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二十世纪九○年代中国小说研究

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二十世纪九○年代中国小说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当代文学
  • 二十世纪90年代文学
  • 小说研究
  • 准个体
  • 文化研究
  • 社会转型
  • 文学批评
  • 中国社会
  • 时代精神
  • 后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十世纪九○年代──
莫言、张承志、阎连科、余华、王小波、王朔、朱文、陈染等作家多元并存的文学转型期;
一个既暧昧又模煳,充满了复杂性与矛盾性,从群体形态向个体形态过渡的「准个体时代」。

  本书包括导言和十六章正文,对二十世纪九○年代中国大陆的小说创作进行系统研究。

  上编侧重对九○年代的小说生产进行体制分析和文化分析,涉及作者的写作方式、文化与文学思潮、小说的主题与题材、小说的传播环境等重要问题,力图对特定时段内的文学空间进行宏观分析。

  下编分析九○年代小说的「写物主义」、「日常叙事」、「模煳审美」、「文体演变」、「反讽修辞」、「叙事视角」等问题,是对九○年代小说审美特质的研究。

本书特色

  针对九○年代特殊的文化语境,本书以多元的、立体的视角揭示九○年代小说的文化景观。与以往「作品──社会」二分式的孤立的、机械的研究不同,运用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全面打通了文学的内外分界,真正把文学纳入社会文化肌体的整体动态系统中予以考察,从而揭示出特定时段文学主体的独特生存境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发有


  1969年底出生,福建上杭人。

  经济学学士,文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近年致力于跨学科研究,重点关注文学传媒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客家文化研究等学术领域。

  着有《中国当代文学传媒研究》、《媒体制造》、《文学传媒和文学传播研究》、《想象的代价》、《边缘的活力》、《文学季风——中国当代文学观察》、《诗性的燃烧——张承志论》等,学术随笔集《客家漫步》、《客家原乡》等,主编《边缘中国》、《读网时代》丛书。

图书目录

导言 准个体时代的写作
一、被遮蔽的时间
二、困难的个人
三、被改写的原作
四、在喧哗中遗忘

上编
第一章 自由写作:精神源流与文化困境
一、钱权之间
二、过客或归人
三、「单位」内外
四、自由的代价
五、沉默地思索
第二章 九○年代小说的文化境遇
一、危机或契机
二、还乡与归依
三、还俗与游戏
四、审美理想主义
第三章 「中国后现代」的传统内核
一、道家思维的现代变体
二、禅宗价值的历史渗透
三、实用主义与传统智慧
第四章 九○年代小说的历史迷惘
一、逆反的史诗
二、虚无的梦魇
三、工具化怪圈
第五章 九○年代小说的城市焦虑
一、复调的城市文化
二、暧昧的想像形态
三、可疑的市民话语
第六章 影视文化与九○年代小说
一、寄生与冲突
二、遇合与唿应
三、影像化叙事
第七章 文学期刊与九○年代小说
一、救亡或殉道
二、编辑的文学
三、代群的轮回
第八章 文学出版与九○年代小说
一、功能分化与价值互渗
二、商业意志与雇佣写作
三、时尚速食与长篇泡沫

下编
第九章 写物主义:九○年代小说的叙事情感
一、感伤与冷嘲
二、拟物与泛情
三、消费化情调
第十章 日常叙事:九○年代小说的潜性主调
一、审美的还原
二、幻灭叙事
三、惯性的沼泽
四、主体性的黄昏
第十一章 模煳审美:九○年代小说的叙事风格
一、黑夜的变迁
二、逃避深度
三、犹豫表达
第十二章 边际写作:九○年代小说的女性表达
一、母系寓言
二、诗性叙事
三、隐性对话
第十三章 文体演变:九○年代小说的新闻化
一、时装逻辑
二、文体混融
三、虚伪的真实
第十四章 自我重复:媒体时代的文学病毒
一、重复与复制
二、氾滥的泡沫
三、独创的贫困
第十五章 九○年代小说的反讽修辞
一、言语反讽
二、情景反讽
三、泛讽的歧途
第十六章 九○年代小说的叙事视角
一、告别全知时代
二、旁知视角
三、隐知视角
四、戴着镣铐跳舞
结语:互动与共生
一、历时分析与共时分析
二、文化批评与审美批评
三、创造美学与接受美学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图书序言



  这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答辩时的题目为《九○年代小说与城市文化》,提交答辩的是「导言」加上「下编」中除去「写物主义」和「边际写作」之外的六章,字数约十一万,这些章节意在阐述「城市投影与叙事危机」的核心命题。一九九九年夏天到山东大学执教后,为本科生开设了必修课《中国当代文学》和选修课《九○年代小说研究》,选修后一门课的学生相当踊跃,居然占到了文学院一个年级学生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对以前从来没有登过讲坛的我是很大的鼓励。在忙忙碌碌的教学之余,又花费了大量时间阅读新作品,对论文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与补充,对理论框架和逻辑结构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调整。一九九七年我就开始了论文的前期准备工作,一转眼六年时光就这样匆匆流走了,可论文中依然留有许多遗憾。

  一九九六年,我有幸成为潘旭澜先生门下当时唯一的在读弟子。记得我最初的论文选题是《鲁迅精神的当代命运中国当代作家的人格研究》,研究对象锁定为鲁迅学生辈的冯雪峰、胡风、萧军、黄源、许钦文等人,意在解剖他们在建国以后的历史命运与人格选择。先生对这一选题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遗憾的是,基于资料积累、知识储备和其他方面的原因,我在准备了一年多时间后,最终选择了暂时地放弃。这一选题而今也成了我的一笔「心债」。

  为了完成这一选题,我阅读了三千万字以上的九○年代小说作品。记得那时我成天像着魔了一样,跑到五角场科技图书公司三楼的「天地图书」,大量地选购八折的新书,甚至到了碰到新作品就买的程度。就这样缩衣节食,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支援的情况下,我靠着奖学金、稿费和学校发给的那点可怜的津贴,居然买了两万多块钱的图书。以至于外地的不少同行,竟然常常向我寻求资料上的説明。

  回想复旦的三年时光,内心涌起的真是难以言说的复杂滋味。这是我最用功的阶段,不断地看书,不断地乱涂乱写,成了个十足的书呆子。幸运的是,我在这里还遇见了那么些良师益友,使生活变得寂寞而又充实,孤独但不孤僻。我常常想起深夜从图书馆回南区宿舍的情景,经过国年路和政肃路的交叉口时,不止一次听到垃圾房里传出来的音乐。寄宿在里面的一位乞丐,在铁皮门的背后,不断地用双手拍打着手中的一台破旧的袖珍收音机,把广播里的京剧唱段拍得断断续续,颤颤悠悠。我真的为他的陶醉所感动,甚至觉得自己的痴迷也是殊途同归。毕业前夕,在论文与工作之间搅得焦头烂额的我,觉得自己有点灰熘熘的。能够多少为自己开脱的,恐怕就是校长在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的那么一句表扬,虽然自己没有参加仪式,但这或许能够让自己有那么一点点自信,自以为这三年不全是在浪费光阴。

  先生对我的影响,更值得我珍惜的可能不是学识的传授,而是人格的薰陶。那些与先生在他家南屋的书房「随便谈谈」的时光,在我讨生活的进行状态中,越来越显示出其「不随便」来。一直记得先生和我单独谈到的他的「梦想」:在读大学时,学校后面的铁轨上传来的汽笛声,常常让他突然醒来,恍惚又回到了他第一次搭乘火车走出福建山区的旧时光,生怕自己误了火车。这种「赶路」的焦虑,在我看来它始终陪伴着先生,使他从来不敢松懈。记得两个月前的一个早晨,先生早早地给我打来电话,对我不务正业的小书《客家漫步》给予美意的点评。也正是这些美好的片断,让我不敢自暴自弃,更不敢自鸣得意。

  复旦的深厚传统,总是通过那些德艺双馨、思想常青的前辈学人感染并引导着一批批后来者。尊敬的老人贾植芳先生扶病主持了我的论文答辩。在他简陋的书房里聆听他达观、幽默同时又是忧愤、犀利的谈话,绝对是无法从书中学到的活的知识和活的人格。还有参加答辩的陈思和先生,他对于前辈的敬奉和对于后辈的激励,本身就是一种人格教育方式。他不仅对论文的基本思路,而且对写作的基本规范比如注释的技术要求都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指导,书稿的完成得益于他不断的督促与启发。他本来计画将本书收入由他主编的「文学史创新」丛书,这样的风范常常让我感到惭愧,告诫自己不要懈怠,并转化成鞭策自己的动力。同时感谢答辩委员张德林先生、徐俊西先生和王晓明先生,他们的指导与鼓励,我都将铭记不忘。还要感谢论文评阅专家范伯群先生的提携,他曾经极力地为我创造继续深造的机会,每念及此,心中除了遗憾,总会涌起一种持久的感动。

  尤其要感谢孔范今先生这些年来对我的栽培。他主持了我的硕士论文答辩会,又在百忙之中认真地评阅我的博士论文。这位孔子后裔的长者之风,使我这样的异乡人感受到了齐鲁大地的温暖,让我这样的初为人师者懂得了豁达和包容,懂得了承担和自立,懂得了做一位好教师的前提是继续做一位合格的学生。

  这本书入选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续编)》,其中的《文学卷》将选载本书论述小说与传媒关系的五万字。书中的大部分章节和论文摘要已经发表在《文艺评论》、《文艺争鸣》、《文史哲》、香港《二十一世纪》、《当代作家评论》、《山花》、《上海文学》、《天津社会科学》、《学习与探索》、《文学世界》、《时代文学》、《齐鲁学刊》、《东方艺术》和《中华读书报》上,并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文摘卡》、《中国文化报》、《中华读书报》、《南方文坛》、《文摘报》、《文论报》、《大时代文摘》、《天涯》、《中华文学选刊》、《东海》、《文学报》等二十余家报刊全文转载或部分转摘。剩下的个别章节也将陆续发表。尤其要感谢《文艺评论》素昧平生的主编韦健玮先生,他不仅毫不删改地发表了书中的三章文字,而且在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以刊物的名义将《模煳审美:九○年代小说的叙事风格》报送到中国文联,并获得中国文联二○○○年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真诚地感谢《文艺争鸣》的郭铁成先生和朱竞先生、香港《二十一世纪》的余国良先生、《当代作家评论》的林建法先生、《文史哲》的贺立华先生、《山花》的何锐先生、《上海文学》的蔡翔先生和杨斌华先生、《天津社会科学》的尹靖先生、原《文学世界》的李先锋先生和王光东先生、《时代文学》的李光鼐先生和《齐鲁学刊》的赵歌东先生。我很长时间内都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投稿,想不到一个莽撞者居然能够获得这么多无私的帮助,这些敬业的编辑家们给予的已不仅仅是鼓励,还给予了一种更为公共化的信心。

  非常难过的是,我要在这里表达对在上个月去世的父亲的无限缅怀。在这样的艰难人世里,是他并不强壮的肩膀为我支撑起了一方天地。总难忘记他为我挑着行李,走着泥泞的山路送我上学的情景。也忘不了他到县城的中学为我送米送钱的艰辛。他这一辈子,总是把痛苦嚥进自己的内心,竭尽全力地为儿女争取机会。什么感激啊,报答啊,都显得那么的空洞,留下的只有深深的愧疚与遗憾,痛彻心肺。漂泊天涯的不孝之子,也只能以厚实的脚印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

  还有很多亲人、前辈、兄长和朋友的名字在内心涌动。就让他们的名字,越来越深地刻在心上……

二○○二年六月十八日于济南

图书试读

导言 准个体时代的写作

二十世纪九○年代只是自然的时间概念,我个人也无意将它视为具有充分的自足性的文学史时间。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但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特殊到独立显现的程度,没有了继往开来,没有了历史视野中的相互参照,任何一个时代的自我记录都只能是一笔煳涂帐。正如鲁迅所言:「一切事物,在转变中,是总有多少中间物的。动植之间,无嵴椎和嵴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 在我个人看来,这种「中间物」意识是理解九○年代和九○年代小说的关键所在。传统史学有隔代修史的说法,一者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中的人容易当局者迷,二者一个时代的真正面貌只有在其历史后效显现出来之后,才能获得相对客观的历史评价。但是,「当代」研究的进行状态往往给历史留下鲜活的痕迹,也是生活其中的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九○年代的中国是价值大碰撞、文化大转型的年代,炒得沸沸扬扬的「世纪末」概念与对象自身常常是南辕北辙,我个人喜欢的只是辞旧迎新的「再生」意味,但「再生」并不代表「终结」或「断裂」,它更多地寄予了生活其中的人的一种愿望,我们的未来还是要承担起历史的连续性。九○年代自身并不是一个大时代,我更愿意将它理解成一个文化准备期和精神过渡期,甚至算得上是前奏或序曲。面对着与自己共同度过的岁月,时间、主体、文本、记忆是我的几把钥匙。

一、被遮蔽的时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透,但从一些零散的章节和引文来看,作者的学术功底相当扎实,文字驾驭能力也非常出色。书名“准个体时代的写作”,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思辨色彩,让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梳理,更是一种深度的理论探索。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准个体”这个概念的。它指的是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个体意识,还带着集体时代的印记,但又萌生了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的冲动?这种“准个体”的写作,又会在哪些方面体现出与众不同之处?是更加内省,还是更加疏离?是更加关注个体的日常经验,还是更加反思宏大的社会变迁?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很多作家都在尝试新的表达方式,打破传统的藩篱。这本书如果能精准地捕捉到这种“准个体”写作的特质,并加以系统性的分析,那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文学史梳理。

评分

刚翻开这本书,就被它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气质所吸引。书名“准个体时代的写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小说研究”,光听着就觉得内容会很厚重,而且很有深度。我尤其对“准个体时代”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在我理解中,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经历剧烈转型,个体身份认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过去那种高度集体的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而真正意义上的个体意识又尚未完全形成,处于一个“既非集体也非个体”的模糊地带。这种“准个体”的状态,必然会在文学创作中留下独特的印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阐释作者是如何理解和界定这个“准个体时代”的,并且通过对九十年代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来展示这一时代写作的特点。比如,小说的主题、人物心理、叙事策略等方面,是否都反映了这种“准个体”的特征?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理解九十年代中国小说提供了一个新的、具有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漂浮着一些模糊而又充满象征意义的图像,像是破碎的镜子,又像是抽象的文字碎片。光是看封面,就让人联想到那个充满变革和迷茫的时代。我一直对九十年代的中国小说很感兴趣,总觉得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各种思想思潮涌动,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面貌。这本书的书名——“准个体时代的写作”,这个提法就很有意思,让我思考在那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个体究竟是如何定位自己的,又是如何通过写作来表达和探索这种定位的。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准个体时代”这个概念的,它与之前的“集体时代”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又是什么预示着“个体时代”的到来?这些问题的探讨,想必会触及到当时社会结构的变迁、思想观念的解放,以及文学本身在其中的角色转变。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理解那个年代的文学创作者们,他们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声音,又如何用笔触勾勒出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常会想起当年读过的那些九十年代的小说,那些故事里的人物,那些鲜活的场景。我记得当时很多小说都在探讨“失落”、“迷茫”、“虚无”等主题,似乎一夜之间,我们过去所信奉的那些宏大叙事都变得不再可靠。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准个体时代”,让我觉得抓住了那个年代的一个核心症结。我觉得,在那个时代,个体还没有完全独立,但又已经开始摆脱集体的束缚,处于一种暧昧的、过渡的状态。这种“准个体”的状态,必然会给写作带来很多新的挑战和可能性。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从文学作品中找到证据来论证这一点的?是通过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塑造、叙事方式,还是通过考察作家们在创作中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表达?九十年代是中国社会转型最剧烈的时期之一,经济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文学作为时代的镜子,必然会捕捉到这些细微而深刻的变化。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这种时代背景下的写作特点,揭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社会文化密码。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研究对象所吸引。九十年代的中国小说,在我看来,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时期。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之后,作家们开始探索更广阔的文学空间。而“准个体时代”这个提法,我个人认为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当时社会和个体精神状态的一种过渡性。那种既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开放视野,但又尚未完全形成独立个体意识的复杂状态,必然会投射到文学创作中。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具体的作品和作家进行深入分析,来阐释“准个体时代”的写作特征。比如,人物塑造上是否更加复杂和矛盾?叙事结构上是否更加碎片化和多元?语言风格上是否更加实验性和个人化?这本书如果能够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帮助我重新审视那些熟悉的九十年代小说,那将是非常令人振奋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