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考论(下册)

红楼梦考论(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红楼梦
  • 考证
  • 脂砚斋
  • 红学
  • 古典文学
  • 清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文本分析
  • 版本研究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红尘中的确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
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
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皆空。

  本书是作者自一九八二年以来从事《红楼梦》研究的心血结晶,关于红学考证与论述的又一部力作。上编三篇,考中含论,从不同角度考证了《红楼梦》的着作权、曹雪芹的生卒年,以及小说的成书过程和大观园的时间跨度等重要问题。中编十篇,论中含考,从不同层面研讨了《红楼梦》的思想意蕴、主题学、结构学、文化学、审美特征等。下编五篇,就《红楼梦》的道德观念、人性观念、审美观念、社会观念,分别与中国另五大古典小说作了比较研究,以见其对传统思想和写法的打破。

本书特色

  本书对小说文本的研讨,辩证地运用还原批评和接受美学相结合的方法,且尝试着将文本、文献、文化作整合一体的研究。这在方法论上也是个可喜的创获,令人耳目一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锦池


  1937年2月生,江苏靖江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领导人。着有《红楼十二论》、《红楼梦考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西游记考论》、《中国古典小说心解》、《漫说西游》等多种,以及论文多篇,亦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红楼梦》新校本注释者和注释定稿者之一。

  1986年中国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中国首届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获黑龙江省「龙江文化建设终身成就奖」。社会兼职有: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等。

图书目录

续中编

论《红楼梦》主线与明清小说传奇结构形态
一 引言
二 说「通灵玉」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三 说贾宝玉在情节结构中的作用
四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论《红楼梦》的结构学
一 引言
二 本旨:三种悲剧构架
三 情节:「三波九折」相激成澜
四 主线:一主双宾联络交互
五 余论:「三」和「四」及「正」和「闰」

《红楼梦》的均衡美及其数理文化论纲
一 引言
二 从芳官的耳环说起
三 从人物安排上说起
四 从章回布局上说起
五 从重大关目上说起
六 从情节线索上说起
七 从通部格局上说起
八 结论
九 余论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一 引言
二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主要特征
三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社会基础
四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五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文化沿革
六 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历史限度

下编

究竟是想规范封建道德,还是在批判封建道德——《红楼梦》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道德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小引
二 是讽喻文学,还是叛逆文学
三 是憧憬「仁政」,还是嘲讽「仁政」
四 是讴歌「三纲」,还是讥刺「三纲」
五 是褒扬「常人」,还是颂扬「真人」

究竟是主张制约「童心」,还是鼓吹放纵「童心」——《红楼梦》与《西游记》人性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小引
二 说两部小说都肯定「童心」而同中有异
三 说两部小说都诮儒毁僧谤道而同中有异
四 说两部小说都打破了传统写法而同中有异

究竟是人间喜剧,还是时代悲剧 ——《红楼梦》与《金瓶梅》审美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引言
二 从作品的描写对象来说
三 从作品的艺术构思来说
四 从作品的行文如绘来说
五 结论和余论

究竟是悲怆地缅怀三代,还是苦痛地求索未来——《红楼梦》与《儒林外史》社会观念的比较研究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说两部小说思想意蕴的异同
三 说两部小说天良内涵的异质
四 说两部小说文化沿革的异途
五 余音

究竟是「讽喻文学」的佳作,还是「叛逆文学」的经典——论《红楼梦》后四十回
一 引言
二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基本方法
三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指导思想
四 说高鹗辈续补后四十回的总体功过

初版后记

再版后记

图书序言



红学的新贡献


  锦池先生的大着《红楼梦考论》即将问世了,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序言,我当然无可推辞。

  我认识锦池先生是在1975年,至今已二十三年了。1977年我们又一起校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新版《红楼梦》,十来位各地来的专家聚集在一起,从《红楼梦》的抄本到文句的注释,一一从头讨论,这样大约有两年左右。这两年左右,实在是一次宝贵的难得的聚会,现在回忆起来还令人神往。这次聚会的成果,又经过后来反覆订正修改,就是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新校注本《红楼梦》。

  从1977年聚会至今的二十多年来,当年与会的诸公都有着述问世,而锦池先生应说是成绩最为突出者之一。这当然不是单纯指《红楼梦》研究方面,而是包括其他研究的成果在内。例如他最近问世的《西游记考论》就是一部具有突破性的新着。

  犹记1979年关于《红楼梦》着作权的论争时,锦池先生以雄辩滔滔之势,针对否定曹雪芹对《红楼梦》的着作权之论点,率先进行了驳论,论文在《北方论丛》发表后,得到了红学界热烈的反映。这之后,锦池先生连续发表了〈论林黛玉性格及其爱情悲剧〉、〈论元春〉、〈妙玉论〉、〈论秦可卿〉、〈也谈红楼梦的主线〉等一系列的长篇论文,加上此前发表的〈论薛宝钗的性格及其时代烙印〉、〈论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等佳作,后来结集成《红楼十二论》,至今此书已经三版。也由于此书的问世,锦池先生遂被红学界普遍认为是红学的中流砥柱。

  锦池先生的治学,有他自己的鲜明特色。第一是他读书精细,目光四射,烛照无遗,所以往往能见人之所不能见,于别人不经意处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新的思路。第二是他长于分析,每一问题都能抽丝剥茧,作层层深入的剖析,而且鞭辟入里,令人心服,或如导人探幽,别开佳景。第三是他从不作空论,论必有据,且论必有考。锦池先生本来是长于理论思辨,再加论必有考,无异是把清人的义理考据结合了起来。而锦池先生的文笔,有长江大河之势,有落花流水之妙,文质相生,花实相称,使得他的文章更能引人入胜。锦池先生的新着《红楼梦考论》可说更具这方面的特色。

  锦池先生在论析《红楼梦》的思想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时,分析得鞭辟入里,十分深刻,他说:

  《红楼梦》所表现的一些最基本的思想,显然与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承。试看贾宝玉的一句「呆话」:「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怎么变出三样来」的呢?合乎逻辑的答案当然是:随着她年龄日长,「闻见道理」日多,日渐失却了「童心」,「真人」变成「假人」。

  然而,李贽的「童心」说对于《红楼梦》的思想之最大的影响,还表现在处于此书艺术结构中心地位的人物形象都是些青少年。甚至可以这么看问题:如果说,贾宝玉和林黛玉等是具有「童心」的「真人」,那么薛宝钗和李纨等便是「童心」既障而又未全失的人物。这里,既可以看出曹雪芹对李贽「童心」说的继承,又可以看出他对李贽「童心」说的重大发展。他把贾宝玉和林黛玉等人物身上的自由观念和平等观念看作是「童心」,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就给李贽所说的「童心」充实了具体的内容。这一点是忽略不得的。它说明曹雪芹的人性论已进入近代人性论的思想范畴;同时也说明曹雪芹继孟子发现了人之后又一次发现了人,而他所发现的人实际上就是处于萌芽时期的带有资产阶级雏形的人。《红楼梦》里所描写的一代青少年的形象,特别是其中正面人物所具有的共同品德,也足资论证这一问题。

  锦池先生这一段分析是十分精辟的,完全可以拿来诠释《红楼梦》里的这些人物。锦池先生这样精辟的分析文字还有很多,我不可能全部引录,好在都收在这部书里,读者可以自己阅读。

  以往的红学研究者较注意《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这当然是对的,没有问题的。但《红楼梦》并不仅仅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实际上曹雪芹是有新的、进步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关于这一点,锦池先生也已敏锐地感觉到了,并且作了很好的阐述,锦池先生说:

  论者往往以为贾宝玉只是旧世界的批判者,而对新世界缺少憧憬,这种看法并不符合书中的描写。要知道,这位因杜绝仕途经济而被贾政打得寸骨寸伤的「混世魔王」,面对女孩子们的眼泪,就曾庄严宣告:「我便一时死了,得他们如此,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惜。」这里,说得多清楚:他有自己的「一生事业!」

  ……

  贾宝玉的「一生事业」不是别的,是护法群钗。……

  《红楼梦》把护法群钗作为贾宝玉的「一生事业」来描写,正是作者独运匠心的地方。其真正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渲染贾宝玉的「闺友闺情」,还在于想从中反映出贾宝玉的人伦思想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憧憬。

  锦池先生的这一分析,是卓有见地的,而且我也是与有同感。我在1983年写的〈千古文章未尽才〉一文里就说:

  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的叛逆思想和叛逆行为,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思想界的先进思想和斗争精神。可以说,他们是一对洋溢着十八世纪中期的时代精神的典型。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具有启蒙的作用。

  ……

  我认为《红楼梦》这部书,不仅是对两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社会(包括它的意识形态)的一个总批判,而且它还闪耀着新时代的一线曙光。它既是一曲行将没落的封建社会的輓歌,也是一首必将到来的新时代的晨曲。

  1997年,我在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词中说:

  以往研究《红楼梦》,较侧重于曹雪芹对封建时代的批判。曹雪芹对封建时代的批判是深刻的、全面而广阔的,因而这种侧重也是必要的、自然的。

  但曹雪芹是一位超前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属于他自己的时代。他的批判是属于他自己的时代,他的理想却是属于未来的时代。所以他只给贾宝玉、林黛玉以美好的理想,而且让这个理想在他的时代彻底毁灭,这就表明他的理想是属于未来世纪的。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寄託着很美好的理想,而且这个理想还将经过若干世纪才能逐步实现。

  锦池先生的思想与我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可谓不谋而合,这也使我更加佩服锦池先生的卓识。

  我一直认为曹雪芹对新社会的理想,他的新的社会观、人生观、婚姻观、爱情观,是透过他的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曹雪芹所描写的贾宝玉与林黛玉具有特殊内涵的生死不渝的爱情,这就是他的新的社会理想、人生理想的集中表现,他对社会、事物的爱憎也借此而表现得十分明确。所以锦池先生指出曹雪芹对未来世界的憧憬,是一种卓见,也是今后红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锦池先生在红学研究上还有许多独到之处,特别是他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往往出人意表,胜义无尽。但我总不能把他的许多警句式的话统统引出来啊,何况我这篇文字已经够啰唆的了,还是请读者自己去读锦池先生的大着吧!

冯其庸

图书试读

论《红楼梦》的结构学

一 引言


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有句名言:「科学并不想证明什么,它只重视发现。」如果不是错觉,而是事实如此,那我愿意将自己的一点发现公诸于世——《红楼梦》艺术结构的主要特点,其数理文化,好像多「四」,实则多「三」;其中的「四」也不是由「二二」组成,而是「三正一闰」或「一主三从」关系;不但富于奇数型的对称美,而且还呈现出奇、偶相若的审美效应,最后则形成一个美丽的「情节环」。

二 本旨:三种悲剧构架

《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是说不完的。如果从作品的审美意蕴去探寻它的主题思想,由于眼光和立足点不同,见仁见智,江山代有才人出,是正常的。然而,如果从带有某种「序幕」性质的前五回去考察作者的创作意图,那我将毫不犹豫地赞同「三种悲剧构架」说。

其一,作者要为一位「怡红公子」作传,即描写贾宝玉的精神悲剧,把他的以「意淫」为内涵的人生价值观念和人生足迹描摹给世人看。那似贬实褒的两首〈西江月〉,是《红楼梦》的第一组主题歌,它凝聚着贾宝玉型精神悲剧的主要内涵,并界定了其质的规定性。

其二,作者要为一群青年女子作传,即描写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异样女子」人生悲剧,将她们的真善美和才学识被毁灭,殊途同归于「薄命司」的苦难历程展示给世人看。那饱含着赞赏和痛悼之情的〈红楼十二支曲〉,是《红楼梦》的第二组主题歌,它不失为「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缩影。

其三,作者要为一个「诗礼簪缨之族」作传,即描写赫赫扬扬已历百世的贾府由于坐吃山空、儿孙不肖而日益衰微的历史悲剧,将这个百年望族的人生价值观念及藏于礼法帷幕后面的「自相戕戮自张罗」的情景描绘给世人看。那半含讥弹、半是輓歌的〈好了歌〉、〈好了歌解〉,是《红楼梦》的第三组主题歌,它揭示了地主阶级人伦理想和人生追求的虚妄,勾画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冠带家私」鸡争鸭夺、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

《红楼梦》中的这三种悲剧,各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是不能相互包孕、彼此取代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红楼梦考论(下册)》实在让人惊喜连连,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带我一层层剥开《红楼梦》那繁复而又细腻的织锦。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贾宝玉与林黛玉情感纠葛的深度解析所折服。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将历史背景、人物性格、诗词意象融为一体,构建出了一幅幅生动而又深刻的画面。读到宝黛初见,那种“似曾相识”的朦胧感,到后来的“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的交织,书中对这些情节的考辨,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曹雪芹笔下人物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礼教压抑下美好情感的无限惋惜。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和解读,仿佛我之前阅读的《红楼梦》只是一个框架,而这本书则为这个框架注入了灵魂。作者在考证过程中,引用的旁征博引,无论是史书典籍,还是民间传说,都为我的理解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个新颖的观点而拍案叫绝,也曾因为某个解读而陷入沉思,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大观园之中,与那些鲜活的人物一同经历悲欢离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红楼梦》阅读体验的一次升华,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部巨著的博大精深。

评分

拿到《红楼梦考论(下册)》,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其中关于薛宝钗形象的多维度审视。以往我对宝钗的认知,多停留在“冷美人”、“世故圆滑”的刻板印象中,这本书却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没有回避宝钗的世俗之处,反而将其置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家族压力之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我看到了宝钗并非天生冷漠,而是为了在那个男权至上、女性地位卑微的时代生存下去,不得不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和适应方式。书中对她“藏愚守拙”、“随分从时”的策略,以及她内心深处的苦闷和无奈,都做了令人信服的论述。尤其是关于她与贾宝玉之间婚姻的种种猜测,作者从政治、经济、家族利益等多个角度进行了考量,让我第一次认识到,这桩看似“金玉良缘”的结合,背后却充满了无奈和算计。阅读过程中,我数次被作者对宝钗内心世界的揣摩所打动,仿佛作者能够穿越时空,洞悉她不为外人知的哀愁。这本书让我对薛宝钗这个人物产生了全新的敬意,也让我看到了《红楼梦》中每一个角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及作者对她们命运的深刻同情。

评分

《红楼梦考论(下册)》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它对《红楼梦》版本流传及作者创作意图的深入探讨。我一直对《红楼梦》不同版本的差异感到困惑,而这本书恰恰为我解开了这个谜团。作者从史料入手,详细梳理了《红楼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传过程,以及各个版本之间的演变关系。我这才明白,为何我们今天阅读到的《红楼梦》可能与曹雪芹最初的原稿有所不同,也理解了那些“脂批”为何如此珍贵。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通过对这些版本差异的细致比对,试图还原曹雪芹的创作初心,挖掘出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意图。这种考证过程,如同一场侦探游戏,充满了悬念和智慧。我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推断,感受着探寻真相的乐趣。书中对于“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解释,以及对一些重要情节的早期版本考证,都让我对《红楼梦》的艺术构思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阅读《红楼梦》不仅是欣赏故事,更是一次与历史对话、与作者精神交流的过程。

评分

《红楼梦考论(下册)》的语言风格和行文逻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像某些学术专著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艺术的感染力。作者在进行严谨的学术考证的同时,文笔也十分细腻流畅,读起来引人入胜。我常常会因为书中一个精妙的设喻,或者一段富有哲理的议论而停下脚步,反复品味。作者在阐释复杂概念时,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而且,书中不同章节之间的衔接也十分自然,仿佛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分析不同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时,所展现出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我仿佛跟随作者一起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学术探险。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红楼梦》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作者的才情和学识产生了由衷的敬佩。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学术研究,更在于它能激发读者对经典文学的无限热爱和深入探索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作者对《红楼梦》中社会风俗、饮食服饰、园林建筑等细致描绘的考证。过去阅读《红楼梦》,我虽然能感受到其中描写的精致,却从未深入思考过这些细节背后的文化意涵。《红楼梦考论(下册)》则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书中对大观园的布局、怡红院的布置、各个房间的陈设,都做了细致的考究,让我对古代园林艺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书中对书中人物的衣着打扮、饮食起居的描写,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让我明白了这些看似平常的描写,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和人物性格的暗示。例如,书中对黛玉葬花的描写,作者结合当时的丧葬习俗和诗词文化,进行了一番详尽的阐释,让我对黛玉敏感多愁的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对细节的重视,让我觉得《红楼梦》这部小说,简直就是一座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这座宝库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其中隐藏的无数珍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