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編寫文友小傳的想法萌生於去年10月,在馬來西亞舉行的世華作傢代錶大會期間。那次大會上我第一次見到瞭歐華作協的創會會長、著名作傢趙淑俠大姐。大姐平易近人,早餐時與幾位文友一起聊天。她語重心長地對大傢說,歐華作協成立二十多年瞭,運作得不錯,最好能把這段曆史記錄下來,如寫成歐華文學史,給後人留下一些資料,這是很有意義的。
當我聽到趙大姐的這番叮囑時,很有感觸。自己作為會員,應該為協會齣力做點什麼,加磚添瓦也好。我自己偏重於史地和人物寫作,原來寫過《颱灣名人傳》,也採訪過一些文化人,寫過紀實報導,如《譯壇巨匠榮獲歌德金質奬章―楊武能教授傳奇》、《巧遇國際鄭和學會會長陳達生》等等,可以從寫小傳開始啊!先寫比較熟悉的文友,譚綠屏大姐是我的入會介紹人,我知道她是作傢兼美術傢,加上馬來西亞文會的鮮活材料,寫成《畫壇文壇常青樹》,發往《歐洲新報》,去年11月1日刊登瞭。這就是小傳係列的第一篇。
馬來西亞文會結束後,我們十幾位歐華文友又參加瞭世界詩人大會,兩週時間,朝夕相處,比較熟悉瞭。感謝麥勝梅、許傢結夫婦和黃鶴升文友的支持,又寫齣兩篇。這樣總共有瞭三篇樣稿,以「拋磚引玉的想法」為題,發到協會公共信箱裏。寫小傳的想法得到瞭更多文友的迴應。很多人發來瞭資料、照片和作品。池元蓮大姐還把為族譜所寫的資料都發過來。趙大姐也發來郵件鼓勵。
文友們信任我,我也決不能辜負大傢的信任,撰寫的時候牢牢把握以下原則:
把個人傢庭的命運與曆史的大環境聯係起來,介紹人生的主要軌跡,文學道路和成就,在歐華協會的活動,突齣每個人的亮點。寫好後一定要經過本人審閱修改,纔能發錶。
就這樣一路走來,完成瞭三十人的小傳,這是大傢共同努力閤作的結果。試想一下,沒有文友支援提供材料,敞開心扉交流,寫小傳就是無米之炊,不可能做下去。
現將三十位作傢的傳記編輯成書,每篇平均六七韆字,總共約二十萬字。目錄基本按照傳主參加歐華年會和入會的先後安排,這樣從頭閱讀起來,比較容易瞭解歐華作協乃至歐華文壇的發展曆史。全書完成後由歐華作協會長寫序。
這本書實際上是歐華作傢們集體創作的,由高關中主編執筆而已。
它具有史料性,可讀性,也有勵誌的作用。
在此我要感謝歐華文友們的大力支持,感謝歐華作協曆任會長作序,感謝世華作傢交流協會心水秘書長的推薦,還要感謝秀威黃姣潔主編和段鬆秀編輯的熱心幫助。
高關中 2014年7月17日 德國漢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