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读唐代传奇:博异志

教你读唐代传奇:博异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唐传奇
  • 文学史
  • 古代文学
  • 博异志
  • 文化研究
  • 历史小说
  • 唐代文化
  • 古典文学
  • 文本解读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早的文言短篇虚构小说
文体简洁洗练,文风优雅自然


爱好奇异志怪小说这者必读经典
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志怪小说

  本书介绍唐代传奇名着《博异志》,就《博异志》之书目、卷数、与着者为谁等,作一简略之研究,解说,并就所能蒐集到的各篇,予以校补董理,加上标点符号,就较难解的词句,加以注释,是一国学入门书。作者研究唐代传奇有长达十年之久,曾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发表过相关论文,对唐代传奇之解读颇有新意,是研究中国文学者不可不读的作品。

本书特色    

  本书介绍唐代传奇名着《博异志》,是国学入门书。作者研究唐代传奇有长达十年之久,曾于《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发表过相关论文,对唐代传奇之解读颇有新意,是研究中国文学者不可不读的作品。
《敦煌变文集译注》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敦煌石窟出土的、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变文文献,汇编成册,并提供详尽的注释和白话译文。变文作为唐宋时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词汇、句法以及当时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民间故事和说唱艺术的重要一手资料。 一、 时代背景与文献价值 本书所收录的变文文献,时间跨度主要集中在唐代至宋代。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多元文化交汇的中心。在唐宋时期,佛教的盛行催生了大量以佛经故事、因果报应、历史演义为题材的说唱文本,即变文。这些文本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说唱的艺术形式,在寺院和市井间广为流传,是当时社会大众接受知识、娱乐消遣的主要方式。 变文的语言介于文言与白话之间,保留了大量中古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征,对于现代汉语学者研究古代语言的演变轨迹,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此外,变文的叙事结构和韵律特点,也为我们描摹唐宋说唱艺术的生态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二、 选目与编排 本书精选了近三十篇重要的变文作品,力求覆盖不同题材和体裁: 1. 佛教题材变文: 重点收录了《伍子胥变文》、《庐山远公话》、《降魔成道记》等,这些作品通常以佛教高僧的德行、佛陀的教化故事为核心,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例如,《庐山远公话》详细描绘了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念佛的经过,反映了净土宗在民间的影响力。 2. 民间故事与历史演义: 选入了《韩擒虎别传》、《董永变文》等。这些变文往往取材于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或历史传说,语言更贴近市井生活,是研究民间叙事学和传统审美趣味的重要窗口。其中,《韩擒蛇别传》展示了唐代对隋末历史人物的再创作和民间视角下的评价。 3. 因果报应与劝善惩恶类: 如《金刚经讲经文》、《报应经》等,这类变文直接承担了道德教化的功能,通过讲述善恶报应的曲折故事,劝导民众遵守社会伦理和宗教戒律。 三、 注释与译文的系统性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详尽的注释和精准的译文。 1. 详细注释: 针对变文文本中大量出现的以下几类难点词汇和句式,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考证和解释: 语音遗留: 标注出变文中具有特殊韵脚或与后世发音存在差异的字词,结合中古音韵学成果进行辨析。 宗教术语: 对佛学专有名词,如“菩萨”、“法相”、“禅定”等,提供清晰的解释,帮助不熟悉佛教背景的读者理解文本内涵。 俗语俚语与方言词: 敦煌文献往往带有浓厚的西北方言色彩,本书对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进行了搜集和解释,还原其本义。 典故出处: 很多变文引用了典籍或民间传闻,注释中会追溯其源头,明确典故的来龙去脉。 2. 白话译文: 译文力求忠实于原文的叙事节奏和情感表达,但在语言上力求现代流畅,避免生硬的直译。我们的目标是让不具备古文功底的读者也能无障碍地领略变文的故事情节和艺术魅力,同时保留原文独特的韵味。 四、 研究视角 本书的编纂不仅是文献整理,更融入了多学科的研究视角: 文学角度: 分析变文的叙事技巧、人物塑造、韵散结合的语言特色,探讨其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影响。 语言学角度: 借助变文,考察中古汉语的口语化倾向和区域差异。 社会史角度: 通过变文所反映的社会风貌、民众心理、信仰流变,侧面勾勒出唐宋时期的社会文化面貌。 五、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敦煌学、宗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以及对唐宋民间文化、说唱艺术感兴趣的广大文史爱好者阅读。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深入领略敦煌文献的独特魅力,触摸到唐宋社会鲜活的文化脉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瑛


  字慢卿,一名纯禧,江西南昌人。
  台大法学士,民国四十六年进入外交部工作,迄八十六年辞职。
  任职四十年间,由荐任科长、简任司长,爬升至特任代表。
  驻泰时曾安排李总统一行四十人访泰,李总统与泰王晤谈甚欢。
  任驻约旦代表时,又安排李总统一行四十人访约旦,且住王宫中,故有福将之称。
  参与近四十年中华民国外交实务,其中的生命历痕诚属宝贵难得。
  一生研究唐代传奇,兼及唐代文学史,并在报章杂志上发表论文、小说、散文约二百篇,退职后仍以读书、写作自娱。

图书目录

目 次
导 论
博异志序/谷神子纂
一、敬元颖
二、许汉阳
三、王昌龄
四、张竭忠
五、崔玄微
六、阴隐客家工人
七、岑文本
八、沈亚之
九、刘方玄
十、马侍中
十一、白幽求
十二、杨真伯
十三、马奉忠 113
十四、赵昌时
十五、吕乡筠
十六、李序
十七、李昼
十八、沈恭礼
十九、薛淙
二十、张不疑
二十一、刘希昂
二十二、杨知春
二十三、苏遏
二十四、韦思恭
二十五、李黄
二十六、木师古

图书序言

序  

   一、前言
  
  唐代的文学,当以诗和小说为代表。
  
  宋代的洪迈即曾说过:
  
  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悽惋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容斋随笔》)。
  
  周着《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说:
  
  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第八章唐之传奇文》)
  
  我们研究发现,唐自贞元、元和之后,传奇作家辈出,争奇斗艳。正如宋代刘贡文《中山诗话》中所说:「小说至唐,鸟花猿子,纷纷荡漾。」
  
  即以提倡古文的韩愈和柳宗元两大家为例,文公所着《圬者王承福传》、《毛颖传》,和柳柳州的《种树郭橐驼传》、《李赤传》,虽以寓言为本,以艰深为文,其本质实去小说不远。
  
  其后,又有聚篇为集的形态面世。如《传奇》、《三水小牍》、《玄怪录》等。然自唐迄今,一千余年。无论单篇或小说集,历经战乱与水患、火灾,仍能流传下来的,实在不多。宋朝初年所编成的《太平广记》五百卷,对唐以前小说的保存,厥功甚大。而历代学者专家的蒐集、校补、甚或考证,而予以印行,保存小说的功劳也不小。
  
  唐小说集流传下来的本就不多。虽历经整理,有些小说集,如《博异志》,不但篇章散佚,甚至连着者是谁都未获定论。笔者虽自知浅薄,而求知之心,老而弥笃。本文拟就《博异志》之书目、卷数、与着者为谁等,作一简略之研究,解说,并就所能蒐集到的各篇,予以校补董理,加上标点符号,就较难解的词句,加以註释。
  
  二、博异志其书
  
  根据《新唐书》卷五十九艺文三小说类,列有「谷神子《博异志》三卷」。宋朝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三下小说类也列有《博异志》一条。其下解说云:右题曰古神子纂。不知撰人。志恠之书也。
  
  未列卷数,更未列篇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小说类载:
  
  《博异志》一卷,称古神子,不知何人。所记唐初及中世事。
  
  原列三卷的《博异志》,陈振孙读到的,却是一卷本。至于一卷中有多少篇,陈氏也未说明。
  
  到了明朝,胡应麟所着《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十六己部《二酉缀遗》中也有《博异志》一条。他说:
  
  今刻本才十事,起敬元颖,止马侍中。
  
  我们今日所读到的《博异志》是从阳山顾氏、十友斋宋本翻刻而来的世界书局世界文库四部刊要本,只一卷,共十事,起「敬元颖,止马侍中」,和胡氏所说相同。所载十事篇目为:
  
  敬元颖许汉阳王昌龄张谒忠崔玄微
  
  阴隐客岑文本沈亚之刘方玄马侍中
  
  我们阅读《太平广记》,找出其中有注「出《博异志》者,共二十二篇。」另有《张谒忠》、《邢凤》即《沈亚之》、《刘方玄》及《马燧》即《马侍中》等四篇,所注出处不同,却都见收在《顾氏十友斋本‧博异志》中。又商务旧小说中《博异志》部份,编列二十篇。其中如第十一篇《张遵言》,《广记》注「出《博异记》」。第十九篇《郑洁》,《广记》注「出《博异记》」(明抄本作「出《广异记》」)。第二十篇《李全质》,《广记》注「出《博异记》」。我们不予列入《博异志》中讨论。另第十三篇《阎敬立》,《顾氏十友斋本》和《广记》俱未载。其余十六篇则《广记》中都有收入。
  
  从上表三书的篇章对照来计算,实有二十六篇之多。其中《阴隐客》一篇,《旧小说》题名《阴隐客家人》,实更切题。《广记‧马燧》,其他二书均题名《马侍中》。当系《博异志》着者为唐人,以马的官名名篇,表示尊敬之意。《广记》中的《邢凤》,在《沈下贤文集》中题名《异梦录》。实系亚之所撰。《广记》中卷二八二第三篇题名《沈亚之》,却是沈下贤文集中的《秦梦记》。也是亚之所撰。《博异志》中的《沈亚之》实是《异梦录》。文字略有不同而已。《博异志》的着者将《异梦录》收入其集中,而题名《沈亚之》,或是表示其文为亚之所撰。或是《沈亚之》下尚有《异梦录》三字给遗漏了。
  
  若以现有《博异志》一卷十篇文字标准来衡量,我们能找出二十六篇来,距离原书三卷的篇数,大概已相去不远。
  
  三、博异志的着者
  
  《新唐书艺文志》所列「谷神子《博异志》」三卷,未说明「谷神子」究系何人。原书十事之前,还有一篇序文。序文中说:「只同求己,何必标明?是称谷神子。」显然谷神子是着者的笔名。而原书在「谷神子纂」之下,又有「名还古」三个小字。是否「谷神子」即是「还古」?而「还古」又是谁?这是我们要研讨的另一个问题。
  
  胡应麟说:
  
  《博异志》称谷神子撰,而无名姓。或曰「名还古」。此通考晁氏说。今刻此书,于「谷神子」下,注此三字。盖本晁氏说,非本书旧文也。序称有所指託,故匿其姓名。今刻本才十事,起《敬元颖》,止《马侍中》。余读之,词颇雅驯,盖亦晚唐稍能文者。视牛氏《玄怪录》觉胜之。然语意亡所刺讥,于序文殊不合。后读《广记》、《御览》诸书,乃知刻本抄集,所遗甚众。仅得此书之半耳。第其所谓指託者,尚未得之。当续考。陈氏(按:当系晁氏之误。误晁公武为陈振孙也。)但言名还古,竟亡其姓。唐有诗人郑还谷,尝为殷七七作传。其人正晚唐,而殷传之文与事皆类。是书盖其作也。(《笔丛》卷三十己部《二酉缀遗》中)
  
  按:胡氏理直气壮的一口认定《博异志》的着者谷神子便系晚唐诗人「郑还古」。此外,《太平广记》、《说郛》和《唐宋丛书》皆把《博异志》题名「郑还古」着。余嘉钖《四库提要辨证》卷十八也考定《博异志》的着者系郑还古。
  
  但清代的周中孚又认为胡应麟的说法太牵强。他说:
  
  其书本不标名。而胡元瑞(即胡应麟)《二酉缀遗》因晁氏「或曰名还古」一语而证成为晚唐诗人郑还古,真所谓「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
  
  究意谁是谁非,孰对孰错?我们先不作结论。且就所能找到的资料,就郑还古的生平、出身、经历、心性等,先作一番检讨。
  
  四、郑还古其人
  

  我们现在且来看,郑还古究竟是甚等样人。
  
  清徐松《豋科记考》卷二十七载:
  
  郑还古,元和进士第。见《唐诗纪事》。
  
  徐松所根据的,是计有功所撰《唐诗纪事》第四十八卷《郑还古》一条:
  
  还古闲居东都,将入京赴选,柳当将军者饯之。酒酣,以一诗赠柳氏之妓曰:「冶艳出神仙,歌声胜管弦。词轻白纻曲,歌遏碧云天。未拟生裴秀,如何乞郑玄?不堪金谷水,横过坠楼前。」柳喜甚。曰:「专伺荣命,以此为贺。」未几,还古除国子博士。柳见除目,即遣(妓)入京。及嘉祥驿而还古物故。乃放妓他适。
  
  还古豋元和进士第。
  
  按:唐国子学立博士五人,官位为正五品上。通常进士及第,又通过吏部的释褐试之后,要从九品官做起。还古在任国子博士之前,应该还作了好几任低于五品官位的官。只是,我们找不到有关的资料。
  
  但由《唐诗纪事》的叙述,我们最少可确认两点:一是他进士及第。一是他诗才颇佳。
  
  其次,赵潾的《因话录》卷三中也有一段述说郑还古的文字:
  
  荥阳郑还古,少有俊才,嗜学,而天性孝友。初家青齐间。遇李师道渐阻王命,扶侍老亲归洛。与其弟自舁肩舆,晨暮奔追,两肩皆疮。妻柳氏,仆射元公之女也。妇道克备。弟齐古,好博戏赌钱。还古帑藏中物,虽妻之赀玩,恣其所用。齐古得之辄尽。还古每出行,必封管钥付家人。曰:「留待二十九郎偿债。勿使别为债息,为恶人所陷误也。」弟感其意,为之稍节。有堂弟浪迹好吹觱篥,投许昌军为健儿。还古使召之,自与沐浴,同榻而寝。因致书所知之为方镇者,求补他职。姻族以此重之。而竟以刚躁,喜持论,不容于时。惜也。
  
  按:赵璘于文宗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进士及第。又于开成三年(八三八)豋博学宏词科。俱见《登科记考》及《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而郑还古则早于元和(献宗年号,共十五年,当公元八○五至八二○年)年间进士及第,较赵璘早二十年左右。我们估计:二人生年可能重叠了好大一段。赵璘《因话录》中所述还古各节,可能是亲眼所见,可信度甚为高。《博异志》序文中说:「或冀逆耳之辞,稍获周身之诫。」确有一点赵璘所说「喜持论」的态度。
  
  此外,我们又从《广记》中找到四则有关郑还古的故事。其一为出自薛用弱所撰《集异记》中之《蔡少霞》一篇。文中大意说:蔡少霞明经及第之后,不久于任衮州泗水丞时,在县东买山筑室而居。以备终老其地。有一天,他缘溪而行,在一处有浓密树荫之处休息。神思昏然,不觉睡着了。梦见一个褐衣鹿帻人领到一处,被令抄录紫阳真人山玄卿所撰的《苍龙溪新宫铭》。写完之后,他又再诵读了一遍,而后已牢记在心中。褐衣鹿帻人催他离去。他也就从梦中醒来。立即命笔疾书,把铭文默背出来。铭文甚佳,一时传遍远近。衮、豫好奇之人,都到蔡少霞处来问个究竟。有名郑还古的人,特别「为立传焉」。(见《广记》卷五十五第三篇。)
  
  这一点正足以说明:郑还古嗜奇,而且好弄笔墨。
  
  其二,《广记》卷七十九第七篇《许建宗》,述说太和初(约公元八二七或八二八年),郑还古和许建宗同住在济阴郡东北六里的左山龙兴古寺。寺前有水井一口,其水虽深,但有腥秽的气味,颜色又鲜红如血,不能饮用。大约三十几天之后,许建宗提议和郑还古到井边一探究竟。戡察完毕,许建宗向寺僧要来朱瓯纸笔,画了一道符放进井中,并将水井加封。三天之后启封,井水居然便变得清澈可饮,而且异常甘美。
  
  唐时读书人有到寺庙中专心研读的习俗。郑还古元和间(八二○以前)已进士及第,不致于七八年之后再到寺庙中读书。而且一住便是一个多月。本条所说太和初或许是元和初之误。
  
  其三,《广记》卷一百五十九第七篇题名《郑还古》,大意说:太学博士郑还古婚刑部尚书刘公之女。纳吉礼后,和道士寇璋宿昭应县。当夜梦到自己乘车过小三桥,至一寺后人家成婚。屋主人姓房。醒后,他把经过写出来,刘氏不久去世。后数年,还古至东洛,再娶李氏。于昭城寺后借屋设喜筵。屋主姓韩。正三桥。时房直温为东洛少尹,乃李氏的姻亲。筵馔之事,都由房直温主持。还古记起从前的梦境遭遇,向宾客解说。大家都大为惊异。
  
  文后注:出《逸史》。
  
  按:唐太学博士的官位为正六品上,郑还古当然是先作太学博士、再任国子博士(正五品上)的。只是此处说他讨了刑部尚书刘家的小姐,和赵璘《因话录》中说他娶的是柳元公(公绰)的女儿有出入。公绰曾历刑部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左仆射等官职,或系《逸史》着者把「柳」记成了「刘」,把「侍郎」记成了「尚书」,一时也查证不出来。当续考。
  
  其四,《广记》卷一六八第三篇,也题名《郑还古》,和前述《唐诗纪事》中的《郑还古》条文字相近,故事相同。惟文后註云:「出《卢氏杂说》」。开头说:
  
  郑还古东都闲居,与柳当将军者甚熟。柳宅在履信东街,有楼台水木之盛。(柳)家甚富,妓乐极多。郑往来宴饮,与诸妓笑语既熟,因调谑之。妓以告柳。(柳)怜郑文学,又贫,亦不之怪。
  
  由这一段话看来,似乎郑还古家境清贫。他何以能娶得柳元公的小姐?(或刑部刘尚书之女?)颇为不解。
  
  此外,《广记》卷三百四十八第四篇《李全质》,却和谷神子有关。文中述说陇西李全质,梦见一紫衣圆笠之人,向他索取犀皮佩带一条。全质睡醒之后,即令人画了一条犀皮佩带,外具酒脯钱纸,当晚到横阁外焚化拜祝。其夜果然梦见紫衣圆笠人来道谢。并对李全质说:「足下平生有水厄。但危难之时,我一定会到场为你解救。」后来李全质果然数遇水患,最后都是一紫衣圆笠人助他脱困。
  
  武宗会昌壬戌年,济阴大水。谷神子和李全质同坐一船。谷神子看到李全质对水十分恐惧的样子,因问他:「为何如此怕水?」李全质遂将全盘经过告诉谷神子。
  
  文后注云:「出《传异记》」。
  
  广记卷七十九「许建宗」篇述及郑还古和许建宗同住在济阴郡东北六里左山的龙兴古寺,时为太和初(约当公元八二七、八二八年)。《李全质》篇说会昌壬戌年约当公元八四四年,相隔十数年之后,谷神子在济阴出现。虽不敢说郑还古便是谷神子,但也不无可能。
  
  五、结语
  
  由前节所引郑还古的生平事蹟,我们大概可以确定几点:
  
  第一,郑还古进士及第,而且「少有俊才,嗜学。」从《唐诗纪事》中,也可看出他的诗才。唐代传奇、志怪都是进士辈所作。他若是要写一部《博异志》能力上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第二、郑还古听说蔡少霞梦中书写《新宫铭》,便也找到蔡少霞,询访原委,「为立传焉」。胡元瑞说他还曾为殷七七作传。由此可见,他很有写故事的意愿。也有写故事的能力。
  
  第三,郑还古是元和年间进士及第的。他曾任太学博士,国子博士,《博异志》中所记都是唐初和中世的故事,若说《博异志》是他写的,在时间上也绝无矛盾之处。
  
  第四,郑还古一生活动的地方,不离河南道。包括洛阳、济阴、青、齐诸地。而谷神子也在济阴出现。假如说谷神子便是郑还古,以地缘关系和时间前后来说,也没有矛盾不合之处。
  
  基于上述四个理由,我们不敢肯定说《博异志》的撰人谷神子便是郑还古。但胡元瑞肯定谷神子便是郑还古,郑还古便是《博异志》的作者,我们也提不出能反驳他的理由。
  

图书试读

六、阴隐客家工人
 
神龙❶元年,房州竹山阴隐客,家富,庄后穿井二年,已濬❷一千余尺而无水。隐客穿凿之志不辍。二年外一月余,工人忽闻地中鸡犬鸟雀声。更凿数尺,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初数十步,无所见。但扪壁❸而傍行。俄转有如日月之光。遂下其穴,下连一山峰。
 
工人乃下于山,正立而视。乃别一天地。日月世界❹。其山傍向万仞❺,千巖万壑,莫非灵景。石尽碧琉璃色。每巖中,皆有金银闾阙❻。有大树,身如竹,有节。叶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盘。五色蛱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间。五色鸟,大如鹤,翱翔乎树杪。每巖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镜。白泉一眼,白如乳。
 
工人渐下至宫阙所,欲入询问。行至阙前,见牌上署曰︰「天桂山宫」。以银字书之。门两阁内,各有一人惊出。各长五尺余,童颜如玉。衣服轻细,如白雾绿。绛唇皓齿❼,鬓发如青丝。首冠金冠而跣足❽。顾谓工人曰︰「汝胡为至此?」
 
工人具陈本末。
 
言未毕,门中有数十人出云:「怪有昏浊气。」令责守门者。二人惶惧而言曰︰「有外界工人,不意而到。询问次,所以未奏。」
 
须臾,有绯衣一人传敕曰︰「敕门吏礼而遣之。❾」
 
工人拜谢。未毕,门人曰︰「汝已至此,何不求游览毕而返?」工人曰︰「向者未敢,倘赐从容❿,乞乘便而言之。」
 
门人遂通一玉简⑪入。旋而玉简却出。门人执之,引工人至清泉眼,令洗浴及澣衣服。又至白泉眼,令盥漱之。味如乳,甘美甚。连饮数掬⑫,似醉而饱。遂为门人引下山。
 
每至宫阙,只得于门外,而不许入。如是经行半日,至山趾⑬,有一国城,皆是金、银、玉⑭为宫室。城楼以玉字题云:「梯仙国」。
 
工人询曰︰「此国何如?」
 
门人曰︰「此皆诸仙初得仙者,关送⑮此国,修行七十万日,然后得至诸天,或玉京、蓬莱、崑阆、姑射⑯,然(后)方得仙官职位,主箓、主符、主印、主衣⑰,飞行自在。」
 
工人曰︰「既系仙国,何在吾国之下界?」
 
门人曰︰「吾此国是下界之上仙国也。汝国之上,还有仙国如吾国。亦曰梯仙国,一无所异。」言毕,谓工人曰:「卿可归矣。」遂却上山,寻旧路。又令饮白泉数掬。欲至山顶求来穴。门人曰︰「汝来此虽顷刻,人间已数十年矣。却出旧穴,应不可矣。待吾奏请通天关钥匙,送卿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对《教你读唐代传奇:博异志》的体验,实在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以往我阅读古籍,总是伴随着一种“学习”的压力,总想着去理解字面意思,去钻研背后的历史。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阅读”的认知。它更像是一场与智者神交的对话,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将一个个鲜活的唐代故事,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惊叹于作者对文本的精妙把握,他能够从细微之处洞察人物的情感变化,能够从宏观角度解读故事的时代背景。更让我折服的是,作者的分析并非是生硬的学术说教,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智慧。他让我们看到,这些古老的故事,并非是与我们无关的“遗物”,而是蕴含着普适的人类情感和永恒的价值。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故事中那些“意外”或“巧合”的解读,他能够从中挖掘出深层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事情发展的必然性。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了几个故事,更像是与那个时代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对话,感受到了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对生命、对命运的思考。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让我对“读历史”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简直是为我这种“零基础”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唐代传奇的介绍,但往往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总觉得跟自己隔着一层厚厚的“古语”障碍。直到读了《教你读唐代传奇:博异志》,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润物细无声”的启蒙。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压力,而是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一一剖析那些古老的故事。作者对每一个细节的解读都非常到位,他会解释故事里的词语,也会分析人物的动机,更会点出那些隐藏在故事深处的文化含义。我从来没想过,那些看似虚幻的神怪故事,竟然也映射着当时人们的生活现实和精神追求。书中那些关于命运、关于人情、关于善恶的探讨,让我深思。尤其是作者在讲解过程中,穿插的那些有趣的对比和联想,比如将唐代人的某些想法和现代人的观念进行类比,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亲切,也更容易理解。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我重新燃起了对唐代文学的兴趣。感觉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以后再遇到唐代传奇,我再也不会望而却步了,而是会充满期待地去探索。

评分

这本书简直打开了我新世界的大门!一直以来,我对唐代传奇的印象都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大名鼎鼎”的故事里,像是《莺莺传》什么的,总觉得它们是那种“阳春白雪”,高高在上,离我普通人的生活很远。但《教你读唐代传奇:博异志》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不是那种干巴巴地罗列史实或者文本分析,而是像一个老友一样,娓娓道来,把一个个唐代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奇思妙想,他们的生活点滴,都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从来没想过,原来唐朝人也会遇到我们现在会遇到的烦恼,也会有那么多的“脑洞”。书里的故事,有些是关于神鬼狐妖的,但讲的都不是那种吓人的鬼故事,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甚至还有点小幽默。比如那个关于狐狸精报恩的故事,让人读了又感动又觉得好笑。还有那些关于士人生活的描写,读起来就像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能感受到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困境、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你觉得唐代传奇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的活生生的故事,是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从中获得共鸣的。我真的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教”我读唐代传奇,更是在“带”我走进那个充满魅力的时代,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唐朝。

评分

我之前总以为,古代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唐代的传奇,大概都是些曲高和寡,充斥着文言文和生僻字的“硬骨头”,要读懂它们,非得是个国学大师不可。抱着这种“壮士断腕”的心情翻开《教你读唐代传奇:博异志》,结果却惊喜得一塌糊涂!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太接地气了,一点都没有吓到我。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地引领着我,把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变成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他会把当时的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动,还有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情节,都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唐朝的街头巷尾,听着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那些光怪陆离、又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书里的一些描写,比如对当时市井生活、官场百态的刻画,细致入微,让我对唐朝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我最喜欢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故事仅仅当成文学作品来分析,而是从更广阔的文化、历史、甚至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它们。这让我不仅看懂了故事本身,还明白了这些故事为何能够流传千古,它们背后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智慧和情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读古文也可以是这么轻松愉快的事情,它彻底打破了我对古代文学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充满古老韵味的唐代传奇,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快乐,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我一直以来都觉得,唐代传奇是属于那些“专业人士”的领域,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遥不可及。但《教你读唐代传奇:博异志》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那个奇幻世界的大门。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他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仿佛我置身于唐朝的某个茶馆,听着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个个光怪陆离、却又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他对故事的解读,并非是简单的复述,而是充满了洞见和启发。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微妙的人物心理、以及那些充满想象力的情节,都解释得深入浅出,让我能够完全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对当时社会风貌、民俗习惯的描绘,它们让那些古老的故事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仿佛能够闻到当时的市井气息,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对唐代传奇有了更深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体验,让我觉得,历史并非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阅读经典,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引人入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