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讀唐代傳奇:博異誌

教你讀唐代傳奇:博異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傳奇
  • 文學史
  • 古代文學
  • 博異誌
  • 文化研究
  • 曆史小說
  • 唐代文化
  • 古典文學
  • 文本解讀
  • 文學批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最早的文言短篇虛構小說
文體簡潔洗練,文風優雅自然


愛好奇異誌怪小說這者必讀經典
中國古代最為重要的誌怪小說

  本書介紹唐代傳奇名著《博異誌》,就《博異誌》之書目、捲數、與著者為誰等,作一簡略之研究,解說,並就所能蒐集到的各篇,予以校補董理,加上標點符號,就較難解的詞句,加以注釋,是一國學入門書。作者研究唐代傳奇有長達十年之久,曾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發錶過相關論文,對唐代傳奇之解讀頗有新意,是研究中國文學者不可不讀的作品。

本書特色    

  本書介紹唐代傳奇名著《博異誌》,是國學入門書。作者研究唐代傳奇有長達十年之久,曾於《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發錶過相關論文,對唐代傳奇之解讀頗有新意,是研究中國文學者不可不讀的作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瑛


  字慢卿,一名純禧,江西南昌人。
  颱大法學士,民國四十六年進入外交部工作,迄八十六年辭職。
  任職四十年間,由薦任科長、簡任司長,爬升至特任代錶。
  駐泰時曾安排李總統一行四十人訪泰,李總統與泰王晤談甚歡。
  任駐約旦代錶時,又安排李總統一行四十人訪約旦,且住王宮中,故有福將之稱。
  參與近四十年中華民國外交實務,其中的生命曆痕誠屬寶貴難得。
  一生研究唐代傳奇,兼及唐代文學史,並在報章雜誌上發錶論文、小說、散文約二百篇,退職後仍以讀書、寫作自娛。

圖書目錄

目 次
導 論
博異誌序/榖神子纂
一、敬元穎
二、許漢陽
三、王昌齡
四、張竭忠
五、崔玄微
六、陰隱客傢工人
七、岑文本
八、瀋亞之
九、劉方玄
十、馬侍中
十一、白幽求
十二、楊真伯
十三、馬奉忠 113
十四、趙昌時
十五、呂鄉筠
十六、李序
十七、李晝
十八、瀋恭禮
十九、薛淙
二十、張不疑
二十一、劉希昂
二十二、楊知春
二十三、蘇遏
二十四、韋思恭
二十五、李黃
二十六、木師古

圖書序言

序  

   一、前言
  
  唐代的文學,當以詩和小說為代錶。
  
  宋代的洪邁即曾說過:
  
  唐人小說,不可不熟。小小情事,悽惋欲絕。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與詩律可稱一代之奇(《容齋隨筆》)。
  
  周著《中國小說史略》中也說:
  
  小說亦如詩,至唐代而一變。雖尚不離於搜奇記逸,然敘述宛轉,文辭華艷,與六朝之粗陳梗概者較,演進之跡甚明。而尤顯者,乃在是時則始有意為小說(《第八章唐之傳奇文》)
  
  我們研究發現,唐自貞元、元和之後,傳奇作傢輩齣,爭奇鬥艷。正如宋代劉貢文《中山詩話》中所說:「小說至唐,鳥花猿子,紛紛蕩漾。」
  
  即以提倡古文的韓愈和柳宗元兩大傢為例,文公所著《圬者王承福傳》、《毛穎傳》,和柳柳州的《種樹郭橐駝傳》、《李赤傳》,雖以寓言為本,以艱深為文,其本質實去小說不遠。
  
  其後,又有聚篇為集的形態麵世。如《傳奇》、《三水小牘》、《玄怪錄》等。然自唐迄今,一韆餘年。無論單篇或小說集,曆經戰亂與水患、火災,仍能流傳下來的,實在不多。宋朝初年所編成的《太平廣記》五百捲,對唐以前小說的保存,厥功甚大。而曆代學者專傢的蒐集、校補、甚或考證,而予以印行,保存小說的功勞也不小。
  
  唐小說集流傳下來的本就不多。雖曆經整理,有些小說集,如《博異誌》,不但篇章散佚,甚至連著者是誰都未獲定論。筆者雖自知淺薄,而求知之心,老而彌篤。本文擬就《博異誌》之書目、捲數、與著者為誰等,作一簡略之研究,解說,並就所能蒐集到的各篇,予以校補董理,加上標點符號,就較難解的詞句,加以註釋。
  
  二、博異誌其書
  
  根據《新唐書》捲五十九藝文三小說類,列有「榖神子《博異誌》三捲」。宋朝晁公武《郡齋讀書誌》捲三下小說類也列有《博異誌》一條。其下解說雲:右題曰古神子纂。不知撰人。誌恠之書也。
  
  未列捲數,更未列篇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捲十一小說類載:
  
  《博異誌》一捲,稱古神子,不知何人。所記唐初及中世事。
  
  原列三捲的《博異誌》,陳振孫讀到的,卻是一捲本。至於一捲中有多少篇,陳氏也未說明。
  
  到瞭明朝,鬍應麟所著《少室山房筆叢》捲三十六己部《二酉綴遺》中也有《博異誌》一條。他說:
  
  今刻本纔十事,起敬元穎,止馬侍中。
  
  我們今日所讀到的《博異誌》是從陽山顧氏、十友齋宋本翻刻而來的世界書局世界文庫四部刊要本,隻一捲,共十事,起「敬元穎,止馬侍中」,和鬍氏所說相同。所載十事篇目為:
  
  敬元穎許漢陽王昌齡張謁忠崔玄微
  
  陰隱客岑文本瀋亞之劉方玄馬侍中
  
  我們閱讀《太平廣記》,找齣其中有注「齣《博異誌》者,共二十二篇。」另有《張謁忠》、《邢鳳》即《瀋亞之》、《劉方玄》及《馬燧》即《馬侍中》等四篇,所注齣處不同,卻都見收在《顧氏十友齋本‧博異誌》中。又商務舊小說中《博異誌》部份,編列二十篇。其中如第十一篇《張遵言》,《廣記》注「齣《博異記》」。第十九篇《鄭潔》,《廣記》注「齣《博異記》」(明抄本作「齣《廣異記》」)。第二十篇《李全質》,《廣記》注「齣《博異記》」。我們不予列入《博異誌》中討論。另第十三篇《閻敬立》,《顧氏十友齋本》和《廣記》俱未載。其餘十六篇則《廣記》中都有收入。
  
  從上錶三書的篇章對照來計算,實有二十六篇之多。其中《陰隱客》一篇,《舊小說》題名《陰隱客傢人》,實更切題。《廣記‧馬燧》,其他二書均題名《馬侍中》。當係《博異誌》著者為唐人,以馬的官名名篇,錶示尊敬之意。《廣記》中的《邢鳳》,在《瀋下賢文集》中題名《異夢錄》。實係亞之所撰。《廣記》中捲二八二第三篇題名《瀋亞之》,卻是瀋下賢文集中的《秦夢記》。也是亞之所撰。《博異誌》中的《瀋亞之》實是《異夢錄》。文字略有不同而已。《博異誌》的著者將《異夢錄》收入其集中,而題名《瀋亞之》,或是錶示其文為亞之所撰。或是《瀋亞之》下尚有《異夢錄》三字給遺漏瞭。
  
  若以現有《博異誌》一捲十篇文字標準來衡量,我們能找齣二十六篇來,距離原書三捲的篇數,大概已相去不遠。
  
  三、博異誌的著者
  
  《新唐書藝文誌》所列「榖神子《博異誌》」三捲,未說明「榖神子」究係何人。原書十事之前,還有一篇序文。序文中說:「隻同求己,何必標明?是稱榖神子。」顯然榖神子是著者的筆名。而原書在「榖神子纂」之下,又有「名還古」三個小字。是否「榖神子」即是「還古」?而「還古」又是誰?這是我們要研討的另一個問題。
  
  鬍應麟說:
  
  《博異誌》稱榖神子撰,而無名姓。或曰「名還古」。此通考晁氏說。今刻此書,於「榖神子」下,注此三字。蓋本晁氏說,非本書舊文也。序稱有所指託,故匿其姓名。今刻本纔十事,起《敬元穎》,止《馬侍中》。餘讀之,詞頗雅馴,蓋亦晚唐稍能文者。視牛氏《玄怪錄》覺勝之。然語意亡所刺譏,於序文殊不閤。後讀《廣記》、《禦覽》諸書,乃知刻本抄集,所遺甚眾。僅得此書之半耳。第其所謂指託者,尚未得之。當續考。陳氏(按:當係晁氏之誤。誤晁公武為陳振孫也。)但言名還古,竟亡其姓。唐有詩人鄭還榖,嘗為殷七七作傳。其人正晚唐,而殷傳之文與事皆類。是書蓋其作也。(《筆叢》捲三十己部《二酉綴遺》中)
  
  按:鬍氏理直氣壯的一口認定《博異誌》的著者榖神子便係晚唐詩人「鄭還古」。此外,《太平廣記》、《說郛》和《唐宋叢書》皆把《博異誌》題名「鄭還古」著。餘嘉錫《四庫提要辨證》捲十八也考定《博異誌》的著者係鄭還古。
  
  但清代的周中孚又認為鬍應麟的說法太牽強。他說:
  
  其書本不標名。而鬍元瑞(即鬍應麟)《二酉綴遺》因晁氏「或曰名還古」一語而證成為晚唐詩人鄭還古,真所謂「必求其人以實之」,則鑿矣!
  
  究意誰是誰非,孰對孰錯?我們先不作結論。且就所能找到的資料,就鄭還古的生平、齣身、經曆、心性等,先作一番檢討。
  
  四、鄭還古其人
  

  我們現在且來看,鄭還古究竟是甚等樣人。
  
  清徐鬆《豋科記考》捲二十七載:
  
  鄭還古,元和進士第。見《唐詩紀事》。
  
  徐鬆所根據的,是計有功所撰《唐詩紀事》第四十八捲《鄭還古》一條:
  
  還古閑居東都,將入京赴選,柳當將軍者餞之。酒酣,以一詩贈柳氏之妓曰:「冶艷齣神仙,歌聲勝管弦。詞輕白紵麯,歌遏碧雲天。未擬生裴秀,如何乞鄭玄?不堪金榖水,橫過墜樓前。」柳喜甚。曰:「專伺榮命,以此為賀。」未幾,還古除國子博士。柳見除目,即遣(妓)入京。及嘉祥驛而還古物故。乃放妓他適。
  
  還古豋元和進士第。
  
  按:唐國子學立博士五人,官位為正五品上。通常進士及第,又通過吏部的釋褐試之後,要從九品官做起。還古在任國子博士之前,應該還作瞭好幾任低於五品官位的官。隻是,我們找不到有關的資料。
  
  但由《唐詩紀事》的敘述,我們最少可確認兩點:一是他進士及第。一是他詩纔頗佳。
  
  其次,趙潾的《因話錄》捲三中也有一段述說鄭還古的文字:
  
  滎陽鄭還古,少有俊纔,嗜學,而天性孝友。初傢青齊間。遇李師道漸阻王命,扶侍老親歸洛。與其弟自舁肩輿,晨暮奔追,兩肩皆瘡。妻柳氏,僕射元公之女也。婦道剋備。弟齊古,好博戲賭錢。還古帑藏中物,雖妻之貲玩,恣其所用。齊古得之輒盡。還古每齣行,必封管鑰付傢人。曰:「留待二十九郎償債。勿使彆為債息,為惡人所陷誤也。」弟感其意,為之稍節。有堂弟浪跡好吹觱篥,投許昌軍為健兒。還古使召之,自與沐浴,同榻而寢。因緻書所知之為方鎮者,求補他職。姻族以此重之。而竟以剛躁,喜持論,不容於時。惜也。
  
  按:趙璘於文宗太和八年(公元八三四年)進士及第。又於開成三年(八三八)豋博學宏詞科。俱見《登科記考》及《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而鄭還古則早於元和(獻宗年號,共十五年,當公元八○五至八二○年)年間進士及第,較趙璘早二十年左右。我們估計:二人生年可能重疊瞭好大一段。趙璘《因話錄》中所述還古各節,可能是親眼所見,可信度甚為高。《博異誌》序文中說:「或冀逆耳之辭,稍獲周身之誡。」確有一點趙璘所說「喜持論」的態度。
  
  此外,我們又從《廣記》中找到四則有關鄭還古的故事。其一為齣自薛用弱所撰《集異記》中之《蔡少霞》一篇。文中大意說:蔡少霞明經及第之後,不久於任袞州泗水丞時,在縣東買山築室而居。以備終老其地。有一天,他緣溪而行,在一處有濃密樹蔭之處休息。神思昏然,不覺睡著瞭。夢見一個褐衣鹿幘人領到一處,被令抄錄紫陽真人山玄卿所撰的《蒼龍溪新宮銘》。寫完之後,他又再誦讀瞭一遍,而後已牢記在心中。褐衣鹿幘人催他離去。他也就從夢中醒來。立即命筆疾書,把銘文默背齣來。銘文甚佳,一時傳遍遠近。袞、豫好奇之人,都到蔡少霞處來問個究竟。有名鄭還古的人,特彆「為立傳焉」。(見《廣記》捲五十五第三篇。)
  
  這一點正足以說明:鄭還古嗜奇,而且好弄筆墨。
  
  其二,《廣記》捲七十九第七篇《許建宗》,述說太和初(約公元八二七或八二八年),鄭還古和許建宗同住在濟陰郡東北六裏的左山龍興古寺。寺前有水井一口,其水雖深,但有腥穢的氣味,顔色又鮮紅如血,不能飲用。大約三十幾天之後,許建宗提議和鄭還古到井邊一探究竟。戡察完畢,許建宗嚮寺僧要來硃甌紙筆,畫瞭一道符放進井中,並將水井加封。三天之後啓封,井水居然便變得清澈可飲,而且異常甘美。
  
  唐時讀書人有到寺廟中專心研讀的習俗。鄭還古元和間(八二○以前)已進士及第,不緻於七八年之後再到寺廟中讀書。而且一住便是一個多月。本條所說太和初或許是元和初之誤。
  
  其三,《廣記》捲一百五十九第七篇題名《鄭還古》,大意說:太學博士鄭還古婚刑部尚書劉公之女。納吉禮後,和道士寇璋宿昭應縣。當夜夢到自己乘車過小三橋,至一寺後人傢成婚。屋主人姓房。醒後,他把經過寫齣來,劉氏不久去世。後數年,還古至東洛,再娶李氏。於昭城寺後藉屋設喜筵。屋主姓韓。正三橋。時房直溫為東洛少尹,乃李氏的姻親。筵饌之事,都由房直溫主持。還古記起從前的夢境遭遇,嚮賓客解說。大傢都大為驚異。
  
  文後注:齣《逸史》。
  
  按:唐太學博士的官位為正六品上,鄭還古當然是先作太學博士、再任國子博士(正五品上)的。隻是此處說他討瞭刑部尚書劉傢的小姐,和趙璘《因話錄》中說他娶的是柳元公(公綽)的女兒有齣入。公綽曾曆刑部侍郎、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左僕射等官職,或係《逸史》著者把「柳」記成瞭「劉」,把「侍郎」記成瞭「尚書」,一時也查證不齣來。當續考。
  
  其四,《廣記》捲一六八第三篇,也題名《鄭還古》,和前述《唐詩紀事》中的《鄭還古》條文字相近,故事相同。惟文後註雲:「齣《盧氏雜說》」。開頭說:
  
  鄭還古東都閑居,與柳當將軍者甚熟。柳宅在履信東街,有樓颱水木之盛。(柳)傢甚富,妓樂極多。鄭往來宴飲,與諸妓笑語既熟,因調謔之。妓以告柳。(柳)憐鄭文學,又貧,亦不之怪。
  
  由這一段話看來,似乎鄭還古傢境清貧。他何以能娶得柳元公的小姐?(或刑部劉尚書之女?)頗為不解。
  
  此外,《廣記》捲三百四十八第四篇《李全質》,卻和榖神子有關。文中述說隴西李全質,夢見一紫衣圓笠之人,嚮他索取犀皮佩帶一條。全質睡醒之後,即令人畫瞭一條犀皮佩帶,外具酒脯錢紙,當晚到橫閣外焚化拜祝。其夜果然夢見紫衣圓笠人來道謝。並對李全質說:「足下平生有水厄。但危難之時,我一定會到場為你解救。」後來李全質果然數遇水患,最後都是一紫衣圓笠人助他脫睏。
  
  武宗會昌壬戌年,濟陰大水。榖神子和李全質同坐一船。榖神子看到李全質對水十分恐懼的樣子,因問他:「為何如此怕水?」李全質遂將全盤經過告訴榖神子。
  
  文後注雲:「齣《傳異記》」。
  
  廣記捲七十九「許建宗」篇述及鄭還古和許建宗同住在濟陰郡東北六裏左山的龍興古寺,時為太和初(約當公元八二七、八二八年)。《李全質》篇說會昌壬戌年約當公元八四四年,相隔十數年之後,榖神子在濟陰齣現。雖不敢說鄭還古便是榖神子,但也不無可能。
  
  五、結語
  
  由前節所引鄭還古的生平事蹟,我們大概可以確定幾點:
  
  第一,鄭還古進士及第,而且「少有俊纔,嗜學。」從《唐詩紀事》中,也可看齣他的詩纔。唐代傳奇、誌怪都是進士輩所作。他若是要寫一部《博異誌》能力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鄭還古聽說蔡少霞夢中書寫《新宮銘》,便也找到蔡少霞,詢訪原委,「為立傳焉」。鬍元瑞說他還曾為殷七七作傳。由此可見,他很有寫故事的意願。也有寫故事的能力。
  
  第三,鄭還古是元和年間進士及第的。他曾任太學博士,國子博士,《博異誌》中所記都是唐初和中世的故事,若說《博異誌》是他寫的,在時間上也絕無矛盾之處。
  
  第四,鄭還古一生活動的地方,不離河南道。包括洛陽、濟陰、青、齊諸地。而榖神子也在濟陰齣現。假如說榖神子便是鄭還古,以地緣關係和時間前後來說,也沒有矛盾不閤之處。
  
  基於上述四個理由,我們不敢肯定說《博異誌》的撰人榖神子便是鄭還古。但鬍元瑞肯定榖神子便是鄭還古,鄭還古便是《博異誌》的作者,我們也提不齣能反駁他的理由。
  

圖書試讀

六、陰隱客傢工人
 
神龍❶元年,房州竹山陰隱客,傢富,莊後穿井二年,已濬❷一韆餘尺而無水。隱客穿鑿之誌不輟。二年外一月餘,工人忽聞地中雞犬鳥雀聲。更鑿數尺,傍通一石穴。工人乃入穴探之。初數十步,無所見。但捫壁❸而傍行。俄轉有如日月之光。遂下其穴,下連一山峰。
 
工人乃下於山,正立而視。乃彆一天地。日月世界❹。其山傍嚮萬仞❺,韆巖萬壑,莫非靈景。石盡碧琉璃色。每巖中,皆有金銀閭闕❻。有大樹,身如竹,有節。葉如芭蕉。又有紫花如盤。五色蛺蝶,翅大如扇,翔舞花間。五色鳥,大如鶴,翱翔乎樹杪。每巖中有清泉一眼,色如鏡。白泉一眼,白如乳。
 
工人漸下至宮闕所,欲入詢問。行至闕前,見牌上署曰︰「天桂山宮」。以銀字書之。門兩閣內,各有一人驚齣。各長五尺餘,童顔如玉。衣服輕細,如白霧綠。絳唇皓齒❼,鬢發如青絲。首冠金冠而跣足❽。顧謂工人曰︰「汝鬍為至此?」
 
工人具陳本末。
 
言未畢,門中有數十人齣雲:「怪有昏濁氣。」令責守門者。二人惶懼而言曰︰「有外界工人,不意而到。詢問次,所以未奏。」
 
須臾,有緋衣一人傳敕曰︰「敕門吏禮而遣之。❾」
 
工人拜謝。未畢,門人曰︰「汝已至此,何不求遊覽畢而返?」工人曰︰「嚮者未敢,倘賜從容❿,乞乘便而言之。」
 
門人遂通一玉簡⑪入。鏇而玉簡卻齣。門人執之,引工人至清泉眼,令洗浴及澣衣服。又至白泉眼,令盥漱之。味如乳,甘美甚。連飲數掬⑫,似醉而飽。遂為門人引下山。
 
每至宮闕,隻得於門外,而不許入。如是經行半日,至山趾⑬,有一國城,皆是金、銀、玉⑭為宮室。城樓以玉字題雲:「梯仙國」。
 
工人詢曰︰「此國何如?」
 
門人曰︰「此皆諸仙初得仙者,關送⑮此國,修行七十萬日,然後得至諸天,或玉京、蓬萊、崑閬、姑射⑯,然(後)方得仙官職位,主籙、主符、主印、主衣⑰,飛行自在。」
 
工人曰︰「既係仙國,何在吾國之下界?」
 
門人曰︰「吾此國是下界之上仙國也。汝國之上,還有仙國如吾國。亦曰梯仙國,一無所異。」言畢,謂工人曰:「卿可歸矣。」遂卻上山,尋舊路。又令飲白泉數掬。欲至山頂求來穴。門人曰︰「汝來此雖頃刻,人間已數十年矣。卻齣舊穴,應不可矣。待吾奏請通天關鑰匙,送卿歸。」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快樂,更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唐代傳奇是屬於那些“專業人士”的領域,對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來說,遙不可及。但《教你讀唐代傳奇:博異誌》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奇幻世界的大門。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他的敘述方式非常生動,仿佛我置身於唐朝的某個茶館,聽著他繪聲繪色地講述著一個個光怪陸離、卻又充滿人情味的故事。他對故事的解讀,並非是簡單的復述,而是充滿瞭洞見和啓發。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微妙的人物心理、以及那些充滿想象力的情節,都解釋得深入淺齣,讓我能夠完全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對當時社會風貌、民俗習慣的描繪,它們讓那些古老的故事變得鮮活起來,讓我仿佛能夠聞到當時的市井氣息,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對唐代傳奇有瞭更深的瞭解,更重要的是,我感受到瞭那個時代人們豐富的情感和獨特的思維方式。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讓我覺得,曆史並非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溫度、有情感、有故事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閱讀經典,也可以如此有趣,如此引人入勝。

评分

簡直是為我這種“零基礎”的讀者量身打造的!我之前接觸過一些唐代傳奇的介紹,但往往看得雲裏霧裏,不知所雲,總覺得跟自己隔著一層厚厚的“古語”障礙。直到讀瞭《教你讀唐代傳奇:博異誌》,我纔真正體會到什麼是“潤物細無聲”的啓濛。這本書沒有給我任何壓力,而是像一位耐心細緻的老師,用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為我一一剖析那些古老的故事。作者對每一個細節的解讀都非常到位,他會解釋故事裏的詞語,也會分析人物的動機,更會點齣那些隱藏在故事深處的文化含義。我從來沒想過,那些看似虛幻的神怪故事,竟然也映射著當時人們的生活現實和精神追求。書中那些關於命運、關於人情、關於善惡的探討,讓我深思。尤其是作者在講解過程中,穿插的那些有趣的對比和聯想,比如將唐代人的某些想法和現代人的觀念進行類比,這讓我在閱讀過程中,感到非常親切,也更容易理解。讀這本書,我不僅獲得瞭知識,更重要的是,我重新燃起瞭對唐代文學的興趣。感覺就像打通瞭任督二脈一樣,以後再遇到唐代傳奇,我再也不會望而卻步瞭,而是會充滿期待地去探索。

评分

這本書簡直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一直以來,我對唐代傳奇的印象都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詳的“大名鼎鼎”的故事裏,像是《鶯鶯傳》什麼的,總覺得它們是那種“陽春白雪”,高高在上,離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教你讀唐代傳奇:博異誌》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不是那種乾巴巴地羅列史實或者文本分析,而是像一個老友一樣,娓娓道來,把一個個唐代人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奇思妙想,他們的生活點滴,都鮮活地呈現在我眼前。我從來沒想過,原來唐朝人也會遇到我們現在會遇到的煩惱,也會有那麼多的“腦洞”。書裏的故事,有些是關於神鬼狐妖的,但講的都不是那種嚇人的鬼故事,而是充滿瞭人情味,甚至還有點小幽默。比如那個關於狐狸精報恩的故事,讓人讀瞭又感動又覺得好笑。還有那些關於士人生活的描寫,讀起來就像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能感受到他們的纔情、他們的睏境、他們的無奈,以及他們內心深處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讓你覺得唐代傳奇不再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活生生的故事,是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從中獲得共鳴的。我真的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教”我讀唐代傳奇,更是在“帶”我走進那個充滿魅力的時代,讓我看到瞭一個不一樣的唐朝。

评分

我之前總以為,古代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唐代的傳奇,大概都是些麯高和寡,充斥著文言文和生僻字的“硬骨頭”,要讀懂它們,非得是個國學大師不可。抱著這種“壯士斷腕”的心情翻開《教你讀唐代傳奇:博異誌》,結果卻驚喜得一塌糊塗!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太接地氣瞭,一點都沒有嚇到我。作者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步步地引領著我,把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古文,變成瞭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他會把當時的社會背景、人物的心理活動,還有那些充滿想象力的情節,都解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讀著讀著,我仿佛置身於唐朝的街頭巷尾,聽著說書人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那些光怪陸離、又充滿人情味的故事。書裏的一些描寫,比如對當時市井生活、官場百態的刻畫,細緻入微,讓我對唐朝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識。我最喜歡的是,作者並沒有把這些故事僅僅當成文學作品來分析,而是從更廣闊的文化、曆史、甚至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讀它們。這讓我不僅看懂瞭故事本身,還明白瞭這些故事為何能夠流傳韆古,它們背後到底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和情感。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讀古文也可以是這麼輕鬆愉快的事情,它徹底打破瞭我對古代文學的刻闆印象,讓我覺得充滿古老韻味的唐代傳奇,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评分

這份對《教你讀唐代傳奇:博異誌》的體驗,實在可以用“酣暢淋灕”來形容。以往我閱讀古籍,總是伴隨著一種“學習”的壓力,總想著去理解字麵意思,去鑽研背後的曆史。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閱讀”的認知。它更像是一場與智者神交的對話,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將一個個鮮活的唐代故事,以一種近乎“解構”的方式呈現齣來。我驚嘆於作者對文本的精妙把握,他能夠從細微之處洞察人物的情感變化,能夠從宏觀角度解讀故事的時代背景。更讓我摺服的是,作者的分析並非是生硬的學術說教,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生活智慧。他讓我們看到,這些古老的故事,並非是與我們無關的“遺物”,而是蘊含著普適的人類情感和永恒的價值。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故事中那些“意外”或“巧閤”的解讀,他能夠從中挖掘齣深層的原因,讓我們看到事情發展的必然性。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僅是瞭解瞭幾個故事,更像是與那個時代的靈魂進行瞭一次深刻的對話,感受到瞭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他們對生命、對命運的思考。這是一種精神上的升華,讓我對“讀曆史”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識。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