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下编:传播研究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下编:传播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三国演义
  • 历史演义
  • 文学研究
  • 传播学
  • 文化研究
  • 版本研究
  • 民间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学术力作,首次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作为一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考察与研究,力图在中国文化流变的大背景上,探求这一文学和社会精神现象的形成机制,及其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美学特质,揭示其文化史意义,进而从特定角度与侧面观照中华民族追求真善美的心路历程,总结中国长篇小说演进的某些规律性内容。下编五章为传播研究,主要考索了《三国演义》在文本系统、戏曲系统、说唱系统传播的历史过程、空间范围与传播途径、传播方式,进而观照《三国演义》对中国社会各层面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特色

  本书立意新颖,构架恢弘,视野开阔,资料丰赡,论证严谨精当,时有精辟之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有创新,是《三国演义》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新收获。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上编 文本考辨》简介 本书《三国演义源流研究》系列,旨在对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章回体小说之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溯源与流变考察。本文所呈现的,是该研究的上编:《文本考辨》。本卷聚焦于对《三国演义》的文本本身进行细致的梳理、比对与源流探寻,力求揭示这部鸿篇巨制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经历的文本演变脉络及其内在的文学逻辑。 第一部分:底本溯源与文本分期 《三国演义》的成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累积过程,从民间传说、宋元话本、诸宫调,到元末明初的“三国志平话”,再到罗贯中修订定型,直至后世的各类抄本与刻本的更迭,形成了纷繁复杂的文本谱系。 一、《三国志平话》的地位与辨析: 本部分首先回溯至宋元之际的口头文学与早期说唱艺术。通过对《三国志平话》的详细文本重构与分析,考察其如何奠定《三国演义》叙事框架、人物原型和核心情节的基石。着重辨析“平话”中哪些要素被罗贯中继承和精炼,哪些则被弃置或大幅度改写。此处的考辨,不仅涉及文本材料的继承性,更关乎叙事传统的嬗变。 二、罗贯中定本的“核心文本”界定: 在现有文献中,关于罗贯中最终定稿的版本难以确切把握。本书通过比对现存最早的、或被学界普遍认可的明代早期刻本(如“嘉靖本”系统),尝试界定一个最接近作者原貌的“核心文本”。研究侧重于文本语言的风格特征、情节安排的逻辑一致性以及对史书《三国志》的取舍态度,以此作为后续版本研究的参照系。 三、明清以来的主要版本系谱梳理: 详细梳理自明代中叶至今的各大版本群,包括“毛宗岗评点本”、“李贽评本”等重要批注本,以及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各类“绣像本”与地方抄本。通过对关键情节(如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的文本差异进行量化分析,勾勒出不同版本在增删、润饰和意识形态上所呈现出的流变趋势。特别是对毛宗岗本的“删节与精修”策略,进行深入的文本学分析,探讨其对后世读者认知《三国演义》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第二部分:叙事要素的文本学分析 本部分从具体叙事要素入手,剖析其在不同文本阶段的演化,以揭示“演义”如何从史实和话本中提炼出文学的张力。 一、人物形象的“原型”与“定型”: 深入研究核心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在“平话”阶段的粗犷形象与在罗贯中笔下最终定型的复杂性、多维度性之间的过渡。重点分析文本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和对白的设计,将历史人物转化为文学典型。例如,对关羽“义绝”形象的塑造,在不同文本中的侧重点变化。 二、情节的增饰与“虚构化”的界限: 考察小说中诸多经典情节(如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等)的文本来源。分析哪些是基于民间传说加工而成,哪些是作者基于文学目的的创造性发挥。通过对比不同版本对同一情节的叙述详略,研究叙事节奏和戏剧效果是如何被反复打磨的。 三、语言风格的时代特征: 对不同版本所使用的白话语言进行考察。从《三国志平话》的口语化特征,过渡到罗贯中时期力求典雅与流畅的文白相间的叙述风格,再到清代评点家对语言的“规范化”处理。分析不同文本在用词、句式结构上所体现的时代印记和文学审美取向。 第三部分:文本与史学的交互关系 《三国演义》的文本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其与《三国志》等史籍的复杂关系。本编的最后一部分,着重于文本学视角下对“演义”与“史实”二者的相互作用进行考察。 一、史料的采择与改造: 系统梳理《演义》文本中直接采纳、明显改动或完全虚构的史实片段。通过与裴松之注的《三国志》进行逐一比对,明确罗贯中在哪些关键节点上,为了文学效果或政治倾向,对史书记载进行了重构。 二、“尊刘抑曹”思想的文本固化: 分析在不同版本的文本修改中,作者和评点者如何通过情节的增减、语言的褒贬,来强化或弱化“拥刘反曹”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文学选择,也是文化心理在文本中的体现。 总结 《三国演义源流研究:上编 文本考辨》,如同一次深入历史文物的考古挖掘,它不关注后世的传播与接受(此为下编内容),而是专注于文本本身的生成、流变与结构固化。通过严谨的文本比对和细致的源流追溯,本书旨在为读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扎实可靠的、基于原始材料的《三国演义》文本学基础,为理解其文学成就和文化意义打下坚实的地基。它是一部服务于文本本体研究的学术专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关四平


  祖籍山东省平度市,1953年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四平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上用力尤勤。着作主要有:《后妃的命运》(1991年)、《中国古代文学丛论》(1999年)、《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初版于2001年,再版于2003年,2009年出修订三版)、《唐代小说文化意蕴探微》(2012年)、《中国古代禁毁小说漫话》(合着,1999年)。校点有:周曰校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合作,1994年)、《中国才子佳人小说精选》(合作,1994年)、《太平广记》(合作,1995年)。此外,在《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社会兼职主要有: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戏曲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文学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红楼梦学会祕书长。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小说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三国》传播的整体特征

第二章 文本系统的传播
第一节 版本演变与传播历程
一、抄本传播与明初文化
二、明刊本的演化与传播
三、清刊本的流行与评价
第二节 文本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一、抄录流传
二、销购管道
三、赠送借阅
第三节 读者群体文化素质考察
一、明代教育与文本传播范围考
二、清代教育与文本传播范围考

第三章 戏曲系统的传播
第一节 明清杂剧传奇三国戏考论
一、明代三国戏剧目考略
二、清代三国戏剧目考略
三、三国戏与小说关系论
第二节 清代「花部」中的三国戏考论
一、地方戏中的三国戏
二、京剧三国戏小考
第三节 明清三国戏传播的广泛性
一、声腔流行区域考
二、戏班演出场所考
三、观众接受层面论

第四章 说唱系统的传播
第一节 说《三国》的历史发展与流布范围
一、明清近代说《三国》考略
二、说《三国》与小说关系论
三、说《三国》流布范围考察
第二节 唱《三国》的主要作品与流行区域
一、吴语区域唱《三国》作品考
二、粤闽语区域唱《三国》作品考
三、北方语区域唱《三国》作品考
四、少数民族区域唱《三国》概说

第五章 社会文化影响论
第一节 总论
一、显性影响论略
二、隐性影响论略
第二节 社会政治影响论
一、转变政治倾向性之功效
二、强化政治凝聚力之作用
第三节 军事领域影响论
一、兵家作战的兵法库
二、民众战争的教科书
第四节 文学创作影响论
一、对小说创作的影响
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主要引用与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三版后记

附录
高屋建瓴 开拓创新  沈伯俊 ——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考镜源流 探寻文化底蕴  萧相恺 ——评《三国演义源流研究》

图书序言



  《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古代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以及历史小说中最成功的作品,更重要的是,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像《三国演义》这样,得以借由各种形式的广泛传播,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并在数百年的民族精神生活中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呢?我以为,这主要在于《三国演义》不是一般意义的古代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代表中华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可称为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因为它既不是对原生史诗的模仿,也不仅仅是史诗式的作品。在成书过程及题材内容,特别是因其经历了长期的累积,在表现一定时代民族的行为方式和精神方面都类似史诗,但它并非产生于原始「史诗时代」,叙事语言和方式也与史诗有差别——这一切当然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演进的特殊性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又可以称《三国演义》为「中国式的史诗」,或相对于世界其他各民族的原生史诗,称其为「亚史诗」。

  四平的这篇论文是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三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综合考察与研究,规模十分宏大。其中特别注意了将《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内容与传播影响置于中国文化流变的大背景上,力图在具体考察分析的基础上,描述出这一社会精神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其文化史意义,并从侧面观照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本文从选题到结构,从理论起点到论述方法,从材料的蒐罗到辨析,都能在前辈与当代研究者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亦可以说不仅集同课题研究之大成,又有新的开拓进展。

  四平的博士论文评价很高,我深以四平获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和骄傲。现在四平的这篇论文得到了出版的机会,我更是感到由衷的高兴。

  当然,这并不是说四平的这本书已经把《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影响一系列问题全部说清论透——如同我上面已经说过的,《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已经成为一种绵延数百年的社会精神现象,因此对《三国演义》的研究绝不可能由某一个人毕其功于一役。如是,则尽管四平的这本书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但对《三国演义》研究来说,也许可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

李时人写于上海

图书试读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小说传播接受的理论意义


文学创作是三位一体的动态流动过程,其中包括三个主要环节:作者创作、作品成果、传播接受。第一环是作者构思、蒐集素材到写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作者将其思想感情、心灵人格、审美理想倾注于笔端,现形为纸上的文字语言符号。第二环是文学创作的物化形态,是文学的物质载体,是文学得以存留与传播的基础。第三环是作品透过传播达于读者,为其阅读接受的阶段,是文学潜在的文学性与审美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过程,也是文学创作目的最后完成的标志。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没有作者的创作,文学作品就不可能产生;没有作品成果,文学就失去了物质载体,无法传播开去;没有传播接受,作品便会尘封高阁,无法获得现实的生命。因此,作品的传播与为读者阅读接受,理当纳入文学创作全过程中而加以关注与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让我联想到我曾经阅读过的许多关于《三国演义》的评论和解读,但“源流研究”加上“传播研究”,又给我一种截然不同的期待。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传播”的范畴的?它仅仅指文本的流传,还是包括了观念、故事、人物形象等更为广泛的文化元素的扩散?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三国演义》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传播研究,例如,在士大夫阶层、普通民众、甚至女性群体中的接受度和解读方式有何不同?这本书是否会分析《三国演义》的传播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或事件,极大地推动了其影响力的扩散?例如,某些帝王的提倡,或是某位名家对《三国演义》的推崇,是否成为了其传播史上的转折点?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传播逻辑。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慢慢品味的“硬核”读物。从“源流研究”这个词语,我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上的精益求精,而“传播研究”更是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一直对《三国演义》如何能够深入民间、家喻户晓感到好奇。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三国演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二次创作”,比如戏剧、曲艺等艺术形式是如何对其进行演绎和传播的?我期待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文献分析,揭示不同版本《三国演义》的流传轨迹,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认知。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三国演义》在海外传播的案例,毕竟,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在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了解其传播的跨文化过程,无疑能拓宽我们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书脊上“三国演义源流研究”几个字,更是勾起了我对这部古典名著的深深好奇。我一直觉得,《三国演义》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在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戏曲、评书到街头巷尾的民间故事,无处不在。这本书的“传播研究”部分,我尤其期待能够深入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虚构的故事,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并能跨越时空,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经典?它是否分析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对《三国演义》的接受和解读有何差异?我很好奇,在古代,它又是如何通过口耳相传、雕版印刷等方式,一步步走向大众的?而到了近现代,影像技术、网络平台的兴起,又给《三国演义》的传播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和挑战?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脉络,让我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鲜活的《三国演义》?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三国演义》情有独钟的读者,我常常思考这部巨著是如何穿越历史的洪流,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的。“源流研究”这部分,我自然会期待作者对《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版本演变进行细致的梳理。而“传播研究”则更让我眼前一亮,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去解析《三国演义》的文化传播的。它是否会从媒介传播的角度,分析不同传播媒介(如印刷技术、戏曲、民间说唱等)对《三国演义》内容和形象的塑造和影响?又或者,它会关注《三国演义》的传播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政治格局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文化生态?我甚至期待书中能出现一些关于《三国演义》的“文化符号化”的研究,即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是如何逐渐演变成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评分

我一直认为,评价一本学术著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其内容的简单概括,更应该考察其研究方法和学术价值。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源流研究”四个字,就暗示着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有着严谨的学术考证。我特别关注“传播研究”这部分,它是否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来审视《三国演义》的传播过程?比如,它是否利用了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没有对一些具体的传播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例如,在特定历史时期,《三国演义》的某些版本是如何通过官员、文人、甚至普通百姓的传播,逐渐深入人心的?我还会关注作者是否在引用史料、文献分析方面表现出足够的严谨性,是否能够辨析出不同的传播路径和影响力的差异。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独到的见解,对我们理解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乃至现代文化产品的传播规律,都能带来启发,那将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著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