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文學的肯定性

追尋文學的肯定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有時候我喜歡歸結某種文學潮流,也不放棄追逐一種更大的慣性,但我總是要找齣那種綫索——它能引導我們走齣現實的迷宮。現實本質上是一座迷宮,因為我們並不知道入口和齣口。但個人心中要有一本地形圖,我想我的批評文字還是不難看齣,不管我如何討論當代文學的紛繁復雜,但我還是有比較明晰的走勢圖。否則,所有的理想思考和具體的作品理解,都不能讓我心安理得。本批評文集,可以看齣我對八九十年代中國文學變革的理解,雖然隻是文學論文,但我力圖在文學批評中揭示齣思想背景,在文本的解讀中,呈現齣曆史的內涵。

─陳曉明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瞭大陸知名文藝評論傢、「長江學者」陳曉明教授治學以來最具代錶性與影響力的單篇論文作品,既反映瞭崛起於1980年代知識份子的心路曆程,也是三十年來中國社會、文化與文學轉型的曆史見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曉明


  男,1959年2月生,福建光澤縣人。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起在北京大學中文係任教授、博士生導師。2012年起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當代文學和後現代文學理論等。齣版有《無邊的挑戰》、《不死的純文學》、《德裏達的底綫》、《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等20多部著作,發錶論文評論400多篇。曾獲首屆「華語傳媒文學大奬」年度評論傢奬,魯迅文學奬理論評論奬(2007年)等奬項。擔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圖書目錄

序「秀威文哲叢書」/韓晗
自序

上篇:理論拓路
1、拆除深度模式——當代理論與創作的轉型
2、歧途中的選擇──現代審美進嚮
3、當下的道路──理論、批評與創作的睏境
4、常規與變異——當前小說形勢與流變
5、反激進──當代知識份子的曆史境遇
6、真實的迷失──從現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7、嚮內轉的美學維度——當代中篇小說的藝術流變
8、現代性與後現代的纏繞及其齣路
9、文化研究──後—後結構主義的興起
10、「恕道」在當代危機中的普適性與積極麵嚮

中篇:批評的見證
1、無望的超越──從深度到文本策略
2、詭秘的南方——先鋒小說的「南方意象」讀解
3、反抗危機──「新寫實」論
4、神奇的他者──中國當代電影敘事中的後政治學
5、異類的尖叫──斷裂與新的符號秩序
6、世俗批判的現代性意義――試論柏楊雜文的思想品格
7、「沒落」的不朽事業——試論白先勇小說中的現代性麵嚮
8、「對中國的執迷」——顧彬《20世紀中國文學史》評述

下篇:作傢解讀
1、個人記憶與曆史佈景——關於韓少功和尋根的斷想
2、復調和聲裏的二維生命進嚮——評張承誌的《金牧場》
3、曆史在彆處——《風過耳》與「新時期」的終結
4、瓶中之水卻也奔流不息——林白小說論略
5、無限的女性心理學——陳染小說論略
6、從前衛女性主義到中國經驗——虹影小說論略
7、後革命的博弈——《女同誌》中的權力與力比多的辯證法
8、始終在曆史中開創理論之路――錢中文的學術思想評述
9、不屈不撓的肯定性——程文超文學理論批評論略
10、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與創新的可能性

圖書序言

1

拆除深度模式——當代理論與創作的轉型


沒有人會否認20世紀的各種學說都陷入瞭偏激的爭執和相互的敵對仇視之中,各種學說和理論都是因為各執一隅纔占下一席之地;而人們更容易憑印象認為,20世紀的理論與創作彼此輕衊也互不乾涉。然而,在諸多貌似尖銳的對立和錶麵的冷漠掩蓋之下,事實上可以歸結齣「20世紀的精神流嚮」在作怪,這一「精神流變」的基本進嚮,可以簡要描述為從「建立深度模式」到「拆除深度模式」。這一「進嚮」到底錶示瞭20世紀理論與創作的齣路還是末路?這種挑戰性的、懷疑的和批判的理論和創作能夠持續多久?失落和失重的當代中國的理論和創作能從這裏找到精神的歸宿嗎?真理的幻景一旦消逝,思想的荒漠便一覽無遺,這並不令人沮喪;恰恰相反,這是真正令人振奮的時刻。

一、落人象徵的深淵:墮落與反叛

用「象徵主義」來概括現代藝術運動的特徵,並不是膽大妄為的冒險嘗試。艾德濛•威爾遜在《阿剋瑟爾的城堡》中,不隻是把它們作為一種藝術方法來討論,而且作為一種態度,一種意識形態,作為整個一係列現代作傢所採取的一種生活方式。「象徵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流派,它在藝術史上隻不過佔據瞭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期的曆史階段,但是,「象徵主義」確定的藝術方式和生活方式,事實上是整個20世紀上半期的創作和理論的世界「觀」;現代主義藝術運動說到底就是在尋找一個現代的精神象徵;現代的文藝理論和批評就是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努力挖掘這個「精神象徵」——由此它們都走進瞭一個不可測定的深層的精神結構。

象徵主義詩派一直在追尋一個神秘的內心世界或優美的夢境,給現代苦難心靈的超度提供一個理想的棲息地。後期象徵派詩人如葉芝、裏爾剋、瓦雷裏,他們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對「精神象徵」的世界挖掘得更加深邃,因為加進瞭關於時間和空間、關於人類命運和死亡的思考。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