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民、新民与国民:日治台籍教师刘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岛民、新民与国民:日治台籍教师刘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治时期
  • 台湾史
  • 教育史
  • 教师
  • 刘克明
  • 同化政策
  • 殖民地
  • 知识分子
  • 社会文化史
  • 台湾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日治时期的「岛民」,是殖民母国亟欲同化的「新民」,
但他们有可能成为「同属天皇臣民、共沐皇恩」的「国民」吗?
日治时期的台湾士绅,如何面对「同化」的难题?

  日治时期的台语教育,竟是为了消灭台湾人的民族意识、加速殖民地对日本的认同?
  协助日本统治者的台湾士绅,究竟是当权者的棋子,还是真正为台湾人民谋福利?


  本书以日治时期台湾籍教师刘克明(1884~1967)为研究对象,关注具有汉学素养也接受近代教育的台湾士绅之认同矛盾。

  具有汉学素养,并接受近代教育,而后又成为殖民教育体系一员的刘克明,在日治时期的台湾教育界,佔有什么样的位置?他如何看待过去所学?刘克明在教育界的位置,如何影响他对汉学存续的态度?这与他提倡同化于日本的立场是否冲突?汉学存续的问题,与他参与诗社活动有什么关联?

  根据研究,刘克明将「与『母国人』同化」之途径视为振兴汉学之道。然而,「文化上『种族』的融合」就像潘洛斯阶梯(Penrose stairs)──刘克明以为每一步的实践能够更接近成为「臣民」的条件,但实际上却是被排拒在日本国体「血统的」论述之外──岛民,并无法在从「中原」到「橿原」的论述中成为真正的帝国臣民。本书抛却「汉民族主义」乃至于「本质性的反抗意识」,根据刘克明的生命经历、着作以及诗社参与,透过详尽的史料分析,从交流与变异的角度贴近日治时期台湾古典文人。

本书特色

  ★当历史成为过去,观看的角度更为重要!

  破除民族意识的藩篱,重新观看、解读日治时期台湾教育的历史
《岛民、新民与国民:日治台籍教师刘克明(1884~1967)的同化之道》图书简介 时代洪流中的个人抉择:一位台湾知识分子的现代性探索与身份重塑 本书深入剖析了日治时期台湾知识分子刘克明(1884-1967)复杂而深刻的生命历程,聚焦于他在殖民高压与现代化浪潮的双重挤压下,所展现出的独特“同化之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传记叙事,而是一部以个体经验为切口,透视台湾社会在“帝国公民化”进程中,精英阶层如何进行自我定位、文化挪用与政治适应的社会史与思想史研究。 刘克明的一生横跨了清末的暮气沉沉、日本殖民统治的铁腕推行,以及战后国民政府的接收与后续变迁。他并非泛泛之辈,而是出身于台湾社会的中层知识分子,通过接受日本的教育体系,成为一名公学校教师——这一身份,使他直接站在了殖民文化工程的最前沿。 一、从“岛民”到“新民”:教育与现代性的双重洗礼 殖民统治初期,日本总督府推行“同化政策”,教育是其核心工具。刘克明正是这一政策的直接受益者和积极参与者。本书首先探讨了刘克明如何从传统的“岛民”身份,通过接受“皇民化”教育,逐步转化为被殖民当局所期待的“新民”(内地人化)。 我们细致梳理了他从台湾本地学堂到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的学习轨迹。这一过程并非单向度的灌输,而是充满了知识分子的内在权衡与选择。他学习日语、接受西方现代科学观念,同时也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底色之上,试图构建一套能够应对“帝国”要求的知识框架。这种学习,既是获取向上流动的阶梯,也是对既有文化身份的一种暂时搁置或重构。书中将分析他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将现代知识与殖民意识形态进行微妙的结合,扮演着殖民权力在基层的代理人角色。 二、现代教师的伦理困境与文化折冲 教师,在殖民地语境下,是一个极具张力的职业。刘克明作为一名台籍教师,他的日常工作便是向下一代灌输“大日本帝国”的价值体系。本书重点考察了他在这种身份下的伦理困境。 一方面,他必须忠诚于职业要求,推广国语、教授“国民道德”,以确保自身地位的稳固与家庭的生计。另一方面,他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内心深处对本土文化、家族情感以及对未来身份的迷惘从未停歇。书中将通过分析他留存的教学笔记、公文往来乃至私人书信(若有涉及),来揭示他在“忠诚”与“疏离”之间的摇摆。 刘克明的“同化之道”,体现在他对殖民文化元素的挑选性吸收上。他既吸收了日本的现代教育技术和组织效率,也试图在不触碰殖民核心禁忌的前提下,为台湾本土的现代性寻找一条出路。这是一种精妙的“文化折冲术”,是殖民地精英为求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而采取的复杂策略。 三、从“内台人”到“国民”:身份的再政治化与战争的考验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皇民化运动”的深入,殖民政策的要求陡然升级。刘克明的身份也随之被推向了极致——从“内台人”(等同于内地日本人)的期待,到最终必须彻底成为“皇民”。 本书将详细考察刘克明在这一阶段的行为模式。他是否积极参与了战争动员?他的教学内容是否转向了更激进的战争宣传?这一时期的“同化”不再仅仅是文化层面的适应,而是直接关乎政治忠诚与生死存亡的考验。通过对史料中相关记录的爬梳,本书试图还原,在极端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的服从是如何达成,以及这种“极致同化”是否为其个人带来了预期的精神慰藉或实际利益。 四、战后:身份的崩塌与历史的遗忘 1945年,台湾光复,历史的钟摆剧烈摇晃。刘克明所依赖的整套知识体系、社会地位和“国民”身份瞬间崩塌。他从“内地人”变为“回归祖国”的台湾人,但这种“回归”并非全然的接纳,而是伴随着对殖民地精英的政治清算和身份审视。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战后刘克明的处境。他如何面对昔日同事和学生的新身份?他所掌握的“现代性”知识,在新的政治环境下,价值几何?战后的历史叙事往往倾向于将日治时期的台籍精英简单地标签化,本书则力求还原其复杂性。刘克明最终的晚年,是选择沉默、隐退,还是试图在新政权下再次寻找“国民”定位的努力?他的经历,折射出战后台湾社会在身份认同重塑过程中,精英阶层所经历的巨大精神创伤与历史错位。 研究价值 《岛民、新民与国民》不仅是个案研究,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现代台湾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它挑战了二元对立的历史解读,揭示了殖民权力运作下,知识分子在文化、职业与生存之间进行的精妙而痛苦的斡旋艺术。通过刘克明的生命轨迹,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现代性、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是如何共同塑造了一个复杂且充满矛盾的“台湾人”身份。本书是研究台湾近代史、殖民教育史以及知识分子史的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著作。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钰瑾


  新北市新店人,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所硕士。研究方向以台湾古典文学为主,曾发表〈清代噶玛兰设厅建城的官方叙述:以古典诗文为分析对象〉。现旅居美国。

图书目录

馆长序/翁志聪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概念释义
第四节 章节架构

第二章 刘克明生平概述与诗作分析
第一节 生平概述
第二节 诗作分析

第三章 「我等新民」的同化之路:台籍教师的同化论述与实践
第一节 台湾语权威教授
第二节 理念与实践之道:《台湾教育》发表之分析
第三节 从「新民」到「臣民」

第四章 《台湾今古谈》中的「台湾」
第一节 关于《台湾今古谈》
第二节 谈台湾古今‧话本岛故事

第五章 「同文」的美丽错误:从刘克明看「汉学」与「同化」的关联
第一节 帝国统治下的汉学活动
第二节 维系一线斯文的责任与失落

第六章 结论

参考书目
一、文献史料
二、近人专着
三、单篇论文
四、学位论文
五、线上资料库
附录:刘克明生平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台湾自1895年依「马关条约」割离清国,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段期间,属于日本殖民统治时代。每当遇上敏感的「认同问题」时,研究者自身所谓的「中国/台湾民族意识」,往往成为诠释日治时期人物的民族认同的标尺。有趣的是,台湾历史中有些被称为「协力者」的人物,经由不同民族史观的诠释,竟有着全然不同的面貌。早期中国民族主义强调「反帝、反封建」,与台湾相关的研究也必须依循此准则为人物定位。台湾意识兴起后,研究者或站在相反的角度,一定程度地肯定日本统治者的功绩;或是站在「反抗史观」评价当时的人物与事件。站在「反抗史观」看待「协力者」,则可能得出两种不同的评价:一是一味地指责「协力者」是统治当局的棋子,一则是寻求「协力者」有功于台湾的蛛丝马迹而将之诠释为「协力者」的反抗意识。

然而,某人是否具有某意识,是我们透过对他的生命历程、所处的时代、他的着述、行动、甚至是交友网络等等的分析,得到的结论。再透过结论,检视他生命历程的每个细节。也就是说,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而非绝对的标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二十世纪初,由于新思潮的激盪,台湾人开始追问:「我是谁?」受日本统治期间,台湾人开始认识「异与己」,并寻求认同。

笔者认为,这个牵涉殖民结构的问题,必须从日本与台湾各自的社会脉络谈起。日本展开海外拓殖行动的背景是什么?当台湾人遇上新的统治政权,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如何面对?作为亚洲第一个殖民帝国,日本如何进行对台湾的同化策略?台湾与日本同属儒学文化圈,殖民统治者如何利用文化作为沟通的桥樑?台湾人又如何面对日本统治下「文化」与「文明」的变革?透过史料的耙梳,将「协力者」的身分与行动,放在殖民历史的脉动中反覆思考;经由反覆的探问,让「认同」的矛盾在「异与己」的辩证下更加明晰。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其厚重感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本讲故事的书,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研究报告。开篇的引言部分就很有学术气息,但又不会显得枯燥乏味,作者用清晰的逻辑梳理了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刘克明这位“日治台籍教师”置于当时宏观的历史背景下的。殖民统治下的教育,尤其是教师的身份,必然是受双重挤压的。他们既要遵循殖民者的教育方针,又要面对本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冲突。刘克明如何在这种夹缝中生存,并找到自己的“同化之道”,这其中必然涉及到一个复杂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过程。我很好奇书中会对“同化”这个概念进行怎样的界定和分析,它是否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还是包含着某种主动的建构,甚至是策略性的应对?作者在学术上是否采用了新的视角或方法来解读这段历史?比如,他是否会对比其他同期教师的经历,从而凸显刘克明的独特性?对于一个历史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切入点,去理解一个复杂的历史现象。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试图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到个体生命独特的轨迹。“岛民、新民与国民”的层层递进,仿佛描绘了一幅身份嬗变的画卷。我对日治时期台湾教育体系下的教师群体一直抱有强烈的好奇,他们是承载殖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连接本土社会的重要纽带。刘克明作为其中的一员,他的“同化之道”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实践?是全然的接受,还是带有某种审慎的保留?书中是否会探讨他所教授的课程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当时的学生群体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教师的日常工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社会压力和伦理困境。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刘克明的故事,能够理解殖民地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在异质文化的影响下,进行自我定位和价值重塑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台湾人身份认同的缩影。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设置我非常欣赏,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叙述,而是围绕着“岛民”、“新民”、“国民”几个核心概念展开,这种结构化的推进,让读者能更清晰地把握刘克明身份转变的逻辑。我特别期待关于“岛民”的部分,那会勾勒出怎样的台湾早期社会图景?刘克明当时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是怎样的?“新民”的阶段更是充满张力,我想了解他是在何种契机下,又如何开始接受或适应日本的“新思想”?这个过程是否伴随着内心深处的挣扎?而最终的“国民”身份,又意味着什么?在那个特殊的时代,成为“国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作者是如何通过刘克明的个人经历,来折射出当时台湾社会集体身份的变迁的?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史料运用非常感兴趣,是通过官方档案,还是民间文献?他如何平衡史料的客观性与人物个体的能动性?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够对那个时代的台湾知识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有一个更立体、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我尤其看重这类聚焦于个体生命经历来折射宏大历史的书籍。书名中的“刘克明”作为一个具体的名字,立刻赋予了这段历史以温度和人情味。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细腻的笔触,将刘克明这个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他究竟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还是一个在时代浪潮中试图有所作为的实践者?“同化之道”这个词组,听起来既有策略性,又带着一丝无奈。我猜想,书中会对刘克明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进行深入的分析,比如他如何教授日文,如何传授日本文化,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他对学生的影响。是否存在一些他内心深处难以言说的矛盾和挣扎,在书中会不会有所流露?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史实层面,更能触及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轨迹。通过刘克明的眼睛,去观察那个时代的台湾,去理解“被殖民”背景下,个体是如何进行身份定位和自我塑造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引人注目,一种复古的墨绿色为主调,搭配着烫金的几个大字,瞬间就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的好奇心。书名本身就非常有画面感——“岛民、新民与国民”,这几个词语组合在一起,仿佛 unfolding a grand historical narrative,预示着一个关于身份认同、时代变迁的深刻探讨。我尤其对“同化之道”这个概念感到好奇,究竟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位台籍教师是如何 navigating 这种复杂的政治与文化浪潮的?他所经历的“岛民”身份,到“新民”的过渡,再到最终成为“国民”,这中间一定充满了无数的挣扎、妥协,甚至可能是激烈的反思。刘克明这个名字,虽然在我的历史知识体系中并不那么熟悉,但这恰恰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去发现那些被埋没的个体故事,去理解历史的脉络是如何由无数这样的小人物构建起来的。我对作者是如何挖掘和呈现刘克明的人生轨迹充满了期待,书中是否会有他留下的珍贵文献、私人信件,或是通过访谈后人来勾勒出他鲜活的形象?这会是一次深入了解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社会肌理的绝佳机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