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期的「岛民」,是殖民母国亟欲同化的「新民」,
但他们有可能成为「同属天皇臣民、共沐皇恩」的「国民」吗?
日治时期的台湾士绅,如何面对「同化」的难题?
日治时期的台语教育,竟是为了消灭台湾人的民族意识、加速殖民地对日本的认同?
协助日本统治者的台湾士绅,究竟是当权者的棋子,还是真正为台湾人民谋福利? 本书以日治时期台湾籍教师刘克明(1884~1967)为研究对象,关注具有汉学素养也接受近代教育的台湾士绅之认同矛盾。
具有汉学素养,并接受近代教育,而后又成为殖民教育体系一员的刘克明,在日治时期的台湾教育界,佔有什么样的位置?他如何看待过去所学?刘克明在教育界的位置,如何影响他对汉学存续的态度?这与他提倡同化于日本的立场是否冲突?汉学存续的问题,与他参与诗社活动有什么关联?
根据研究,刘克明将「与『母国人』同化」之途径视为振兴汉学之道。然而,「文化上『种族』的融合」就像潘洛斯阶梯(Penrose stairs)──刘克明以为每一步的实践能够更接近成为「臣民」的条件,但实际上却是被排拒在日本国体「血统的」论述之外──岛民,并无法在从「中原」到「橿原」的论述中成为真正的帝国臣民。本书抛却「汉民族主义」乃至于「本质性的反抗意识」,根据刘克明的生命经历、着作以及诗社参与,透过详尽的史料分析,从交流与变异的角度贴近日治时期台湾古典文人。
本书特色
★当历史成为过去,观看的角度更为重要! 破除民族意识的藩篱,重新观看、解读日治时期台湾教育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