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史(新版)

中国现代小说史(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
  • 现代小说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文化
  • 历史
  • 文学研究
  • 新版
  • 经典
  • 鲁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重新校订
重新排版
最完整无删减版本
新增4篇纪念夏先生的文章

  《中国现代小说史》是夏志清教授名着A History of Mordern Chinese Fiction的中文译本。在中国现代小说的研究上,本书可谓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夏教授以其融贯中西的学识,论述了中国自五四运动至六十年代初小说的发展;他致力于「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夏志清语),并深入探求文学的内在道德情操。也是凭着这一股精神,夏教授以过人的识见,对许多现代小说家重新评价;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便是他「发掘」了不少当时并未受论者注意的作家,如张爱玲和钱钟书等。

  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的学术地位,历久不衰。本书之英文版初刊于1961年,中文翻译本于1979年出版后,随即成为港台大专院校中文系师生案头必备的参考书。2001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印行之版本,增收王德威教授〈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一文及刘绍铭教授的新序。2013年底,夏先生离世,本社特邀刘教授相助,对本书进行全面勘误和订正,并收入缅怀夏先生的文字数篇,推出《中国现代小说史》新版,以兹纪念。
《世界文学经典导读:从荷马史诗到魔幻现实主义》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广大文学爱好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份详尽、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世界文学经典导读。它不是一部单纯的文学史罗列,而是对西方乃至世界文学核心文本进行一次结构性的、主题性的梳理与阐释。全书以时间为脉络,兼顾地域与思潮的演变,精选了自古希腊文明发轫至二十世纪末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流派、关键作家及其核心作品。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着重探讨文学形式的演变如何反映时代精神的变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策略、美学追求以及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与哲学追问。我们将深入剖析史诗的宏大叙事、悲剧的伦理冲突、中世纪宗教文学的精神追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觉醒,启蒙运动对理性与自由的颂扬,浪漫主义对情感与自然的回归,现实主义对社会图景的精微描摹,现代主义对语言、意识和内在世界的颠覆性探索,直至后现代主义对意义本身的解构与反思。 第一编:古典的源头与中世纪的回响 (公元前8世纪—公元14世纪) 本编聚焦于西方文学的基石。我们将详细解读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英雄主义的范式、命运的不可抗拒性以及早期西方宇宙观的构建。紧接着,对古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结构、合唱团的功能及其探讨的“人与神、城邦与个体”的永恒议题进行深入分析。罗马文学部分,则侧重于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如何确立帝国叙事,以及奥维德的变形记所蕴含的神话学意义。 中世纪文学的篇章,探讨了基督教神学如何重塑文学主题,从《贝奥武夫》的日耳曼英雄精神残余,到但丁《神曲》如何将个人信仰之旅提升至囊括整个中世纪知识体系的宇宙图景。我们还将考察宫廷骑士文学(如亚瑟王传说)中“骑士之爱”的美学意义与道德约束。 第二编:文艺复兴、巴洛克与启蒙的理性之光 (15世纪—18世纪) 文艺复兴是文学从神本转向人本的关键转折点。本编详述彼特拉克、薄伽丘对人性的细致观察,以及莎士比亚戏剧中人性的复杂性与深度——探讨其悲剧(如哈姆雷特)对自由意志与复仇主题的探讨,及其语言的革命性。 随后的巴洛克时期,我们分析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如何通过对骑士小说的反讽,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张力,并被视为第一部现代小说。巴洛克文学中对宏大、夸张与对立元素的运用,体现了动荡时代的精神状态。启蒙运动部分,则聚焦于洛克、卢梭的思想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塑造的影响,以及笛福、斯威夫特作品中对社会病灶的讽刺和对理性局限性的反思。 第三编:浪漫主义的激情与现实主义的描摹 (19世纪) 19世纪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是情感、个体、民族精神与社会结构剧烈碰撞的时期。 浪漫主义章节,我们将深入考察歌德的《浮士德》所体现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拜伦、雪莱的抒情诗对自由与个性的颂扬,以及哥特小说对潜意识和超自然力量的探索。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兴起,标志着文学从主观情感转向客观观察。本书将详细剖析巴尔扎克、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如何运用精密的社会学观察和冷峻的笔触描绘资产阶级社会及其局限。俄国文学(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被单独作为一个重要板块,重点分析其对道德哲学、宗教信仰与人类灵魂深处矛盾的挖掘,特别是陀氏笔下“地下人”形象的诞生。简·奥斯汀的小说则被视为对家庭伦理与女性社会地位的精妙考察。 第四编:现代性的迷宫与后现代的回响 (20世纪至今) 20世纪文学是对前人文学形式的彻底颠覆。我们将从现代主义的“意识流”技术入手,重点解析乔伊斯(《尤利西斯》)、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如何重塑时间感和叙事视角,探讨卡夫卡作品中异化与荒谬的现代困境。现代诗歌部分,则分析T.S.艾略特如何以“意象主义”手法表达文化断裂。 二战后,文学进入后现代阶段。本书将探讨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潮对战后文学的影响,并对福柯、德里达等思想家对文本、意义、宏大叙事解构的理论进行简要介绍。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如何将拉美独特的历史经验与奇幻元素融为一炉,成为全球文学景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将是本编的重点分析对象。 结语: 本书力求以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富有启发性的分析,引导读者跨越语言和时空的障碍,真正走进那些定义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学巨著之中。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学感知力的培养,帮助读者理解文学如何记录、批判、并想象人类的过去与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夏志清


  夏志清教授(1921-2013)是在中国小说研究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独树一帜的见解,影响了东西方汉学界近50年来中国小说的研究方向和发展面貌。其经典着作有A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和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其他以中、英文发表的评论及论文集等也甚多。夏教授1969年起出任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中文教授,2006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12月29日辞世。

译者简介

刘绍铭


  刘绍铭教授是着名学者、翻译家、作家、岭南大学荣休教授,着作等身。与闵福德教授合编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 Volume 1: 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anasty (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深受好评。

图书目录

出版人的话 vii
一介布衣:纪念夏志清先生(刘绍铭) ix
2015年再版序(刘绍铭) xv
2001年版序(刘绍铭) xvii
作者中译本序(1978年)(夏志清) xxi
重读夏志清教授《中国现代小说史》(王德威) xxxvii

第1编 初期(1917-1927)
第1章 文学革命 3
第2章 鲁迅 23
第3章 文学研究会及其他:叶绍钧、冰心、凌叔华、许地山 43
第4章 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 71

第2编 成长的十年(1928-1937)
第5章 三十年代的左派作家和独立作家 87
第6章 茅盾 105
第7章 老舍 125
第8章 沈从文 143
第9章 张天翼 161
第10章 巴金 181
第11章 第一个阶段的共产小说 197
第12章 吴组缃 215

第3编 抗战期间及胜利以后(1937-1957)
第13章 抗战期间及胜利以后的中国文学 223
第14章 资深作家:茅盾、沈从文、老舍、巴金 263
第15章 张爱玲 293
第16章 钱钟书 329
第17章 师陀 349
第18章 第二个阶段的共产小说 355
第19章 结论 377

附录
附录1 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夏志清) 389
附录2 姜贵的两部小说(夏志清) 405
附录3 经典之作(刘绍铭) 425
附录4 名世与传世(刘绍铭) 435
附录5 Remembering Professor C. T. Hsia(Joseph S. M. Lau) 437

附註 441
参考书目 471
索引 501

图书序言

作者中译本序 夏志清(节录)

  一


  1951年的春天,我一方面忙于写论文,一方面真不免要为下半年的生活问题着急起来。我虽算是耶鲁英文系的优等生,系主任根本想不到我会在美国谋教职的:东方人,拿到了博士学位,回祖国去教授英美文学,这才是正当出路。有一天,同住研究院宿舍三楼的一位政治系学生对我说:政治系教授饶大衞(David N. Rowe)刚领到政府一笔钱,正在请人帮他作研究,你谋教职既有困难,不妨去见见他。我当时根本不知道饶大衞是以反共着名的中国之友,我自己一向也是反共的,我到他办公室去见他,二人一谈即合拍。加上我是英文系的准博士,写英文总没有问题,饶大衞立即给我一张聘书,年薪4,000元,同刚拿博士学位的耶鲁教员(instructor),是同等待遇。我既找到了事,写论文更要紧,也就无意去谋教职,再去看英文系主任的嘴脸了。

  饶大衞僱用了他的得意门生鲁幸.派(Lucian Pye)同我这两位research associates,再加上日裔美籍研究生同教会学校出身的华籍家庭主妇这两位research assistants,人马已全,7月1日开始工作,编写一部《中国手册》(China: An Area Manual),供美国军官参阅之用。那时是韩战时期,美国政府原则上是很反中共的,所以饶大衞才能请到这笔钱。数年之后,《中国手册》上中下三册试印本出版,先由美国军方、政方高级官员审阅,可能发现全书反共立场太强硬(当然书里面别的毛病想也不少),未被正式纳用,这对饶大衞自己而言,当然是事业上的一大挫折。否则,这部《中国手册》,美国军官人手一篇,饶大衞自己中国通权威的声望也必大为提高。这部《手册》试印本,一共印了350部,美国各大图书馆也不易见到。

  我一向是研究西洋文学的,在研究院那几年,更心无旁骛地专攻英国文学。那几年改行编写《中国手册》,一开头就大看有关中国的英文着述。亏得那时候这类书籍还不算多,一年之中就把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晚近出版的着作,看得差不多了。我一人撰写了〈文学〉、〈思想〉、〈中共大众传播〉三大章,另外写了〈礼节〉、〈幽默〉二小章(〈幽默〉章近已重刊《译丛》1978年春季号),〈家喻户晓的人物小传〉一章,也参与了〈中共人物〉章、〈地理〉章人文地理部份的写作。最使我感到头痛的是人文地理各省、各地区的个别报道。实在看不到多少参考资料,只好凭我的常识和偏见去瞎写。五十年代后期《时代》週刊刊印了一个中共特辑(该期封面人物是毛泽东),居然也报道中国各地区的风俗人情。那晚我翻阅这个特辑,看到上海人如何,北平人、山东人、湖南人又如何如何,都根据我撰写的材料,有些地方字句也不改,看得我人仰马翻,大笑不止。生平看《时代》周刊,从来没有这样得意过。

  〈大众传播〉这一章得参阅中共报章杂志,花的工夫最大(哥大新闻学院喻德基教授那本《中共大众传播》问世,是十年后的事了)。〈思想〉、〈文学〉这两章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自己是中国人,介绍孔孟朱王的思想,杜李关马的诗曲,不看多少参考资料,也可以写得出的。但〈思想〉这一章专述「传统思想」(traditional ideologies),近代思想我不必注意。〈文学〉这一章重点却放在现代文学上,佔全章篇幅三分之二。我在国内期间,虽也看过一些鲁迅、周作人、沈从文等人的作品,但看得极少,对新文学可说完全是外行。写〈文学〉这一章,把耶鲁图书馆所藏的茅盾、老舍、巴金等的作品都略加翻看。此外还有一批尚未编目的中共文艺资料,也放在办公室里翻阅。什么《白毛女》、《刘胡兰》、《白求恩大夫》等小册子以及赵树理、丁玲的作品,倒真正花时间看了一些。(王瑶《中国新文学史》下册1953年才出版,四十年代中共文学的演变,只好自己摸索,一无凭借。)中国现代文学史竟没有一部像样的书,我当时觉得非常诧异。

  到了1952年春天,又得为下学年的工作发愁了。饶大衞虽对我的勤快大为赏识(那位社会系毕业的家庭主妇一年之中只写了〈中国社会〉一大章,〈服饰〉一小章),有意留我一年,年薪加至4,800,但我实在不想再干了,有关中国的英文书籍已大致读遍,再做下去没有意思了。我就到研究院副院长辛泼生(Hartley Simpson)那里去请教,有哪几家基金会可以申请研究资助。他说最大的是洛克斐勒基金会,此外还有几家较小的(那时福特基金会似乎尚未设立),可一家家试你的运气。我就打了一篇撰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计划书,一共只有两页。先寄一份给洛氏基金会人文组组长法斯(Charles B.Fahs)。他对我的计划倒颇感兴趣,立即来信叫我去同他面谈。去纽约谈了半小时,居然定局,给我两年的研究补助金(grant),每年4,000元。这个数目,不知是我自定的,还是基金会给我定的,已记不清了。但这笔补助金用不着缴所得税,实收比跟饶大衞做事那一年多一些。后来洛氏基金会准我延长一年,过了三年(1952–1955)无拘无束、读书写作的生活。名义上那三年我算是耶鲁英文系的研究员(research fellow)。

  我来美留学,没有用过家里一分钱,也没有到饭馆去打过一天工,洗过一只碗,讲起来比好多留学生幸运。但韩战开始,我就得省钱下来寄给上海家里。1951年7月开始,月寄100美金,一年1,200元。所以那三年,每年自用2,800元,恰够维持生活,谈不上有什么研究费。假如那时有勇气向洛氏基金会另请研究费、旅行费,到美国各大图书馆参观一番,也去台湾、香港跑一趟,自己看到的资料当然要多得多了。但自己尚无教授身份,实在不敢狮子开大口,能有固定收入,过着我自甘澹泊的研究员生活,就很满足了。头两年我照旧住在研究院宿舍,一日三餐包给学校。第三年婚后才搬到校外去住。

图书试读

第1编 初期(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革命 刘绍铭译


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上出现了一篇题名为〈文学改良刍议〉的文章。作者胡适那个时候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的学生,主修哲学。在发表这篇文章以前,胡适已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去研究中国应否要採用白话文这个问题了。他也曾就这个问题跟其他留美的中国学生商量过,但都得不到他们的支持。在〈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之前,他写过信给《新青年》的编者,里面曾用过「文学革命」这句话。可是,在现在这篇文章中,他却没有再提到这个爆炸性的名词;他只在所列举出来的八项信条中的第八项——「不避俗字俗语」——引用了但丁的《神曲》和中国的通俗小説来説明一下白话文的活力。胡适当时大概绝没有料到,他这篇文章,后来竟然会掀起了一个在范围与重要性来説可谓史无前例的文学运动,把整个中国文学史的路向改变过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惊喜,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史”,更是一次对“人”的深度挖掘。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特别注重将小说家的个人经历、思想转变与他们创作的作品紧密结合。这种写法让我觉得,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挣扎、如何思考、如何表达。比如,我被书中对某位作家在经历政治动荡后,其小说风格和主题发生的微妙变化所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作家内心世界的波澜如何转化为笔下的情节和人物。这让我更加理解了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和情感的真实性。我发现,那些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往往隐藏着作者巨大的勇气、痛苦和坚持。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小说风格的演变,例如从写实主义到现代主义的过渡,也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作者并非机械地划分界限,而是通过具体的作品分析,展现了这种风格转变是如何在作家们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觉得我不是在看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在与一位位才华横溢的灵魂进行对话,感受他们思想的火花和艺术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仅是在了解历史,更是在感受那些文字背后涌动的、蓬勃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将文学史写成一个静态的博物馆,而是将其描绘成一个充满活力、不断生长和演变的有机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某些小说家作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他能够洞察到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和渴望,并将这些细腻的情感通过生动的语言呈现出来。这让我觉得,那些小说中的人物不仅仅是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都触动着我的心弦。书中对于不同小说流派的梳理,也是基于它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思想潮流,而非仅仅是风格上的差异。作者通过大量的例证,展现了这些流派是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孕育、发展、演变,甚至相互融合。这让我觉得,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充满变革和创新的史诗,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

读完《中国现代小说史(新版)》的几章,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小说史”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会是一系列作者、作品的堆砌,但这本书却充满了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他不仅仅在介绍“发生了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时,能够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思潮与文学创作的脉络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在讲述某个特定时期小说家们关注的社会问题时,作者就能清晰地指出,这些问题是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又如何激发了作家们的创作灵感。这种“见微知著”的功力,让我觉得眼前豁然开朗。我还在书中看到了作者对于不同小说家艺术风格的精准概括,他能够抓住作品中最具辨识度的特点,并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或描述展现出来。这种分析让我对那些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对文学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让我觉得,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镜子,折射出最深刻的思考和最真挚的情感。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比较严肃、学术性很强的作品,读起来会有些门槛。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十分生动,语言也并不晦涩。他能够用一种非常亲切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的文学现象讲得清晰明了,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流派小说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梳理。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孤立地看待,而是展现了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甚至相互批判的复杂关系。这种“网状”的梳理方式,让我得以窥见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全景图,而不是被零散的片段所迷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某些小说家的创作生涯时,能够抓住他们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并用生动的例子加以说明。例如,对于某位以描绘城市生活而闻名的小说家,作者就细致地分析了他如何捕捉到城市人群疏离、迷惘的现代心理,并将其融入到他独特的叙事结构中。这本书让我感到,我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享受阅读的乐趣,感受文学的温度。

评分

终于捧起了这本《中国现代小说史(新版)》,感觉就像是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学之旅。从书页中跃出的,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更是他们所处时代的呼吸、脉搏和温度。我尤其沉浸在那些早期小说家们如何摸索、如何挑战传统,如何在社会巨变的洪流中为自己寻找文学语言的阵地。那些关于乡愁、关于阶级、关于民族命运的描绘,即便放在今天读来,依然能深深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喜欢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不忘对那些被遮蔽或被忽视的声音给予关注。比如,对于一些女性作家在那个时代所做的努力和她们作品中蕴含的独特视角,书中都有细致的考量,这让我看到了历史的丰富性远超我之前的认知。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民国时期街头的喧嚣,看到那些文人墨客在咖啡馆或茶馆里激烈的辩论,甚至能闻到纸张和油墨混合的特殊气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它更像是一个引路人,带领我去重新认识那些曾经照亮过中国文坛的星辰,让我对现代小说的发展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明白,每一部伟大的小说,都凝聚着创作者对时代深刻的洞察和对人性的不懈探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