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岭南大学荣休教授,着作等身。与闵福德教授合编的学术着作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Volume 1: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深受好评。其他文集包括《吃马铃薯的日子》、《二残游记》、《九七香港浪游记》、《偷窥天国》、《传香火》、《小说与戏剧》、《情到浓时》、《文字岂是东西》等。译作则有《中国现代小说史》及《一九八四》等。
〈私语〉发表于1944年,爱玲二十四岁。林语堂的成名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1935年在美国出版,极受好评。第二年出了英国版,也成为畅销书。林语堂名成利就,羡煞了爱玲小姐。如果她是拿林语堂在《论语》或《人间世》发表的文字来衡量他的中文,再以此为根据论证他的中文比英文好,那真不知从何说起。林语堂的英文畅顺如流水行云,起承转合随心所欲,到家极了。
张爱玲「妒忌」林语堂、觉得他「不配」,或可视为酸葡萄心理的反射。除了海棠无香鲥鱼多骨外,张爱玲终生抱憾的就是不能像林语堂那样靠英文着作在外国领风骚。她从小就立志当双语作家。十八岁那年她被父亲grounded,不准离开家门。病患伤寒也不得出外就医,如果不是女佣使计帮她脱险,可能早丢了性命。康复后,爱玲把坐「家牢」的经过写成英文,寄到英文《大美晚报》(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发表。编辑给她代拟的题目是:“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四年后爱玲重写这段经历,用的是中文。这就是今天我们读到的〈私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