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近代文学
  • 小说
  • 文学史
  • 1919-1949
  • 港文学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献
  • 文学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卷收录1942至1949年间于香港报刊连载及成书出版的小说作品,当中包括侣伦、黄谷柳、司马文森、陈残云、戴望舒、茅盾等十一位作家共十三篇作品。

  此一时期的香港文学经历战乱时期的动盪、沦陷时期的禁制、国共内战的意识形态之争与新时代之预期,除了既有的政治大环境写实或缩影之意义,亦见文学在时代夹缝下反映民情生计的痕迹。入选作品除了具备一定艺术水准以外,亦大致反映了当时报刊上南北文人流动交汇的状况,因此作者身份并不囿于土生土长或长期留港的「香港作家」,亦见断续往返或短期过境作家的贡献;内容上不限于发生于香港一隅的人生百态,亦见南来文人透过小说对内地甚至南洋地区一带的记录、怀缅与想像。

本书特色

  1. 本书编选原则、方法和体例严谨,除参考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体例合编为12卷外,并尽量结合香港独有的文学特色,兼具广阔的包容性,亦与目前各地出版的各种文学大系的体例及规模相符,适合图书馆、各相关文学团体及研究机构典藏。

  2. 本书编辑委员会、顾问团均为香港知名学者及作家,极具代表性。

  3. 本书是研究香港文学的必备工具书。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 本书是香港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重要里程碑,收录并系统整理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即1919年至1949年间——于香港地区产生、发表或对香港文学产生深刻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 本卷集中呈现了这一阶段香港小说创作的丰富面貌与复杂脉络,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入的视角,去考察和理解现代香港文学的早期奠基过程。这一时期横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后续影响、殖民地语境下的文化张力、抗战烽火的洗礼以及战后初期的社会转型,香港作为东西方交汇点,其小说创作的生态极为多元和活跃。 时代背景与文学景观 1919年至1949年,香港的社会结构、人口构成和文化环境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政治上的不确定性、经济上的起伏,以及文化上对上海、广州等地的依赖与竞争,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小说家的创作基调。 地域与身份的探寻: 殖民地身份的特殊性使得“香港”本身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小说家们开始关注都市的摩登生活、移民群体的漂泊感,以及在英式法治与传统中式伦理之间的拉扯。作品中对维多利亚港、中环、九龙的描绘,不再仅仅是背景,而是成为了承载人物命运和文化冲突的实体空间。 流派的交织与演变: 这一时期的香港小说,一方面继承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遗产,致力于文学启蒙和现实批判;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大众文学的需求也同步增长。因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严肃文学、通俗小说(如鸳鸯蝴蝶派的残余影响、社会派小说)以及新兴的现代主义探索并存的局面。 卷内精选小说主题与风格分析 本卷收录的作品,从题材广度与艺术追求上,全面展示了这一时期的创作实力: 一、都市生活与市民心态的描摹: 大量作品聚焦于香港快速发展的都市生活。从底层劳工的艰辛到中产阶级的浮华,小说细致地捕捉了现代都市人特有的疏离感、物欲倾向以及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特别是一些描绘殖民地官僚体系下华人心理的作品,深刻揭示了“双重束缚”下的精神困境。例如,一些聚焦于中环商界、法律界或媒体行业的叙事,构建了早期香港现代专业人士的群像。 二、女性意识与家庭伦理的重塑: 随着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新的社会角色的出现,女性形象在小说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本卷收录的作品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而是开始探讨婚姻制度的僵化、女性在职业选择上的挣扎,以及在传统孝道与个体自由之间的抉择。关于婚姻不幸、失足女性或独立职业女性的故事,是这一阶段重要的叙事分支。 三、战争与创伤记忆的书写(侧重抗战前后): 虽然香港在1941年底才全面沦陷,但早在抗战爆发初期,日军对中国大陆的侵略就深刻影响了香港的文化界。一些小说家利用香港作为相对安全的中转站,创作了大量与战争相关的主题,包括难民的涌入、物资的短缺、家国情怀的表达。这些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展现了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责任感与文学的社会干预功能。 四、通俗文学的活力与技巧成熟: 本卷亦收录了在当时极受欢迎的通俗小说。这些作品,无论是以侦探、言情还是武侠的现代变体出现,其叙事节奏、人物塑造和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体现了香港作为商业文化中心的特殊性。它们虽然在当时可能被“纯文学”批评家所轻视,但却是构成该时期文学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后世香港类型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艺术手法与语言探索 在艺术手法上,这一时期的香港小说展现出明显的过渡和实验性: 语言的本土化: 尽管白话文是主流,但作品中开始融入更多粤语口语的语感和表达习惯,使得叙事更贴近香港本地的社会现实,形成了区别于上海、广州文学的独特声调。 叙事视角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全知叙事者,一些作品开始尝试运用更现代、更个人化的视角,如第一人称的心理剖析或限制性的视角叙事,以增强作品的代入感和张力。 象征与意象的运用: 面对复杂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一些作家通过象征性的意象来表达难以言明的忧虑或批判,例如对潮湿、光影、狭小空间的使用,都承载了特定的情绪重量。 总结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不仅仅是一部作品集,更是一份研究香港现代性构建过程中的精神地图。通过这些小说的阅读,我们可以追溯香港文学如何从一个文化边缘地带,逐渐孕育出具有自身特色和深厚人文关怀的叙事传统,为理解20世纪中叶后的香港文化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本书的整理工作,为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搭建了一座通往这段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学桥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念欣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文学士,哲学硕士及博士,现任该系副教授。黄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香港文学及女性文学。着有《晚期风格——香港女作家三论》,获第十届中文文学双年奖文学评论组推荐奖。另与董启章合着《讲话文章——访问、阅读十位香港作家》及《讲话文章II——访谈、评介十位香港青年作家》,编有《翠拂行人首:小思集》,合编《墨痕深处:文学、历史、记忆论集》及翻译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的《阿克瑟尔的城堡︰1870至1930年的想像文学研究》等。

图书目录

总序/陈国球……1
凡例……41
导言/黄念欣……43

罗拔高
山城雨景……77

疑云生
美容有术……97
千金扇……99
张冠李戴……101

黄药眠
淡紫色的夜……103

戴望舒
五月的寂寞……130

叶灵凤
南荒泣天录……134

陈残云
还乡记……155

黄天石
一曲秋心(节录)……212

黄谷柳
春风秋雨……285
刘半仙遇险记(节录)……356

侣 伦
无尽的爱……366
私奔……423

周而复
冶河……433

秦牧
情书……456

司马文森
南洋淘金记(节录)……462

茅盾
锻鍊(节录)……481
惊蛰……519

作者简介……531

图书序言

总序(节录)

  香港文学未有一本从本地观点与角度撰写的文学史,是説腻了的老话,也是一个事实。早期出现多种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学史,疏误实在太多,香港学界乃有先整理组织有关香港文学的资料,然后再为香港文学修史的想法。由于上世纪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认为是后来「新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依据,于是主张编纂香港文学大系的声音,从一九八〇年代开始不绝于耳。1这个构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后,首度落实为十二卷的《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际此,有关「文学大系」如何牵动「文学史」的意义,值得我们回顾省思。

  一、「文学大系」作为文体类型

  在中国,以「大系」之名作书题,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赵家璧主编,蔡元培总序,胡适、鲁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大系」这个书业用语源自日本,指有系统地把特定领域之相关文献汇聚成编以为概览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规模;「系」指其间的组织联系。2赵家璧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五十年后的回忆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为题是师法日本;他以为这两个字:

  既表示选稿范围、出版规糢、动员人力之「大」,而整套书的内容规划,又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是按一个具体的编辑意图有意识地进行组稿而完成的,与一般把许多单行本杂凑在一起的丛书文库等有显着的区别。3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以后,在不同时空的华文疆域都有类似的制作,并依循着近似的结构方式组织各种文学创作、评论以至相关史料等文本,渐渐被体认为一种具有国家或地区文学史意义的文体类型、资料显示,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继作有: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台湾则有:
  >《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视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有:
  >《马华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书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后)》(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书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马华文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马华文学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内地还陆续支持出版过:
  >《战后新马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厦门:鹭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种主题的文学丛书,形形色色还有许多,当中编辑宗旨及结构模式不少已经偏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传统,于此不必细论。

陈国球

导言(节录)

  执笔之时,正值香港动盪时刻,动盪时刻,难免会问「文学何为?」本小说卷所呈现之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九年的香港,较诸今天,不是一个加倍困顿和艰险的时刻吗?然而文学没有须臾离开见证的责任,今人回看,更应仔细追认这些作品回应目下香港之可能。《香港文学大系》既以十二卷「大系」为系统,复以一九一九年新文化运动与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为起讫,当中为「香港文学」溯源、正名,甚至定义自身文化特质等文学史意图,实在毋庸回避。在小説中追迹香港文学起源,是编选《香港文学大系‧小説卷二》(一九四二-一九四九)的基本问题之一,这起码是我个人的理解。

  然而所谓香港的关键时刻,一八四二、一九六七、一九八四、一九九七,以至二○一四,选择甚多,各有背后理据。那么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九于香港有何代表性?一个有代表性的时代是否又等于一个能产生有代表性的小説的时代?关于第一个问题,曾有英国历史学者分别撰文论述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五及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两个时期,如何成为确立香港身份的关键阶段(critical phrase)。前者以沦陷期英国与日本对香港管治权的交涉为研究对象,1后者以战后英国与国共两党周旋为分析重心。2这些政治上的波谲云诡能否反映在文学作品里?而反映了如此「身不由己」的香港时刻是否就是具代表性的香港文学作品?正是本选集要回应的第二层问题。

  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九年的香港,前半为日据沦陷时期,因报禁与言论自由的审查,此时文学作品一直评价不高;后半为国共内战时期,延续抗战期间南来文人以香港为宣传阵地的「过客论」与「平台论」,若以本土价值为宗,此时期文学的代表性自然亦不高。3不过,检视一国或一地的文学起源,往往不一定在文学名正言顺、大有可为的时代发生。在文学存在的基础受到质疑和限制之时,也可以是该地文学定义其自身的抵抗力或包容力的时刻。一九四二至一九四九即使不是香港文学发展中不辩自明的关键时机,通过详细的辨析与呈现,也能在表面上不堪回首的乱离岁月中,发现可堪记取的面貌和意义。

  在介绍本卷小说的编选特色前,我希望简单交代作品的来源和范围。卢璋銮教授曾在《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本地与南来文人作品选(一九四五-一九四九)》的〈编选报告〉中提及编选过程中遇到的六大困难,包括出版物众多且名称混乱、刊物出版匆忙而期号错漏、编者背景及缘起交代不明、书刊印数不多因而能见不全、作者笔名众多、报纸材料尤其不齐备、这些问题在本卷编选过程中自然仍须面对,惟感激大系的编辑团队在二○一二年中开始上载原始报章杂志及单行本材料于电脑云端硬碟供各卷编者閲读,当中包括七十九部单行本、5二十六份报章6及五十份杂志7的全文扫瞄。在此基础上,编者可以因应需要而加入上载资料范围以外的作品,在指定年份中取舍个人认为具閲读价值、艺术价值或历史价值的篇目。本卷工作由二○一二年开始,至二○一五年初才吿完成,除了编者个人工作效率问题外,期间与编委会来回沟通所引起的省思,亦为稍漫长的编选过程带来些有关香港文学起源论与主体性的启示。

黄念欣

图书试读

罗拔高 山城雨景
 
山城连日下着一阵一阵的小雨,如同过不了年的人们,老在呜呜咽咽地。气候跟着寒冷了许多,邬先生虽则加上从英国带回来的那件大衣尚还觉得有点瑟缩。看寒暑表,已是降至四十多度了。马路比较昨日的骤然静寂了好几倍,成为这里兵燹之后最萧条的一刻。这一刻,或许是人们的心脉全停止了;也或许是人们进入了睡眠的状态。是的,人们每夜就这么地勒紧裤带儿去做不觉晓的春眠,让兵燹之后的市街寂静地死去。然而,这,祗是历史上底一剎那而已──人间的一个悠悠的长夜而已。以后,便又热闹起来,如像人们回复了他们的心脉,也如像春眠者给黄莺儿惊醒了似地回转他们的觉醒。但,这觉醒,是惶惶然的,同时也是茫茫然的,给市街闹动了许多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跟前一天那样底穿梳般往来奔忙,挟着旧报纸,破布囊,也有不少携着籐骨书篮在东张张,西望望,莫名其妙地是为了生活呢,还是为了无聊要在闲忙的地方消遣些儿时候。
 
这之后,天刚下过了一场小雨之后,天的脸谱是黯淡的,也是悒郁的,如像人,经过了一回鸣咽之后,在满是泪痕的脸孔上总露不出一丝笑容来,心底悽酸,依然在心底裂缝里涔涔然流出那所余无几的血液,这年头,不但是天了,……然而,天,我们是不晓得它是有甚么怀抱的,我们应该说人,人给突然的轰隆惊醒了,而对于这个时代也开始了认识,眉头就锁得像保险箱一样的紧密,拉长面孔全没有些儿愉悦的衷怀,甚至于……至少是没有以前那么浑浑噩噩底做人的态度。为的是,米啊!无论如何是他不能忘怀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其次,钱呢!也是想不出一个稍许健全底开源节流的办法。其实,他们是要挣扎生存而却无从挣扎了。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香港电影情有独钟的观众,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的香港文学抱有极大的兴趣,因为我知道,很多优秀的电影剧本都源自于那个时期的文学作品。然而,《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虽然提供了丰富的文本,我仍然希望能够从中找到那些极具影像化潜力的故事。我梦想着能够看到那些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充满戏剧冲突的小说,它们能够让我如同观赏一部精彩的老电影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出画面,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独特韵味。我热衷于那些能够改编成电影,并能在银幕上重现那个年代香港风貌的作品。我尤其期待那些能够描绘出浓厚时代背景下的故事,比如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或是战后经济发展初期的活力与挑战。我相信,这些文字不仅是故事,更是宝贵的影像素材库,等待着被发掘。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文学作品中能够营造出浓厚地域氛围的描写情有独钟,而《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无疑在这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但我更想深入挖掘的是,在小说创作的背后,那些作者们是如何看待当时的香港,以及他们笔下的香港与现实世界究竟有着怎样的联系。是浪漫化的描绘,还是批判性的审视?是对殖民地背景的无奈,还是对未来发展机遇的憧憬?我希望能从那些故事中,读出作者们对香港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微妙反映,以及他们对香港身份认同的思考。那些能够触及时代痛点,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我热衷于探究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学、社会学价值,希望通过阅读,能够构建起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1919-1949年香港社会图景。特别是那些描写社会矛盾、阶级分化,或是女性在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的作品,它们往往能够揭示出更深刻的人性与社会议题。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而香港文学,特别是1919-1949这个时期的作品,对我而言,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域。《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但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更广泛的国际文学影响,以及香港文学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希望能够找到那些在叙事手法、主题选择、甚至是语言运用上,能够与同时期的中国大陆或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产生有趣的对话的作品。那些能够展现香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独特地位,以及它在文学创作上所表现出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作品,才是我最想深入了解的。我尤其对那些能够体现出香港在文学上如何回应时代思潮,以及如何探索现代性议题的作品感到好奇。

评分

阅读文学作品,我最期待的是能够获得一种情感的共鸣,以及对人性深处探索的体验。在《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的扉页之外,我依然在追寻那些能够让我感同身受的故事。那些关于爱情的痴缠与别离,关于亲情的温暖与羁绊,关于友情的坚守与背叛,都是我所渴望阅读的内容。我希望能够遇到那些笔触细腻,能够深刻描绘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在情感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的作品。那些能够让我为之落泪、为之动容,甚至为之扼腕叹息的故事,才是我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揭示人性弱点,展现人类在困境中的坚韧与光辉的作品。希望在那些未曾深入细读的章节里,能有这样的篇章等待着我,让我能够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感悟人生的百态。

评分

最近有幸翻阅了《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小说卷二》,虽然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预想的要丰富,但我依旧对那个年代的香港小说产生了更深的探究欲望,尤其是对那些尚未被广泛提及,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独特时代气息的作品。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让我窥见那个时代普通市民生活百态的篇章,那些描绘着战前或抗战时期香港街景、市井小民情感纠葛,甚至是早期移民扎根立足艰难的叙述。我希望能够从这些文字中,感受到一种朴实而真挚的力量,了解在历史洪流中,个体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挣扎、奋斗,并最终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那些描写家庭温情、邻里守望,或是年轻人对未来憧憬与迷茫的作品,总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尤其对那些作品中可能出现的方言、俚语,以及那些承载着特定地域文化元素的词汇感到好奇,它们如同微小的琥珀,封存着逝去的时光。我坚信,通过阅读这些被时间淘洗过的文字,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香港文学的根基,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发展至今,成为一个多元而富有活力的文学传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