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世是惟一的天堂」--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他的幽默与闲适,
为戒严时代的台湾带来一阵透心凉的清风。
林语堂来自漳州,负笈上海,留学欧美,致力于东西文化的交流,
成为西方读者最熟悉的中国作家,
晚年落脚台湾,发现此地风土民情竟是故乡的翻版,让他雀跃不已。
1937年,林语堂的英文着作《生活的艺术》进入《纽约时报》每週畅销书排行榜,之后更高踞第一名达五十二週之久。这位来自中国的洋博士,以美国人都赞叹不已的优雅英文,为西方人介绍了中国文化自在闲适的生活情调,帮他们在繁忙的工业时代氛围中打开了另一种人生视野,这是华人作家首次在西方获得巨大的成功。
1966年,在两岸对峙的局势中,住在美国的林语堂选择了台湾做为晚年定居之处,在这个跟他故乡福建龙溪(漳州)仅一水之隔的岛屿上,大师渡过了愉快的十年光阴。
他在这里尝到了怀念的故乡小吃,大啖台南阿霞饭店的海鲜,听到了熟悉的乡音,见到了跟故乡一样的景物风情,写闽南语诗,提倡幽默文化,开专栏,打笔仗,过得不亦乐乎,也为台湾文化注入了不同情调的活力。
1975年,大师接替川端康成担任国际笔会副会长,同年国际笔会全数通过推荐他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继1940年与1950年在美国时获得提名,这已是他第三次在这个世界文学殿堂中受到瞩目。
1976年大师过世后长眠阳明山故居后园,他亲手设计的典雅屋舍现为文学纪念馆,展示一代文豪生前文物风华,为台湾记录了一段大师与这块土地的难得因缘。
关于林语堂 一八九五年,清廷与日本缔结马关条约,正式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就在这一年,海崃对岸漳州龙溪县的小山村中,一个牧师的家庭里有位小男婴哌哌坠地,牧师父亲为男婴取名和乐。这个位于穷乡僻壤的人家大概没想到,小和乐未来竟成了一位名闻海内外的大文豪。和乐,就是幽默大师林语堂的乳名。
林语堂从小展现过人天赋,在父亲的用心栽培下出洋留学,相继在美国哈佛大学及德国莱比钖大学取得硕博士学位,在吸收西方的文化思潮后,回到了对许多现代观念尚未熟悉的中国,积极运用所学启蒙国人。他将Humor译为「幽默」,试图将欧美文化中至为精妙之处介绍给广大的中国读者,这是「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而赴美后,林语堂又致力于「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宣扬中国文化的精粹,特别强调近情与闲适的态度,代表作从《生活的艺术》到《京华烟云》都曾经脍炙人口,对西方读者产生莫大影响。
当他年逾古稀,这位国际级的大师开始想家了。但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台海政治鉅变,使得「回家」成为遥不可及的幻梦。就在迷途中,他寻到了一方近似故乡风土民情的乐土台湾来落脚,在这里,他展开了人生的最后阶段。
名家推荐 佛光大学中国文学与应用学系副教授 / 朱嘉雯
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 李瑞腾
文讯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 封德屏
中央大学中文系退休兼任教授 / 康来新
东吴大学英文系主任 / 曾泰元
(依姓氏笔划顺序排列)
专文推荐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胡适纪念馆主任 / 潘光哲
林语堂故居主任 / 蔡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