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中编:文本研究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中编:文本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文本研究
  • 历史演义
  • 古典文学
  • 版本研究
  • 文献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罗贯中
  • 文本考证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力作,首次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力图在中国文化流变的大背景上,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揭示其文化史意义,进而从特定角度与侧面观照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心路历程,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内容。中编四章为文本研究,着重剖析《三国演义》的文化意蕴与人物美学特质,也探讨了其虚实艺术的独创模式与成功经验。

本书特色

  本书立意新颖,构架恢弘,视野开阔,资料丰赡,论证严谨精当,时有精辟之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是《三国演义》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收获。
《三国志演义》文本流变与版本考辨研究 第一卷:早期刻本的流传与定型 本书是继《三国演义源流研究》中编“文本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聚焦于《三国志演义》自明代中叶问世以来,其文本形态经历的复杂演变过程,特别是早期刻本的流传、版本差异的形成与核心文本的逐渐定型。本书旨在通过精密的文献考证,梳理出这部古典小说从手抄本到早期刊本的艰难历程,揭示不同版本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及语言风格上的细微分野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引言: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文本困境 《三国志演义》的成书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涉及宋元话本、杂剧以及民间说唱艺术的长期积累。在罗贯中完成初稿之后,其文本并未立即固化,而是在流传中不断被增删、改造。本书首先探讨了明代初中期,在官方文献和民间传播的双重压力下,早期抄本和刻本所呈现出的巨大文本不确定性。我们详尽分析了目前可追溯的最早版本线索,如“嘉靖本”的残存影响,并试图重建一个接近罗贯中“定本”的可能面貌。 第一章:嘉靖、万历间刻本的初步汇流 明代中后期是小说刊刻的黄金时期,也是《三国演义》文本第一次大规模定型的重要阶段。本书重点辨析了嘉靖年间(约1522-1566年间)出现的几种重要刊本,尽管大多已散佚,但通过后世刻本的“避讳”或“删改”痕迹,可以反推出其基本框架。我们特别关注了万历年间(1573-1620年)出现的几种带有明确版本标注的刻本,如“百回本”的雏形。 研究发现,这一阶段的文本呈现出明显的“整合”趋势:早期的民间偏好(如对关羽神化的强调)与文人对史实的尊重(如对《三国志》的借鉴)开始在文本中寻求平衡。本书通过对前二十回关键情节(如“桃园结义”与“温酒斩华雄”)的文本比对,勾勒出这一时期主要文本流派的分化路径。 第二章:李卓吾评点的里程碑意义 万历末年,以李贽(字卓吾)为代表的进步文人对《三国演义》的推崇,使得该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李贽的评点本,通常被认为是第一个具有明确审美取向和思想倾向的通行本。 本章详细考察了“李评本”对文本结构和叙事节奏的干预。李贽的评语不仅是解读,更是对某些情节的“再创作”。我们通过对比李评本与早期无评点本(或残本)在人物命运和主题表达上的差异,论证了李评点对后世通行本(如毛宗岗本)产生的决定性影响——它使《演义》彻底从民间说书的范畴,跃升为文人案头必读的经典。 第三章:毛宗岗修订本的文本规范化 清初,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的修订工作,标志着该书文本形态的最终“成熟”与“定型”。本书将专门辟出一个章节,对毛本(通常指“百二十回本”)的修订策略进行深入剖析。 研究表明,毛宗岗的修订并非简单的文字润饰,而是一次系统的“文体革新”和“思想矫正”。他着力于提升小说的文学品味,统一语言风格,并着重强化了“尊刘贬曹”的儒家正统观念。具体到文本细节,我们对比了毛本与前代版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动: 1. 回目体例的标准化: 探讨毛本如何将过去零散的回目整理成对仗工整、高度概括的体例。 2. 战争描写与谋略的精炼: 分析毛本如何删减了部分繁琐的战争细节,使叙事更具张力。 3. 人物语言的“古雅化”: 考察对白和叙述文字的文言化处理,如何使文本更符合士大夫的阅读趣味。 本书认为,毛宗岗本的成功,在于它在保留原作精华的基础上,完成了对文本的“审美提纯”与“意识形态规范”,从而成为此后三百年间最为权威的文本范式。 第四章: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的“续补本”与“节译本” 在毛本确立霸主地位后,市场上仍然存在对文本的进一步“加工”和“适应”。本章关注清中后期至民国初年出现的一些次要版本,如某些带有“续补”性质的版本,或迎合当时社会思潮的“节译”本。 这些版本虽然影响力有限,但它们是研究文本生命力的重要佐证。例如,某些版本为了迎合帝制晚期的保守情绪,对“反贼”的描写进行了弱化;而民国初年的“白话普及本”,则尝试将古典的句式进一步口语化,以适应新文化运动的需求。通过分析这些“非主流”文本,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演义》文本在不同历史切片中的适应性和弹性。 结论:文本研究的意义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不同版本流变对《三国演义》主题阐释的深远影响。文本并非静止不变的,每一次修订、每一次刊刻,都承载着时代的回声。《三国志演义》文本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读者分辨出哪些是罗贯中初创的核心意图,哪些是后世文人(如李贽、毛宗岗)的审美选择与思想加工。只有深入文本的流变史,我们才能真正把握这部伟大作品的复杂面貌与不朽魅力。本书为进一步的文学批评、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版本学基础。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关四平


  祖籍山东省平度市,1953年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四平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用力尤勤。着作主要有:《后妃的命运》(1991年)、《中国古代文学丛论》(1999年)、《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初版于2001年,再版于2003年,2009年出修订三版)、《唐代小说文化意蕴探微》(2012年)、《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合着,1999年)。校点有: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合作,1994年)、《中国才子佳人小说精选》(合作,1994年)、《太平广记》(合作,1995年)。此外,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红楼梦学会祕书长。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家创作研究
第一节 罗贯中生平思想考论
一、生平事蹟考
二、思想倾向论
第二节 接受与创造之关系论
一、多层面接受之集大成
二、万方为我用的新创造
第三节 创作矛盾的辩证处理
一、两把评价尺度的矛盾统一
二、忠义道德观念的冲突整合
三、意识与潜意识的表里互渗

第二章 文化意蕴探微
第一节 思想内涵的动态考索
一、主题研究审视
二、思想内涵纵观
第二节 理想人格的文化透视
一、理想人格的构成形态
二、理想人格的审美价值
三、理想人格的认识意义
第三节 道德情感的表里一体
一、道德与情感的辩证关系
二、忠义道德内的情感蕴含
三、道德强化与情感的弱化
第四节 悲剧意蕴的人性深度
一、蜀汉英雄悲剧类型及个性色彩
二、各色人物哀情宣洩的悲剧意味
三、作者、人物与读者的心灵共鸣
第五节 君臣关系的理想范型
一、君臣关系的多种形态
二、蜀汉君臣的范型意义
三、理想范型的审美价值
四、文化渊源与历史局限
第六节 人生道路的艰难选择
一、 入仕方式:以登门相请为高
二、 建功途径:以献策得中为能
三、 人生归宿:以功成身全是求
四、 归隐林泉:以儒道思想互补
五、 作者心态:以悲悯期待为主

第三章 人物美学新论
第一节 形象系统的宏观建构
一、历史原型与艺术建构
二、地域集团形象系列论
三、社会职能形象系列论
第二节 主要人物性格构成论
一、三位一体的「化合」形态
二、「前后相侔」与「前后异态」
三、性格构成比例的失衡
第三节 奇中寓真的美学特征
一、情节奇.性格真.情理实
二、理论意义与美学价值
三、比较中见其典范意义
第四节 「多层展现」法的美学效应
一、美学内涵与艺术实践
二、因人而异的多变形态
三、尚奇传统与初创痕迹
第五节 比较美学的多层面运用
一、外貌与性格的表里对比
二、相似性格的「犯而能避」
三、行为方式比较中见个性

第四章 虚实艺术研究
第一节 虚实理论之争溯源
一、崇实与尚虚两派之争
二、虚实之争的史传渊源
第二节 虚实艺术规律探索
一、诸家观点的历史回顾
二、虚实形态的多层透视
三、虚实处理的两点失误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作家创作研究
 
第一节 罗贯中生平思想考论
 
一、生平事蹟考
 
罗贯中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大幸事,他创作出了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它不仅是中国古典名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名着,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有相当杰出的贡献。如此这般的伟大作家,其生平事蹟却记载甚少,且众说纷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三国志演义》文本,在前人与时贤研究罗贯中成果的基础上,对其生平事蹟略考之如下:

(一)明清时期的记载。
 
明代一些文人,如郎瑛、高儒、田汝成、王圻、林瀚、胡应麟、杨尔曾,与清代的周亮工、雷琳、顾苓、徐渭仁等人,都记有罗贯中的简况。综其所述,可知下列的基本资料:罗贯中,名本,字贯中,钱塘(杭州)人。他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并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这些资料虽不多,但贡献颇大,它确凿无疑地证明了,罗贯中真有其人,且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由此奠定了罗贯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再者,确定了他是钱塘人,虽不一定生于此,但在此处住过当无问题。
 
(二)二十世纪的新发现。罗贯中生平事蹟有关资料的新发现主要有三次:
 
二十世纪二○年代末,天一阁旧藏明蓝格钞本《录鬼簿续编》被郑振铎等人发现了,上面记有罗贯中的小传,全文为: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
〈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发现,是迄今所知有关罗贯中生平最早、最全面、最可信的记载,它告诉人们,罗贯中是一位杂剧家、散曲家和诗人,其作品有「清新」的风格。虽然未提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等小说的创作,颇令人遗憾,但还是可以看出他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可以作为其小说创作的旁证。「遭时多故,各天一方」与「湖海散人」相印证,说明他在「乱世英雄起四方」的元末曾浪迹湖海,漂泊四方。「与人寡合」又说明他孤芳自赏的傲僻性格。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部著作,就被其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吸引。作者在《三国演义》文本研究上的功力,着实令人叹服。书中对于小说文本的剖析,可谓面面俱到,从版本流传到异文考证,再到语言风格的演变,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细致的研究。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小说中一些经典情节的源头追溯,揭示了这些情节是如何在历史的积累和民间传说的影响下,最终被融入到《三国演义》之中的。这种对文本“血统”的探究,让我对《三国演义》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看到其背后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书中不乏大量的学术术语和理论分析,但作者的叙述清晰流畅,逻辑严谨,即使是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在细细品味中有所收获。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的学术佳作。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次充满挑战却又收获颇丰的旅程。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带领我们走进《三国演义》文本的复杂世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小说语言风格演变的探讨。通过对不同时期文本的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三国演义》在语言上的吸收与融合,从早期的口语化表达,到后来更加成熟的文言叙事,每一个阶段的特点都得到了生动的呈现。此外,书中对小说叙事结构的分析也十分精彩,揭示了作者是如何巧妙地组织情节,制造悬念,从而吸引读者的。虽然有时会觉得一些论证过于专业,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的理解深入,都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对《三国演义》文本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厚重。迫不及待地翻开,就被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所折服。作者对于《三国演义》文本的梳理,简直可以用“庖丁解牛”来形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考量。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不同版本《三国演义》的比较分析,通过对大量史料和文献的爬梳,清晰地揭示了文本演变的脉络,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亲眼见证着这部不朽名著的诞生与流传。那些关于版本差异、异文考证的论述,虽然初读起来略显艰涩,但一旦理清思路,便会豁然开朗,不禁感叹作者的博学多识和精益求精。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打开《三国演义》文本宝库的钥匙,让我得以窥见其背后蕴藏的丰富信息和学术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但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更看重的是它为我打开了认识《三国演义》的新视角。作者在书中对于文本细节的梳理,让我对许多曾经忽略的描写有了新的认识。例如,他对小说中一些细微的景物描写,或者人物对话的考证,都揭示了作者在创作时所下的苦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三国演义》早期版本和后世加工的区分,让我了解到我们现在所读到的版本,并非就是最初的面貌。这种对文本“前世今生”的追溯,极具启发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阅读经典不仅仅是欣赏故事,更是一种对文化传承和文本演变的探索。它激发了我更深入地去研究和理解《三国演义》的兴趣。

评分

读罢此书,心中感慨万千。作者在文本研究方面的深入探索,为我们揭示了《三国演义》并非一成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书中对于不同史料和民间传说如何融入小说,以及小说自身在流传过程中如何被不断加工和润色的分析,都显得极为透彻。我个人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对于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和人物塑造来源的考证。例如,他对某个重要战役的描写,如何与史书记载产生差异;或者某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其形象是如何在历代传抄中逐渐丰满或改变的。这些细致的辨析,让我对《三国演义》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更加敬佩作者的学术眼光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一部经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