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编写文友小传的想法萌生于去年10月,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世华作家代表大会期间。那次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欧华作协的创会会长、着名作家赵淑侠大姐。大姐平易近人,早餐时与几位文友一起聊天。她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欧华作协成立二十多年了,运作得不错,最好能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如写成欧华文学史,给后人留下一些资料,这是很有意义的。
当我听到赵大姐的这番叮嘱时,很有感触。自己作为会员,应该为协会出力做点什么,加砖添瓦也好。我自己偏重于史地和人物写作,原来写过《台湾名人传》,也採访过一些文化人,写过纪实报导,如《译坛巨匠荣获歌德金质奖章―杨武能教授传奇》、《巧遇国际郑和学会会长陈达生》等等,可以从写小传开始啊!先写比较熟悉的文友,谭绿屏大姐是我的入会介绍人,我知道她是作家兼美术家,加上马来西亚文会的鲜活材料,写成《画坛文坛常青树》,发往《欧洲新报》,去年11月1日刊登了。这就是小传系列的第一篇。
马来西亚文会结束后,我们十几位欧华文友又参加了世界诗人大会,两週时间,朝夕相处,比较熟悉了。感谢麦胜梅、许家结夫妇和黄鹤升文友的支持,又写出两篇。这样总共有了三篇样稿,以「抛砖引玉的想法」为题,发到协会公共信箱里。写小传的想法得到了更多文友的回应。很多人发来了资料、照片和作品。池元莲大姐还把为族谱所写的资料都发过来。赵大姐也发来邮件鼓励。
文友们信任我,我也决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撰写的时候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把个人家庭的命运与历史的大环境联系起来,介绍人生的主要轨迹,文学道路和成就,在欧华协会的活动,突出每个人的亮点。写好后一定要经过本人审阅修改,才能发表。
就这样一路走来,完成了三十人的小传,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合作的结果。试想一下,没有文友支援提供材料,敞开心扉交流,写小传就是无米之炊,不可能做下去。
现将三十位作家的传记编辑成书,每篇平均六七千字,总共约二十万字。目录基本按照传主参加欧华年会和入会的先后安排,这样从头阅读起来,比较容易了解欧华作协乃至欧华文坛的发展历史。全书完成后由欧华作协会长写序。
这本书实际上是欧华作家们集体创作的,由高关中主编执笔而已。
它具有史料性,可读性,也有励志的作用。
在此我要感谢欧华文友们的大力支持,感谢欧华作协历任会长作序,感谢世华作家交流协会心水秘书长的推荐,还要感谢秀威黄姣洁主编和段松秀编辑的热心帮助。
高关中 2014年7月17日 德国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