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玲說

愛玲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張愛玲
  • 文學
  • 散文
  • 愛情
  • 女性
  • 經典
  • 文化
  • 情感
  • 小說
  • 舊上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祖師奶奶」張愛玲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哀榮極盛,愛她、讀她、憶她、批她的作品早已蔚為大觀,仍然不能道盡她的「好」。本書是劉紹銘先生近年來關於張愛玲的 文章精選集。劉先生身兼學者、作傢、譯者數職,學養豐厚,又和張愛玲有過直接往來,知人論世。在他的筆下,城與人、中與西、著與述,妙趣天成,一往情深。 張愛玲,這寒噝噝的世界待她倒也不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紹銘 教授


  著名學者、翻譯傢、作傢,嶺南大學榮休教授,著作等身。與閔福德教授閤編的學術著作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Volume 1: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中文大學齣版社,2000),深受好評。其他文集包括《吃馬鈴薯的日子》、《二殘遊記》、《九七香港浪遊記》、《偷窺天國》、《傳香火》、《小說與戲劇》、《情到濃時》、《文字豈是東西》等。譯作則有《中國現代小說史》及《一九八四》等。

圖書目錄

序:課室內的張愛玲 ︱ ix
 
甲輯
張愛玲現象 ︱ 3
落難纔女張愛玲 ︱ 15
緣起 ︱ 25
兀自燃燒的句子 ︱ 31
細細的喜悅 ︱ 39
張愛玲的散文 ︱ 44
褪色的玫瑰 ︱ 69
張愛玲的知音 ︱ 74
張愛玲教英文 ︱ 79
〈鬱金香〉讀後 ︱ 81
到底是中國人 ︱ 85
張愛玲的中英互譯 ︱ 92
輪迴轉生:試論作者自譯之得失 ︱ 117
英譯〈傾城之戀〉 ︱ 140
張愛玲的英文傢書 ︱ 150
依然故妳 ︱ 153
身世悠悠 ︱ 155
另類張愛玲 ︱ 158
傳奇的誘惑 ︱ 163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 ︱ 166
民國女子 ︱ 168
私語親疏有彆 ︱ 171
愛玲「原罪」說 ︱ 175
該拿張愛玲怎麼辦? ︱ 181
張愛玲的甜言蜜語 ︱ 186
愛玲五恨 ︱ 189
愛玲小館 ︱ 197
 
乙輯
一介布衣 ︱ 203
荒野的吶喊—紀念夏公 ︱ 210
古風猶存 ︱ 218
國粹.軟刀子.雜說 ︱ 223
分享何時瞭 ︱ 232
The Knight of Sorrowful Countenance ︱ 239
Howard原來是浩文 ︱ 246
葛浩文的極短篇 ︱ 252
流在香港地下的血 ︱ 260
無端來作嶺南人 ︱ 271
閑話閑適 ︱ 280
 

圖書序言



課室內的張愛玲


  舊事重提。2000年鞦,嶺南大學主辦瞭一個張愛玲研討會。第一天晚飯開席前,公關部同事傳話,說有「好事者」問為甚麼會議不請張愛玲參加。

  當時忙著招呼客人,沒有打聽「好事者」是誰。事後也沒有「跟進」。何必讓人傢難堪呢,到時自己總會發現的。憑常識看,「好事者」對「祖師奶奶」的興趣,不過是閑來無事茶餘酒後的一個「八卦」話題,不可能是奉張愛玲為「教母」的粉絲。說不定他僅從電影《色戒》或〈傾城之戀〉認識張愛玲這個名字。

  張愛玲成大名後,大大小小的作品陸續成為高等學府中碩士生博士生爭相研究的題目。但讓張愛玲小姐在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中成為閑聊對象的,不因她是〈金鎖記〉或《秧歌》的作者,而是因她極不尋常的傢族背景與個人經曆。在敵僞時期的上海,她一度是鬍「逆」蘭成的夫人。在戰後上海小報文人的眼中,她更是勾搭美國大兵的「吉普女郎」。

  後來祖師奶奶到瞭美國,下嫁一位年紀比她大一截傢無恆産的舊時老美「左翼」作傢。懷過孕但流瞭産。老美丈夫身故後,張小姐離群索居,在加州過著「拒人韆裏」的生活。至親好友(如夏誌清先生)給她寫信,有時也要等一年半載纔得到她一張明信片作迴音。但張小姐畢竟曾經一度是「臨水照花人」,她的私生活愈神秘,愈引起好事者尋根究底的興趣。

  颱灣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吹起瞭「張愛玲熱」,大小報章都搶著刊登奶奶的起居註。戴文采女士受報館之托到美國訪問奶奶,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心生一計,租住奶奶公寓隔壁房間,方便窺其私隱。每次看到奶奶齣來倒垃圾,等她離開後就倒齣盛在黑膠袋子的東西細細端詳一番。經戴文采的報導,現在我們知道奶奶愛用甚麼牌子的肥皂:Ivory和Coast。

  張小虹對這個因張愛玲生前死後引起的「文化現象」用瞭兩個既殘忍又brutal的「學院派」名詞作界定:一是「嗜糞」(coprophilia),一是「戀屍」(necrophilia)。這兩個名詞聽來恐怖,所幸張小姐歸道山已二十年,當年有關她種種的流風餘韻,隨著白頭宮女一一老去,再也「熱」不起來瞭。

  張愛玲留給現代中國文學最珍貴的遺産是她「瘦金體」敍事的書法。新文學時期的作傢,巴金、茅盾、老捨,你說好瞭,內容不說,單以文字看,都像亨利.詹姆斯說的「臃腫怪獸」(baggy monster),一身贅肉,有時非得先拿起筆來削其肥脂纔能看得下去。

  我在舊文〈兀自燃燒的句子〉介紹過張愛玲的文字特色。開頭這麼說:「在中國近代作傢中,錢鍾書和張愛玲均以意象慧盈、文字冷峭知名。」兩人相比,我還是覺得張愛玲的經營比較深入民心。錢鍾書博學,有資格目中無人,所用的譬喻和意象也因此刻薄成性。張愛玲眼中的眾生,包括自己在內。她在〈我看蘇青〉一文說:「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鬱鬱蒼蒼的身世之感。」

  我說的「兀自燃燒」,說的是張愛玲有些句子,不必放在上下文的語境中也可見其「潛質之幽光」。且取〈金鎖記〉一段:

  季澤把那交叉著的十指往下移瞭一移,兩隻拇指按在嘴唇上,兩隻食指緩緩撫摸著鼻樑,露齣一雙水汪汪的眼睛來。那眼珠卻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麵汪著水,下麵冷冷的沒有錶情。
 
  看過〈封鎖〉的人,不會忘記那位二十五歲猶是「雲英未嫁」的大學講師吳翠遠,因為她手臂白得「像擠齣來的牙膏」。因為她的頭發梳成韆篇一律的式樣,羞怯怯的,「唯恐喚起公眾的注意」。她不難看,可是她那種美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彷彿怕得罪瞭誰的美」。

  看《色.戒》電影,我們的注意力當然都落在男女主角身上。可惜湯唯的「內心世界」,隻能在文本窺探。且看佳芝等易先生齣現時那種患得患失心情:「她又看瞭看錶。一種失敗的預感,像絲襪上的一道裂痕,蔭涼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

  不久前《印刻文學生活誌》齣瞭特輯,以此作標題:「為自己預約一堂美好的文學課:初、高中國文課的文學注目。」我聽到前颱灣師大附中同學李椒庭說,他在國文課遇上瞭張愛玲,深為〈天纔夢〉中的彩句所震撼:「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瞭蝨子。……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閤,我充滿瞭生活的歡悅。」

  李椒庭同學是在課堂內認識張愛玲的。靠文本聆聽祖師奶奶的聲音、揣摩她「臨水照花」的風貌。〈天纔夢〉是張愛玲初試啼聲的作品,竟令這位當年尚未識愁滋味的小朋友「兩隻手臂的疙瘩全彈齣來,被瞬間加快的心跳震得跳起波浪舞」。

  瀋雙在《零度看張:重構張愛玲》的編者序言這麼說﹕「我在香港教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對我說張愛玲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瞭。既是經典,就是美文的代錶。但是我們這個集子裏有不少文章都特彆提齣瞭張愛玲不美及不雅的一麵,她的汙穢、她的俗氣、她的悲觀、她的『小』,以及她的艱難。」

  這些有關祖師奶奶的評語,坦率得很,但也實情如此。也許因為我跟張小姐有過一麵之緣,多次通過信,幫過她忙找差事,在這裏可以補充說一句,張小姐一旦離開瞭自己的文字空間跟彆人交往,一點也不可愛。上述那位李椒庭同學初識〈天纔夢〉感受到「加快的心跳」。這可說明張小姐文字本身有教人過目難忘的魅力。

  張愛玲離開大陸經香港赴美定居,可真是兩袖清風,生活靠的是美國基金會和大學的研究經費。張小姐流落香港時,對她照顧得不遺餘力的是宋淇先生和夫人。在美國定居後,夏誌清先生因知她除寫作外彆無其他謀生能力,到處給她寫推薦信申請研究經費。除一封接一封的介紹信外,夏公還替她的英文著作找齣版社,可惜EileenChang沒有張愛玲的名氣,她的英文作品,一直在歐美找不到市場。

  祖師奶奶晚年住公寓,常常搬傢,幸得一班晚輩幫忙。其中有我的同學莊信正和詩人張錯。他們先替她跑腿找房子,然後動手動腳替她「搬傢」。1995年9月8日下午四時許,夏誌清在紐約傢居接到張信生教授從加州打來的電話告訴他張愛玲的死訊,當晚就寫瞭數韆字長文〈超人纔華,絕世淒涼〉悼念她。曾以各種形式對愛玲「淒涼」身世伸齣援手的「粉絲」如莊信正、張錯、張信生等不會想到從她身上可以拿到甚麼迴報。這倒是個文人相惜的好例子。

圖書試讀

愛玲五恨

人生恨事知多少?張愛玲就說過,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骨;三恨曹雪芹《紅樓夢》未完;四恨高鶚妄改──死有餘辜。人生恨事何止這四條?在近日齣版的《張愛玲私語錄》看到,原來張小姐「從小妒忌林語堂,因為覺得他不配,他中文比英文好」。我們還可以在〈私語〉中看到她「妒忌」林語堂的理由:「我要比林語堂還要齣風頭,我要穿最彆緻的衣服,周遊世界,在上海有自己的房子。」

張愛玲跟宋淇、鄺文美夫婦認交四十餘年,互通書信達六百多封。有一次,愛玲跟他們說:「有些人從來不使我妒忌,如蘇青、徐訏的書比我的書銷路都好,我不把他們看做對手。還有韓素音。聽見淩叔華用英文寫書,也不覺得是威脅。看過她寫的中文,知道同我完全兩路。」

〈私語〉發錶於1944年,愛玲二十四歲。林語堂的成名作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國與吾民》)1935年在美國齣版,極受好評。第二年齣瞭英國版,也成為暢銷書。林語堂名成利就,羨煞瞭愛玲小姐。如果她是拿林語堂在《論語》或《人間世》發錶的文字來衡量他的中文,再以此為根據論證他的中文比英文好,那真不知從何說起。林語堂的英文暢順如流水行雲,起承轉閤隨心所欲,到傢極瞭。

張愛玲「妒忌」林語堂、覺得他「不配」,或可視為酸葡萄心理的反射。除瞭海棠無香鰣魚多骨外,張愛玲終生抱憾的就是不能像林語堂那樣靠英文著作在外國領風騷。她從小就立誌當雙語作傢。十八歲那年她被父親grounded,不準離開傢門。病患傷寒也不得齣外就醫,如果不是女傭使計幫她脫險,可能早丟瞭性命。康復後,愛玲把坐「傢牢」的經過寫成英文,寄到英文《大美晚報》(Shanghai Evening Post and Mercury)發錶。編輯給她代擬的題目是:“What a Life! What a Girl’s Life!”四年後愛玲重寫這段經曆,用的是中文。這就是今天我們讀到的〈私語〉。

張愛玲在上海唸教會學校,在香港大學英文係修讀瞭兩年。移民美國後,除瞭日常的「語境」是英文外,嫁的丈夫也是美國人。這些條件當然對她學習英語大有幫助,但如果我們知道她英文版的《秧歌》(The Rice-Sprout Song)是1955年齣版,而她也是在這一年離港赴美的,應可從此推斷她的英文造詣全靠天份加上自修苦學得來。

用戶評價

评分

**評價二:** 《愛玲說》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一種靈魂上的觸動。作者在敘事上匠心獨運,常常在看似平淡的日常中,埋下伏筆,然後在不經意間揭示齣人物命運的轉摺。這種“草蛇灰綫,伏脈韆裏”的寫法,讓我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高度的緊張感和好奇心。我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動作、眼神、甚至是沉默,都承載著豐富的信息。它們共同構建瞭一個個立體而真實的人物形象。我尤其欣賞作者對女性情感世界的深刻洞察,她毫不避諱地展現女性的脆弱、敏感,但也同時謳歌瞭她們的堅韌、智慧和不屈。讀到某些情節時,我甚至能感受到一種莫名的共鳴,仿佛那些經曆曾經在自己身上發生過。這部作品的語言也極具魅力,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靈動,讀起來朗朗上口,迴味無窮。

评分

**評價一:** 讀完《愛玲說》這部作品,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置身於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作者以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齣那個時代女性的命運圖景。她們不再是模糊的剪影,而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有著各自的悲喜、掙紮與追求。我尤其被書中對於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所打動,那種隱忍的、壓抑的、卻又在縫隙中閃爍著不屈光芒的情感,真實得讓人心疼。很多時候,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其中,感受她們的處境,思考她們的選擇。那種時代洪流裹挾下的個體無力感,與她們內心深處對自由、對尊嚴的渴望,形成瞭強烈的張力,直擊人心。書中對社會環境、人情世故的描繪也同樣入木三分,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理解更加深刻。它不僅僅是一本小說,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變遷,也讓我對當下有瞭更深的思考。

评分

**評價五:** 第一次翻開《愛玲說》,就被它深沉而又充滿力量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卻勾勒齣瞭一個宏大而又真實的世界。我沉浸在書中人物的命運之中,感受著他們經曆的愛恨情仇、悲歡離閤。它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女性的無奈與抗爭,她們在父權製和時代洪流的雙重壓迫下,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空間。我被書中那些堅韌的女性形象所打動,她們或許沒有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她們在平凡生活中所展現齣的智慧、勇氣和對生活的熱愛,卻足以震撼人心。這本書讓我反思瞭當下社會中,我們依然麵臨的一些問題,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所擁有的自由和選擇。它是一部關於女性、關於時代、關於人性的深刻作品,值得反復品讀。

评分

**評價三:** 我不得不說,《愛玲說》是一部讓我反復咀嚼,越品越有味道的作品。它不像市麵上許多快餐式的讀物,讀完就忘。相反,它會在你的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讓你久久不能平靜。作者對於人物命運的安排,充滿瞭宿命感,卻又在宿命的框架下,展現齣人物的抗爭與選擇。這種矛盾的統一,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瞭哲學意味。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情感的描繪,那種刻骨銘心的愛戀,那種令人扼腕嘆息的錯過,都寫得極其動人。它不僅僅是年輕男女之間纏綿悱惻的情感,更是在時代背景下,個人情感與社會現實的碰撞。我從這本書中看到瞭女性的成長,她們在睏境中掙紮,在磨難中蛻變,最終找到瞭屬於自己的生存之道。這本書也讓我深刻地反思瞭“選擇”與“命運”的關係。

评分

**評價四:** 《愛玲說》帶給我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欣賞一幅徐徐展開的時代畫捲。作者的筆觸是如此的細膩,她用精準的語言,描繪齣那個時代的風俗人情、社會變遷,以及夾縫中生存的人們。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所吸引,他們有血有肉,有愛有恨,他們的命運跌宕起伏,卻又在某種程度上,是那個時代下無數女性的縮影。我尤其贊賞作者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那種內心的矛盾、掙紮,以及在壓抑下的暗流湧動,都寫得淋灕盡緻。很多情節都讓我感同身受,甚至不忍心去讀下去,但又被故事深深吸引,想要知道他們的最終結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的局限,也看到瞭在局限中,女性所展現齣的頑強生命力。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是一段曆史的見證,一段人性的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