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首奖(2010)。另曾获文化部电视剧本创作奖、温世仁武侠小说百万大赏、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国家出版奖……等多项奖。

胡长松

  一九七三年生,高雄市人。诗人、小说家。曾经担任《台湾e文艺》总编辑及台文笔会祕书长,目前是《台文战线》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PPdM世界诗人运动组织成员。得过王世勋文学新人奖小说首奖、海翁台语文学奖小说类正奖及二○○八年台湾文学奖台语小说创作金典奖。一九九五年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以华语小说为主,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出版长篇华语小说《柴山少年安魂曲》和《骷髅酒吧》(以上草根出版社出版)。二○○○年开始从事台语诗和小说的写作。目前台语着作有台语小说集《枪声》、《灯塔下》(以上前卫出版社出版)、《大港嘴》、《金色岛屿之歌》(以上台文战线出版)、《复活的人》(草根出版社出版),佮台语诗集《棋盘街路的城市》。

凌性杰

  高雄人。天蝎座。高雄中学、台湾师大国文系、中正中文所硕士班毕业,东华大学中文所博士班肄业。曾获台湾文学奖、林荣三文学奖、中国时报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奖。曾任高雄中学校刊社社长、左营国中教师。现任教于台北市立建国中学,麦田出版社「中文好行」书系特约主编,着有《慢行高雄》、《彷彿若有光》、《自己的看法》、《更好的生活》、《2008/凌性杰》、《找一个解释》、《有信仰的人》、《爱抵达》,编着有《青春散文选》、《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

凌烟

  本名庄淑桢,从小生长于嘉义县东石乡围潭村,十岁才随父母迁居高雄,故乡庙会常有歌仔戏班来演出,热爱看歌仔戏的她暗自立下志向,想要进戏班学戏唱,成为一位受欢迎的歌仔戏小生,无奈遭父母长辈强烈反对,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有「父母无声势,送囝去学戏」的说法,且「戏子」这个行业属下九流,没有社会地位,备受歧视,不像现代将地方戏曲列为艺术推广,为了追求理想只好闹起家庭革命,离家出走跟着戏班四处流浪。

  在戏班生活的那半年里,她逐渐认清因为环境的改变,歌仔戏为了顺应潮流而荒腔走板,脱序演出,令她心生时不我予的感叹,黯然离开戏班。

  除了喜爱歌仔戏以外,求学时期也很热衷阅读小说与创作,戏子梦碎后唯有寄情文学,适逢自立报系百万小说奖征文,她将进入戏班的经历写成一部十万字长篇小说《失声画眉》参加征文,希望借此唤起社会大众对传统戏曲没落的关注,却意外得到大奖,让她从此在文坛安身立命。

  她出生于民国五十四年,高职时期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屡获学校举办的文艺奖,作品散见报社副刊,七十七年正式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泡沫情人》,七十九年以《失声画眉》获得百万小说奖,睽违文坛十七年,九十六年再以《竹鸡与阿秋》获打狗文学奖长篇小说首奖,九十九年获高雄县凤邑文学贡献奖。

夏夏

  集音乐、表演、文学于一身的新世代艺术家。曾发行「转蛋诗」、「引火自焚行动──火柴诗双月刊」,与许多诗友开创多元的诗发表平台,蔚为风潮,并有一年行脚计画「夏夏剪到了──剪纸串联行动」。曾获时报文学奖人间新人奖,着有长篇小说《狗说》、《煮海》、短篇小说《一千年动物园》,诗集《小女儿》、《一五一时》、《闹别扭》等,剧场与表演作品有《大海呀大海》、《小森林马戏团》、《煮海的人》,广播剧《携带播音员──契诃夫听觉计画》等。

孙梓评

  一九七六年生于高雄。东吴大学中文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业。现为自由时报副刊主编。

  着有散文集《甜钢琴》、《除以一》、《知影》。短篇小说集《星星游乐场》、《女馆》。长篇小说《男身》。诗集《如果敌人来了》、《法兰克学派》、《你不在那儿》、《善递馒头》。军旅札记《绿色游牧民族》。以台湾经典文学作品为经纬所写成的报导文学《飞翔之岛》。并为已故版画家蔡宏达作传:《打开火盒子》。

  二○○六年参与「张曼娟奇幻学堂」,改写《镜花缘》,出版《花开了》;二○○八年参与「张曼娟成语学堂」,以亲情启示为主题,完成《爷爷泡的茶》。二○○九年参与「张曼娟成语学堂2」,以台湾九二一大地震十週年为背景,述写单亲家庭少年故事,《星星坏掉了》。二○一○年,以唐代边塞诗为引,创作花莲民宿少年的故事《边边》。2008年与香港插画家bubi合作图文书《我爱树仔》。

  此外,与导演侯季然,曾合作影像诗《购物车男孩》,于公共电视和金马影展播放。另一与侯季然合作诗歌短片《使景迁》,获台北诗歌节影像诗首奖(2008)。

徐嘉泽

  迷你马身高,头发短短和身高一样长不高,只好努力出书来把自己垫高,台客混搭日系野狼风,ㄓㄗㄢㄤ嘴里永远分不清,出过散文和小说,热衷旅行来探索外在风景也乐于写故事来深掘人性。作品曾获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Ben Q电影小说首奖、国艺会创作及出版补助、高雄文学创作奖助。着作有短篇小说《窥》、《大眼蛙的夏天》、《不熄灯的房》、《孙行者,你行不行》;散文《门内的父亲》、《城市生活手帐》;长篇小说《类恋人》、《我爱粗大耶》、《诈骗家族》、《下一个天亮》、《秘河》、《他城纪》、《第三者》等书。《诈骗家族》、《讨债株式会社》已卖出电影版权。《下一个天亮》、《讨债株式会社》、《第三者》曾获书展电影媒合平台推荐。

郝誉翔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开设「创意写作」等相关课程,是台湾文坛具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兼学者,曾经获得金鼎奖、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好书奖、新闻局优良电影剧本奖等重要奖项。

  她热爱旅行、潜水和帆船,并且将之化为创作的主题,如小说《逆旅》、《温泉洗去我们的忧伤》以及散文集《一瞬之梦:我的中国纪行》等,便在透过返回她外省籍父亲的故乡:中国的旅行,去叩问个人的家族记忆,并从移民的角度重塑台湾岛屿的历史。而她也尝试从海洋和南岛的角度去诠释台湾,如《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及电影剧本《松鼠自杀事件》,则在探究二十世纪太平洋海岛的命运。

  她同时也从事现代文学及戏剧的学术研究,相关专着有《情慾世纪末──当代台湾女性小说论》及《傩:中国仪式剧场研究》等。而她目前则正在写作一本同样是从「旅行」的概念出发,关于二十世纪初年中国文人如何离开故乡,进入现代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的专着《长路漫漫:现代中国文人的城/乡旅程》,即将完成。

郭汉辰

  一九六五年生,屏东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硕士,目前为文字工作者。四十岁离开记者工作,受到台湾文学耆老叶石涛陈冠学等人的启蒙教诲,以文学为信仰与职志,近年来投入地方书写及各类文体创作,作品丰富多样,成绩裴然。曾获台北文学奖年金类正奖、宝岛文学奖、宗教文学奖、高雄打狗文学奖、台中文学奖、玉山文学奖、大武山文学奖等,多次获得国艺会出版创作类、书写高雄创作计画出版计画补助,被视为南台湾重要的中生代作家。

  出版诗集《每天带着一点遗憾在转动》、《屏东诗旅手札》;长篇小说集《记忆之都》;中篇小说集《回家》(书写高雄出版奖助计画);短篇小说集《封城之日》、《谁在绿洲唱歌》、《剥离人》;散文集《和大山大海说话》、《幸福迎向死亡》、《沿着山的光影》、《穿走母亲河畔》、《揹山的人》(二○一四书写高雄出版奖助计画)。

陈隽弘

  六十八年一月二十六日生,水瓶座,现为高雄女中教师,定居高雄。大学时期发表新诗,陆续得过「时报文学奖新诗首奖」、「吴浊流文学奖新诗首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新诗首奖」、「打狗文学奖新诗首奖」、「大武山文学奖新诗首奖」等。目前在明日报经营个人新闻台「贫血的地中海」。着有诗集《面对》、《等待没收》。

冯翊纲

  剧作家、剧场表演艺术家。国立艺术学院(今台北艺术大学,关渡)戏剧艺术硕士。魁梧英伟的身形,蕴含着澎湃的纤细情感,舞台上风采淳厚。早年加入「表演工作坊」,多次参与集体即兴创作,演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包括《我和我和他和他》、《红色的天空》、《又一夜,他们说相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九三年版、《暗恋桃花源》九九年版、《那一夜,在旅途中说相声》。尤以二○○八年起,主演的精装巨着《宝岛一村》,出身眷村的原生缘份,将来台老兵的形象,相貌音容刻画鲜活,分秒令人动容。

  也是散文名家,霹雳直言,行文简洁,情真意切。曾担任「联合副刊」、「时报周刊」、「幼狮文艺」专栏作家。已出版影音光碟数十种,研究文集、文艺创作、剧本、有声书二十多部,近年将文字着作多委託「联合文学」出版。

  冯翊纲的戏文以历史文化为素材,借古讽今,镜鑑春秋。自一九八八年开始,创办并经营、领导「相声瓦舍」,是人生的代表作,以不间断的演出、风行的影音光碟、剧本,成为华文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经典作品《战国厕》、《邓力军》、《东厂仅一位》、《状元模拟考》、《恶邻依依》、《情圣阿弱》、《说金庸》、《卖橘子的》等,是青年学子朗朗上口的名着,表演影音档也被编为中学人文课程辅助教具。

  现任「相声瓦舍」团长暨艺术总监,兼任台师大、北艺大副教授,慈济大学驻校艺术家。因长期在创作、演出、出版、教学的总体贡献,获国军文艺金像奖、中国文艺奖章、十大杰出青年薪传奖、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

黄信恩

  一九八二年生。高雄中学、高雄医学大学医学系毕业,现为国立成功大学附设医院及斗六分院家庭医学部主治医师、医学系兼任讲师。学生时代开始写作,作品以散文为主,曾获联合报文学奖、时报文学奖、梁实秋文学奖、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等奖项,并入选九歌年度散文选、天下散文选等。二○○九年出版首部散文集《游牧医师》(宝瓶),集结医学生、见习医师、实习医师、医官等阶段生活作品;二○一三年出版第二本散文集《体肤小事》(九歌),将身体部位及器官逐一发想为文,并获二○一四年第卅八届文化部金鼎奖优良文学图书推荐奖。

杨佳娴

  一九七八年生,台湾高雄人。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清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台北诗歌节协同策展人。着有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少女维特》、《金乌》,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玛德莲》,论述《悬崖上的花园:太平洋战争时期上海文学场域1942-1945》、《方舟上的日子:台湾眷村文学》,编有《台湾成长小说选》,合编有《青春无敌早点诗:中学生新诗选》(与鲸向海合编)、《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与凌性杰合编)、《港澳台八十后诗人选集》(与郑政恆、宋子江合编)。

刘芷妤

  无糖,半透明,双份酒精。

  曾在不同产业担任不同职称的工作,但其本质不脱「认真的异想天开」。曾出版《迷时回:无糖城市迷路指南》与《To:西子湾岸 我亲爱的永无岛》,恰好,都是关于高雄的故事;恰好,都半真半假;恰好,都关于一件我始终关注的主题:一个人怎么对待另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人。

  其他那些关于人间的事,如果你想知道的话──我从瑞祥国小念到瑞祥高中,逢甲大学中文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曾获全国学生文学奖大专小说组首奖、教育部文艺创作奖现代舞台剧剧本首奖、二○○九年高雄文学创作奖助计画小说组首奖,其他不是首奖的就无需再提。

  杂文随笔散见于个人部落格与其他网路内容平台。

潘弘辉

  高雄小港出生,小港国小、小港国中毕业、前镇高中毕业,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创作组毕业,服役于海军中型运补舰353号一年十个月。曾获吴浊流文学奖、西子湾副刊年度最佳小说家奖、盐份地带文艺营小说第一名、宝岛文学奖、中央日报文学奖等。多次担任小说奖评审于;高雄师范大学南风文学奖、东吴大学文学奖、中山大学文学奖等。曾于自由时报自由副刊担任编辑、文学台湾基金会专案执行等。出版《恆星物语》(春晖出版社,1999)、《脱轨的牌戏》(月冠出版社,1999)、《回旋木马女孩》(探索出版社,1999)、《拜月》(亚细亚出版社,2000)《夕阳山外山──李叔同传奇》(联经出版社,2001)、《人马记事》(麦田出版社,2002)《水兵之歌》(宝瓶出版社,2002)《黑暗中寻找心里的亮光》(高雄市劳工局,2014)、《海风吹过港仔墘》(高雄市小港区公所,2015)。

蔡素芬

  一九六三年生,淡大中文系毕,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双语言文化研究所进修。高中开始小说创作,大学起屡获文学奖项。一九九三年以《盐田儿女》获联合报长篇小说奖,并改拍为公共电视开台戏剧,随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第二部《橄榄树》获中兴文艺奖,二○一四年完成此系列的第三部《星星都在说话》,历时二十年,主题各异、人物相系的作品系列反映了不同世代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人生处境。

  其他主要着作为长篇小说《姐妹书》、《烛光盛宴》,短篇小说集《六分之一剧》《台北车站》、《海边》及译作数本。由于长期担任媒体文学编辑人,亦编选了《九十四年度小说选》、《台湾文学30年菁英选:小说30家》。《烛光盛宴》获二○○九年亚洲週刊十大华文小说、金鼎奖及多种选书推荐。二○一四年最新推出的盐田儿女系列第三部《星星都在说话》,不仅在读者的期待下出版,这三部曲也成为作者撰写长篇小说的新里程。

郑顺聪

  嘉义县民雄乡人,中山大学中文系,台师大国文研究所毕业。曾任《重现台湾史》主编,《联合文学》执行主编,现专事写作。获台北市文学奖,高雄市打狗文学奖,高雄县凤邑文学奖,新竹县文学奖,兰阳文学奖,花莲文学奖,基隆海洋文学奖,国语日报牧笛奖,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杂志编辑金鼎奖,行政院新闻局电影创意故事入选等。

  入选九十六年散文选,二○○八及二○○九台湾诗选,二○一○年饮食文选。着有诗集《时刻表》,记录午后、向晚、夜黑的情思变化,是作家的第一本书。家族书写《家工厂》,写客厅即工厂、台湾经济成长年代的童年忆往。野散文《海边有够热情》:是以高雄蚵仔寮为核心,写梓官、永安、弥陀等地的田野调查。长篇小说《晃游地》:以嘉义市为原型,陈澄波为核心,叙述一个高中生的青春成长故事。

骚夏

  出生于高雄前镇,淡江大学中国文学系、东华大学创作与英语文学研究所毕。现居台北,养猫两只一黑一橘。曾任周刊记者,咖啡厅、花店、书店店员,文学书编辑、企划,目前担任出版社行销经理。

  获教育部文艺创作奖、全国大专生文学奖、台北市捷运公车诗文、入选2011台湾诗选。出版诗集《骚夏》(麦田出版)、《濒危动物》(女书文化)。创作类型为诗与散文,散见于《自由副刊》、《联合文学》、《印刻文学生活志》,曾担任于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专栏「生活课」专栏作家。

图书目录

*推荐短序
*编辑委员的话   宇文正‧陈素芳‧彭瑞金‧焦桐‧鸿鸿
*导读   陈芳明
*高雄作家地图

巴代    简介‧渊源
专访:攀登文学大山的壮旅
评析:建构原住民的多重史观
王家祥    简介‧渊源
专访:毛小孩菩萨
评析:从自然的守护到历史的追寻
王聪威    简介‧渊源
专访:以不存在对抗存在的逆书写
评析:从技艺到记忆:土法炼钢的创作历程
吴亿伟    简介‧渊源
专访:不停转弯的人生书写
评析:抢救贫穷大作战
李志蔷    简介‧渊源
专访:临海眺望的人
评析:从人生到文字再到影像
李长青    简介‧渊源
专访:乡愁与风声
评析:诗坛双刀流
李进文    简介‧渊源
专访:「情意」比「意义」来得动人
评析:剪裁满山的雾,月亮没有失手
言叔夏    简介‧渊源
专访:流动的窗口
评析:隙缝中的探险与聆听
林哲璋    简介‧渊源
专访:「禁止遛狗」为什么是狗?
评析:儿童文学应该老少咸宜
林靖杰    简介‧渊源
专访:寻找生命的空景
评析:边缘便是我的主流
林达阳    简介‧渊源
专访:让文学扎根高雄
评析:赎回遗憾之前的光亮
凃妙沂    简介‧渊源
专访:农村与土地的记忆
评析:土地依然是花园
施百俊    简介‧渊源
专访:武侠是唐吉诃德式的想像
评析:台客武侠小说家
胡长松    简介‧渊源
专访:伫台语小说中做幼路的经营
评析:寻回台湾人真正血统、语言、历史的文学家
凌性杰    简介‧渊源
专访:寻找一个自在的位置
评析:在全世界遇见你
凌烟    简介‧渊源
专访:从自我的流离淬鍊救赎之笔
评析:本土的酷异之花
夏夏    简介‧渊源
专访:无关乎其他,只是想写作而已
评析:复现与直观
孙梓评    简介‧渊源
专访:诗像舞蹈,散文像散步,童书和小说是马拉松
评析:让温柔在风中轻轻扬起
徐嘉泽    简介‧渊源
专访:沐浴在南国的阳光下
评析:当生活藏不住一名写作者
郝誉翔    简介‧渊源
专访:从女儿到母亲:母女关系的清理与探究
评析:异女身体的窥探与展示
郭汉辰    简介‧渊源
专访:计画写作,混搭文类
评析:被追赶的人
陈隽弘    简介‧渊源
专访:终于无法变成鸟,与你们一起远走高飞
评析:本色天真
冯翊纲    简介‧渊源
专访:一种声腔
评析:相声儒侠
黄信恩    简介‧渊源
专访:散文是生活的不断开发
评析:航行于肉身灵魂
杨佳娴    简介‧渊源
专访:跨越界线
评析:伊卡勒斯城市梦游
刘芷妤    简介‧渊源
专访:火热的人很难冷静客观
评析:如果精灵会写小说,大概就是这样子吧
潘弘辉    简介‧渊源
专访:返航
评析:炮辉
蔡素芬    简介‧渊源
专访:用小说写诗
评析:壮阔的日常史诗
郑顺聪    简介‧渊源
专访:以文字酬谢生命中的每段时光
评析:活泼温暖的野书写
骚夏    简介‧渊源
专访:写诗是,沿路放饵
评析:家族与情慾图像的女女诗篇
*高雄作家年表

图书序言

从技艺到记忆:土法炼钢的创作历程

──专访王聪威

徐汉明/文

除了身为《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以外,王聪威也是一位优秀且的小说家。前期充满才思与诗意和思辩文字的《稍纵即逝的印象》,一转而到父母辈记忆中的老高雄地景书写──《复岛》和《滨线女儿:哈玛星思恋起》,再到《师身》中畸恋间的细腻描写。我们还在期待,他能给我们更多故事和技艺的展现……

徐汉明(以下简称「徐」):你的作品《复岛》、《滨线女儿》都被贴上了「新乡土小说」的标签。两部作品的背景分别是高雄旗津和哈玛星,这样作品中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展现想必都和从你生活经验中的地理、人文风景有关。想请你以这两本作品为出发,谈谈你的作品和你的出身地高雄之间的关系。

王聪威(以下简称「王」):其实我的小说和我的出身/生地是完全无关的。我出生的地方是高雄市,五岁以前是住在高雄县五甲,之后搬到高雄市前镇区的草衙,最后搬到凤山。但是搬到凤山时,我已经到台北市唸书、工作,也很少回去了。《复岛》和《滨线女儿》所描写的地理场景,一个是高雄旗津区,一个是鼓山区的哈玛星。这两个地方我从来都没住过,所以这跟我个人的成长史没有关系,对我来说其实都只是「回乡」去探访亲戚的地方;不过因为我父亲是旗津人、我母亲是哈玛星人,这两个地方对他们而言是充满故事的地方。因此这两部作品的写成,主要是透过「人」──我想写我的父母与他们过去的成长经验──而非我自身与这两个「地方」有什么关联。等我真正着手开始要开始写这两部作品时,我才开始做田野调查:实地探访、收集资料、拍照等等。在我着手蒐集资料时,才发现无论是旗津或是哈玛星在地的文史资料其实不算很多;但这几年来相关的资料蒐集、建构,以及社区营造的工作已经开始越来越充足了。好比说,我们家有一位朋友(我都称唿她「阿姨」),是哈玛星当地邮局的支局局长,她一直很努力保存在地的一些文化、历史资料,也是哈玛星文化协会的成员。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