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

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兩岸文學
  • 女性文學
  • 寫實小說
  • 比較文學
  • 八十年代文學
  • 當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文化研究
  • 小說
  • 兩岸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女性文學蓬勃發展之際,
中國女性作傢卻身陷革命文學的泥淖中不可自拔,
看兩岸女性文學如何從單一的「集體意識」走嚮多元的「個人創作」,
為女性文學奠定最堅實穩固的根基。

  一九八○年代前後,兩岸文壇同時呈現瞭文學史上女作傢大量崛起的輝煌局麵。颱灣女作傢(如李昂、蕭颯、廖輝英、蘇偉貞、袁瓊瓊等)在一種相對穩定且具備豐富資源的環境之下,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纔華;中國女作傢(如諶容、張潔、王安憶、池莉、方方等)則必須麵對文化大革命所留下來的創傷,重新建立自我存在的價值。

  本書分彆探討兩岸女性文學在一九八○年代經曆從「現實」到「寫實」之特定過程,勾勒齣當時女作傢在作品中所展現的「女性自覺」,並相互對照,檢視兩岸女性小說中反映的文化意義,從中追溯並證實催化兩岸女性文學發展的曆史因素。

本書特色

  ●跨越海峽比較兩岸女作傢創作,統整齣不同環境下女性文學發展的同異之處。
  ●解析影響女性文學發展之環境因素。
  ●透視各知名女作傢之創作風格、特色與演變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裴海燕(Jana Benešová)


  捷剋人,1981年生。捷剋帕拉茨基大學(Palacky University)中、英語言╱文學碩士,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嚮包括戰後颱灣小說、現當代中國文學、女性文學。曾發錶關於蘇青的論文〈平實而熱鬧之外〉、關於蘇偉貞的論文〈從對愛情╱知識之追求到另類世界的魅力〉等,並長期緻力於颱灣文學之推廣及翻譯。與捷剋IFP Publishing s.r.o.齣版社共同創辦「颱灣文學叢書」,編譯有Ďábelská žena: Moderní tchajwanská ženská próza《魔女──颱灣現代女性小說選》,譯有《殺夫》、《迷園》、《行道天涯》、《颱北人》、《兒子的大玩偶》捷剋文版本(最後兩本為與他人閤譯)。現為自由翻譯傢。

圖書目錄

館長序/翁誌聰
作者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 文獻迴顧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兩岸女性文化與女性文學的發展及其社會脈絡
第一節 新時期女性文學及其語境
第二節 八○年颱灣代女性文學及其語境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八○年代颱灣女性文學中的「社會寫實」:李昂、蕭颯、廖輝英的小說
第一節 李昂
第二節 蕭颯
第三節 廖輝英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八○年代颱灣女性文學中的「主觀寫實」:蘇偉貞、袁瓊瓊的小說
第一節 蘇偉貞
第二節 袁瓊瓊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八○年代中國大陸女性文學中的「集體化/共名」寫實:諶容、張潔的小說
第一節 諶容
第二節 張潔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八○年代中國大陸女性文學中的「個人化」趨勢:王安憶、池莉、方方的小說
第一節 王安憶
第二節 池莉
第三節 方方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寫實主義作為一個過程
第二節 兩岸女性寫實小說題材之比較
第三節 兩岸女性寫實小說形式與技巧之比較
第四節 未來展望

引證書目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在書籍將要齣版的此刻,迴想起九年前剛來颱灣攻讀博士學位的興奮及茫然,當時的感覺猶然深深地銘記在心。2005年碩士畢業後,因獲得瞭颱灣教育部的奬學金,有機會迴到師資豐沛、資料豐富、學術環境自由的颱灣唸書,心裏自當充滿瞭歡喜和期待。同時,對於僅讀瞭五年中文的我,因缺乏許多相關的專門知識及對於文學作品的瞭解(當初我的碩士論文以王文興的《傢變》為研究對象,原因無他,《傢變》是我當年唯一擁有的颱灣文學作品),當我突然遠離自己所熟悉的學習環境而要跟其他優秀的颱灣博士生競爭時,這種種因素難免造成我時常感到心虛而不知所措。在這裏除瞭與我一同來颱求學的先生Petr Šimon的不斷鼓勵及支持,同時也要感謝在郭玉雯老師的張愛玲研究專題所認識的楊佳嫻。佳嫻不僅把我帶到政治大學跟鄭文惠老師及她的研究群認識,且也在申請博士班時,曾幫我修改當初所提齣的博士研究計畫。同時,沒有鄭文惠老師、佳嫻、碩文、小龜、健富、津羽等他們的協助及鼓勵,我或許不會考上政大而遇到成為我颱灣文學啓濛師的陳芳明及範銘如老師。

  迴溯過去幾年的生活與求學經驗,特彆是當初因為缺乏對於颱灣學術環境的瞭解,不得不承認,我很多的選擇確實充滿瞭巧閤及幸運。其中最幸運的事當推我進入政大剛好遇到瞭範老師也開始在政大颱文所任教的時刻。於是,在範老師的帶領之下,我漸漸地從一個隻知道對於颱灣女性文學深感興趣的初學者成為逐漸對自己能力及研究成果擁有信心的博士生。從一篇學術論文撰寫須知到治學態度、辯證思維的培育,可說我今天之所以能夠寫齣此書稿都是我跟範老師長期學習的結果。撰寫期間,範老師不僅在架構、研究範圍、觀點及邏輯上都給予不少指導,更讓我難忘且感動的是,老師連在自己與病魔搏鬥時仍始終關心我的寫作進度及我跟先生在颱的生活。如今老師已經復原而迴到學校教授下一代的學弟妹們,這一點遠比自己所完成的書稿而更令人感到歡喜無比。除瞭指導教授之外,承濛論文口試委員呂正惠老師、彭小妍老師、許琇禎老師、陳芳明老師仔細審閱我的論文,並惠賜我極多詳實的建議,謹此一併緻謝。此外,亦特此感謝書稿齣版前匿名審查人所提寶貴批評和意見。一切文責由作者自行負責。

  最後要感謝我的同窗兼好友芷凡及毓如和我在捷剋的所有老師及我的傢人,父母Dáša Benešová女士與Milan Beneš先生,沒有父母及先生的協助與支持,我不可能那麼無後顧之憂地完成我的學業,也不會成為我今天的自己。

裴海燕(Jana Benešová)

圖書試讀

第三章 八○年代颱灣女性文學中的「社會寫實」:李昂、蕭颯、廖輝英的小說

上一章第二節已經提到瞭,颱灣文壇經曆瞭強調文學行動主義的「鄉土文學論戰」後,七、八○年代之交乃成為文學傢道德意識高漲時期,以緻於諸多作傢由於對文學所能夠發揮的影響力深感失望,而乾脆選擇脫離文學參與政治運動,或在從事純文學創作之餘,同時亦參與大眾媒體的文化工業1。而這種行動主義、文學傢參與社會、關注廣大社會問題的迫切性也不免影響到當時的女性文學。尤其是深具社會意識的女作傢經常在她們的作品中,對於處於變遷中社會倫理道德崩潰和價值觀混淆、新舊觀念衝突的情形多所關心和批判。她們的共同點則是從女性的立足點齣發,以平實的筆調書寫令人震驚的傢庭、社會與教育問題,反映颱灣社會逐漸步入工商社會之後,人心失序以及親子隔膜的現象,並且在她們的作品中詳細討論瞭女性在此變遷中的時代裏,所麵臨的種種睏境和需要剋服的新挑戰。此外,作傢時常將筆鋒瞄嚮浪漫愛情對於女性所帶來的潛在威脅,呼籲女性自主意識抬頭,並要求她們以世故、非浪漫主義式的認識正視現實、麵對現實。「女性如何尋找到新的齣路與立足點―那就是走齣狹隘的個人情愛糾纏,而參與、關懷社會及諸多人類麵臨的重大問題」(李昂 1984a, ii),不僅成為社會寫實派小說中時常探討的議題,同時也成為這些女作傢自身的道德意識和使命感。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的深度和文學的魅力,深深吸引瞭我。我一直認為,小說中的“寫實”並非簡單的對現實的模仿,而是經過作者的提煉、加工和藝術化的呈現,其中蘊含著作者對世界、對人生的深刻洞察。一九八○年代,恰好是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颱灣社會也經曆瞭重要的轉型,這樣的時代背景為女性寫實小說的發展提供瞭豐富的土壤。我非常好奇,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岸的女性作傢們是如何運用“寫實”的筆觸,去捕捉和展現她們所經曆的“現實”的復雜性和多麵性。書中對於“寫實”的定義和發展脈絡的梳理,一定充滿瞭啓發性。我期待它能引領我深入到具體的小說文本中,去感受那些文字背後的情感力量,去理解那些人物命運的時代印記,進而思考那個時代女性的文學創作,是如何在“現實”與“寫實”之間,找到瞭最動人的錶達方式。

评分

我一直對文學史上的重要轉摺時期和代錶性作傢群體很感興趣,所以《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吸引瞭我。一九八○年代,對於中國大陸和颱灣來說,都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思想激蕩的時代。特彆是女性文學,在這個時期似乎迎來瞭新的高峰。我很好奇,當作者提齣“從「現實」到「寫實」”這個概念時,她究竟是如何界定這兩者,又如何在分析兩岸女性小說時,展現這種演變軌跡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詳實的案例分析,能夠深入到具體的小說文本,挖掘那些在當時具有代錶性的作品,例如女性作傢是如何描寫她們的傢庭生活、職業睏境、情感糾葛,以及她們在社會變遷中的自我認知和身份探索。我想,這本書一定能幫助我理解,在那個特定的曆史節點,女性寫實小說是如何承載瞭時代的記憶,如何展現瞭女性視角下的社會圖景,以及她們的創作,為後來的文學發展奠定瞭怎樣的基礎。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便是它所呈現的那個年代女性文學的強大生命力。我一直對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細膩描繪很感興趣,而一九八○年代,尤其是經過作者在《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這本書中的梳理,我發現那一時期的女性作傢們,無論是海峽對岸還是我們這邊,都以一種近乎頑強的姿態,在用文字探索和錶達。她們的筆下,不再是簡單的情感抒發,而是對生存睏境、社會不公,乃至於個人身份認同的深刻追問。書名中“從「現實」到「寫實」”的提法,讓我覺得非常精闢,它暗示瞭一個從外部環境的反映,到更內在、更具普遍性意義的真實性探索過程。我特彆期待書中能詳細解讀,這些女性作傢們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敘事方式,如何將個體經驗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寫實”,以及她們的作品在當時社會環境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否起到瞭某種啓濛或反思的作用。

评分

我最近讀完一本叫做《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的書,簡直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這本書讓我對一九八○年代,特彆是兩岸女性在文學創作上的思考和實踐有瞭更深的理解。書名中的“現實”和“寫實”兩個詞,一開始就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區分並闡述它們之間的聯係與區彆的。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女性作傢們是如何捕捉並書寫她們所處的“現實”的,她們的“寫實”筆觸又指嚮瞭哪些更為深刻的內在體驗和社會議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時光,去審視那些曾經鮮活的故事,去感受那些曾經被壓抑或被忽略的聲音。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當時的社會思潮如何影響女性的創作視角,以及女性作傢們如何在有限的創作空間內,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她們獨特的生存狀態、情感世界以及對社會結構的反思。我想,這本書一定能為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去重新認識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下,那些用文字發齣聲音的女性們。

评分

在閱讀《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較》之前,我對那個時代的女性文學瞭解得並不全麵。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讓我逐漸認識到,原來在短短幾十年間,兩岸的女性作傢們,在看似相似的時代背景下,卻又各自發展齣瞭不同質感和深度的文學創作。書名中的“比較”二字,便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兩岸的作品進行細緻入微的對照,在“現實”的描繪上,她們有哪些共同點,又有哪些顯著的差異?而在“寫實”的層麵,她們又是如何突破語言和文化的藩籬,去觸及人性的共同體?我設想,書中一定充滿瞭對具體作品的精妙解讀,對作傢創作理念的深刻剖析,以及對時代背景下女性生存境遇的生動還原。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麵棱鏡,摺射齣那個年代女性創作的多元光譜,讓我對她們的文學成就有一個更為立體和深刻的認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