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

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小说
  • 国族认同
  • 身体隐喻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现代文学
  • 隐喻分析
  • 国族主义
  • 身体政治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身体的国族叙事」探讨梁启超、鲁迅、郁达夫、洪灵菲、老舍、巴金、路翎等人的小说文本,揭开晚清到民初,中国现代小说中隐藏的国族想像。从鲁迅观看砍头和喊出「吃人」的第一声开始,中国现代小说家便怀有一种知识份子内在的巨大焦虑感,不断通过各种拟实的书写(国民性批判、乡土、革命等等),曲折的指认出前方一个更大的主体──国族,将身体置之于感时忧国、血与泪的幻思之中,去想像、甚至隐性的去建构一个现代化的乌托邦:一个富强的「中国」。

本书特色

  观察文本中「身体的国族叙事」,论证晚清以降,中国小说里的「身体」已成为「国族」的象征,成为小说家「想像中国」的具象隐喻。
图书简介:《中国现代小说中的身份认同与地方书写:从乡村到都市的嬗变》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中国现代小说(约1920年代至1970年代)中复杂交织的“身份认同”议题与“地方书写”的演变轨迹。聚焦于知识分子、农民、城市居民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内心挣扎、历史变迁以及地域空间对个体命运的塑形作用。我们不再将文学视为单一民族叙事的镜像,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张力的场域,探讨现代性冲击下,个体身份如何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被不断协商、重构与失落。全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以扎实的文本细读和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构建了一幅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地图的全景图。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边界与“他者”的构建 本部分侧重于探讨中国现代小说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以及由此产生的身份焦虑。 一、启蒙话语下的乡村与知识分子的失位: 现代文学的早期阶段,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的宏大叙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然而,本文深入分析了鲁迅、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中,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他们声称要拯救的乡村时所产生的深刻的“文化疏离感”与“道德困境”。我们考察了小说如何通过描写知识分子“重返”乡村的失败经验,揭示了启蒙理性在复杂而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面前的脆弱性。重点分析了“乡土”如何从一个地理概念异化为一个象征性的“他者”,用以反观和批判自身的现代化进程的矛盾性。 二、城市的迷宫与身份的去根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小说中的“都市”不再仅仅是现代化的象征,更成为了一个充满诱惑与危险的符号场域。本章着重研究上海、北平等地的小说文本,分析城市如何成为承载欲望、阶级对立和异化的场所。我们考察了女招待、流浪汉、失业职员等“都市边缘人”的形象,探讨他们的身份如何在消费主义的逻辑和快速更迭的都市节奏中被不断解构和重组。这种去根化的体验,构成了现代性中个体身份焦虑的显著特征。 三、革命叙事中个体的“悬置”与集体身份的压抑: 进入1930年代及更晚期,革命叙事占据了主导地位。本部分仔细辨析了在集体主义叙事之下,小说对个体经验的复杂处理。我们探讨了作品如何试图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纳入宏大的历史进程中,以及这种纳入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学张力。关注点在于,在塑造“模范人物”的过程中,文学是如何有意或无意地“悬置”了那些难以被简单归类的个人复杂性。 第二部分:地方性与文学地理学的重绘 本部分将研究视角从宏大叙事转向具体的地域文化和文学地理的构建,考察小说如何通过描绘特定地域的风物、习俗和方言,来确立或挑战既有的文化中心主义。 一、南方文学的“世俗人情”与抵抗性: 重点考察以沈从文、废名、和后来的南方作家群为代表的作品中,南方地域文化(特别是湘西、巴蜀等地)所呈现出的独特生命哲学。这些作品往往强调生活中的“非功利性”价值、对自然节奏的尊重,以及人际关系中的温情脉脉。这种对地方性的深情凝视,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一种对北方政治中心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隐性抵抗。 二、北方“边疆”的书写:空间的开拓与伦理的重建: 北方,特别是被视为“边疆”或“荒原”的地域,在小说中常被用作检验中国“人”在极端生存条件下的伦理底线。我们分析了如何通过对黄土高原、东北边境等地的描写,探讨中国人在面对自然权威和资源匮乏时,其身份认同如何从文化身份转向生存身份。这部分的分析将地理环境视为塑造人物性格与叙事语境的关键因素。 三、空间流动性与身份的“间隙生存”: 本部分考察了战争、迁徙带来的空间重塑。小说中大量的“流亡者”“异乡人”形象,揭示了身份认同在空间断裂状态下的“间隙生存”状态。火车、码头、难民营等临时性空间,成为了身份暂时脱离既有框架,进行即兴构建的试验场。 第三部分:阶级叙事下的“新身份”塑造与内在景观 本部分转向1949年前后及其后的语境,分析阶级身份的构建如何取代或覆盖了传统的家族身份与地域身份。 一、农民形象的“去土著化”与政治驯化: 分析小说中农民形象的演变,从早期“愚昧的群体”到后期“革命的阶级力量”。重点关注作品如何处理农民在接受新思想、新组织过程中的内心冲突与身份转变。这种转变往往伴随着对传统民间信仰、家庭结构和地方习俗的扬弃,探讨文学在这一“新身份”塑造中的推波助澜作用。 二、劳动与主体性:工厂与工人的精神肖像: 聚焦于以工人阶级为主角的作品,考察“劳动”本身是如何被提升为确立主体性、实现个体价值的核心途径。我们分析了小说如何描绘工人们在技术学习、阶级斗争和集体生产中的精神面貌,以及这种新型的主体性叙事相对于传统士大夫叙事的根本区别。 三、知识分子的“自我革命”与精神谱系的断裂: 最后,本书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如何完成“自我革命”,实现身份的重新定位。这不仅仅是政治立场的转变,更是一个深刻的精神谱系调整过程。通过细读知识分子角色的内心独白和行为逻辑,我们揭示了他们是如何在旧有的文化记忆与新的政治要求之间进行艰辛的调适,以及这种调适如何在文学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超越传统上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单一民族主义或现代化线性叙事的倾向。我们主张,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必须回到其复杂的社会地理、身份协商与内在体验的张力之中,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现代经验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对“身份认同”与“地方书写”的细致考察,我们试图重绘中国现代文学的复杂图景,强调个体经验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韧性与幽微。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辛金顺


  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中正大学和南华大学、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

  曾获:马来西亚海鸥文学奖新诗首奖、中国时报新诗首奖、台北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优选奖、台中文学新诗首奖、府城文学新诗首奖、桃城文学新诗首奖、中央日报新诗特优奖、梁实秋散文特优奖、海华文学着作奖散文首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湾省古典诗词首奖等。

  着有诗集:《风起的时候》、《最后的家园》、《诗图志》、《记忆书册》、《说话》、《注音》、《在远方》、《时光》;散文集:《江山有待》、《一笑人间万事》、《月光照不回的路》、《私秘语》;论文集:《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论着《存在、荒谬、知识份子──钱钟书小说主题思想研究》及主编《时代、典律、本土性:马华现代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时代新书:中国现代小说选读》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缘起与位置的提出:中国现代小说场域与现代性
 第二节 中国身体/国体的凝视:阅读身体的另一种阅读
 第三节 观念援引与文学语境
 第四节 研究成果与本书架构

第二章 历史身体叙事:儒家身体、新民、新青年
 第一节 老大帝国、儒家身体的改写 
 第二节 少年中国、新民身体的想像 
 第三节 从《新青年》到「新青年」 
 小 结

第三章 身体启蒙叙事:国民神话的演绎
 第一节  凝视下的身体:启蒙叙事中的国民性批判
 第二节  铭刻的群众:三○年代国民性改造戏仿与书写
 小 结

第四章  身体出走叙事:身体解放和国族主体建构
 第一节 离家:迈向出走之路 
 第二节  辞乡者的故事:时间、空间、启蒙叙事
 第三节  走向世界的大叙述:现代主体性的塑成

第五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本书经由「身体」做为一种方法,探入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并企图从小说文本中所呈现的「身体」符号,去探析国族意识如何在小说家的笔下,展演成一个具有政治性的国族主体建构。而「身体」的被召唤与被想像,常常与国体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特别在现代性的进程上,不但承载着叙事者内心对国族危亡的焦虑感,也投射出了民族性内部延伸向世界寻找富强的一种渴求。因此,中国现代小说的身体叙事,述说的不只是「身体」本身的故事,而是一种想像中国的方式,让中国以「身体」再现(representation)为民族国家的欲念,为未来历史的前景,寻找光明的梦望。
 
而从晚清梁启超等维新派在戊戌政变失败之后,将视角从政体的典章制度改良,转向了身体的重塑,以「少年中国」的范体想像,形构「新民」群体的理想体格开始,就已注定了「身体」在这样的历史框架之下,必然将成为国族主义者凝视的焦点。「新小说」在此刻的被提倡,亦是被引向了这样的一个意识形态传播上来,即以身体改革为开端,变革政体,并为建构国体而做准备。这样的身体论述、想像和叙事,无疑影响了「五四」知识份子对身体的认知,并更进一步的,以「救精神」的精神治疗法―启蒙,企图去展开一场拯救灵魂的运动。这也开启了中国现代小说做为身体叙事的起源。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以身体的被吃和被吃的身体,做为现代小说的先声,释放了当时新青年所迫切寻求国族解放的生命冲动。他后来小说中的一系列身体叙事,不论是砍头、断发、革命、丑怪、疯狂等等,无不展示了中国身体在进化论的视域下,所必须面对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割离。「国民性批判」,更是在这样「断体残肢」和「疯癫狂病」的血腥和暴力中上演。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国族书写”这四个字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日益加速的时代,但同时,对民族身份的追问和对国家认同的探索,从未停歇。而中国现代小说,无疑是承载和反映这种探索的重要载体。这本书将目光聚焦于“国族书写”,这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何况,它还将“身体隐喻”作为观察的“核心”,这无疑为解读国族书写提供了一个非常新颖且深刻的视角。身体,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它承载着个体的情感、欲望、痛苦和记忆。当身体被置于国族的语境下,它的意义就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这本书会如何论述,身体的病态、疼痛、甚至死亡,如何成为国族苦难与变革的象征?又或者,身体的健壮、繁衍、甚至是性爱,又如何被用来构建一种民族的生命力与希望?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否会涉及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压抑、被遗忘的身体叙事,以及它们如何被重新发现和解读。这本书,或许能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命运之间的复杂联系,提供一条全新的、充满启发的路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立刻吸引了我,它精准地指出了作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论视角。我一直觉得,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是反映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精神面貌的绝佳窗口。而“国族书写”这个概念,恰恰触及了文学作品在构建和表达民族身份认同中的核心作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的作家们是如何通过他们的笔触,塑造和反思“中国”这一概念的?又是如何在一个个故事中,寄托和表达民族的命运与情感?而“身体隐喻”作为观察的“核心”,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身体,是我们最直接的载体,它的健康、疾病、劳动、甚至死亡,都可以被赋予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含义。我非常期待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这种微观的身体描写,上升到宏观的国族叙事层面。那些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身体是如何被呈现的?他们的身体状况,又如何折射出整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困境、精神状态,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或迷茫?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全新的、充满力量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熟悉的作品,并从中发现它们隐藏的、关于民族身份和文化传承的深刻信息。

评分

从封面设计上看,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静而睿智的气息,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历经岁月沉淀的经典著作。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评论不仅仅是复述故事,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发读者对文本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这本书的题目“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就暗示了作者将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去解析那些我们可能已经阅读过,但却未曾深究过的作品。特别是“身体隐喻”这一提法,在我看来,是极具开创性的。身体,是一个充满张力的概念,它既是个体的私密空间,也可能被赋予宏大的政治和文化意义。作者将如何把这种微观的身体经验,上升到宏观的国族叙事层面?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是我最为期待解开的谜题。我猜测,书中会深入分析那些小说中的人物,他们的身体是如何被描写的,是健康的,是残缺的,是被压抑的,还是爆发的?这些身体的描绘,又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气候,乃至民族身份的建构紧密相连?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解剖师,细致地剖析中国现代小说的肌理,展现其隐藏的生命力与挣扎?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文学解读领域。

评分

“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如同一个精巧的谜语,激发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我一直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不仅仅是故事的集合,更是时代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而“国族书写”这个概念,更是直击我内心深处对身份认同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迁和思想启蒙后,中国现代小说是如何在文字中勾勒出“中国”的形象?又是如何在一个个故事中,定义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而“身体隐喻”这个切入点,更是充满了想象力和深度。身体,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感官体验,它承载着个体的喜怒哀乐,也可能被赋予更宏大的象征意义。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否会挖掘那些被忽视的身体细节——比如,人物的肤色、姿态、疾病、甚至饮食,是如何被用来隐喻整个民族的生存状态、文化特质,以及在历史变革中的挣扎与抗争?这本书是否会像一个细致的考古学家,发掘出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身体密码,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小说中更深层次的国族叙事?我期待它能带我进行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学之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体隐喻为观察核心”。作为一个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总是被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社会文化内核的作品所打动。这本书的书名传递出一种深度的学术探究,它不仅仅是关于小说的叙事,更是关于小说如何承载和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身份认同。我特别对“国族书写”这个概念感兴趣,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小说是如何重塑和定义“中国”这个概念的?又是如何在字里行间勾勒出集体身份的轮廓的?而“身体隐喻”作为观察的核心,这又是一个多么新颖且充满想象力的切入点!身体,作为最直接、最原始的存在,它承载着个体的经验,也承载着集体的记忆与伤痛,更可能成为表达民族命运与政治现实的载体。我迫切地想知道,那些在小说中被描写的身体,是怎样的病态、挣扎、抵抗,或是欢愉,它们又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国族精神的起伏?这本书是否会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面貌?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并从中发掘出更深层次的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