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一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卷发掘香港1919至1941年间,印行于杂志、报章副刊及单行本之小说。

  二十年代香港文学新旧交替,白话小说的内容与技巧虽仍处于摸索阶段,却沿此开发出奇异多元的创作实绩。其中可见私小说式的文人感怀、城市感官的印象速写、社会低下阶层生活之刻划;不少作者更通过现代小说此一有待定义之媒介,或深入人际关系、情感爱慾的幽微处,或重塑社会道德价值、性别身份,大胆新颖之想像,未必不及后来者。三十年代末至香港沦陷前,不少内地知名作家短暂来港,固然予本地文坛以启发与示范,但亦同时成为主导声音,文学创作与急迫的政治局势渐见无可分割,早期香港新文学的活力反倒有所减退。

  为存香港文学草创时期之丰富面貌,本卷收入作品既有出于成名作家侣伦、谢晨光、张稚子(张稚庐)等,亦不乏被时代遗忘之无名作者。

本书特色

  1. 本书编选原则、方法和体例严谨,除参考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体例合编为12卷外,并尽量结合香港独有的文学特色,兼具广阔的包容性,亦与目前各地出版的各种文学大系的体例及规模相符,适合图书馆、各相关文学团体及研究机构典藏。

  2. 本书编辑委员会、顾问团均为香港知名学者及作家,极具代表性。

  3. 本书是研究香港文学的必备工具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谢晓虹


  香港科技大学哲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博士。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人文及创作系助理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师。获第十五届台湾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首奖、2004年度香港中文文学奖小说组冠军。个人首本小说集《好黑》获第八届中文文学双年奖首奖。香港文学杂志《字花》发起人之一。近期作品有合着小说《双城辞典》、短篇小说集Snow and Shadow(Nicky Harman 翻译)。

图书目录

总序/陈国球……1
凡例……41
导言/谢晓虹……43

黄天石
一箇孩童的新年……95
双死……100

谢晨光
加藤洋食店……122
跳舞……130
La Bohéme……142
胜利的悲哀……144

昶超
ZERO……165

钗觚
乱蔴……174

盈女士
春三与秋九……177

张稚庐
晚餐之前……185
牀头幽事……192

龙实秀
清晨的和谐……247

张吻冰
重逢……251

岑卓云
夜……260

哀沦
心痕……269

侣伦
Piano Day……275
安安……290
夜之梢……298
绒线衫……304

腾仁
飘泊的片断……352

鲁衡
残废者……358
报复……371
媒……385
求生……395

李育中
异邦人……400
司机生……406

华胥
找不到归宿之夜……412

雁子
快要咆哮的手车轮……423


青年高步律之日曜……434

湘文
消耗……440

刘火子
唐北辰的疯症[存目]……443
邓专员的悲剧……443
两个半俘虏……451

铁鸣
偷大豆……458

丁辛
小黑马……461

芸女士
无名氏的女婴……463

杜格灵
乡间韵事……471
火奴鲁鲁的蓝天使……475

游子
细雨……484

勉己
失眠……493

舒巷城
朱先生……500
歌声……503

易文
午夜十二时……506

路汀
归来了……511

作者简介……515

图书序言

总序(节录)

  香港文学未有一本从本地观点与角度撰写的文学史,是説腻了的老话,也是一个事实。早期出现多种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学史,疏误实在太多,香港学界乃有先整理组织有关香港文学的资料,然后再为香港文学修史的想法。由于上世纪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认为是后来「新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依据,于是主张编纂香港文学大系的声音,从一九八〇年代开始不绝于耳。1这个构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后,首度落实为十二卷的《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际此,有关「文学大系」如何牵动「文学史」的意义,值得我们回顾省思。

  一、「文学大系」作为文体类型

  在中国,以「大系」之名作书题,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赵家璧主编,蔡元培总序,胡适、鲁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大系」这个书业用语源自日本,指有系统地把特定领域之相关文献汇聚成编以为概览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规模;「系」指其间的组织联系。2赵家璧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五十年后的回忆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为题是师法日本;他以为这两个字:

  既表示选稿范围、出版规糢、动员人力之「大」,而整套书的内容规划,又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是按一个具体的编辑意图有意识地进行组稿而完成的,与一般把许多单行本杂凑在一起的丛书文库等有显着的区别。3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以后,在不同时空的华文疆域都有类似的制作,并依循着近似的结构方式组织各种文学创作、评论以至相关史料等文本,渐渐被体认为一种具有国家或地区文学史意义的文体类型、资料显示,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继作有: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台湾则有:
  >《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视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有:
  >《马华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书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后)》(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书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马华文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马华文学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内地还陆续支持出版过:
  >《战后新马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厦门:鹭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种主题的文学丛书,形形色色还有许多,当中编辑宗旨及结构模式不少已经偏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传统,于此不必细论。

陈国球

导言(节录)

  你要拿那些在时间中没有自己位置的事件怎么办呢?那些事件来得太迟,当它们抵达时,时间已经被分配出去、大卸八块、分赃完毕。现在那些事件被人丢下,凌乱地散在某处,悬在空中,像是个无家可归、无所适从的游民。─布鲁诺‧舒兹《沙漏下的疗养院》1

  一

  这里收入的华文小説,2选自一九一九到一九四一年之间。两个时间刻度,便于故事的启动与收结。前者暗示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在文化上激起的波纹,足以延绵彼时的香港,引发文学的新局面;后者召唤战争的记忆: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的黑色圣诞,日军压境,当时的港督杨慕琦被迫签下降书,文化气候亦为之变天。然而,我们或也不妨视这些时间标记为复合时空体的两个侧影、返回历史现场的两个临时入口。

  我把这个选本理解为某种「历史」的入口,并非视小说为时代的「记录」。甚么是写作?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说,语言(langue)是一道边界,而写作──言语(parole)活动是一种逾越,是一种可能性的期待和确定,是一种「行动」。3写作并不被动地记录,这种介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行动,不单波动着语言的界线,它同时是情感、想像与事件的交会处。写作的痕迹因而重新赋予历史一种动态──相对于延绵线性的历史叙述,我想像一个时代的文学选本,呈现的是一种多孔的状态:那些已经逝去的,互相竞逐的声音,仍然企图在历史那张反覆被涂得扁平的脸上,喷涌出来。

  然而,四十年代以前的香港文学,是几乎已经湮没了的声音。如果不是有心者的保存与勘探,4它们大概会在亚热带闷热潮湿的气候里,随发霉的旧报刊,被永久遗忘。事实上,面对倖存的报刊残页,消失与沉默的声音,比遗留下来的更巨大。记忆是选择性的,文学历史的记忆因而也是一种集体念记/遗忘的过程。在我来説,这个选本的目标,即是与被遗忘的对抗;而我也是如此理解这里指涉的「香港」文学。

  在征用「香港」此一意符来理解文学发展时,我们不得不同时意识到它的危险性。「香港文学」之成为一个研究的范畴,浮起于城市主权转易之际,因而弥漫着被消失的阴霾。5这个与政治现实紧密相连的课题,诱使研究者追索一个足以抗衡中原论述的香港主体。然而,香港文学虽与这座城市的命运休戚相关,它作为一种边缘的存在,它的被消失,人们对它的视而不见,未必不是这座城市的常态。二十年代的文学杂志以「伴侣」命名,希望在摩托车与商店招牌之间觅得相濡以沫的同路人又有文人组织「岛上社」,以文学出版来抵抗这座「无声之岛」,7都説明了文学生命与这个商埠紧张关系。

谢晓虹

图书试读

黄天石 一箇孩童的新年

在动地的爆竹声里。他悠悠地醒了。他今年刚是十一岁。幼稚而简单的思想。使他起了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是别的孩子所没有的。他是一箇孤儿。七岁那年。父母因染疫而死。多亏母舅将他抚养。送他进了一间国民学校。不致失学。他这天早上醒后。心想。今天又加上一岁了。但是。他总不明白。这一岁究竟是谁加给他的。他还记得六岁那年的除夕。临睡时候帐外红烛结了一对烛花。光线狠微弱。他妈妈拿了两箇红纸封包。和几箇橘子。放在他枕边。含笑道。这两箇金钱是你爸爸和我赐给你压岁的。但愿你无灾无病快快长大。说着。伊便俯吻他苹果之颊。表示无限的爱情。他父亲一手搭在母亲肩上。瞧着他笑道。阿民。明天又加上一岁了。我却不愿意你长大。小孩子大了便有许多苦喫。但愿你时常这么大。岂不有趣。他虽不知道父亲话中的意思。但觉得这些话狠奇怪。为什么一箇人大了便会喫苦。因此牢牢记着。他狠爱父亲。并不惧怕。吵着要爸爸和他接吻。父亲便照他母亲这样吻了他几下。他快乐极了。在被中伸出他嫰白的小手来。玩弄着他父亲的胡子。母亲怕他受寒。忙替他穿上一件小绒线衫。他转身又和母亲玩了一会。渐觉疲倦。便阖眼睡去。他梦中还深深留着父母慈爱的印象哩。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