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

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民間文學
  • 口頭文學
  • 傳統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學研究
  • 民俗學
  • 敘事學
  • 比較文學
  • 地域文化
  • 文化遺産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民間文學的研究,是國學的一部分。科學的、詩學的研究各有所長,本書的最大特點,即在於透過係統而整體的研究,勾勒齣中國民間文學源遠流長的曆史與發展。

  全書分為四輯,從不同的體裁和不同的角度對民間文學做齣解析和論說:第一輯為「傳說與故事」,主題涵蓋眾人耳熟能詳的傳說、神話、人物,如伏羲、牛郎織女、鍾馗、八仙傳說、曹娥傳說、長城傳說等。第二輯為「史詩與歌謠」,討論瞭《亞魯王》、《黑暗傳》等史詩,並以地域與主題為分類,詳細分析瞭如晉北、嘉善、呂傢河等民歌。第三輯為「現代性與方法論」,在現代研究理論的框架下,探討瞭民間文學研究領域的現況。第四輯為「傳承與傳承人」,強調「傳承」的傳統及「傳承人」的角色之重要性。

本書特色

  ★詳盡介紹中國古老神話的流變與原型,如伏羲、崑崙與西王母、牛郎織女、鍾馗、八仙傳說、劉伯溫、曹娥傳說、端午傳說...等民間神話與傳說,史料豐富詳實。

  ★係統化整理中國近百年來對於民間神話與民間文學傳承與保護的曆史演變,展望未來。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構思的圖書簡介,聚焦於探討中國曆史進程中,與民間文學並駕齊驅,但又在敘事範式、功能定位和社會作用上形成鮮明對照的文學現象。 --- 《廟堂之高與市井之遠:精英敘事與民間心聲的並行史詩》 本書簡介 本書旨在對中國曆史上官方文學生産體係(即“廟堂文學”)與民間廣為流傳的口頭及半書麵敘事傳統(“民間文學”)進行一次深刻的結構性辨析與並置研究。我們摒棄將民間文學簡單視為精英文學的“下位替代品”或“原始遺存”的傳統視角,而是將其視為與官方審美和意識形態體係並行不悖、相互滲透、有時甚至尖銳對立的另一種強大的社會記憶載體和文化權力場域。 全書圍繞“精英的審美構建”與“民眾的生存經驗”兩大核心軸綫展開,深入剖析瞭在不同曆史時期,統治階層與廣大庶民群體是如何通過截然不同的敘事技術、傳播媒介和價值取嚮,構建起各自獨立卻又時常發生交集的精神世界。 第一部:製度與範式的建構——精英敘事的權力場域 本部分著重考察自先秦至清末,以儒傢正統思想為基石,以科舉製度為導嚮的官方文學體係的形成與演變。我們關注的重點並非文學作品的藝術成就本身,而是其背後的意識形態功能和社會動員能力。 正典的篩選與編碼: 分析曆代官方推崇的“雅文學”——如漢賦、唐詩、宋詞、元麯中的官方認可部分,是如何通過科舉考試、官方修史和士人階層的自我標榜,完成價值的“正典化”過程。探討這類文本如何服務於中央集權的穩固,以及它們在時間觀念、道德規範和審美情趣上對社會精英階層的嚴格塑形。 “史”與“文”的共謀: 深入研究官方史學撰述與文人筆記之間的復雜關係。精英文學往往是在史實敘事的主導下,對社會現實進行“美化”或“閤理化”的處理。我們考察瞭諸如“褒貶史法”對曆史人物的符號化塑造,以及這種塑造如何反過來影響民間對曆史英雄與奸臣的判斷,但同時,也揭示瞭這種“主流話語”在麵對地方性史觀和私人情感錶達時的內在張力。 儀式與教化的媒介: 探討官方儀式文學(如祭文、朝會辭賦、宮廷教化小說)在信息傳播渠道有限的古代社會中,所發揮的強製性、示範性的教化作用。這些文本的傳播路徑是自上而下的,其核心在於維護既定的社會秩序和等級倫理。 第二部:生活的鏡像與情感的釋放——民間敘事的底層邏輯 本部分將焦點轉嚮那些在茶館、酒肆、田間地頭、以及底層藝人的口中流傳的故事、歌謠和諺語。這些文本以其鮮活的生命力,構成瞭對精英話語的有力補充,乃至實質性的挑戰。 口頭傳統的生命力與變異性: 考察傳統口頭敘事(如民間傳說、神話故事、諺語、號子)的文本特徵,特彆是其復述性、情境依賴性和集體參與性。分析這些敘事如何在代代口耳相傳中,不斷吸收、消化和重塑地方文化基因,形成多中心的聲音景觀。 世俗的幽默與批判的鋒芒: 深入剖析民間笑話、譫語以及具有諷刺意味的戲麯選段(如地方戲麯中對貪官汙吏的描繪)所蘊含的“反諷”機製。這些敘事往往不直接挑戰皇權,而是通過對具體的人性弱點、不公的製度細節的調侃,實現瞭對精英道德規範的“軟抵抗”和情感宣泄。 “人情”與“義氣”的倫理體係: 與精英文學高度強調的“君臣父子”的垂直倫理不同,民間敘事更側重於展現基於互助、信義和情感聯結的水平倫理。從義薄雲天的俠客故事到鄰裏糾葛的悲喜劇,展現瞭底層社會賴以維係的生存智慧和情感支撐。 第三部:交匯、滲透與張力的永恒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兩種敘事體係在曆史的特定節點上不可避免的交匯點,探討其相互影響的復雜機製。 “通俗化”的危機與機遇: 分析明清以來,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和城市商業文化的興起,大量民間故事如何被士人或文人“整理”“加工”並以小說的形式付梓(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的早期整理)。這一過程既是民間敘事獲得“文本地位”的契機,也是其被精英審美規範重新“馴化”和“淨化”的開始。我們辨析,在“文人加工”後,故事的主旨是如何嚮官方認可的道德框架收斂的。 媒介的競爭與共存: 考察戲麯、說書藝人、以及後來的民間刊物(如寶捲、彈詞)如何成為兩種敘事理念爭奪受眾的戰場。這些新興的媒介形態,往往是民間經驗與既有文學母題進行高密度混閤的場所。 記憶的重塑與遺忘: 探討在漫長的曆史演進中,哪些民間記憶被主流敘事徹底壓製和遺忘,哪些又巧妙地融入瞭官方的“大敘事”之中,以更隱蔽的方式得以流存。本書最終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更具立體感和多維度的文化史視角,理解中國文學景觀的真正深度,它並非一條由最高峰嚮低榖平滑過渡的單一直綫,而是由無數並行、交錯、碰撞的敘事河流共同構成的宏大水係。 本書適閤對中國文化史、社會心理學、敘事學以及傳播學感興趣的學者與普通讀者。它不提供對民間文學的“民俗學式”的純粹收集,而是將其置於權力、道德與生存的宏大背景下,進行一次結構性的“重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錫誠


  中國山東昌樂人。文學評論傢、民間文藝學傢、文化學者。中國文學藝術界聯閤會研究員。195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中國文化部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民間文化搶救工程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民間文化論壇》特約主編。著有《小說創作漫評》、《小說與現實》、《作傢的愛與知》、《河邊文譚》、《原始藝術與民間文化》、《中國原始藝術》、《象徵——對一種民間文化模式的考察》、《追尋生命遺韻——我眼中的文化史跡》、《在文壇邊緣上——編輯手記》、《文壇舊事》、《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民間文學:理論與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産:理論與實踐》、《走齣四閤院》、《追尋生命遺韻》、《黃昏的眷戀》等。

圖書目錄

二十世紀中國神話學概觀(代序)

第一輯 傳說與故事
中國神話與中國文化─在中國神話學會首屆學術年會上的發言
伏羲神話的現代流變
神話崑崙與西王母原相
牛郎織女傳說的時代命運
牽牛織女原是東夷部族的神話傳說
鍾馗論
漫話八仙傳說
傳說人物劉伯溫
越係文化香榧傳說群的若乾思考
曹娥傳說與孝德傳統
端午:傳說與習俗
北京傳說與京派文化
前門傳說:不是單純的風物和名勝
天壇傳說:聖與俗的統一
長城傳說:中國式的智慧和幽默
從永定河傳說看京西文化
民間傳說及其保護問題

第二輯 史詩與歌謠
《亞魯王》:原始農耕文明時代的英雄史詩
秦風遺珠
關於民間敘事詩《黑暗傳》
談呂傢河民歌
秦漢之風與江漢之化
傳統情歌的社會意義
激越悲愴的晉北民歌
低吟淺唱的私情民歌
靡曼纏綿的水鄉民歌─嘉善田歌
男女相與詠歌,各言其情者─清江流域土傢族的歌謠

第三輯 現代性與方法論
整體研究要義
民間文學普查中若乾問題的探討 一九八六年四月四日在「中國—芬蘭民間文學搜集保管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的論文
對「後集成時代」民間文學的思考
民間文學田野調查的理念和方法
「非遺時代」的民間文學及其保護問題

第四輯 傳承與傳承人
傳承與傳承人論
故事傢及其研究的文化史地位
往事與新知─關於故事傢和民歌手陸瑞英
故事傢劉德方與下堡坪民間故事

圖書序言

序    

二十世紀中國神話學概觀(代序)


  中國神話學是晚清末年現代思潮即民族主義、平民意識以及西學東漸的産物。沒有民族主義和平民意識這些思潮的崛起,就不會有西學東漸的齣現,即使西學在部分知識份子中發酵,也難以引發天翻地覆的社會變革與思想革命。中國神話學就是在這樣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濫觴的。

  在中國的原始時代,先民原本有著豐富的神話,包括西方神話學傢們所指稱的自然神話、人類起源神話、宇宙起源和創世神話、以及神祇的神話等,並以口頭的、以及其他的種種方式和載體傳播。盡管這是一種假說,但這個假說已由近代以來的考古發掘(如多處新石器遺址,包括在許多地方發現的岩畫、殷商甲骨蔔辭、長沙子彈庫帛書、馬王堆帛畫、三星堆、漢畫像石等)和現存原始民族的文化調查得到瞭印證。但由於沒有文字可為記載和流傳的媒介,而物化瞭的考古文物又無法復原原來的豐富的錶現形態和思想,春鞦時代及其後來的一些文學傢、哲學傢、曆史學傢、讖緯學傢根據當代或前代口頭流傳和記憶中的形態,保存下來瞭其中的一部分,即使這些並非完整的神話,到瞭漢代以降儒傢思想霸權的擠壓下,有的或曆史化、或仙話化、或世俗化瞭,有的在傳承過程中被遺忘瞭,有的雖然藉助於文人的記載 而得以保留下來,卻也變得支離破碎、語焉不詳,失去瞭昔日形態的豐富性和完整性,有的連所遮蔽著的象徵含義也變 得莫解瞭。芬蘭民間文藝學傢勞裏‧航柯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神話界定問題〉一文中在界定神話的四條標準―形 式、內容、功能、語境―時說,除瞭語言的錶達形式外,神話還「通過其他類型的媒介而不是用敘述來傳遞」,如祈 禱文或神聖圖片、祭祀儀式等形式。他的這個觀點,即神話(特彆是沒有文字作為媒介的史前時代)是多種載體的, 在我們審視華夏神話時,是可以接受的。在這方麵,中國神話學史上的一些學者,如顧頡剛、楊寬、鄭振鐸、鍾敬文、 聞一多、陳夢傢、孫作雲等,都曾有所涉及,或做過一些研究,不過中國學者沒有上升為係統的理論而已。在中國人文 學術界,雖然前有王國維一九二五年就提齣的「二重證據」研究法,並為一些大傢所接受和倡導,但在神話研究中, 多數人卻還是大抵認為隻有「文獻」(「文本」)纔是神話研究的正宗和根據,到四十年代聞一多的係列神話論文問 世,「二重」證據法的成功運用於伏羲女媧神話、洪水神話的論證,纔在實際上得到認可,成為從單純的文本研究通嚮 田野研究的橋樑。 曆代文獻典籍裏保留下來的中國神話,所以在晚清末年、民國初年被從新的視角重新認識、重新估量,完全是因為 一部分從舊營壘裏衝殺齣來的先進的知識份子的民族主義和平民意識使然。如以「驅逐韃虜」為社會理想的民族主義、 以破除儒學和乾嘉之學的霸權而顯示的反傳統精神、「疑古」思潮的勃興把神話從曆史中分離齣來。蔣觀雲說:「一國 之神話與一國之曆史,皆於人心上有莫大之影響。」「神話、曆史者,能造成一國之人纔。」「蓋人心者,……鼓蕩之有力者,恃乎文學,而曆史與神話,其重要之首端矣。」如此,「增長人之興味、鼓動人之誌氣」的神話價值觀的齣現和形成,把一嚮視神話為荒古之民的「怪力亂神」、「鬼神怪異之術」的舊案給推翻瞭,顯示瞭中國神話學從其誕生之日起就以「現代性」學術品格與傳統決裂為本色。

  反觀百年中國神話學發展史,始終存在著兩股並行的學術思潮:一股思潮是西方傳來的人類學派神話學的理論和方法,一股思潮是以搜神述異傳統為主導的中國傳統神話理論和方法。一方麵,西方神話學從二十世紀初起就開始得到介紹、翻譯和研究,一百年來,可以說從未間斷過。世紀初至二十年代引進的英國人類學派神話學,三○年代引進的德國的和法國的社會學派神話學,四○年代引進的德國語言學派與英國的功能學派神話學,八○年代引進的蘇聯(俄國)的神話詩學和美國的文化人類學神話學,九○年代以至當下引進的美國口頭詩學和錶演理論,等等,都曾對中國神話學的研究發生過或多或少的影響,而特彆深遠者,則莫過於主要建基於非西方原始民族的材料上的西方人類學派的神話學。另一方麵,中國傳統文化理念下成長起來的理論和方法,在神話研究和神話學構建中不斷得到拓展、提升、深化、發展。後者在其發展中又分瞭兩個方嚮或支流:一是把神話作為文學之源和文學形態的文學研究,主要依附於古典文學研究中,如對《楚辭》神話、《山海經》神話、《淮南子》神話等的研究,一個世紀來可謂篳路藍縷、洋洋大觀,自成一體;二是把神話作為曆史或史料的史學研究,或圍繞著「神話」與「古史」關係的研究(如「疑古」神話學的形成和影響),後浪推前浪,形成神話研究的一股巨流。神話的文學研究和曆史學研究,其貢獻最著之點,錶現於對中國載籍神話,特彆是創世神話、洪水神話、古史傳說等的「還原」和「釋讀」上。

  中國神話學構成的這兩股來源不同、體係有彆的神話學理論和方法,應該說,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瞭「現代性」的學術自覺,並不像有的學者說的那樣,隻有西方傳來的學說纔是體現和確立瞭學術的現代性,而承襲和發展瞭中國傳統文化理念及某些治學方法(如考訂、如訓詁、如「二重證據」等)的神話研究,就沒有或不能體現學術的現代性。在中國神話學的建設過程中,二者互為依存、互相交融、互相會通,如西方的進化論的影響、比較研究方法、以及以現存原始民族的文化觀照的方法等,都給傳統的神話研究帶來瞭持續的、有益的變革和強大的驅動,但又始終是兩個獨立的體係。近年來有學者指齣,中國神話學的研究要走齣西方神話的陰影。

  這個論斷固不無道理,西方神話學(主要是人類學派的神話學及進化論)理論和方法的確給中國神話學的建立和發展帶來瞭深刻的影響,但還要看到,中華文化畢竟有自己堅固的係統,西方神話學並沒有全部佔領中國神話學的疆土,在移植或藉用西方的理論與方法上,除瞭少數修養不足而生吞活剝者外,多數人隻是將外國的理論與方法作為參照,以適用於並從而推動瞭中國神話的研究和中國神話學的建構,並逐漸本土化為自己的血肉。相反,中國神話學者在神話學研究上所作齣的有價值的探索、經驗和貢獻,卻長期以來為西方神話學界視而不見。甚至可以說,西方神話學傢們對中國神話學的狀況是頗為隔膜的。即使到瞭二十世紀八、九○年代,除瞭一些西方漢學傢和日本的一些神話學者與民俗學者的中國神話研究著述,包括美國的鄧迪斯、芬蘭的勞裏‧航柯這樣一些知名的當代西方神話學傢,至少在他們於二十世紀八○年代中期親身來中國考察訪問之前,對中國神話學傢們的神話研究及其對世界神話學的貢獻,也幾乎一無所知。

  如果說,蔣觀雲於一九○三年在日本橫濱發錶神話學專文〈神話‧曆史養成之人物〉,夏曾佑於一九○五年在《中國曆史教科書》裏開闢《傳疑世代》專章講授中國古神話,魯迅於一九○八年在〈破惡聲論〉裏作「夫神話之作,本於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則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齣古異,淑詭可觀,雖信之失當,而嘲之則大惑也」之論,在第一代學人手裏宣告瞭中國神話學的誕生,那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周作人、茅盾、鍾敬文、鄭德坤、謝六逸、黃石、馮承鈞等學人於中國神話學的初創期把西方神話學介紹到國內,繼而以顧頡剛、童書業、楊寬、呂思勉等為代錶的「古史辨」派就古史與神話的糾纏與剝離進行的大論戰,衛聚賢、白壽彞、吳晗、江紹原、劉盼遂、程憬等的帝係神話研究,以及淩純聲、芮逸夫、林惠祥等前中央研究院係統的學者在神話學的田野調查方麵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學理上取得的經驗,蘇雪林、聞一多、遊國恩、陸侃如等對《楚辭》《九歌》神話的文學研究,曾經在中國學壇上掀起瞭第一次神話研究的高潮,而在這個研究高潮中,中國神話學一下子提升到瞭一個眾所矚目的、羽毛豐滿、為相鄰學科爭相介入和徵引的人文學科。

  到瞭四○年代,特彆是在抗日的大後方―大西南,一方麵抵禦外侮的民族情緒的空前高漲,一方麵學人們走齣書齋來到瞭少數民族聚居或雜居的地區,一時間,湧現齣瞭聞一多、鄭德坤、衛聚賢、常任俠、陳夢傢、吳澤霖、馬長壽、鄭師許、徐旭生、硃芳圃、孫作雲、程憬、丁山等一大批傾心於神話研究的學人,神話學界群星燦爛。他們一方麵承繼瞭前賢們的研究傳統,運用考證、訓詁等傳統的治學手段,進行古神話的「還原」研究,另一方麵對南方諸少數民族的活態神話進行實地調查、搜集和研究,拓展瞭神話的疆域和神話的構成(如:尚未人文化或帝係化的「自然神話」,洪水神話與伏羲女媧神話,太陽神話與射日神話,武陵一帶的盤瓠神話,廩君、九隆、竹王神話等,多種口頭神話遺存的發現和材料的採錄),開啓瞭從神話的純文本研究進入到神話與民間信仰綜閤研究的階段,從而催生瞭中國神話和中國神話學的多元構成以及多學科研究格局的形成。中國神話學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

  五○至六○年代,由於社會政治的、學術的等多種原因,以及上文所說的意識形態與學術現代性的矛盾,中國神話學的研究一度從二○至四○年代形成的多學科參與的綜閤研究,萎縮到瞭幾近單一的社會政治研究。許多原來在神話研究上造詣頗深的學者,除孫作雲、丁山等幾位外,大多隻專注於自己的本業,而不再流連於神話學的研究瞭。孫作雲的神話研究始於四○年代,最突齣的成就在運用圖騰學說希圖建構一個圖騰式的神話體係;到瞭五○至七○年代,開闢瞭新的研究領域,以楚帛畫和漢畫像石的神話母題為研究方嚮。丁山的神話研究,以宏闊的視野和縝密的考證為特點,從古代祭祀起,後稷與神農、日神與月神、四方神、方帝與方望、洪水傳說、堯與舜、顓頊與祝融、帝嚳、炎帝與蚩尤、黃帝,三皇五帝,……從史前神話人物,到秦建國前的先王世係,一一論列。他以神話研究而活躍於四○年代學壇,可惜於一九五二年英年早逝。其神話學代錶作《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於一九六一年由龍門聯閤書局齣版;另一遺著《古代神話與民族》於二○○五年由商務印書館齣版。袁珂是這一時段有代錶性的神話學者,他的研究方嚮和學術貢獻,主要在對典籍神話的考釋和對神話進行連綴,使其係統化。《中國古代神話》(初版由商務印書館於一九五一年齣版,後經多次印刷。一九五七年七月增訂本齣版時,纍計印數達六萬七韆冊;一九六○年一月改由中華書局齣版,纍計印數兩萬兩韆冊;一九八一年月第二次印刷,纍計印數達十二萬七韆冊。改革開放後進入新時期,一九八四年九月,易名為《中國神話傳說》改由中國民間文藝齣版社齣版,一次印數達十七萬冊。)是他本人、以及中國神話學界這一時期的代錶性成果。此外,遊國恩、高亨、楊公驥、鬍念貽等在古典神話的文學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績,也值得稱道。

  經曆過十年「文革」之後,從一九七八年起,中國進入瞭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中國神話學研究重新起跑,到世紀末的二十年間,逐步把間斷瞭十多年的中國神話學學術傳統銜接起來,並提升為百年來最活躍、最有成績的一個時期。以學者隊伍而論,這一時期,除瞭茅盾、顧頡剛、楊寬、鍾敬文、楊堃、袁珂等老一輩神話學傢們的學術貢獻以外,陸續成長起來瞭一大批中青年的神話學者,如蕭兵、李子賢、張振犁、陶陽、潛明茲、葉舒憲、呂微、陳建憲、常金倉等,他們藉鑒和吸收各種外來的當代學說和理念,採用包括比較文化研究、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在內的多種研究方法,對中國神話和神話學進行瞭多學科全方位的探討研究。新時期以來,持有不同學術理念的神話研究者們,(1)在古神話的研究、校勘、考訂、闡釋、構擬和復原方麵(袁珂的《山海經校注》(一九八○)和鍾敬文的《洪水後兄妹再殖人類神話》(以一九九○),可以看作是這種研究的代錶性成果),對長沙子彈庫戰國楚帛書、睡虎地秦簡日書等所載創世神話文圖的解讀與闡釋(楊寬《楚帛書的四季神像及其創世神話》、李零的《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研究》、劉信芳的《中國最早的物候曆月名―楚帛書月名及神祇研究》以及許多學者的多種考釋性著作)方麵;(2)在漢民族居住的廣大地區和各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的「活態」口傳神話的搜集、整理、翻譯、研究領域,包括神話思維、結構、類型、象徵等神話理論研究方麵,作齣瞭跨越式的開拓。不同地區、不同語係的少數民族神話的被發現、採集、研究,不僅填補瞭中國古神話係統構成中某些缺失,而且全麵推動瞭中國神話學從文本研究到田野研究的過渡或相容,亦即神話研究的學術理念的更新和研究方法的轉換。

  當然,也還要看到,中國神話研究中的一些難題和懸案,如神話的曆史化問題,還遠未取得令人滿意的結論、甚至較大的進展。在運用考據、訓詁、校釋等傳統的研究方法和西方人類學與民族學的方法(如社會進化論、原型理論、圖騰理論、象徵理論等),來「還原」中國遠古神話並建立中國神話係統,以及闡釋「活態」神話傳說(包括漢族和各少數民族)方麵,脫離嚴謹的科學論證而以隨意性的玄想為特點的、被批評為「歧路」的傾嚮(如遭到學術界批評的用「産翁製」、圖騰製等理論來闡釋鯀禹神話的遞嬗就是一例),在近些年的神話研究中並非孤例。

  在百年中國神話學的曆史途程中和學理構成上,居住在颱灣、香港的神話學者們的學術貢獻,是不能忽略的。一般說來,近五十年來颱灣和香港的神話學研究錶現齣兩個重要的特點:一是學理的連貫性的延續,他們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填補瞭大陸學者「文革」十年被迫停止工作的那段空白;二是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和理念麵對世界,更多地吸收瞭國際神話學的一些新的理論和方法。無論是老一輩的學者如淩純聲、芮逸夫、蘇雪林,還是繼之而起的李亦園、張光直、王孝廉、文崇一、李卉、鬍萬川以及更年輕一代的學者,他們在典籍神話和原住民神話的研究方麵,以現代的學術理念、紮實的考據、微觀的闡發,對中國神話學的建構和提升貢獻良多。

  二十世紀已經成為曆史瞭。迴顧一百年來的神話學曆史,從二十世紀初茅盾所撰〈中國神話研究ABC〉起,到二十世紀末袁珂所撰《山海經校注》止,許多學者都在為「創造一個中國神話的係統」這一學術理想而不停息地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茅盾說:「用瞭極縝密的考證和推論,也許我們可以創造一個不至於十分荒謬無端的中國神話的係統。」當然,前輩學者所說的這一理想,是指典籍神話和漢文世界的神話而言,包括通過「縝密的考證和研究」對「零碎」的神話斷片的闡釋與連綴,和對被「多次修改」而「曆史化」瞭的神話的「還原」,而並未包括居住在中國各地的五十五個少數民族的神話。應該說,典籍神話的「還原」、「梳理」、「闡釋」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典籍神話在現代社會不同地區和群體中的流變,也理應在中國神話的構成之列,但典籍所載之日,就是其生命的結束之時,而在民間,神話卻似滔滔逝水永無停息,二十世紀八○年代以河南王屋山一帶為中心對「中原神話」的搜集與研究,彌補瞭中國典籍神話的某些缺環、豐富瞭典籍神話的鏈條,延長瞭典籍神話的生命。而少數民族的神話,如茅盾所說:「中國民族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有新分子參加進來。這些新分子也有它自己的神話和傳說,例如蜀,在揚雄的《蜀王本紀》、常璩的《華陽國誌》內還存留著一些,如吳越,則在趙煜的《吳越春鞦》內也有若乾傳說。此種地方傳說,當然也可以算為中國神話的一部分。這也需要特彆的搜輯和研究。至於西南的苗、瑤、壯各族,還有活神話在他們口頭的,也在搜采之列。」袁珂於八十年代發錶的「廣義神話論」,實與茅盾二十世紀的所論是一脈相承的。二十世紀以來,至少自三○至四○年代起,尤其是八○至九○年代,「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的搜集編輯過程中,對各兄弟民族的神話(無論是抄本的、還是口頭的)的調查搜集和採錄編定,不僅發現瞭許多新的神話類彆和文本,有些漢文文獻中已有的著名神話,如盤古神話,洪水神話,新的材料也有瞭大量的增益,大大地豐富瞭中國神話的武庫。幾代學人的這一學術理想,到世紀末已接近實現。中國不僅有一個龐大的帝係神話係統,而且也有一個豐富多樣的自然神話係統,不僅有一個宇宙和人類起源神話係統,也有一個創造文化的文化英雄神話係統。中國神話的係統和中國神話的武庫,在多樣的世界神話係統中,以其悠久的傳播曆史和獨具的文化特色,為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瞭一個樣本,同時,要求有中國獨具的神話理論來闡釋。

  對於中國神話學來說,二十世紀是其學科建設從草創到初步建成的重要時期。在這百年中,我們基本上擺脫瞭跟在外國人後麵蹣跚學步的階段,初步建成瞭自己的神話學學科體係,並在一些包括古神話「復原」、創世神話闡釋、少數民族口傳神話發掘與研究在內的重要神話學問題上,取得瞭值得驕傲的成就。盡管這樣說,並不意味著中國神話學的學科建設已經很完善瞭。二十世紀末,中國的神話學界,雖然先後痛失瞭幾位巨擘,但更多的年輕學子在神話學的學壇上挺立瞭起來,以優秀的神話學專著和論文,叩開瞭二十一世紀的大門。我相信,二十一世紀,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和預言中的「東學西漸」文化移動潮流,中國的神話和中國的神話學,必將取得更加驕人的成績和更大的影響。

二○一○年一月九日於北京

圖書試讀

漫話八仙傳說
 
八仙傳說是中國民間流傳最為廣泛、最具傳奇性、傢喻戶曉的人物傳說之一。這八個傳說人物是:鐵拐李、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這些人物原本都是道教人物,因此我們說這些傳說屬於道教人物傳說、仙人傳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全國民間文學普查中搜集到的八仙傳說所涉及到的流傳地區有:遼寜、山西、山東、河北、河南、浙江、福建、廣東、陝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可以斷言,這組傳說在大半個中國都有流傳。
 
一、發軔的時代和社會背景
 
八仙傳說最早發軔於唐宋,而最終形成於元明,是一個淵源流長、在韆多年曆史途程中流傳不衰的傳說。它的産生有其社會曆史背景。
 
唐宋時代,封建王朝崇信道教,廣詔天下,訪求道經,編輯道藏,興建宮觀,道教一時興盛起來。春鞦戰國以來的中國大地,一直處於亂世,戰爭頻仍,民不聊生,民眾沒有齣路。方術思想、求仙思潮勃然興起。至唐宋時代,這種社會的記憶和現實社會狀況,成為八仙傳說應運而生的沃土。八仙這八個放蕩不羈的仙人形象被民眾塑造齣來,給在苦悶中的社會和民眾提供瞭一種幻想中的齣路,於是,很快在民間被認可和接受。
 
元代道教中以王陽明及其弟子丘處機為代錶的全真派異軍突起,他們把儒、釋、道融於一爐,修改道教的教義,既在民間發生瞭相當的影響,又深得皇帝金宣宗的賞識。八仙傳說的意旨,與全真派的教義頗有吻閤之點,為傳說的流傳發展提供瞭重要的時代契機,故而傳說得以在元、明兩朝得到發展興盛。
 
元、明兩朝,特彆是元代雜劇中創造瞭令人難忘的八仙形象,深入人心,對於八仙傳說的流傳和承遞起瞭很多作用。如元雜劇《呂洞賓三醉嶽陽樓》、明代小說《三寶太監西洋記演義》、明代《列仙全傳》中,都寫瞭八仙,但這些作品中的八仙人物還沒有定型。到明代吳元泰的小說《東遊記》問世,我們現在認同的八位仙人纔最終定型瞭。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我感覺自己仿佛參加瞭一次穿越時空的民族文化之旅,但與一般的旅遊不同的是,這次旅行深入到那些最樸素、最原初的生命脈絡中。作者在研究民間文學時,其視角之宏大,讓我印象深刻。他不僅僅關注文學本身的形態,更著重於其背後的社會結構、心理需求以及文化變遷。我尤其欣賞他對民間文學“功能性”的探討,它不是單純的娛樂,更承載著教化、認同、維係社群、甚至是抵抗壓迫的多重意義。比如,書裏對農民起義時流傳的歌謠分析,讓我看到文學在社會運動中的強大力量。還有,關於民間禁忌的章節,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不許做什麼”,而是摺射齣古人對自然、對未知、對生命運行規律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作者運用瞭非常紮實的田獵式考證,引證瞭大量珍貴的史料和一手資料,但又不失其學術的嚴謹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的洞察力所摺服,他總能從細微之處挖掘齣宏大的主題,將原本碎片化的民間信息整閤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這不隻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老者,在為你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我們祖先的、關於我們文化根源的,最真實動人的故事。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與其說是一種知識的獲取,不如說是一種精神的喚醒。我一直覺得民間文學是那些被遺落在角落裏的珍珠,而《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這本書,就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尋寶者,用他敏銳的眼光和執著的精神,將這些珍珠一一拾起,並用最恰當的方式呈現給瞭我們。《整體研究》這個名字一點都不誇張,作者確實做到瞭“整體”。他沒有拘泥於某一種文學形式,而是將口頭敘事、歌謠、戲麯、民俗活動,甚至包括人們的生活器具都納入瞭研究的範疇,因為在他看來,這些都是民間文學的載體和錶現形式。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節日民俗”的章節,作者詳細解析瞭不同節日的起源、演變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民間文學形式,比如端午節的龍舟競渡與屈原的傳說,中鞦節的月亮神話與團圓的情感。這讓我不僅僅是瞭解瞭一個節日,更是看到瞭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如何用共同的記憶和情感來構建屬於自己的文化認同。讀這本書,就像在觸摸曆史的脈搏,感受那些鮮活的生命力,它讓我們明白,我們今天所處的文化,是無數代人共同創造和傳承的結果。

评分

閱讀《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我有一種被深深觸動的震撼感,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民族精神的鏡子。作者以極其宏觀的視角,對民間文學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整體研究”,這種“整體性”體現在他對不同文學形態的包容,以及對文學與社會、曆史、心理等多元因素的關聯性探索。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民間故事的母題分析”這一部分,作者通過對比不同文化中相似故事的演變,揭示瞭人類共同的情感和心理原型,這讓我對故事的普世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同時,他也強調瞭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如何將共同的母題融入到當地的風土人情之中,形成獨特的敘事風格。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喚醒瞭我對本土文化的自覺。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我們常常會忽略那些根植於我們土地的古老文化,而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提醒,讓我們重新審視那些被時間衝刷的痕跡,發現它們依然閃耀著生命的光輝。讀完這本書,我感到自己與曆史、與民族文化有瞭更深的連接,也更加理解瞭“文化傳承”這四個字的厚重意義。

评分

這本《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簡直是一場意想不到的文化探險!我原本以為會讀到一些枯燥的學術理論,沒想到作者用一種非常生動且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潛藏在民間塵埃裏的故事、歌謠、諺語、傳說甚至是器物,重新激活。他沒有將它們孤立地看待,而是像一位技藝精湛的織工,將這些零散的文化縴維編織成一張巨大而精美的網。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口頭傳承”的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們看到瞭文字齣現之前,人類是如何通過聲音、動作和集體記憶來保存和傳遞寶貴知識的。那些關於婚喪嫁娶的習俗,節慶祭祀的儀式,在作者的筆下,不再是簡單的陳述,而是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仿佛我能聽到古老的歌謠在耳邊迴響,聞到祭祀時燃燒的香氣。書中的一些章節,例如對不同地區神話傳說的比較分析,更是讓我驚嘆於人類想象力的共通性與地域性的微妙差異,也讓我開始反思,那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常識”,很多可能都源自於久遠的民間智慧。這是一本能夠點燃你對本土文化好奇心的書,也是一本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曆史聯係的書。

评分

坦白說,我最初是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的,但真正讓我沉浸其中的,是作者那種既有深度又不失溫度的敘事方式。他沒有用冰冷的學術術語堆砌,而是用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那些久遠而又貼近生活的民間世界。《民間文學的整體研究》一書,讓我看到瞭民間文學作為一種活態的文化現象,是如何與人類的生存狀態、情感需求、社會變遷緊密相連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民間智慧”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流傳韆年的諺語、俗語,看似樸實無華,實則蘊含著豐富的經驗和哲理,是前人對生活、對自然的觀察和總結。作者通過對這些零散的民間語言進行係統梳理,揭示瞭其背後深刻的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他並沒有把民間文學視為“落後”或“陳舊”的文化遺存,而是肯定瞭其獨特的價值和生命力。書中對不同地域民間文學差異的對比分析,也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性是多麼迷人。這是一本能夠讓你重新發現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文化之美的書,也是一本讓你思考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