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文学的肯定性

追寻文学的肯定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时候我喜欢归结某种文学潮流,也不放弃追逐一种更大的惯性,但我总是要找出那种线索——它能引导我们走出现实的迷宫。现实本质上是一座迷宫,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入口和出口。但个人心中要有一本地形图,我想我的批评文字还是不难看出,不管我如何讨论当代文学的纷繁复杂,但我还是有比较明晰的走势图。否则,所有的理想思考和具体的作品理解,都不能让我心安理得。本批评文集,可以看出我对八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变革的理解,虽然只是文学论文,但我力图在文学批评中揭示出思想背景,在文本的解读中,呈现出历史的内涵。

─陈晓明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大陆知名文艺评论家、「长江学者」陈晓明教授治学以来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单篇论文作品,既反映了崛起于1980年代知识份子的心路历程,也是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历史见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晓明


  男,1959年2月生,福建光泽县人。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十多年,2003起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起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和后现代文学理论等。出版有《无边的挑战》、《不死的纯文学》、《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等20多部着作,发表论文评论400多篇。曾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年度评论家奖,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2007年)等奖项。担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图书目录

序「秀威文哲丛书」/韩晗
自序

上篇:理论拓路
1、拆除深度模式——当代理论与创作的转型
2、歧途中的选择──现代审美进向
3、当下的道路──理论、批评与创作的困境
4、常规与变异——当前小说形势与流变
5、反激进──当代知识份子的历史境遇
6、真实的迷失──从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7、向内转的美学维度——当代中篇小说的艺术流变
8、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缠绕及其出路
9、文化研究──后—后结构主义的兴起
10、「恕道」在当代危机中的普适性与积极面向

中篇:批评的见证
1、无望的超越──从深度到文本策略
2、诡秘的南方——先锋小说的「南方意象」读解
3、反抗危机──「新写实」论
4、神奇的他者──中国当代电影叙事中的后政治学
5、异类的尖叫──断裂与新的符号秩序
6、世俗批判的现代性意义――试论柏杨杂文的思想品格
7、「没落」的不朽事业——试论白先勇小说中的现代性面向
8、「对中国的执迷」——顾彬《20世纪中国文学史》评述

下篇:作家解读
1、个人记忆与历史佈景——关于韩少功和寻根的断想
2、复调和声里的二维生命进向——评张承志的《金牧场》
3、历史在别处——《风过耳》与「新时期」的终结
4、瓶中之水却也奔流不息——林白小说论略
5、无限的女性心理学——陈染小说论略
6、从前卫女性主义到中国经验——虹影小说论略
7、后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权力与力比多的辩证法
8、始终在历史中开创理论之路――钱中文的学术思想评述
9、不屈不挠的肯定性——程文超文学理论批评论略
10、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与创新的可能性

图书序言

1

拆除深度模式——当代理论与创作的转型


没有人会否认20世纪的各种学说都陷入了偏激的争执和相互的敌对仇视之中,各种学说和理论都是因为各执一隅才占下一席之地;而人们更容易凭印象认为,20世纪的理论与创作彼此轻蔑也互不干涉。然而,在诸多貌似尖锐的对立和表面的冷漠掩盖之下,事实上可以归结出「20世纪的精神流向」在作怪,这一「精神流变」的基本进向,可以简要描述为从「建立深度模式」到「拆除深度模式」。这一「进向」到底表示了20世纪理论与创作的出路还是末路?这种挑战性的、怀疑的和批判的理论和创作能够持续多久?失落和失重的当代中国的理论和创作能从这里找到精神的归宿吗?真理的幻景一旦消逝,思想的荒漠便一览无遗,这并不令人沮丧;恰恰相反,这是真正令人振奋的时刻。

一、落人象征的深渊:堕落与反叛

用「象征主义」来概括现代艺术运动的特征,并不是胆大妄为的冒险尝试。艾德蒙•威尔逊在《阿克瑟尔的城堡》中,不只是把它们作为一种艺术方法来讨论,而且作为一种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作为整个一系列现代作家所採取的一种生活方式。「象征主义」作为一种艺术流派,它在艺术史上只不过佔据了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的历史阶段,但是,「象征主义」确定的艺术方式和生活方式,事实上是整个20世纪上半期的创作和理论的世界「观」;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说到底就是在寻找一个现代的精神象征;现代的文艺理论和批评就是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努力挖掘这个「精神象征」——由此它们都走进了一个不可测定的深层的精神结构。

象征主义诗派一直在追寻一个神秘的内心世界或优美的梦境,给现代苦难心灵的超度提供一个理想的栖息地。后期象征派诗人如叶芝、里尔克、瓦雷里,他们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对「精神象征」的世界挖掘得更加深邃,因为加进了关于时间和空间、关于人类命运和死亡的思考。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