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摩罗到诺贝尔:文学‧经典‧现代意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图书介绍
☆☆☆☆☆
简体网页||
繁体网页
著者
出版者 出版社:麦田 订阅出版社新书快讯 新功能介绍
翻译者
出版日期 出版日期:2015/01/08
语言 语言:繁体中文
下载链接在页面底部
点击这里下载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7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描述
摩罗诗人远矣,社会主义的人造人销声匿迹,作为文化资本的「诺贝尔」方兴未艾。如何作为「惟一一个逃出来向你报信的人」,这大约是我们这个时代重新思考文学与公民社会的又一个开端了。──王德威
新经典.新读法
26堂现代人必修的文学课
本书作者来自全球各地华文研究社群,是最具指标性的重量级学者。全书收录的文章,纷呈在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几个核心概念与关键词构成,综合提出兼具导读性质的文章,将带领读者触及并思辨相关议题。
第一单元「新旧文化、语言实验、公民论述」着眼于近代变革的时空氛围,因应产生的身分、价值、语言的各种变异与讨论。
第二单元「知识转型、文化生产、历史记忆」则以近代知识体系为思考的重点,对知识、观念的形构与转型,文学形塑的历史记忆与效果,展开不同面向的反思与回应。
第三单元「地理疆界、文化跨界、东亚想像」聚焦文体与疆界的思辨,以及在跨学科文学文化的意义上,细读文本的感知象征系统,展示东亚的文化想像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德威
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与比较文学系。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与比较文学系EdwardC. Henderson讲座教授。着有《从刘鹗到王祯和:中国现代写实小说散论》、《众声喧哗:三○与八○年代的中国小说》、《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想像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如何现代,怎样文学?:十九、二十世纪中文小说新论》、《众声喧哗以后:点评当代中文小说》、《跨世纪风华:当代小说二十家》、《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叙事》、《如此繁华:王德威自选集》、《后遗民写作》、《一九四九:伤痕书写与国家文学》、《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现代抒情传统四论》、《华语语系的人文视野:新加坡经验》、《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英文论着Fictional Realism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 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等;日文论着《叙事诗????时代????抒情:江文也????音楽????诗作》。2004年获选为中研院第25 届院士。2006年被聘为复旦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相关着作
《小说中国:晚清到当代的中文小说》
《历史与怪兽──历史,暴力,敍事(全新增订版)》
《茅盾,老舍,沈从文:写实主义与现代中国小说》
王晓珏
北京大学德语文学学士、硕士,哈佛大学日尔曼语言文学系博士班,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与社会中心博士,现任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东亚语言文明系助理教授,同时兼聘日尔曼语言文学系与电影研究中心。中、英文论文散见多种论文集和期刊杂志。着有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冷战与中国文学现代性:1949前后重新想像中国的方法》)(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合编有Lu Xun and Sinophone Asia (Brill, 2015, forthcoming)。合译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众文化》、《大分裂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等。现正在撰写第二本英文研究专着,The Edges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Deviation(《文学的边缘:张爱玲与偏离的美学》)。
相关着作
《大分裂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白睿文
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博士。现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东亚系教授兼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着作包括《煮海时光:侯孝贤的光影记忆》(印刻出版社,2014;广西师范大学,2015),《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5;麦田出版社,2007;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痛史:现代中国文学与电影的历史创伤》(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8;麦田出版社,即将出版),《乡关何处: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英国电影学院,2009;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等书。中英译作包括王安忆《长恨歌》、叶兆言《一九三七年的爱情》(2003)、余华《活着》(2004)、张大春《我妹妹》与《野孩子》,以及即将出版的舞鹤《余生》。2009年获得现代语言协会(MLA)最佳翻译奖的荣誉提名,曾担任2010年金马电影节、2012,2014年红楼梦奖评审和2013年香港「鲜浪潮」国际短片展评审。曾为《新京报》和「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撰写专栏。
吴盛青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现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副教授。主要学术兴趣为近代诗歌及文人文化,文学中的性别,图像与文字,情感研究等。其关于现代视野下的传统诗词写作的专着Modern Archaics: Continuity and Innovation in the Chinese Lyric Tradition 1900-1937,由哈佛大学亚洲中心2013年出版。现从事民国时期照片与诗歌的互动等课题的研究。曾任美国维思里安大学亚洲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王安博士后,并获蒋经国基金会、美国学术团体协会(ACLS)的奖助。
宋明炜
1972年12月出生,山东济南人,先后读于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200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卫斯理学院东亚系副教授。专业领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比较文学,近年来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科幻小说、成长小说、现代思想和文学中的青春论述。着有传记《浮世的悲哀:张爱玲传》(台北:1996年;上海:1998年)、论文集《批评与想像》(上海,2013年)、英文专着Young China: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 Bildungsroman, 1900-1959(哈佛亚洲中心,2015年即出),为香港Renditions杂志主编中国科幻小说的英文译本Chinese Science Fiction: Late Qing and the Contemporary(2012年)。近年来有关中国科幻的中英论文发表于《读书》、《上海文化》、《文学》以及Science Fiction Studies等期刊。
宋伟杰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亚洲语言文化系助理教授。着有《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英文书稿Mapping Modern Beijing: Space, Emotion, and Literary Topography(《测绘现代北京:空间,情感,文学地形图》)将由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现正进行的英文研究计划包括Ideo©ology: Chines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意识形〔生〕态:现代中国的环境想像)与Between Avant-Garde and Martial Arts: Sinophone Film Directors and the Chinese Mind(在先锋派与武侠片之间:华语电影导演与中国心灵)。译有《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合译有《跨语际实践》、《比较诗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众文化》、《大分裂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等。
相关着作
《大分裂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胡晓真
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曾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文学系、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分别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是明清叙事文学、清末民初文学与女性文学。2003年出版的《才女彻夜未眠─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一书,探讨近代中国女性创作、阅读、出版小说的情况,是研究明清文化与女性文学的重要参考着作。2011年发表专书《新理想、旧体例与不可思议之社会─清末民初上海「传统派」文人与闺秀作家的转型现象》,探索民初时文坛新、旧错杂,男女争鸣的现象,以及「传统派」作家之文化坚持的脉络与影响。该书于2012年获颁中研院第一届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专书奖。最近编辑《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一书(2011,与王鸿泰合编)。于1999年获中央研究院青年学者研究着作奖,2003 年获国家科学委员会吴大猷先生纪念奖。
奚密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南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于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系,并兼任系主任。主要着作包括《现代汉诗:1917年以来的理论与实践》、《现当代诗文录》、《从边缘出发》、《台湾现代诗论》等书,《现代汉诗选》、《园丁无踪:杨牧诗集》、《今生有约:黄翔诗集》等英译诗选,《二十世纪台湾诗选》、《航向福尔摩沙:诗想台湾》等英译选集编选,《海的圣像学:沃克特诗选》中译诗集,及《谁与我诗奔》、《芳香诗学》等散文集。
高嘉谦
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汉诗、台湾文学、马华文学。着有博士论文《汉诗的越界与现代性:朝向一个离散诗学(1895-1945)》。主编《抒情传统与维新时代》(上海:上海文艺,2012)、马华文学的日本翻译计画「台湾热带文学」系列(京都:人文书院,2010-2011)。现从事汪精卫政权的文学研究。
张恩华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博士、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博士后,现为麻塞诸塞州大学语言文学文化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包括十九世纪以来的中文文学、华语电影以及大众文化、中外跨文化研究,发表文章包括萧红、长征、红色旅游,合编着作《中国红色遗产:共产主义革命的文化余生》将由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
梅家玲
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台文所与中文系特聘教授,兼文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兼括中国近现代文学、台湾文学与汉魏六朝文学。曾任台大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并先后担任捷克查理大学、中国清华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客座教授。着有《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性别,还是家国?─五○与八、九○年代台湾小说论》、《世说新语的语言与叙事》、《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另编有《性别论述与台湾小说》、《台湾现代文学教程:小说读本》、《文化启蒙与知识生产》、《台湾研究新视界:青年学者观点》。曾获颁教育部全国杰出通识教育教师奖及台湾大学全校教学杰出奖。
相关着作
《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新版)》
《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
《台湾研究新视界:青年学者观点》
许晖林
台湾基隆市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明清小说、明清文化史、城市研究以及视觉研究。着有〈历史、尸体与鬼魂:读话本小说〈杨思温燕山逢故人〉〉、〈延滞与替代:论《西游补》的自我颠覆叙事〉、〈《老残游记》中的身体隐喻〉等论文。最近正在进行与中华帝国晚期的视觉现代性相关的研究。
陈国球
香港教育学院中国文学讲座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总监。曾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中国文学教授,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主任,加拿大雅博特大学东亚系、捷克查理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教授。研究范围包括文学史学、中国诗歌与诗学、香港文学等。着编有:《抒情中国论》(2013)、《文学如何成为知识》(2013)、《结构中国文学传统》(2011)、《情迷家国》(2007)、《明代复古派唐诗论研究》(2007)、《文学史书写形态与文化政治》(2004)、《感伤的旅程:在香港读文学》(2003)、《文学香港与李碧华》(2000)、《中国文学史的省思》(1993)、《香港地区中国文学批评研究》(1991)等。
陈绫琪
淡江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即赴美就读研究所。先在奥多明尼大学(Old Dominion University)拿到英美文学硕士,随后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相继取得中国现代文学硕士与比较文学博士。在哥大期间,曾选读夏志清教授的明清戏曲,这是夏先生在哥大上的最后一门课。在王德威教授与Ursula K Heise教授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陈绫琪目前为美国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中国现代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华人文化认同政治,记忆与书写,后现代主义美学,后殖民身分认同论述等。着有专书Writing Chinese: Reshaping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Palgrave McMillan, 2006),及有关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现当代中国文学与重创记忆(traumatic memory)等其它文章。目前即将完成书稿Memory’s Shores: Remembrance of the Mao Years。
杨小滨
耶鲁大学文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曾任上海社科院、美国密西西比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威尼斯大学等教授、研究职务,《现代诗》季刊、《现在诗》诗刊特约主编。着有专书《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The Chinese Postmodern、《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获现代诗社1994年「第一本诗集奖」)、《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女世界》、《多谈点主义》、《指南录.自修课》等。近年在两岸各地举办个展「后摄影主义:涂抹与踪迹」,并出版观念摄影与抽象诗集《踪迹与涂抹:后摄影主义》。
相关着作
《否定的美学: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艺理论和文化批评》
《欲望与绝爽--拉冈视野下的当代华语文学与文化》
杨昊昇
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哈佛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美国俄亥俄州迈阿密大学德国、俄国、亚洲及中东语言与文化系助理中文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现代文学、电影。博士论文研究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的旧体诗。近年期刊与专书论文包括:〈骸骨迷恋:郁达夫的遗民情结与旧体诗〉、〈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的政治抒情:以郭和毛泽东的诗词唱和为考察中心〉、〈革命神话及其情色改写:当代电影银幕上的新型烈士形象〉(译名)。现正在撰写以博士论文为基础的专着。
雷勤风
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毕业,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现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学系副教授。着有The Age of Irreverence: A New History of Laughter in China(California, 2015);编译有钱钟书散文小说合集Humans, Beasts, and Ghosts: Stories and Essays(Columbia, 2011)、香港《译丛》杂志「杨 绛」专号(2011);合编有The Business of Culture: Chinese Cultural Entrepreneurs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1900-65(UBC Press, 2014)、澳大利亚China Heritage Quarterly「《中国评论週报》」专号(2012)、美国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喜剧中国」专号(2008)。
刘剑梅
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北京二中学生,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硕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博士,曾为美国马里兰大学亚洲与东欧语言文学系副教授,现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出版过中文着作:《彷徨的娜拉》(北京三联生活书店,2014年)、《庄子的现代命运》(商务印书馆,2012年)、《共悟人间:父女两地书》(与刘再复合着,香港天地图书,200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台湾九歌出版社,2003年)、《狂欢的女神》(香港明报出版社,2004年;台湾九歌出版社,2005年;北京三联,2007 年),《共悟红楼》(与刘再复合着,北京三联,香港三联,2009 年),《革命与情爱》(上海三联,2009年)。英文专着:《庄子与中国现代文学》Zhuangzi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纽约: 牛津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革命与情爱:文学史女性身体和主题重复》Revolution Plus Love: Literary History, Women’s Bodies, and Thematic Repetition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ese Fiction(美国夏威夷大学出版社,2003年),《金庸现象:中国武侠小说与现代中国文学史》The Jin Yong Phenomenon: Chinese Martial Arts Fiction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与何素楠Ann Huss合编,Cambria Press, 2007年),另有中英文文章数十篇,发表
于各种报刊。
刘琼云
台湾大学中文系、外文系双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硕士,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助研究员。醉心于观察明清文学、历史、神怪传统交界处文字变化的动态;穿梭古今、虚实、人世异界,从中捕捉理性历史知识之下,个别作者的感性思维及群体文化律动。着作包括〈圣教与戏言─论世本《西游记》中意义的游戏〉(2010)、〈人、天、魔─《女仙外史》中的历史缺憾与「她」界想像〉(2011)、〈帝王还魂:明代建文帝流亡叙事的衍异〉(2012)、〈妖魔、动物、精怪:《醒世姻缘传》中的记恶书写〉(2014)等。
潘少瑜
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博士,英国伦敦大学大学学院(UCL)比较文学硕士,2005-2006年获得傅尔布莱特基金会奖助,赴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及文明系研究访问。2008-2010年于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任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近现代文学与文化、翻译研究、文学批评等,近年关注的研究主题为清末民初之言情书写和翻译、鸳鸯蝴蝶派文学现象,以及英国维多利亚通俗小说在近代东亚地区的流传与影响。
蔡建鑫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日本文学、比较文学学士、哈佛大学东亚区域研究硕士、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博士。目前任教德州大学奥斯汀校区亚洲研究学系。研究领域包括现当代台湾文学、中国文学、华语语系文化研究,以及西方批评理论。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史书美教授、南加州大学的贝纳子教授合编Sinophone Studies: A Critical Reader(《华语语系研究读本》)。英文专书A Passage to China重新论述台湾的殖民/遗民历史,即将出版。
郑毓瑜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研究成果曾获得教育部学术奖,科技部(原国科会)杰出研究奖,科技部杰出学者研究计画,胡适纪念讲座,台大杰出专书奖,并曾获美国Fulbright、国科会与Harvard、UCLA、UIUC等学术机构奖助,出国研究、参访或讲学。在教学方面亦曾获得台大教学杰出奖,以及数度获得全校教学优良奖。于学术行政上,则担任过科技部人文司中文学门召集人、科技部人文中心(后改成人社中心)执行委员,以及台大中文系主任兼所长、文学院语文中心主任等,目前为科技部人文司谘议委员。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文学与文化、六朝文论等,代表作为《文本风景─自我与空间的相互定义》(台北:麦田出版社,2005)及《引譬连类─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12年)
相关着作
《文本风景:自我与空间的相互定义(全新增订版)》
桥本悟
2014年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东亚语言文明系),从2014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Society of Fellows从事博士后研究。赴美读书之前,他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了法国文学的硕士与学士学位。研究主题包括东亚比较文学,中西比较美学,二战后东亚思想、文化史。
魏艳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博士,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现任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主要为中国现代通俗小说,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流行小说与电影,华语语系文学(尤其是新马地区与香港的互动)。博士论文的题目为《中国侦探小说的产生与发展:1900-1949》,曾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论《狄公案》的中西互动〉、〈中国近代侦探小说的翻译〉、〈从《狮子城》看六十年代新加坡国家电影的出现〉等。
罗靓
女,重庆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哈佛大学东亚系,获汉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文学硕士、东亚语言文明博士学位。曾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斯德哥尔摩大学东方语言系、斯坦福大学文学院等地求学和研究。现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梨花人文科学院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 Ewha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Ewha Womans University)(2014-2015),美国肯塔基大学现代与古典语言文学文化系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 Modern and Classical Language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Kentucky),欧洲伊文思基金会(European Foundation Joris Ivens)理事,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书评编 辑。着有The Avant-Garde and the Popular in Modern China: Tian Han and the Intersection of Performance and Politics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4). 2014-2015年度获韩国国家研究基金。目前主要从事白蛇故事现代转型的研究,以持续关注先锋表演、政治论述、流行文化在中日韩的互涉,及其与国际先锋主义和流行文化的互动。
罗鹏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近现当代中国文学文化研究。出版专着有The Naked Gaze: Reflections on Chinese Modernity(《肉眼:反思中国 现代性》)(哈佛,1998)、The Great Wall: A Cultural History(《长城:文化史》)(哈佛,2010)、Homesickness: Culture, Contagion, and N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Modern China (离乡病:现代中国中的文化、疾病、以及国家改造)(哈佛,2015)。合编有Writing Taiwan: A New Literary History(《文学台湾:一本新文学史》)(杜克,2007)、Rethinking Chinese Popular Culture: Cannibalizations of the Canon(《重新思考中国大众文化》)(Routledge, 2009)、The Oxford Handbook of Chinese Cinemas(《牛津手册:中国电影》)(牛津,2013)。译文有余华的《兄弟》、阎连科的《受活》与《四书》。正在合编The Oxford Handbook of New Chinese Literatures(《牛津手册:现代华文文学》)(牛津,2015)。
从摩罗到诺贝尔:文学‧经典‧现代意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图书目录
第一辑:新旧文化、语言实践、公民论述
1 从摩罗到诺贝尔——现代文学与公民论述
2 从「遗民」到「新民」——朱舜水与〈游后乐园赋〉
3 天下有贼——明代「骗经」《杜骗新书》
4 现代汉诗——典范转移与历史挑战
5 旧体新声——论鲁迅旧诗的历史感与现代性
6 彩笔调和两半球—— 吕碧城海外词中的文化翻译
7 公开的情书——林觉民〈与妻诀别书〉的脉络化解读
8 写给儿子,新中国的儿子——《傅雷家书》解读
9 「家」,变不变?──论《家变》中的新旧文化转型与语言实践
第二辑:知识转型、文化生产、历史记忆
1 「抒情」的传统与现代
2 记忆的技艺——从《千忠戳》里的血与雪谈起
3 「柔术」——一个传统日本汉字语汇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的传播与想像
4 福尔摩斯与道家解药——谈《老残游记》中的一椿公案
5 重释〈狂人日记〉——总体化、他者与创伤
6 白蛇启示录
7 循环之外——舞鹤与朱天心所追寻之历史与记忆的尽头
8 想像往事,叙述历史——重读中国90年代的三本历史小说
9 无处存放的女性心灵——评贾平凹《带灯》的男权主义梦幻
第三辑:地理疆界、文化跨界、东亚想像
1 夜行长安──明清小说中的帝都生与死
2 汉诗「下南洋」——马华汉诗的风土与疆界
3 《孽海花》、置换与强迫性重复
4 性别,城市与叙事结构——重读《海上花列传》
5 中国文学经典与现代东亚文化想像力——以梁启超的日本政治小说翻译为例
6 孤儿作为隐喻——从《异域》到《亚细亚的孤儿》
7 有声的神实,缓慢的暴力——在政治恶托邦与生态乌托邦之间
8 「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读韩松科幻小说《地铁》
图书序言
从摩罗到诺贝尔
──现代文学与公民论述
王德威
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与比较文学系
一九○八年二月,在日本东京发行的中国留学生杂志《河南》刊出文章〈摩罗诗力说〉,作者署名令飞。在这篇文章里,令飞感叹中国文明的崩坏,企求「精神战士」,发挥「撄人心」的力量,挽狂澜于既倒。对令飞而言,这样的「精神战士」惟有诗人得勘重任。
令飞是周树人的笔名,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鲁迅(1881-1936)。〈摩罗诗力说〉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所作的一系列文章之一。这些文章思考中国前途兴废、辩証文化复甦之道,成为鲁迅文学与革命事业的滥觞。其中〈摩罗诗力说〉纵论今昔、中外诗歌的社会功能,尤其与新文学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鲁迅的提倡,「摩罗」自此进入中国现代诗人──甚至知识分子──的想像闳域。
鲁迅对新文学的思考,只是清末众声喧哗的一端。早在一八九九年,梁启超已经提出「诗界革命」,一九○二年,更继之以「文界革命」、「小说革命」。尤其小说革命的观念肇始了「新小说」的崛起,扭转了一代知识分子看待小说的方式。与此同时,梁启超开始发表《新民说》,甚至将「新小说」与「新民」画上因果关系:所谓「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国之小说」。同在一年,梁的业师康有为在《新民丛报》发表〈公民自治篇〉,与梁唱和:「人人有议政之权,人人有忧国之责,故曰之为公民。」
不论「摩罗」或是「新民」,都凸显彼时文人与知识分子在思考个人与家国的关系时,文学所扮演的关键角色。的确,作为一种新兴的学科知识、一种审美实践、一种政治方法、或是一种历久弥新的教化典范,「文学」的崛起是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化的现象之一。也因此,以后百年「文学」的消长也动见观瞻,甚至成为历史转折的指标。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文学」似乎已经失去了晚清、五四所赋予的光环,成为一种大众传播形式。能够「撄人心」的摩罗诗人如今安在?我们又如何思百年来「文学」与「新民」的转变?
本文企图大题小作,从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作为切入点,重新看待文学介入社会与政治的可能与不可能,尤其侧重作家对现代公民主体作出的投射。除了「摩罗诗人」外,本文介绍「人造人」(homunculus)、「诺贝尔」(Alfred Nobel)。
图书试读
None
从摩罗到诺贝尔:文学‧经典‧现代意识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从摩罗到诺贝尔:文学‧经典‧现代意识 epub 下载 mobi 下载 pdf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从摩罗到诺贝尔:文学‧经典‧现代意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用户评价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从摩罗到诺贝尔:文学‧经典‧现代意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