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感情、文学、电影、时政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界的两大巨擘──夏济安、夏志清夏氏兄弟
18年的鱼雁往返,是一代知识分子珍贵的时代缩影
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大事件
夏志清(1920-2013)1961年凭《中国现代小说史》英文专着,一举开下英语世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先河。之后的《中国古典小说》更将视野扩及中国古典叙事。其兄长夏济安(1916-1965)的学问和洞见绝不亚于乃弟,1950年代曾在国立台湾大学任教,调教一批最优秀的学生如刘绍铭、白先勇、李欧梵等,也创办《文学杂志》,为日后台湾现代主义运动奠定基础。夏氏兄弟在学术界享有大名,生长在充满战乱的193、40年代,日后迁徙海外。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卷一(1947-1950)》,即夏济安、夏志清兄弟于1947年至1965年之间往来六百多封书信的第一批,从1947年至1950年共一百二十一封,说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内容丰富。这些精心保存下来的书信,成为透视那一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极为珍贵的文献,不论就内容或数量而言,这批信件的出版都是现代中国学术史料的重要事件,深具意义。
名人推荐 济安与志清,虽个性不同,但兴趣相投,他们都喜好文学,爱看电影,听京戏。济安交游广,童芷苓,张君秋,都是他的朋友。兄弟二人在信里,除了谈论时政家事外,就讲文学,评电影,品京剧,也月旦人物,更多的时候是谈女人与婚姻。── 王洞
从1947年底至1965年初,夏志清先生与长兄夏济安先生之间鱼雁往返,说家常、谈感情、论文学、品电影、议时政,推心置腹,无话不谈,内容相当丰富。精心保存下来的六百多封书信,成为透视那一代知识分子学思历程的极为珍贵的文献。── 季进
在滞留海外的岁月里,夏氏兄弟在薄薄的航空信纸上以蝇头小字写下生活点滴,欲望心事,还有种种文学话题。这对兄弟志同道合,也是难得的平生知己。── 王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