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兰成.天地之始

胡兰成.天地之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兰成
  • 天地之始
  • 先秦哲学
  • 思想史
  • 中国哲学
  • 历史哲学
  • 文化史
  • 哲学史
  • 古籍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林谷芳说:「有些生命乏善可陈,有些生命一语道尽,有些生命则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胡兰成怕就是这样的人了。……护张爱玲,指其薄义寡情;谈国家民族,说他汉奸贼性;论风流才性,属他潇洒自如;看出入古今,举其道俗纵横。」

  这是第一本正面的、全面的,描述和评论胡兰成的书,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了解这个历史上颇多争议的人物。
《风雨故人录:乱世中的生命与情谊》 一卷跨越时代的浮世绘,一曲在历史洪流中挣扎吟唱的生命赞歌。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人物的生平功过,而是以一种更为广阔、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中叶,那段风云变幻、世事沉浮的特殊历史时期,普通人在时代巨变面前所展现出的复杂人性、坚韧生命力以及那些刻骨铭心的情谊。它是一部关于“在别离中寻找相聚,在动荡中坚守本真”的群像史诗。 第一章:江浙烟云与故园情思 开篇将我们带回了二十世纪初江南水乡的静谧与繁华并存的景象。这里,是传统文化根基最为深厚,同时也是现代思潮涌入最早的地区之一。作者以细腻入微的笔触,描摹了旧式士绅家庭的日常生活侧影——晨起诵读的古籍、庭院深深中的光影变幻、以及在家族礼仪与新兴教育之间的微妙张力。 这一章重点刻画了数个家庭的兴衰。我们跟随一位早慧的江南才女,看她如何在家庭期望与个人抱负之间挣扎求索;目睹一位受过新式教育的青年,如何从最初的意气风发,到面对家道中落时的迷茫与无助。他们的故事,是那一代知识分子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的缩影。他们的情谊,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之上,纯粹而易碎,如同江南春日里的雾气,转瞬即逝。 第二章:烽火连天下的际遇与抉择 随着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战火开始无情地撕裂着这片土地。本章着重展现了在极端环境压力下,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战争不仅考验着人们的勇气,更拷问着他们的道德底线和生存哲学。 故事线索围绕着几对身份迥异的“故人”展开:一位曾是地方贤达的遗孀,如何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坚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庇护邻里;几位流亡在外的学生,如何在颠沛流离中相互扶持,用文学和艺术来抵抗精神的荒芜;还有那些不得不“站队”的普通人,他们在政治立场与个人良知之间进行着痛苦的权衡。 这里的“情谊”不再是风花雪月,而是生死相托的义气。作者没有简单地划分善恶,而是深入探究了“情势所迫”下的复杂人性。每一次的背叛或坚守,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而这些代价,最终都凝结成了故人之间难以言说的默契或永恒的遗憾。 第三章:南渡与北归:时代的流放者 历史的必然性将无数人推向了新的地域,开始了“流放”般的生活。本书的第三部分,聚焦于这种地域性的迁徙对个体生命的影响。 我们跟随一支南下的考察队,看他们如何在陌生湿热的环境中重建学术阵地,他们的学问精神如何像一株野草,在贫瘠的土壤中努力向上生长。同时,也描绘了留在原地的人们,如何适应新的秩序,在旧日熟悉的街道上,扮演起新的角色。 作者着墨于“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乡愁不再仅仅是对故土的眷恋,更是对逝去的生活方式、对旧日朋友圈子的怀念。书中刻画了一组通过秘密通信维系情感的旧友,他们的信笺往来,充满了对过去美好的追忆,和对未来模糊的期盼。这些信件的内容,成为了抵抗时间侵蚀的唯一屏障。 第四章:废墟上的重建与记忆的重塑 战争的硝烟散去,留下的不仅是断壁残垣,更是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道德困境。本书的尾声,关注的是“战后”的重建时期,这往往比战争本身更为艰难。 这一章探讨了“记忆”的重塑。不同的人对同一段历史有着截然不同的记忆,这些记忆的差异,如何影响着他们彼此间的关系?一对曾经在危难中相濡以沫的恋人,如何在和平年代的琐碎与猜忌中,发现彼此早已被历史磨砺得面目全非? 本书最终落脚于一种深刻的理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情感连结,才是抵抗虚无、抵御遗忘的终极力量。那些在风雨中萍水相逢、又在离散中各自天涯的“故人”,他们的故事,汇集成了一部关于韧性、关于爱、关于如何在历史的巨浪中,努力保全一方人性的净土的民间史诗。 本书特色: 群像叙事: 不拘泥于单一视角,以多条生命线索交织,展现时代的广阔图景。 历史的厚度与人性的温度并重: 严肃地对待历史背景,但情感表达细腻入微,拒绝宏大叙事下的扁平化处理。 语言风格: 借鉴古典白描的手法,融入对传统文化意象的理解,文字间流露出一种对逝去时光的沉思与敬意。 《风雨故人录》旨在让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重新审视那些在动荡中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平凡身影,感受那些超越了政治立场、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真挚情谊。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胡兰成

推荐序 写人,就是印心林谷芳   三
推荐序 武士薛仁明朱天文  一三
增订版自序一七
增订版前言二三

第一章 学书学剑意不平,未知成败只今生三九
    ︱谛观胡兰成

一、寂寞繁华皆有意四 
二、是非一生.爱憎两极四七
三、内游外知.亦主亦客五七

第二章 是非功罪迷千春六一
    —胡兰成其人

一、谤誉之中,谤誉之外六二
甲、敌满天下六二
乙、识者何人六四
丙、是非之外,别有风光七五
二、成败之中,成败之外八三
甲、舟人指点至今疑︱侧论汪精卫八三
乙、渔樵闲话胡兰成与汪政府九一
三、女子关系天下计︱胡兰成与女子一 六
甲、风月情债一 六
乙、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一一二
丙、以女子为师一一七

第三章 「志士无一物,欲使世界一」一二五
    —胡兰成其道

一、无缚无解︱「道人」胡兰成一二六
甲、应作如是观一二六
乙、初机一三三
丙、当下一机一三八
二、逢佛杀佛︱「逃难者」胡兰成一四九
甲、动乎险中一四九
乙、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一五七
三、千劫如花︱「亡命客」胡兰成一六七
甲、体露金风一六七
乙、雄剑挂璧,时时龙吟一七四
四、剑刃上行︱「荒修行者」胡兰成一九一
甲、以色显空︱为胡兰成与唐君毅之辩进一解一九一
乙、剥复之机二 三
五、天下事,犹未晚︱「志士」胡兰成二一七
甲、破「民主」迷思二一七
乙、为中国的政治正名二二二
丙、惟王建国二三 

第四章 一艺易致,大道难闻二四一
    —胡兰成其艺

一、格局二四二
甲、参驾六龙,游戏云端二四二
乙、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二五一
二、音乐二六三
甲、音之美,生于人之美二六三
乙、乐之道,通于天人之际二七一
三、书艺二八六
甲、书者,王道也︱胡兰成〈书论〉二八六
乙、天心人意︱胡兰成论书二九三
丙、隐谷之中,幽兰独秀︱散论胡兰成书法二九九
四、文章三一七
甲、华服贵涩色,茶苦是至味︱评所谓「耽美」说三一七
乙、惊波洄澜,潋滟无际︱胡兰成的文章三二三

第五章 结语三三七

附录 胡兰成年表三四三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写人,就是印心 台北书院山长 林谷芳
  

  人该怎么写?大问题不好直接攻坚,就先从与生命最相关的艺术谈起吧!
  
  谈禅艺术有三个顶尖的作品不能不谈:王维辋川诗的〈辛夷坞〉、牧溪的〈六柿图〉,以及京都的〈龙安寺枯山水〉。
  
  〈辛夷坞〉是诗白描的极致: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诗是直抒,写最单纯直接的景,谈事无啥发明,谈理无有衍伸,谈情淡然亦舍。诗若化成白话,说与小儿听,可能落个无聊之讥。
  
  但正因如此,繁华落尽,自是辋川诗的极致。
  
  〈六柿图〉以简笔写的是日常的六柿:
  
  随意的几笔,有墨有白,有方有圆,原自在那!却惹得艺术学者用几何比例、用密教曼陀罗来谈它,说画家如何安排这六颗柿子的浓淡主副,却不知正是禅家无心所得,要能安排,何必只此一幅!
  
  「龙安寺枯山水」只一字「寂」:
  
  到此,万缘放下,在龙安寺,是整个空间让生命溶释,而就因能量来自整个空间,因此,历来再好的照片都无法描绘「龙安寺枯山水」的万一,许多人自图像看它,总觉不如何,但又见日人、禅家如许推崇,就编上一些理由附会,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谈来头头是道,问题是,禅家怎会如此啰唆、如此颠倒、如此死于句下!
  
  死于句下,就是如此!才惹得议论满天下、公案满丛林,而议论者看似说理分明,却最是不能契入禅者。言语有时而穷,对寻常事物都如此了,何况那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事!
  
  谈艺术如此,谈人,更是如此,不能死于句下!
  
  人也许没有这些艺术的极致,但人远为复杂,寻章觅句,只能见秋毫!死于句下,见到的不只是人的片面,还是自己想看、想臧否的那一面!
  
  写人,其实像面对公案,答案没有客观的,反映的其实是自己。一个人在不同生命境界中,对同一公案,原就有不同契入,何况不同人!所以说,公案就是面镜子,逼学人映现自己,而宗匠则直接在此破立。参公案,是一种生命锻炼;写人,也是一种生命锻炼。
  
  有些公案老婆心切。如人问大珠慧海「近来用功否?」他回答的用功是「饥来吃饭,困来即眠」,问者以为「一切人总如是」,但大珠却以为不同,因寻常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谈得平常,但日常功用中,却处处是机。
  
  有些公案壁立千仞。如南朝傅大士的禅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一切情识,到此惘然。
  
  有些公案匪夷所思。南泉普愿因东西两堂争猫儿,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他便斩之。这「南泉斩猫」已违佛法杀生之戒,整个公案自不能以凡情解,但答案呢?
  
  答案在哪?其实无论是老婆心切,无论是壁立千仞,无论是匪夷所思,公案之要有解,学人就必须在此发疑情,疑情是觉得这里有讯息,对此有兴趣、有迫切,总觉与自己生命相关,于是日日参之,有天,答案就跳了出来。
  
  善参公案的人善发疑情,而好公案也正因能触发疑情,「为什么它会这样?」许多人面对「婆子烧庵」的公案都会发出同样的疑问: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无暖气。」女子举示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养得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坐怀不乱,却遭婆子斥为俗汉,遣出烧庵,这是何理?能锻炼学人的公案正是如此,不只善起参者疑情,答案还不只一层。就中,有怎样的答案映现的正是怎样的生命风光。谈答案,禅教密各有不同;同是宗门,可以相契,亦可以相违。
  
  好的公案如此,好的生命也如此!
  
  好,不指客观的价值判准,而是学人能在此发出多少疑情?能在此参到什么?
  
  有些生命乏善可陈,有些生命一语道尽,有些生命则横看成岭侧成峰。
  
  横看成岭侧成峰,胡兰成怕就是这样的人了。许多人喜欢谈张爱玲,许多地方她像个谜,但既是谜,揣测加身就理之必然;胡兰成不同,他像摊在阳光下,人人都可以说他,可怪的是,说他竟可以说得如此不同。
  
  不同,可以来自不同的角度。护张爱玲,指其薄义寡情;谈国家民族,说他汉奸贼性;论风流才性,属他潇洒自如;看出入古今,举其道俗纵横。
  
  不同,更可以来自境界的不同。对胡兰成可以一语道尽,对胡兰成也可以顿生疑情。而不起疑情,固难论公案;不起疑情,也难知公案般的生命。
  
  怎么说,胡兰成的一生总该是个公案!是可以启发许多生命的疑情。例如:
  
  他若只是个卑劣自私的小人,在出入生命危境中,却又能如此潇洒自讽,说得过去吗?没有一个生命的高度,只有自私,困境中除了极度展现求生的本领,除了将罪过尽往别人身上推之外,怎可能有一种从容!
  
  又如果他只是个玩弄情性、不学无术的人,那为何博学硕儒、文坛直率之士竟也对其礼敬有加,对其生命风光不掩誉扬呢?
  
  类似的情形在胡兰成身上可说所在多有,可惜的是,多数人却见不及此,其中的原因,当然与他的政治身分有关,但原因也更与他和张爱玲的感情有关,直接的爱恋让许多人的疑情无以产生。
  
  不过,看法会如此差异,会不会更根本的,原是生命层次的差异,而非生命面相的差异,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我不是胡迷、张迷,对他们的作品、生命也不是那么深入,在这里很难直接立言;但胡有两点,却让我很难只从一般人的单一角度或层次来看他。
  
  其中之一是他《中国的礼乐风景》。
  
  礼乐在儒家有崇高地位,是盛世的投射,更是支撑盛世的基底。儒者谈它,悠然神往,可其实这中间却充满了神话。
  
  礼乐是一种仪式音乐,很特殊的仪式音乐,特殊的不是它与如何特殊的宗教连接,特殊的是它虽然诉诸天地之理,但其实是种政治仪式音乐。所以天子有天子之乐,公侯有公侯之乐,乐器、乐章、乐队都有严格规定,例如天子可以四面乐悬,公侯就只能三面,士大夫一面,僭越不得;就是如此,以严格的外在规范来型塑「礼」这人与人之间,尤其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
  
  仪式音乐的特征是极度符号性,这种规范的符号障碍了艺术的呈现。看它,不仅不能只从艺术本位来看,甚至还得接受它常有的反艺术本质,因为它主要并不为艺术而存在。
  
  这样的音乐不好欣赏,却是某种理念信仰的直接表征;就如祭孔音乐,祭孔时听它,庄严肃穆,但平时要你多听两次,便觉无聊至极。所以魏武侯不喜雅乐,却喜郑卫之声,其实是人之常情。而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个社会重建者见到过去典章犹存的激动,而非因直接的乐音而感动。
  
  这样的道理,从音乐经验切入,其实自然易明,但儒者还有许多文史哲家,自己不作音乐,谈起礼乐,则通篇累牍,却又不涉及任何音声的呈现,所谈乃满是神话,最终也只能将自己锁在礼崩乐坏中慨叹。而知音乐者,对此却只能徒唿负负。
  
  在此,胡兰成不然,他不是直接为乐者,谈音乐的专业部分,也看得出他的外行,但对礼乐究该是何种风景,他却有超乎一般儒者的掌握。这点穿透外相及专业障碍,直取本源,却不以本害权的本领,是通人才有的本领,儒者大家在此大都立时露馅,而胡则不,单这点,就不能小觑胡兰成。
  
  礼乐之外,是他的《禅是一枝花》。
  
  文人喜欢谈禅,《禅是一枝花》正是典型的文人笔调,但禅,其实有它最严厉的一面,所以二祖慧可才「立雪及膝,断臂求法」,就此,石溪心月的一首诗说得好:
  
  少室门庭冷似冰,可师曾此一沉吟;
  
  夜阑各自知寒冷,莫待齐腰三尺深。
  
  这么说,是因为禅是自性自悟之事,为「了生死」,就必须打破无始以来的无明,所以过去禅家说禅,「是冰棱上走,剑刃上行,稍一放浪,即丧失性命」之事。禅原是两刃相交、无所躲闪的,在此,没有人情,更不得放浪。
  
  禅的本质如此,但禅的映现呢?它既有「孤轮独照江山静,自笑一声天地惊」的气慨,也有「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平常,更有「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的诗情。这些风光端的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文人谈来,自然兴味盎然。而也的确,自宋起,禅门与文人大相往还,文人固喜谈禅机,宗门也乐用文字接引,可这一走远,却导致文人禅、口头禅满天下,至于当代,禅更早已成为「啜饮一杯午后香醇咖啡」的事了。
  
  《禅是一枝花》,实修的禅者看来,是「以禅为美」的外行话,是丧失性命的放浪语,胡兰成如此谈它,可真应了某些人看胡兰成的既成印象,果真轻薄。但其实不然!
  
  不然,来自胡兰成看到禅的气魄机锋,看到生命的无碍不执,看到行者的大开大阖,契入这,乃可以见到宋之后心灵的干枯闭锁,乃可以见到多数儒者之为名相所惑,由是,中国宋之后许多文化问题乃可以从生命情性的切入得解。
  
  这虽非禅话头、默照的实参,也与直接的公案锻炼有别,但能见此,就能接上禅家的不共,看似简单,其实不易。
  
  不易不只在若没有实参经验很难有此见地,不易也因宋之后对文化、生命的诠释儒家已过度主流,没有人生或历史的高度,就难在这里直接立言。
  
  所以说,《禅是一枝花》,看似病,在面对儒者生命力的萎缩,在对应历史的禁锢下,却有着一种无作自然、一派生机的风光。
  
  音乐及禅这两块,都涉及生命的直接经验,而音乐又具专业性的门槛,禅对文人则充满误区,胡兰成在此,既有他不可小觑的直观,对他,放在凡情中看,的确也有境界无法相应的问题。
  
  境界也许无法完全与胡相应,但情性的切入乃至相契,应该是写者在此能免于见树不见林或夏虫语冰之毛病的前提。正因如此,对仁明的写胡兰成,我不只赞成,还怀着更多期待。
  
  期待是因为仁明虽僻居池上做一名国中老师,但生命却深刻映现着中国耕读文化的种种:与土地、居民的连结,从大自然与生活直接汲取智慧,虽僻处一隅却胸怀天下,虽纵论古今却不见虚浮。他与序中的萧老师曾让我如实地领略中国文化的这种特质,虽然时空不同,生命成就不一,但面对他们的感受竟与我在诸葛庐的心情一样:一个乡间的草庐,一个隐于山林的年轻人,竟能直析天下大势。原来千古一瞬,山川丸墨,只在于你心量如何,只在你将生命安顿于何处。
  
  这样的人来写胡兰成,自然与学院的不同,自然与高来高去的人不同。
  
  期待也因这书写的过程,就是再一次的生命参究,而以胡兰成在外的贬多于褒,如何能以更平常的心直抒而非力图翻案,而非不平于心,其实就是生命境界的一种锻炼。而如果这笔调、这情性、这境界真应了胡兰成的些许风格,那仁明之受胡的影响也才有真正的内化。
  
  的确,仁明的书写有胡兰成的味道,有人以这味道只是同类相聚的自语。但如果,仁明能将胡未说、隐微、乃至不同凡情的部分说出些味道来,则这看似的自语,也就存着以心传心的本质,而在生命的学问里,「印心」这不是最重要的事吗?
  
  谈禅艺术,有人问白得不可再白的〈辛夷坞〉如何领略,我说,你去看〈六柿图〉吧!对〈六柿图〉的无心,学人无法切入时,我说,你去细品〈辛夷坞〉吧!而当无法由此契彼、由彼契此时,我说,你实际的内证缺乏,走一趟龙安寺,静坐在枯山水前,一切就自明了。
  
  这看似循环论证的话,其实是印心的本质;写人,就是印心!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起《天地之始》的那一刻,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待,毕竟“天地之始”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宏大的哲学理论或者历史叙事。然而,当我沉浸其中后,才发现它所带来的震撼,是一种更为内敛、更为个人化的体验。它不是在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编织一种“氛围”,一种充斥着旧时光气息的、弥漫着淡淡忧伤的氛围。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似乎早已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所注定,他们只是在这条既定的轨道上,缓慢地前行,体验着生命中的种种无奈与温情。我常常会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这些人物的经历,也曾在我生命的长河中悄然闪过。作者的笔法,极其老辣,他能够用最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最复杂的情感,最深刻的意境。我欣赏它对于细节的关注,那些被忽略的、不为人所注意的角落,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生命的光彩。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视为寻常的日常,重新发现隐藏其中的诗意。它不是一本容易读懂的书,你需要投入足够的情感和思考,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魅力。它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或许有些涩,但越品越有味。

评分

这本《天地之始》带给我的,远不止书页上的文字。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被封面那股沉静又带着点颓靡的气息所吸引,仿佛一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散发着独属于那个年代的孤寂与风骨。翻开书页,首先触及的是那些细腻到近乎残忍的笔触,它描摹的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细碎的生活片段,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轻易淹没的个体情感。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片静谧的湖面上徘徊,水波不惊,却能清晰地映照出最深处的涟漪。我仿佛能听到作者在字里行间低语,讲述着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那些被世人遗忘的情感。书中的某些章节,读来让人心头一紧,像是被某种情绪缠绕,久久不能释怀。那些描绘人物心理的段落,尤其精妙,不直接点破,而是通过细微的动作、眼神的流转,将人物内心的波澜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常常会合上书,盯着窗外发呆,脑海中不断回放着书中的场景,试图去理解那些人物的无奈与挣扎。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审视那些我未曾察觉的内心角落。它不是一本消遣读物,而更像是一次深入灵魂的对话,一次与过往的静默对视。

评分

《天地之始》这本书,像是在一个尘封已久的阁楼里,意外发现的泛黄的手稿。它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吸引人的宣传语,但当你小心翼翼地翻开它,就会被里面那种古朴而深邃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不急不缓,却又饱含力量。它所描绘的世界,是充满细节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被勾勒得栩栩如生,仿佛触手可及。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时代变迁的描绘,那种在大时代背景下,个体的渺小与无力,以及在绝望中依然坚守的某种精神,都让我深受触动。它不是一本教你道理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去感受的书。它让你去体会那种生命的韧性,那种在困境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些片段时,眼中湿润,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一种深深的共鸣。它让我意识到,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经历,其实都承载着无比厚重的意义。它没有强求你接受某种观点,而是给你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视角,让你自己去思考,去体会。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心阅读的书。《天地之始》的文字,像山间的清泉,潺潺流淌,带走的是尘世的喧嚣,留下的,是内心的宁静。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激昂澎湃的口号,而是用一种极为平实的语调,讲述着一些关于生命、关于情感、关于存在的深刻命题。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那是一种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书中的人物,他们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复杂而动人的画卷。作者的笔触,精准而细腻,他能够捕捉到人物内心最微小的波动,并将其放大,让我们窥探到人性的深邃之处。我喜欢它对于“留白”的运用,很多时候,作者并没有把话说满,而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反而更能激发读者内心的思考。它不是一本能让你快速读完的书,你需要花时间去品味,去咀嚼,去消化。它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也在不断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生命中的美好,重新找回遗失已久的勇气。

评分

《天地之始》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像许多畅销书那样,用直白的语言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来抓住你的眼球。相反,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用一种舒缓而深沉的语调,缓缓铺陈开来。每一句话,每一个意象,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仿佛是作者在漫长的沉思后,才小心翼翼地落笔。我常常会因为一个词语,一段景物描写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意。它所描绘的世界,既有日常生活的琐碎,又有超越时空的哲学思考。读这本书,需要一种耐心,一种静下心来去倾听内心声音的能力。它不像是一场疾驰的列车,而是像一条蜿蜒的小溪,你需要在岸边驻足,才能欣赏到它清澈见底的流淌。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让人心生向往。书中的人物,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有优点,也有明显的缺点,但正因如此,才显得格外真实,格外有血有肉。作者似乎对人性的幽暗之处有着深刻的洞察,却又不会过度渲染,而是将其融入到一种更为宏大的生命图景中。它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丝宁静,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