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补音〉异文研究》

《〈国语补音〉异文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国语补音
  • 异文研究
  • 古籍整理
  • 版本学
  • 文献学
  • 语言学
  • 古代汉语
  • 经典文献
  • 文本考证
  • 学术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国语补音》研究实际上可以算作是《国语》研究的一个方面。由于《国语》研究历来比较薄弱,关于《国语补音》的研究就更为薄弱。自宋庠(996-1066)《国语补音》出,一直到清代黄丕烈(1763-1825)作《校刊明道本国语韦氏解札记》、汪远孙(1789-1835)撰《国语明道本攷异》考校《国语》版本之异同,才对《国语补音》比较重视,引证《国语补音》以明《国语》公序本与明道本之异。

  本书探讨《国语补音》异文分三个方面,其一为《〈国语补音〉三种版本校异》,即本书上编,以《国语补音》宋刻宋元递修本为底本,参校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湖北先正遗书本,逐字进行比勘,凡有异文之处,一一核对,参以《经典释文》、《广韵》、《集韵》、《说文》、《玉篇》等小学书,对《补音》音注之来源进行考查,对三种版本的异同判断是非并定取舍。
《古代汉语音韵学新探》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对中国古代汉语音韵学的若干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与梳理,聚焦于中古汉语的发音系统、韵类演变、声调归属及其与周边语言的关系,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与分析框架。全书涵盖了理论建构、文献考据与比较音韵学的多重维度,是音韵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具有系统性和前瞻性的专著。 第一章:中古音系结构的再认识与理论框架的构建 本章首先批判性地回顾了传统上以《广韵》为核心的中古音系划分模式,指出其在系统性解释某些语音现象时的局限性。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比较音韵学方法的中古音系重构模型,该模型着重于揭示中古音位层面的底层结构,而非单纯的字音注音规则。 1. 中古音位与对立关系的研究: 运用现代音系学原理,重新审视中古三十六字母的划分标准,强调其语音实现上可能存在的共存异位现象。重点分析了疑母、影母、匣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音值归属问题,并尝试以更简洁的音位系统来解释《切韵》系统的复杂性。 2. 韵部的层次结构分析: 探讨中古韵部内部的张合关系、开合关系以及介音(/j/和/w/)对韵母实现的影响。区别了韵部之间的同位现象和相互渗透的现象,尤其关注了上古遗留的喉塞音对中古韵部划分的影响。 3. 历史音系变迁的动态模型: 提出一个描述中古音系如何向近古音系过渡的动态模型,该模型引入了“结构压力”和“语音趋中”的概念,用以解释某些韵部合并或声母分化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章:韵类演变与地域分歧的考证 本章深入考察了中古汉语韵类在历史流变中的实际变化轨迹,并引入了方言地理学的视角,分析地域因素对音韵演变的影响。 1. “塞上音”的再考察: 借鉴北方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对传统上认为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的某些音类(如古入声的去向)进行细致的文献考证,力图还原其在特定地理区域的存留形态。 2. 中古后期韵类合并的机制: 聚焦于唐宋之际韵类合并的主要趋势,如尖团合流、唇音洪音的归属等。通过分析宋元变文、敦煌文献以及部分民间俗字,揭示这些合并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域间逐步完成的。 3. 《广韵》的地域基础与“标准音”的构建: 探讨《广韵》所代表的“标准音”的社会基础和地理来源,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不同地域方音的交融痕迹。通过比较《集韵》与《广韵》的细微差异,推断出不同时期音韵学家的编纂侧重点。 第三章:声调的起源、演化与中古声调系统的重构 声调问题历来是音韵学研究的难点。本章集中探讨中古声调的产生机制,并尝试精确地重构其在中古时期的语音面貌。 1. 清浊对立与声调分化的关系: 沿袭胡秉德的理论,但引入更广阔的声学证据,探讨中古清浊对立(尤其是塞音、塞擦音)如何消亡,以及这种消亡如何直接催生了后世的平上去入四调。重点分析了次清、次浊音在中古音系中的边缘地位。 2. 入声韵尾的声学特征与保存: 针对入声的喉塞尾(-t, -k, -p),通过分析现代汉语方言如闽语、粤语中入声的保持情况,结合历史上的韵书注音习惯,推测中古入声的调值可能并非单一的“短促调”,而是具有某种音高或喉塞尾的特征。 3. 中古四声的声学描述: 结合对古代乐谱、诗律材料的分析,尝试以现代声学参数(如基频轨迹、持续时间)来模拟中古平、上、去、入四调的可能声学形态,并与现代汉语的声调系统进行对比。 第四章:中古汉语与周边语言的语音接触与影响 本章转向比较音韵学的范畴,分析中古汉语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与北方游牧民族语言、西域语言的接触与相互影响。 1. 契丹、西夏语对燕云音系的影响: 考察辽金时期汉语在燕云地区的语音演变,特别是其在介音和韵尾上对外来语言的吸收现象。通过对《辽史》、《金史》中部分音韵记录的解读,勾勒出汉语音韵在北方边疆地区的特殊面貌。 2. 梵语借词中的音韵对应: 选取唐代译经文献中的梵语借词,分析其对应汉音的归类规律。着重考察梵语的送气、送气、鼻化等特征如何被中古音系所接纳和转化,这为理解中古音系中部分特殊韵母(如特殊撮口呼)的起源提供了旁证。 3. 高丽、日本的汉字音与中古音的参照价值: 对比吴音、汉音、唐音中古音的异同,利用这些历史音系作为参照系,来验证和修正对《广韵》中某些高难度音的解释,尤其是在舌尖元音和喉擦音方面。 结论:中古音系的历史地位与未来研究方向 总结全书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中古音系是连接上古与近古音系的关键枢纽,其复杂性恰恰反映了汉语历史上深刻的内部调整与外部接触。最后,展望了未来音韵学研究的几个前沿方向,包括计算音韵学在古音重构中的应用、语音化学对古音证据的验证等,以期推动该领域的研究迈向更精细化的科学阶段。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郭万青(1975-)


  山东宁津人,副教授。广西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师从王志瑛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师从方向东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训诂学、古汉语语法。在《敦煌研究》《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东亚文献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有《〈国语〉动词管窥》、《小学要籍引〈国语〉研究》、《〈国语〉考校——以〈国语〉明本四种校勘条目为对象》等着作,主持或参与各类课题多项。

图书目录

自  序    02
引  言    10
16上编《国语补音》三种版本校异……
○ 引  言    16
一、《国语补音•序》三种版本校异        21
二、《国语补音•目录》三种版本校异        27
三、《国语补音•周语上》三种版本校异        29
四、《国语补音•周语中》三种版本校异        45
五、《国语补音•周语下》三种版本校异        50
六、《国语补音•鲁语上》三种版本校异        60
七、《国语补音•鲁语下》三种版本校异        69
八、《国语补音•齐语》三种版本校异        76
九、《国语补音•晋语一》三种版本校异        84
一○、《国语补音•晋语二》三种版本校异    87
一一、《国语补音•晋语三》三种版本校异    90
一二、《国语补音•晋语四》三种版本校异    92
一三、《国语补音•晋语五》三种版本校异    97
一四、《国语补音•晋语六》三种版本校异    98
一五、《国语补音•晋语七》三种版本校异    99
一六、《国语补音•晋语八》三种版本校异    101
一七、《国语补音•晋语九》三种版本校异    103
一八、《国语补音•郑语》三种版本校异        105
一九、《国语补音•楚语上》三种版本校异    110
二○、《国语补音•楚语下》三种版本校异    115
二一、《国语补音•吴语》三种版本校异        119
二二、《国语补音•语上》三种版本校异    125
二三、《国语补音•语下》三种版本校异    129
二四、结语    130
132中编宋刻宋元递修本《补音》、《国语》比勘
○  引  言        132
(一)宋刻宋元递修本《国语》得名之由及其研究轨迹            132
(二)《国语旧音》、《国语补音》作爲参校材料的重要价值    135
(三)所参据《国语》各本之基本情况说明        138
一、《补音》条目字头用字本韦注文字而脱「注」字者    147
(一)《旧音》条目,字头用字脱「注」字者    148
(二)《旧音》原有条目,字头用字脱「注」字者    148
(三)《补音》新增条目,字头用字脱「注」字者    149
二、《补音》条目字头用字次序与《国语》本文用字次序不同                                150
(一)条目次序前后颠倒者        150
(二)同条目字头用字次序颠倒    155
三、《补音》条目字头用字与《国语》本文用字有异    157
(一)《补音》条目字头用字爲截取《国语》本文字段而成    157
(二)《补音》条目字头用字与《国语》本文用字唯一本阙笔爲讳    159
(三)《补音》条目字头用字与《国语》本文用字爲异体字    169
(四)《补音》条目字头用字与《国语》本文用字爲音同音近字    299
(五)《补音》条目字头用字与《国语》本文用字爲形近字    345
(六)《补音》条目字头用字与《国语》本文用字爲同义    358
(七)《补音》条目字头用字所记之词爲《国语》本文所无    374
(八)一本字误    380
结  语    381
390下编《旧音》、《补音》所据《国语》各本考实
○ 引 言    390
一、《旧音》、《补音》指明所参据《国语》各本者    391
二、不明言所据《国语》各本,仅指明异文者        431
三、结  语    475
附:《国语•周语下》、《新书•礼容语下》比勘        477
○ 引  言    477
一、单襄公论晋将乱之比勘    480
二、叔向说《昊天有成命》之比勘    547
三、结  语    605

主要参考文献   608

图书序言

自序

  《〈国语补音〉异文研究》是个人撰述的第三本小书。第一本《〈国语〉动词管窥》是以动词的语法分类爲纲,对《国语》中的动词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也兼及《国语》具体语词的语义训诂。事属草创,多有未周之处,但相信对于《国语》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还有一点点儿用。第二本《小学要籍引〈国语〉斠正》以十部小学书引《国语》用例爲考查对象,主要还是考查《国语》,因爲涉及颇多,故而兼及其他,大体是十部小学书和《国语》具体语句的文献校勘、训诂文法等等的考查。对于小学要籍以及《国语》本身的研究有一定帮助。如果说《〈国语〉动词管窥》是《国语》本体研究的话,而《小学要籍引〈国语〉斠正》则是《国语》的外围研究。

  本书《〈国语补音〉异文研究》则是以《国语补音》爲考查对象,对其中牵涉到的异文现象,结合《国语》文本和所参据到的《国语》各本进行综合考查,其间同样涉及到《国语》版本流传、《国语补音》考订、《国语》文字语词训诂以及牵涉到的其他文献的考订等等。凡此,已在引言中大体作了交待,不再赘述。这里只是交待一下撰述过程。

  本书上编《〈国语补音〉三种版本校异》是受绍兴文理学院俞志慧教授的启发,当时俞教授正在做《国语》公序本二子版本也即宋刻宋元递修本和金李本的比对。在这个启发下,我在2009年初即开始做《国语补音》文渊阁四库本、宋刻宋元递修本和湖北先正遗书本三种版本的比对。稿件完成后,原北京国家图书馆研究员邱崇丙先生、靖江萧旭先生爲指示门径不少。因爲全稿字数较多,故分章节在几个刊物上刊载。因当时读书少,加上自己一直比较懒散,学业上不够用功,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2010年秋负笈南京,忝列方老师的门墙,在跟老师学习过程中比对贾谊《新书•礼容语下》与《国语•周语下》相同内容,2011年上半年成稿,得方老师、萧旭先生、刘立志老师指点颇多。2011年6月份始比对宋刻宋元递修本《国语补音》条目字头用字与宋刻宋元递修本《国语》本文用字,下半年的时间基本上没做其他事情,绝大多数时间在宿舍里比对《补音》条目字头用字与《国语》本文用字,是爲本书中编。递修本《补音》与《国语》用字比对完成后,又对《旧音》、《补音》所参据《国语》异文进行分条疏解,对《旧音》、《补音》注中所提到的《国语》各本异文进行考查,以所能参考到的今传《国语》各本以及各书所引《国语》文字与《旧音》、《补音》所载一一比对,考校异同,是爲本书之下编。本书内容实际上是《补音》和《国语》的综合考查,以期有益于《国语》版本源流之梳理、《国语》文本研究、《国语》旧注研究、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以及汉字异体字之整理等。从2009年年初开始撰述《〈国语补音〉三种版本校异》到今年年初《〈旧音〉、〈补音〉所据〈国语〉各本考实》的最后完成,大体是三年的时间。所附《〈国语•周语下〉、〈新书•礼容语下〉比勘》是在《国语》与秦汉典籍相似内容比勘方面所做的尝试,因爲文章写得比较长,整体发表不易,只发表了一部分,虽然与本书内容未能相辅,但还是附于本书之后以求正于博雅君子,并且希望将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继续深入做下去。

  前辈学者着书,或不轻言着述,或十年磨一剑。我辈今日则比较轻率,这里面有社会和时代的因素,也有个人的因素,许多条件使我们无法像前辈学者那样爲学问而学问。在这样一种前提下,只好尽量使自己的东西扎实一点儿,讹谬少一点儿,希望自己的东西能够切实地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而不仅仅是「添乱」。虽然书名叫作「研究」,实在也谈不上什么研究,就算作是读书一阶段的笔记总结吧。全书完稿之际,又得到2012年度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立项(编号爲HB12YY009),感谢评审专家们的鼓励与支持。

  本书所用部分参考资料爲我的硕士生导师王志瑛教授、博士生导师方向东教授、台湾大学叶国良教授、台湾师范大学赖贵三教授、靖江萧旭先生、绍兴文理学院俞志慧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刘立志老师赐赠,深致谢忱!全书完稿之后,又蒙方老师在繁忙之中审订全稿,是正讹谬不少,十分感谢!本书的部分内容已刊于一些国内外刊物,感谢这些刊物给这些稚嫩的文章以公诸于世的机会。本书能在兰台出版社出版,完全得赖于雷中行先生的厚爱及出版社外审专家的肯定,一併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师友们一直以来的关爱与支持!

  一直以来的学习始终得到家人的支持,也以此书献给我的家人,尤其献给贤淑温婉的张蕾女士!

  如果这也还算一份作业的话,我想这就算作我学习《国语》以及《国语补音》的一份不大像样的作业吧。虽然作业不大像样,还希望四方师友不吝赐教!

  完稿之际,翻阅唐君毅(1909 -1978)先生《人生之体验》,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如下:

  真理的世界是无尽的海,可以任你去航行。
  
  你随处可以开始你的航行,你随处都可以选择绝对的中心。
  
  它茫无畔岸,你的心灵的船,将永不会同他人心灵之船冲突。祇要你是真正的航行者,你可以同别人心灵的船,向任何方向违反。

  人间矛盾的真理,在真理的海中永远的和谐。

  一切真理,祇说它自己是真,决不说此外无更高的真理,与它不同的真理。

  所以假使你所见与我相悖,或我所说的不能使你满足,你当自己去选你的航程。

  你是唯一无二的人格,你是宇宙一独立的中心,你应当不同于他人,你本当自己去选择你的航程。

  我知道你有更伟大的航程,祇要你拔起你心灵之锚。

  我也将更往前进,我们将在那遥远的海天一色之际,互相招手。

  这是这位新儒家第二代人物在1939年那个时候写出的诗一样的语言,让人充满对这个世界的激情和爱。在今天这个更多注重方孔兄、更注重实际而少言理想的时代,这样的话真值得我们反复地去读它,理解它,接受它,践行它。

岁在壬寅二月二日,鲁北郭万青识于麦望馆
四月廿五日再识于南京
六月十四日复识于麦望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初看之下,或许会让一些读者望而却步,觉得它过于专业和晦涩。然而,正是在这看似“高冷”的背后,隐藏着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化史一次深刻的挖掘。我了解到,《国语补音》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古代语音学著作,而“异文研究”则意味着作者将聚焦于这部著作中存在的不同版本、不同抄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从中探究其语音、文字、甚至版本流传的历史轨迹。这绝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古代汉语语音演变、文字规范化过程、以及学术思想传播方式的一次细致梳理。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如何凭借敏锐的洞察力,从细微的字词差异中洞察出大历史的脉络。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揭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言特点,为理解古代汉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提供新的视角。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代文献研究的神秘之门,让我有机会去窥探那些曾经鲜活的语言生命。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承载着历史信息、承载着文化印记的古籍都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当我在书架上看到《〈国语补音〉异文研究》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好奇心油然而生。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专注和深入,仿佛作者在某个隐秘的角落,正小心翼翼地打捞着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语言片段。我想象着,这本书必定是一场精细的“考古”,作者会带领读者走进《国语补音》的世界,去辨识那些文字上的细微差别,去分析它们为何会产生、又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对字词的考证,更是对古代汉语语音变化、文字演变、以及版本流传历史的探索。或许,书中会呈现出许多我们从未见过的古代汉语读音,会揭示出当时人们对于语音、文字的理解和规范是如何演变的。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语言,为我揭示《国语补音》这部重要文献背后蕴藏的丰富而复杂的语言学信息,让我感受到古人治学的严谨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国语补音〉异文研究》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严谨和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看到它,就联想到那些在图书馆深处,散发着古老墨香的抄本和刻本。我对于古代语音和文字的研究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国语补音》作为一部重要的文献,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书中“异文研究”的字眼,更是精准地指出了研究的核心——即针对《国语补音》这部著作中存在的各种文字上的差异进行深入的探讨。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梳理出这些异文,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探讨它们产生的原因,例如是由于抄写错误、地域性差异、还是不同学术派别的影响等等。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对文字本身的辨析,更是对古代汉语语音流变、文字演变、乃至当时学术思想传播的一个侧面呈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清晰的梳理,详实的考证,以及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带领我走进古代汉语语音学研究的殿堂,感受古籍研究的魅力所在。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密密麻麻的文字,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通俗读物,它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严谨的学术氛围。书名《〈国语补音〉异文研究》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拨开迷雾的意味。我对于《国语补音》这部古籍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它承载着古代汉语语音演变的珍贵信息,而“异文研究”更是将这份兴趣引向了更深层次的学术挖掘。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披沙沥金般地找出《国语补音》的各种异文版本,又是如何通过细致的比对、分析,揭示出这些差异背后隐藏的语音、文字演变规律。这本书或许会涉及大量的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知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一些挑战,但我相信,一旦我能够深入其中,必定会领略到古代学者治学之严谨,以及语言文字研究的深邃魅力。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详尽的考证过程,清晰的论证脉络,以及独到的见解,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概念,并从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而又厚重的学术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将人引入了那段文字与声音交织的历史长河。我一直对古代汉语的语音系统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消逝或演变的读音,总觉得那里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的书名《〈国语补音〉异文研究》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承诺着一次深入的探索,去揭示《国语补音》这部重要文献中存在的种种差异和变异。我想,这一定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和文献学知识,但同时,它也一定能带来巨大的知识收获。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梳理出那些复杂的异文,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讨它们可能反映出的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甚至不同学派的语音特征。这种研究不仅是对文献本身的考证,更是对古代汉语语音演变的生动描绘,是对历史的深度回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严谨的考据为基石,辅以清晰的逻辑和生动的阐释,让即使是对这方面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有所领悟,感受到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学研究的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