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颱籍教師劉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島民、新民與國民:日治颱籍教師劉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日治時期
  • 颱灣史
  • 教育史
  • 教師
  • 劉剋明
  • 同化政策
  • 殖民地
  • 知識分子
  • 社會文化史
  • 颱灣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日治時期的「島民」,是殖民母國亟欲同化的「新民」,
但他們有可能成為「同屬天皇臣民、共沐皇恩」的「國民」嗎?
日治時期的颱灣士紳,如何麵對「同化」的難題?

  日治時期的颱語教育,竟是為瞭消滅颱灣人的民族意識、加速殖民地對日本的認同?
  協助日本統治者的颱灣士紳,究竟是當權者的棋子,還是真正為颱灣人民謀福利?


  本書以日治時期颱灣籍教師劉剋明(1884~1967)為研究對象,關注具有漢學素養也接受近代教育的颱灣士紳之認同矛盾。

  具有漢學素養,並接受近代教育,而後又成為殖民教育體係一員的劉剋明,在日治時期的颱灣教育界,佔有什麼樣的位置?他如何看待過去所學?劉剋明在教育界的位置,如何影響他對漢學存續的態度?這與他提倡同化於日本的立場是否衝突?漢學存續的問題,與他參與詩社活動有什麼關聯?

  根據研究,劉剋明將「與『母國人』同化」之途徑視為振興漢學之道。然而,「文化上『種族』的融閤」就像潘洛斯階梯(Penrose stairs)──劉剋明以為每一步的實踐能夠更接近成為「臣民」的條件,但實際上卻是被排拒在日本國體「血統的」論述之外──島民,並無法在從「中原」到「橿原」的論述中成為真正的帝國臣民。本書拋卻「漢民族主義」乃至於「本質性的反抗意識」,根據劉剋明的生命經曆、著作以及詩社參與,透過詳盡的史料分析,從交流與變異的角度貼近日治時期颱灣古典文人。

本書特色

  ★當曆史成為過去,觀看的角度更為重要!

  破除民族意識的藩籬,重新觀看、解讀日治時期颱灣教育的曆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鈺瑾


  新北市新店人,國立成功大學颱灣文學所碩士。研究方嚮以颱灣古典文學為主,曾發錶〈清代噶瑪蘭設廳建城的官方敘述:以古典詩文為分析對象〉。現旅居美國。

圖書目錄

館長序/翁誌聰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迴顧
第三節 概念釋義
第四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劉剋明生平概述與詩作分析
第一節 生平概述
第二節 詩作分析

第三章 「我等新民」的同化之路:颱籍教師的同化論述與實踐
第一節 颱灣語權威教授
第二節 理念與實踐之道:《颱灣教育》發錶之分析
第三節 從「新民」到「臣民」

第四章 《颱灣今古談》中的「颱灣」
第一節 關於《颱灣今古談》
第二節 談颱灣古今‧話本島故事

第五章 「同文」的美麗錯誤:從劉剋明看「漢學」與「同化」的關聯
第一節 帝國統治下的漢學活動
第二節 維係一綫斯文的責任與失落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一、文獻史料
二、近人專著
三、單篇論文
四、學位論文
五、綫上資料庫
附錄:劉剋明生平大事年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颱灣自1895年依「馬關條約」割離清國,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段期間,屬於日本殖民統治時代。每當遇上敏感的「認同問題」時,研究者自身所謂的「中國/颱灣民族意識」,往往成為詮釋日治時期人物的民族認同的標尺。有趣的是,颱灣曆史中有些被稱為「協力者」的人物,經由不同民族史觀的詮釋,竟有著全然不同的麵貌。早期中國民族主義強調「反帝、反封建」,與颱灣相關的研究也必須依循此準則為人物定位。颱灣意識興起後,研究者或站在相反的角度,一定程度地肯定日本統治者的功績;或是站在「反抗史觀」評價當時的人物與事件。站在「反抗史觀」看待「協力者」,則可能得齣兩種不同的評價:一是一味地指責「協力者」是統治當局的棋子,一則是尋求「協力者」有功於颱灣的蛛絲馬跡而將之詮釋為「協力者」的反抗意識。

然而,某人是否具有某意識,是我們透過對他的生命曆程、所處的時代、他的著述、行動、甚至是交友網絡等等的分析,得到的結論。再透過結論,檢視他生命曆程的每個細節。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辯證的過程,而非絕對的標準。我們可以確定的是,二十世紀初,由於新思潮的激盪,颱灣人開始追問:「我是誰?」受日本統治期間,颱灣人開始認識「異與己」,並尋求認同。

筆者認為,這個牽涉殖民結構的問題,必須從日本與颱灣各自的社會脈絡談起。日本展開海外拓殖行動的背景是什麼?當颱灣人遇上新的統治政權,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如何麵對?作為亞洲第一個殖民帝國,日本如何進行對颱灣的同化策略?颱灣與日本同屬儒學文化圈,殖民統治者如何利用文化作為溝通的橋樑?颱灣人又如何麵對日本統治下「文化」與「文明」的變革?透過史料的耙梳,將「協力者」的身分與行動,放在殖民曆史的脈動中反覆思考;經由反覆的探問,讓「認同」的矛盾在「異與己」的辯證下更加明晰。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試圖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捕捉到個體生命獨特的軌跡。“島民、新民與國民”的層層遞進,仿佛描繪瞭一幅身份嬗變的畫捲。我對日治時期颱灣教育體係下的教師群體一直抱有強烈的好奇,他們是承載殖民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連接本土社會的重要紐帶。劉剋明作為其中的一員,他的“同化之道”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實踐?是全然的接受,還是帶有某種審慎的保留?書中是否會探討他所教授的課程內容,以及這些內容在當時的學生群體中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豐富的細節,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教師的日常工作,以及他們所麵臨的社會壓力和倫理睏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劉剋明的故事,能夠理解殖民地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異質文化的影響下,進行自我定位和價值重塑的。這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更是那個時代無數颱灣人身份認同的縮影。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其厚重感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講故事的書,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曆史研究報告。開篇的引言部分就很有學術氣息,但又不會顯得枯燥乏味,作者用清晰的邏輯梳理瞭研究的背景、意義以及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劉剋明這位“日治颱籍教師”置於當時宏觀的曆史背景下的。殖民統治下的教育,尤其是教師的身份,必然是受雙重擠壓的。他們既要遵循殖民者的教育方針,又要麵對本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衝突。劉剋明如何在這種夾縫中生存,並找到自己的“同化之道”,這其中必然涉及到一個復雜的心理和社會適應過程。我很好奇書中會對“同化”這個概念進行怎樣的界定和分析,它是否僅僅是被動的接受,還是包含著某種主動的建構,甚至是策略性的應對?作者在學術上是否采用瞭新的視角或方法來解讀這段曆史?比如,他是否會對比其他同期教師的經曆,從而凸顯劉剋明的獨特性?對於一個曆史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具體的切入點,去理解一個復雜的曆史現象。

评分

我尤其看重這類聚焦於個體生命經曆來摺射宏大曆史的書籍。書名中的“劉剋明”作為一個具體的名字,立刻賦予瞭這段曆史以溫度和人情味。我期待作者能夠通過詳實的史料和細膩的筆觸,將劉剋明這個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他究竟是一個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個體,還是一個在時代浪潮中試圖有所作為的實踐者?“同化之道”這個詞組,聽起來既有策略性,又帶著一絲無奈。我猜想,書中會對劉剋明在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做法進行深入的分析,比如他如何教授日文,如何傳授日本文化,以及在教學過程中,他對學生的影響。是否存在一些他內心深處難以言說的矛盾和掙紮,在書中會不會有所流露?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史實層麵,更能觸及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軌跡。通過劉剋明的眼睛,去觀察那個時代的颱灣,去理解“被殖民”背景下,個體是如何進行身份定位和自我塑造的。

评分

這本書的章節設置我非常欣賞,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敘述,而是圍繞著“島民”、“新民”、“國民”幾個核心概念展開,這種結構化的推進,讓讀者能更清晰地把握劉剋明身份轉變的邏輯。我特彆期待關於“島民”的部分,那會勾勒齣怎樣的颱灣早期社會圖景?劉剋明當時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環境是怎樣的?“新民”的階段更是充滿張力,我想瞭解他是在何種契機下,又如何開始接受或適應日本的“新思想”?這個過程是否伴隨著內心深處的掙紮?而最終的“國民”身份,又意味著什麼?在那個特殊的時代,成為“國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作者是如何通過劉剋明的個人經曆,來摺射齣當時颱灣社會集體身份的變遷的?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史料運用非常感興趣,是通過官方檔案,還是民間文獻?他如何平衡史料的客觀性與人物個體的能動性?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夠對那個時代的颱灣知識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相當引人注目,一種復古的墨綠色為主調,搭配著燙金的幾個大字,瞬間就勾起瞭我對那個年代的好奇心。書名本身就非常有畫麵感——“島民、新民與國民”,這幾個詞語組閤在一起,仿佛 unfolding a grand historical narrative,預示著一個關於身份認同、時代變遷的深刻探討。我尤其對“同化之道”這個概念感到好奇,究竟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一位颱籍教師是如何 navigating 這種復雜的政治與文化浪潮的?他所經曆的“島民”身份,到“新民”的過渡,再到最終成為“國民”,這中間一定充滿瞭無數的掙紮、妥協,甚至可能是激烈的反思。劉剋明這個名字,雖然在我的曆史知識體係中並不那麼熟悉,但這恰恰是閱讀的魅力所在——去發現那些被埋沒的個體故事,去理解曆史的脈絡是如何由無數這樣的小人物構建起來的。我對作者是如何挖掘和呈現劉剋明的人生軌跡充滿瞭期待,書中是否會有他留下的珍貴文獻、私人信件,或是通過訪談後人來勾勒齣他鮮活的形象?這會是一次深入瞭解日本殖民統治下颱灣社會肌理的絕佳機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