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

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现代主义
  • 当代文学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台湾文化
  • 典范研究
  • 文学轨迹
  • 20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文系、历史系、台文系、电影戏剧系、艺术系所师生必读!

  从白先勇、王文兴,到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
  从导演杨德昌、侯孝贤,到蔡明亮的台湾新电影浪潮
  讨论现代文学、乡土文学,到台湾新电影的崛起与兴盛
  「文学体制」、「场域观」、「文学生态」在台湾当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
  台湾文学研究者张诵圣《现代主义‧当代台湾》完全解读


  《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是美国德州大学亚洲研究学系及比较文学研究所张诵圣教授的第二本专着,讨论台湾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文学、乡土文学,以及戒严前后台湾新电影的崛起与发展。

  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现代主义与乡土对峙:当代台湾小说」译自作者第一本英文专着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是英语世界第一本讨论台湾文学的专着。下编「历史脉络中的台湾现代主义」所收的九篇专文,仍然以台湾现代主义小说为核心,勾勒它和整体台湾文学生态、副刊、新电影、冷战、全球化、东亚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试图朝着更为系统化的理论叙述迈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诵圣


  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其后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史丹福大学文学硕士、博士学位,1984年起任教于美国德州大学亚洲研究学系及比较文学研究所。曾任美国「中文及比较文学学会」(Association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Literature)会长、执行委员等职。着有《文学场域的变迁:当代台湾小说论》、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Literary Culture in Taiwan: Martial Law to Market Law,编有Bamboo Shoots After the Rain: Contemporary Stories by Women Writers of Taiwan(Ann C. Carver合编),The Columbia Sourcebook of Literary Taiwan(奚密、范铭如合编)。

图书目录

序  

第一编 现代主义与二十世纪五○—八○年代的台湾小说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崛起
第三章 文学现代主义的移植
第四章 臻于成熟的现代派作家──文化批判与文本策略
第五章 乡土文学对现代主义的抗拒
第六章 结语:步入新纪元

第二编 台湾文化场域中的现代主义
第一章 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当代文学生产场域里的位置
第二章 「文学体制」、「场域观」、「文学生态」──台湾文学史书写的几个新观念架构
第三章 《恐怖分子》和当代台湾文化发展中的大分水岭
第四章 台湾文学里的「都会想像」、「现代性震撼」,与「资产阶级异议文化」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现代性──台湾新电影的三位作者导演
第六章 现代主义、台湾文学,和全球化趋势对文学体制的冲击
第七章 试谈几个研究「东亚现代主义文学」的新框架──以台湾为例
第八章 台湾冷战年代的「非常态」文学生产
第九章 重访现代主义──王文兴和鲁迅
引用书目

图书序言



  如果把一九四九年作为现、当代的分界点,盛行于上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对当代台湾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不错,它所追求的菁英典范如今已经过时,然而无可否认的是,在台湾当代文学、电影、艺术领域里最傲人的成就背后,往往都有它庞大的身影─即便是作为反叛的对象、影响焦虑的来源。扩大视野来看,二十世纪大部分非西方社会,尤其是台湾的东亚邻居,也都有它们各自以不同方式铭刻的现代主义回忆,以及尚未摆脱的菁英文化情结。况且精练、世故、标榜高品味的现代主义美学素养也无疑是当今全球文化体系重组之际,非西方社会的文艺创作者寻求新定位的重要资源。

  上世纪六、七○年代之交我在台大外文系受到的现代主义启蒙跟随我至今,笼罩了我在美国数十年来的学术生涯。这本集子的上编〈现代主义与二十世纪五○—八○年代的台湾小说〉译自Modernism and the Nativist Resistance: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from Taiwan(Duke University Press)。这本书一九九三年出版时,是英语世界里第一本以台湾文学为对象的个人专书。当时台湾文学研究在英、美东亚学术圈里正气势如虹,俨然是个亟待开展的年轻学术领域,潜力无穷,荣景可期。然而事实却未能完全符合预期。紧接下来的十年,适值另外几个研究领域骤然勃兴:台湾解严后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的激变与翻转、几个华人社会的新潮电影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中国(大陆)当代研究」逐步朝日后的显学地位酝酿成形—这些高分贝题材在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主义激发的动能支撑下,吸收了大部分西方学界里原本就颇为有限的东亚(尤其是人力)资源。以文学创作为关注的台湾研究遭池鱼之殃,陷入了低谷。

  转机在二○○三年之后开始渐渐浮现。过去十年间令人振奋的迹象不只一端。首先,英语世界里专攻与台湾文学有关议题(同志、市场、二二八、历史创伤记忆、与其他文化类型之间的共栖关系等)的学术着作数量倍增,且多由重要出版社印行。其次,愈来愈多泛以「中国」为标题的文学专书中开始以台湾作品为其主要分析内容,或至少是参考样本。最后,相应于全球化趋势,近些年出现了几本令人瞩目的东亚文学专题研究,其中台湾更是被适当地赋予了它应得的地位。

  与这些趋势平行的是,从现实层面上来说,台湾夹在自我定位和两岸关系之间的处境愈来愈错综难解;而在学术领域里,则是更多的研究者得以摆脱旧有的框限,把台湾放置在依不同轴线所划定的系谱脉络中来思考─下编〈台湾文化场域中的现代主义〉所收的九篇文章,便是记录了我自己这方面的探索。仍然以现代主义小说为核心,勾勒它和整体台湾文学生态、文学史书写、新电影、冷战、全球化、东亚启蒙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试图朝着更为系统化的理论叙述迈进。撰写时间正好跨越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台湾以文字发表过的只有三篇。

  上编〈现代主义与二十世纪五○—八○年代的台湾小说〉第一、二章也曾在台湾的学术期刊发表过4。作为完整的全书中译,距英文原着出版已经整整二十年。这其间台湾文学经历的沧桑无数,学术批评典范也几度更迭。但愿这些迟到的出土旧物能为有心的读者提供一些回味历史的材料。记得应凤凰介绍我和林载爵先生见面,初次谈出版《现代主义》中译的事,是一九九○年代末;延宕了这么许久皆因我自己疏懒。只是对于当初热心参与翻译初稿的友人、学生—除了居功厥伟的应凤凰,还有唐维敏、宋伟杰、罗晓芳、陈绫琪……如今他们多已是资深教授了—一直深感过意不去。对于联经的林载爵发行人和胡金伦总编辑无边的耐心和儒雅的君子风度自然更是感念在心。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绪论


一九八八年,中华民国总统蒋经国先生去世,标志着台湾战后一个历史世代的结束。这个世代肇始于一九四九年;当时,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内战中失利,从中国大陆撤退到海角一隅的台湾。四十年来,在蒋氏父子威权统治下,台湾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领域里都呈现出相当程度的连续性和同质性。直至一九八○年代中期,蒋经国在去世前两年间陆续推动了几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包括解除戒严、承认反对党、开放报禁,以及恢复与中国大陆的民间交流—社会上各层面才开始产生急剧的结构性转变。新的文化艺术思潮一波波涌现,多半针对当时既存社会秩序,直接或间接地提出重新检视的诉求。目前这个时刻,是我们将台湾戒严时期视为一整体历史时段,对活动于其间的作家的文学成果做一番重新评估的大好时机。

自从一九四九年中国分裂成两个政治实体,各自施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后,「中国新文学传统」也随之在这两个不同的华人社会里分道扬镳。一方面,四九年后的台湾作家所承袭的新文学传统是经过刻意筛选的:富有革命意涵的「批判写实主义」受到压制,而新文学传统中不具抗议色彩的「感性抒情」(lyrical-sentimentalism)流派则相对地大为风行。另一方面,从一九五○年代冷战时期的反共宣传,历经六○年代和七○年代的现代、乡土文学运动,直至今天的多元主义和市场取向的大众文化,台湾的文学潮流在在唿应着大环境里社会政治变迁的走向。

借用英国文化研究先驱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的理论架构,我们或许可将台湾一九六○年代受西潮影响、具菁英主义特质的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和七○年代倾向于民粹、民族主义的乡土文学运动视为戒严时期的「另类」(alternative)和「反对」(oppositional)文化形构。台湾的现代派作家在吸纳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孕育的文学理念的同时,也冀望达到转化意识形态的目的—亦即借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及理性主义等资产阶级社会价值,来矫正当代承袭自传统价值体系、具有压迫性的社会伦理规范。因此,现代派作家对当前台湾主导文化中的「新传统主义」论述,基本上是抱持着一种质疑的态度,这在运动的晚期更加充分表露,无疑具有相当程度的潜在颠覆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之后,我首先被它的研究深度所吸引。我猜想这本书会详细梳理现代主义文学在台湾生根发芽,并最终形成独树一帜的“典范”的过程。我对“典范”的定义尤其感兴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评论界的演变而不断被重新审视。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在台湾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现代主义”是如何被解读和实践的?它是否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某些精髓,又如何回应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书名中的“轨迹”二字,让我联想到一种时间的流动感,我想象书中会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示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及其作品,分析他们如何在文学形式、主题表达上有所创新,如何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美学。例如,我非常好奇它会如何解读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品,以及这些作品是如何影响了后续的文学创作,甚至塑造了我们对台湾文学的普遍认知。

评分

拿到《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这本书,我第一时间被它厚实的体积和沉静的封面设计所吸引。这种厚重感让我预感它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见解。我最期待的部分是它如何处理“现代主义”这个概念在台湾的特殊语境下的演变。毕竟,现代主义在西方的发展历程与在台湾的实践有着截然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那些曾经被奉为圭臬的“现代主义”作品,它们在台湾本土化的过程中,是否吸收了独特的东方哲学、民间信仰,或是融合了在地的情感体验?书中对“典范”的探讨也让我倍感兴趣。文学典范的形成往往是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它不仅关乎作家个人的才华,更与时代的选择、评论界的推介,甚至是读者群体的接受度息息相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些文学典范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被确立,又如何在新的思潮涌现后,被重新评估和解读。或许,书中会提及一些我耳熟能详但对其文学史意义未曾深究的作家,让我有机会借此深入了解他们的贡献。

评分

《现代主义‧现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这本书,乍看之下,似乎是对台湾文学发展脉络的一种梳理。然而,“轨迹”这个词,又让我联想到更深层的意义,它不仅仅是时间的线索,更是思想的足迹,是情感的印记。我非常期待书中对于“现代主义”在台湾的“本土化”过程的深入挖掘。我想象作者会引用大量的文本分析,去呈现那些作家如何借鉴西方的现代主义手法,但又巧妙地融入了对台湾在地经验的体认。例如,在处理身份认同、殖民历史、社会变迁等议题时,台湾的现代主义作家是如何运用意识流、象征、碎片化叙事等技巧,来表达他们独特的忧伤、迷惘与反抗?“文学典范”的形成,我认为是历史的产物,也可能带有某种程度的“造神”色彩。因此,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更深入地剖析,哪些作品和作家被“塑造成”了典范,其背后的推手是谁?是否存在被忽视或被低估的“非典范”但同样重要的声音?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个更具批判性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定格”在历史上的文学成就。

评分

这本《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心生好奇,仿佛一扇通往台湾文学史重要转折点的门扉。我尤其期待它如何描绘“现代主义”在台湾文学土壤中扎根、生长,以及如何与“当代”思潮交织,最终形成独特的“文学典范”。在阅读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些在两岸文学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的作家们,他们的作品如何跨越时代,如何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折射出相同的生命体验。我想象这本书会深入探讨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比如戒严时期的乡愁书写,或是解严后多元文化涌现的时代。它应该会细致梳理那些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分析其艺术特色、思想深度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同时,“轨迹”二字也暗示了一种连续性与演进,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文学典范如何在时间的河流中不断被重新定义、挑战甚至颠覆。我想,它不仅是对文学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台湾文化身份认同的探索,以及对语言、叙事、美学等层面的深刻反思。能够读到这样一本著作,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交流,感受他们如何用文字塑造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

评分

《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这本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引人遐想。它承诺的不仅仅是对文学史的回顾,更是一种对文学“意义”如何被构建和传承的探索。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典范”的讨论。在我看来,文学典范的形成往往是多方力量角力的结果,它既有作者本身的创造力,也有评论家的推崇,还有时代的选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呈现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典范”生成过程。它如何定义“现代主义”在台湾的特质?是否与西方现代主义存在差异,又如何体现了台湾独特的文化基因?“轨迹”一词,则让我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期待书中能展现一条清晰的文学发展线索,让我们看到不同代际的作家如何传承、发展,又或是在何种程度上对前代典范进行挑战。或许,书中会提及一些我曾经读过但未能完全理解其深层意义的作品,通过这本书的解读,能够帮助我打开新的理解视角,重新认识它们在台湾文学史上的重要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