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通俗文学卷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通俗文学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文学
  • 通俗文学
  • 近代文学
  • 文学史
  • 1919-1949
  • 香港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会历史
  • 中文文学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俗文学素被视为边缘文学。本卷的编纂力图纠正这一偏见,特在沙中淘金,时限追溯至晚清,直至1949年。本卷的文类包括言情、技击、侦探、社会、天空等小说;另如赋予新义的笔记、粤讴、龙舟、班本等作品,都有收入。文体包括文言、白话、粤方言、三及第等,语言缤纷多姿。

  本卷按年序编选,可供读者探索香港通俗文学的承传和流变的关系;所选作品除具艺术性外,更蕴含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语言学、读者接受论等方面的丰富资料,内容堪称独特,极见每一个时期香港作家的书写风釆。

  本书依据《中国新文学大系》体例,将1919-1949年间香港文学的代表作品按类别整理为11卷,另加一卷〈史料及索引卷〉,合共12卷,供读者及研究人员了解这段期间的香港文学面貌,是了解上世纪上半叶香港文学发展的必备用书。

本书特色

  (1) 本书编选原则、方法和体例严谨,除参考赵家璧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体例合编为12卷外,并尽量结合香港独有的文学特色,兼具广阔的包容性,亦与目前各地出版的各种文学大系的体例及规模相符,适合图书馆、各相关文学团体及研究机构典藏。

  (2) 本书编辑委员会、顾问团均为香港知名学者及作家,极具代表性。

  (3) 本书是研究香港文学的必备工具书。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从晚清到五四》的图书简介,该书聚焦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转型与冲突,与您提到的《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通俗文学卷》完全不同。 --- 《中国现代思想史:从晚清到五四》图书简介 关键词: 晚清转型、维新思潮、革命话语、新文化运动、思想冲突、知识分子 篇幅: 约1500字 导言:在剧变中寻求现代性的中国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界的复杂图景。这是一个传统秩序崩溃、外来冲击汹涌而至的时代。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知识精英被迫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应“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挑战。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思想流派编年史,而是力图深入挖掘,探究在帝国瓦解与现代国家构建的宏大叙事下,不同思想光谱如何相互碰撞、融合与分野,最终塑造了现代中国的精神底色。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在被西方文明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之后,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理解“现代性”的内涵,并试图将其植入古老的文化土壤中的。 第一部分:晚清的挣扎与思想的胎动(1895-1911) 此部分着重考察甲午战败后,中国思想界从对“器物”的探讨转向对“制度”和“文化”的深刻反思。 一、器物层面的觉醒与康梁的维新叙事: 甲午战败的沉重打击,使得洋务运动所依赖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基础迅速动摇。梁启超以其雄辩的笔触,成为晚清思想界的旗手。本书详述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思想框架与梁启超的“新民”主张。我们分析了他们如何利用儒家经典(如公羊学)来合法化政治改革的诉求,试图在不彻底颠覆传统价值的前提下,实现制度的渐进改良。他们的“维新”话语,核心在于重塑国民性,为君主立宪的现代国家奠定伦理基础。 二、革命话说与激进主义的兴起: 与改良派的温和渐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其思想更具彻底性。本书剖析了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的早期形态,尤其关注其如何汲取西方共和观念,并试图用一种高度整合的民族主义叙事来动员民众。我们深入考察了革命党人如何批判帝制,并论证了暴力革命在特定历史情境下被视为“疗救”中国沉痼的唯一有效手段。革命话语与改良话语的对立,构成了辛亥革命前夜思想界最主要的张力。 三、对西方思想的零星引入与本土化困境: 在这一阶段,西方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开始零星地被介绍,例如赫胥黎的进化论(严复的翻译工作)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冲击。进化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时间观和历史进步观,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传统天人感应的世界观。然而,本书也指出,这些早期思想的引入往往是片段化的、目的性极强的,缺乏系统性的哲学支撑,使得知识分子在面对“富强”这一终极目标时,在理论选择上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第二部分:辛亥革命后的幻灭与新文化的酝酿(1912-1919) 民国的建立并未带来预期的秩序,军阀混战和政治的腐败使知识分子陷入深刻的幻灭。这为新文化运动的爆发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 一、从“政治启蒙”到“文化启蒙”的转向: 袁世凯称帝的闹剧,宣告了旧式政治理想的破产。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先驱者认识到,仅仅更替了皇帝并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根本在于国民性的麻木与专制文化的桎梏。本书详细阐述了从“反帝”到“反封建”的思想重心转移,如何催生了以“打倒孔家店”为核心的文化批判运动。 二、德先生与赛先生的登场: 民主(Democracy)与科学(Science)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我们探讨了胡适“文学革命”的实用主义哲学基础,即提倡白话文运动,旨在打破精英主义的话语壁垒,建立一种平民化的、易于接受的新文化载体。同时,本书也辨析了对“科学”理解的复杂性——它不仅指自然科学,更是一种理性、实证和批判的精神范式。 三、对国粹的激烈辩论与保守主义的回响: 新文化运动并非铁板一块。梁启超在“欧战”后对激进主义的反思,以及林语堂、刘半农等人对个人主义和人性的探讨,标志着思想界内部对启蒙方向的审视。更重要的是,保守派(如辜鸿明、张之洞的余绪)对“全盘西化”倾向的抵抗,虽然在声势上被压倒,却构成了理解现代中国思想谱系中不可或缺的保守主义底色。 第三部分:五四时期的思想激荡与意识形态的初步定型(1919-1925) 五四运动标志着知识分子从书斋走向广场,思想开始与社会政治运动紧密结合,意识形态的竞争达到白热化。 一、对“问题”的聚焦:国家、阶级与主义: 巴黎和会上的屈辱,将中国知识界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推向了新的高度。自由主义(以《新青年》后期和《努力周报》为代表)开始面对民族生存的严峻问题,其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受到了严峻的拷问。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主义”的竞赛: 本书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李大钊等人引导下,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理论体系进入中国视野。它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对现代资本主义体系及其内在矛盾的解释框架,尤其精准地契合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我们对比了自由主义、工团主义以及早期的国家主义思潮,展现了在寻找救国道路的“主义”竞赛中,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凭借其解释力的强大迅速占据上风。 三、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新身份: 五四之后,知识分子不再仅仅是“士大夫”的继承者,他们成为自觉的“社会批评者”和“革命的煽动者”。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思想变迁的成果:中国现代思想的基本框架——民族主义、启蒙理性(科学与民主)以及阶级分析——在剧烈的冲突与选择中初步定型,为后续二十年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结语: 《中国现代思想史:从晚清到五四》力求以严谨的史料和深入的辨析,描绘出中国在现代化门槛上所经历的剧烈精神撕裂与重建过程。它揭示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性——它并非西方思想的简单移植,而是一场在儒家伦理、帝国遗产与西方理性之间进行艰难搏斗的、充满妥协与决裂的本土化进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仲鸣


  暨南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香港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百家文学杂志》总编辑。曾任香港《星岛日报》执行总编辑、《东方日报》总编辑、香港《作家》主编、暨南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等职。黄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社会语言学、通俗文学、中国及香港新闻史,着有《香港三及第文体流变史》、《一个读者的审查报告》、《阅读报告》、《不是辞典》、《另类辞典》、《追踪错别字》、《不正则鸣》,合着《深度报道写作指引》,编着《侣伦作品评论集》、《倪匡‧未成书》等。

图书目录

总序/陈国球……1
凡例……41
导言/黄仲鸣……43

王韬
幻遇……81
纪日本女子阿传事……83

郑贯公
花和尚……87
真正系苦……87
进取学生书痛……88
题陈烈士遗像……89
岁暮感……90

黄崑崙
毛羽……91
门第……100
画帘双燕……110

孙受匡
恨不相逢未嫁时……114
热血痕説集〔存目〕

罗澧铭
大盗毛良心之自述书……131
意蕊晨飞集初编——小説家的觉悟……134
意蕊晨飞集初编——罗兰夫人的罪人……139

何恭第
花舫艳尼姑……144
孖体女郎艳史……146
英哥化白燕……149
十艳恋檀郎〔存目〕
玉面狐狸〔存目〕

吴灞陵
双声记……152
死……162
书要读……165
迷信打破……165
毒夫案……166

黄守一
二世祖……168
徐娘泪史……170
解颐碎片(节录)……173

何筱仙
琴芳传……180
拈花微笑盫仓笔乘……182
抱剑室笔记——杨蕊孃……185

黄言情
老婆奴续篇(节录)……189
情死函中之半页……201
新西游记(节录)……204
吴起、张飞……216
悼伍博士……216
老婆奴〔存目〕

黄天石
毁春记……218
红巾误(节录)……224
生死爱(节录)……231
红心集‧缺月圑圆记〔存目〕
红心集‧对门儿女〔存目〕

斋公
粤派大师黄飞鸿别传(节录)……239

豹翁
五年前之空箱女尸案(节录)……251

邓羽公
义女还头……258

王香琴
颠倒英雄手……274

侯曜
摩登西游记(节录)……291

周白苹
中国杀人王大战扭计深(节录)……303
牛精良大乱中环「头集」(节录)……314

望云
黑侠(节录)……329
人海泪痕(节录)……340
青杉红泪[存目]

灵箫生
香销夜合花(节录)……354
冷暖天鹅[存目]
海角红楼[存目]

周天业
三十年来粤东奇案选:胡涂上的胡涂……365
广东侦缉脑‧飞手大盗[存目]

林沈
书香断客魂……373
书声破梦迷……375

高雄
灶君登天……378
我怎样写怪论?……380
清明论拜山……383
经纪日记(节录)……385

我是山人
三德和尚三探西禅寺(节录)……396

司空明
半夜茶……408
时代曲……410
题壁……412

仇章
香港间谍战(节录)……415

笔聊生
黄色素毒瓦斯……427
鹄巢鸠毁……433

怡红生
新春佳日……439
一夜风流……445
秘密生涯[存目]

李我
慾燄(节录)……452

作者简介……465

图书序言

总序(节录)

  香港文学未有一本从本地观点与角度撰写的文学史,是説腻了的老话,也是一个事实。早期出现多种境外出版的香港文学史,疏误实在太多,香港学界乃有先整理组织有关香港文学的资料,然后再为香港文学修史的想法。由于上世纪三〇年代面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被认为是后来「新文学史」书写的重要依据,于是主张编纂香港文学大系的声音,从一九八〇年代开始不绝于耳。1这个构想在差不多三十年后,首度落实为十二卷的《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际此,有关「文学大系」如何牵动「文学史」的意义,值得我们回顾省思。

  一、「文学大系」作为文体类型

  在中国,以「大系」之名作书题,最早可能就是一九三五至三六年出版,由赵家璧主编,蔡元培总序,胡适、鲁迅、茅盾、朱自清、周作人、郁逹夫等任各集编辑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大系」这个书业用语源自日本,指有系统地把特定领域之相关文献汇聚成编以为概览的出版物:「大」指此一出版物之规模;「系」指其间的组织联系。2赵家璧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五十年后的回忆文章,就提到他以「大系」为题是师法日本;他以为这两个字:

  既表示选稿范围、出版规糢、动员人力之「大」,而整套书的内容规划,又是一个有「系统」的整体,是按一个具体的编辑意图有意识地进行组稿而完成的,与一般把许多单行本杂凑在一起的丛书文库等有显着的区别。3

  《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以后,在不同时空的华文疆域都有类似的制作,并依循着近似的结构方式组织各种文学创作、评论以至相关史料等文本,渐渐被体认为一种具有国家或地区文学史意义的文体类型、资料显示,在中国内地出版的继作有: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二七—一九三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四—一九八九);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三七—一九四九》(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〇);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九九七);
  >《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七六—二〇〇〇》(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二〇〇九)。
另外也有在香港出版的:
  >《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一九二八—一九三八》(香港:香港文学研究社,一九六八)。

  在台湾则有:

  >《中国现代文学大系》(一九五〇—一九七〇)(台北:巨人出版社,一九七二);
  >《当代中国新文学大系》(一九四九—一九七九)(台北:天视出版事业有限公司,一九七九—一九八一);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一九七〇—一九八九》(台北:九歌出版社,一九八九);
  >《中华现代文学大系(贰)——台湾一九八九—二〇〇三》(台北:九歌出版社,二〇〇三)。

  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有:

  >《马华新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二)(新加坡:世界书局/香港:世界出版社,一九七〇—一九七二);
  >《马华新文学大系(战后)》(一九四五—一九七六)(新加坡:世界书局,一九七九—一九八三);
  >《新马华文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新加坡:教育出版社,一九七一);
  >《马华文学大系》(一九六五—一九九六)(新山:彩虹出版有限公司,二〇〇四)。

  内地还陆续支持出版过:

  >《战后新马文学大系》(一九四五—一九七六)(北京: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九);
  >《新加坡当代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一九九一—二〇〇一);
  >《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厦门:鹭江出版社,一九九五);
  >《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一九九三)等。

  其他以「大系」名目出版的各种主题的文学丛书,形形色色还有许多,当中编辑宗旨及结构模式不少已经偏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传统,于此不必细论。

陈国球

导言(节录)

  研究香港通俗文学,是个沙中淘金的工程,最头痛的还是资料散佚不全,不少作品难以窥全豹,作者也无从考证。但如果没人再从事这项淘金的苦差,随着时间的流逝,通俗作家和作品,势将湮没。而研究者必须面对轻视、蔑视的眼光,为香港通俗文学理出一个头緖、一条脉络来,即是要有一副义无反顾的精神。

  大陆已有不少学者从事这项苦业,香港却鲜有研究者。本卷的编纂,只想起一个带头的作用,唤起大家的注意:原来香港通俗文学虽「沙」多,也有「金」的;这「金」,除含艺术性外,在社会学、民俗学、经济学、语言学、读者接受论等方面,都有丰富的资料。当然,还有它对传统的承接,受到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的影响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一般而言,通俗文学的特征是:亲近读者,娱乐读者,内容为读者所熟悉和向往,思考方式为读者易于接受,甚至作者呈现的人生观也和读者相近。1现当代通俗文学的分类,多包括言情、武侠、社会、侦探、科幻、历史演义等,但证之香港的通俗文学,文类还包括粤讴、班本、龙舟、戏曲、天空小説等,极见地方色彩;语言也更多姿,古文、白话文、粤方言,甚至来个语言大混合如三及第等,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力和思想的开放,不囿于已成气候的白话文。

  本卷所选作品,按作者、年份的排序,试图勾勒出在一九四九年前,香港通俗文学一副流变的面貌来,以供后来者的研究。

黄仲鸣

图书试读

王韬

幻遇


霍仲仙,北平诸生,才学淹贯,黉舍中推为巨擘。父亦老明经,出翁潭溪门下,濡染有素,尤善鉴别金石碑版,所藏多精本。闻秦中为古帝王都,旧碑林立,掘地数尺,往往得珍异之物,不可名识,遂策马束装而去,凡琳宫梵宇,搜求殆遍,而皆系人间习见之本,未足以夸异于人。思昔嗜奇之士,无不冥搜巖穴,因遂朴被裹粮,深入山中,幽崖邃谷,迹无不到,而目力足力倶穷,杳不可得,兴亦渐阑。一日入山迷道,苦不得出,樵汲俱绝,无从问讯,日已向暮,情颇惶急。信步前行,择一可宿之处,而别无石穴可以藏身,惟松林中有一大磐石,颇光洁可眠卧,乃拂拭施枕其上。顾阳乌西匿,繁响羣起,兽嗥鹳啸,毛发尽竖。乃匍匐出林,仰视天空,星疎河淡,月光照地如昼,遥见山半林丛中,隐隐有舍宇,灯光约略可辨。遂望光趋赴,里许已至,则高闳大厦,宛若世家。遂急款关,久之始有应者,内问深夜荒山,何为至此?生以访碑迷路对。须臾启门,阍者肃生入,则主入已候于堂,苍髯道服,容貌清古,揖生入座,叙述姓氏。翁自言吴姓,卜居此山已五十年,因询自入秦中,得碑几许?生探之囊中,展置几上。翁观览既毕,笑曰;「君摹搨极佳,特惜罗致未广,此皆近时毕秋帆尚书『关中金石志』中所有:孙渊如观察『寰宇访碑录』中所采,不足以惕好古之士。」生闻言惭汗交併,前席以请指示。翁曰:「此非易事,况近遭兵燹,残毁者多,尤难搜觅。我家留心于此者四世矣,稍有积藏,顾供雅玩。」唿僮入内取出,生视之则皆唐宋搨本,非近世所有,叹赏不已,时陕人盛行争坐位帖,翁所藏本,如权怪咄此四字,皆极清露飞动,洵足为至宝。生偶展至末,见有楷字数行,精采秀拔,后书琼华女史跋。生把玩不忍释手,因指问何人?且曰:「得妇如此足矣!」翁笑曰;「此贱息也,涂鸦恶劣,何足辱君子齿颊?」生不胜局促,深谢唐突;而翁殊无忤色,唤僮拂治卧具,邀生入别室安宿。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通俗文学卷》之后,我一直沉浸在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之中。尤其对书中关于“歌谣”和“曲艺”的章节充满了兴趣,它们是那个时代最直接、最贴近民心的表达方式。我始终认为,通俗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时代的呼应。那些流传在街头巷尾的歌谣,那些在茶楼酒肆传唱的曲艺,它们用最朴素的语言,唱出了普通民众的心声,也记录了社会的变迁。书中对这些口语化、生活化的文学形式的梳理和解读,让我看到了隐藏在华丽辞藻之外的真实香港。我好奇,这些歌谣和曲艺是如何在那个年代悄悄地传播,又如何成为一种大众的文化现象?它们的内容是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生活困境,亦或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具体的例子,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情与活力,理解通俗文学在凝聚民心、传播文化方面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甚至从中捕捉到一些不易察觉的社会变迁的线索。

评分

这次终于拿到了心心念念的《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通俗文学卷》!老实说,我一直对这个时期香港的文化发展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边缘化、却又真实反映时代脉搏的通俗作品。拿到书的时候,沉甸甸的分量就让人心生敬意。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久违的亲切感,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百废待兴又充满活力的年代。作者似乎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去搜集、整理那些曾经散落在各处的珍贵资料,无论是报刊连载的短篇小说,还是当年风靡一时的歌词、戏曲文本,都得到了细致的考据和呈现。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鸳鸯蝴蝶派”的讨论,那些被贴上“靡靡之音”标签的作品,究竟承载了怎样的情感和时代的印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或赞扬,而是试图还原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功能,让我看到了通俗文学在满足大众娱乐需求的同时,也悄悄折射出社会变迁的影子。比如,其中收录的几篇描写租界生活的市井小说,文字朴实,情节跌宕,虽然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阅读,去感受那个时代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去品味那些被主流文学史所忽略的细腻情感。

评分

读罢《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通俗文学卷》中的某些章节,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社会学观察。书中关于报刊副刊的分析尤其引人入胜,那些承载着海量信息的“豆腐块”文章,如今看来,简直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从当时的社会新闻、生活指南,到读者来信、幽默漫画,无不透露着那个时代香港市民的生活百态和价值观念。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上海滩”与“香港”文化交流的章节印象深刻。当年,大量上海的文化人南下,带来了新的思潮和创作模式,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催生出许多极具时代特色的通俗文学作品。书中引用的几篇描写大上海风情,却在香港落地生根的故事,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播的魅力和韧性。那些关于夜总会、摩天大楼、以及身份认同的描写,虽然是用通俗的语言写成,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变迁信息。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通俗文学作品是如何成为普通民众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出口的?它们在潜移默化中,又如何塑造着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和民族意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历史的街巷,去发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微小但闪光的存在。

评分

当我翻开《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通俗文学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份厚重的历史感,仿佛一本尘封已久的日记本,里面记录着一个时代的情感与记忆。我一直对那个时期的香港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那些在今天看来或许有些“粗糙”却充满生命力的通俗文学作品充满了好奇。书中对于一些当时流行的“公仔书”和“笑话书”的梳理,虽然我并未在书中找到完整的作品,但作者的考据和分析让我对这些曾经风靡一时、陪伴了无数人度过平凡时光的读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它们是如何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成为大众娱乐和传播的载体?它们又承载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和文化风貌?我很好奇,书中通过引用的篇章,是否能勾勒出当时市井生活的画面?那些充满戏谑和幽默的文字,是否隐藏着对现实的嘲讽和对未来的期许?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揭示更多关于这些通俗读物背后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娱乐品,更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的缩影,是普通民众集体情感的投射。

评分

《香港文学大系 1919-1949:通俗文学卷》这本书,就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勾勒出那个年代香港社会的独特轮廓。我对其中关于“粤语电影”剧本改编文学的讨论部分尤为感兴趣。我一直认为,通俗文学与大众娱乐形式(如电影、戏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梳理,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那些曾经在大银幕上闪耀光芒的故事,是如何在文字层面被创作和传播的?它们又如何影响了当时民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书中引用的几篇以市井生活为背景,讲述家长里短、恩怨情仇的剧本片段,虽然篇幅不长,却能感受到那种贴近生活的朴实感和戏剧张力。我好奇,这些作品在当时是如何迎合观众的需求,又如何在娱乐的同时,传递着某些社会观念?我希望书中能进一步探讨,这些通俗文学作品在塑造香港大众文化认同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更“严肃”文学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让我在阅读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